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1~2020年海南岛旱涝急转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
1
作者 王秀杰 滑心怡 +2 位作者 田福昌 曲姿桦 苑希民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根据1951~2020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LDFAI)识别旱涝急转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海南岛... 根据1951~2020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LDFAI)识别旱涝急转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海南岛的旱涝急转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1951~2020年,乐东、保亭的LDFAI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其余17个气象站LDFAI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海南岛LDFAI突变年份相对分散,儋州、文昌及琼中的潜在突变年份为2006年,三亚、保亭及陵水为2019年,白沙、乐东、琼海和万宁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58年、1976年、1992年和2017年。2)1951~2020年海南岛共发生27次旱涝急转事件,各站5~10月LDFAI序列在4 a、15~20 a及40 a左右尺度上的周期性振荡较为明显,20 a周期最为活跃,一直存在且比较明显;万宁及陵水两地LDFAI的未来趋势与1951~2020年相反。3)海南岛发生旱涝急转事件的主要影响因子是降水量,遥相关指数中Niño3.4对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最为显著。气象因子与4个遥相关因子耦合的决定系数中,乐东最大,与耦合单一遥相关因子相比,气象因子与遥相关因子耦合对儋州的影响最大。遥相关因子对海南岛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均呈增加趋势,进一步证明了大气环流异常增加了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急转 时空分布特征 周期急转指数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旱涝急转特征与趋势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子萌 邵薇薇 +1 位作者 曹永强 任博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43,共12页
【目的】旱涝急转事件有较高的突发性和致灾性,明确辽宁省旱涝急转的特征与趋势,为辽宁省旱涝灾害预警与水资源应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旱涝急转指标是进行旱涝急转研究的基础,利用辽宁省19个气象站点1970—2020年的降水数据,分别采... 【目的】旱涝急转事件有较高的突发性和致灾性,明确辽宁省旱涝急转的特征与趋势,为辽宁省旱涝灾害预警与水资源应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旱涝急转指标是进行旱涝急转研究的基础,利用辽宁省19个气象站点1970—2020年的降水数据,分别采用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SDFAI)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并指明旱涝急转指数的异同,实现对辽宁省旱涝急转事件的量化识别。【结果】结果表明:(1)1970—2020年辽宁省LDFAI与SDFAI总体呈上升趋势,未来辽宁省干旱转洪涝风险正逐步提升;(2)辽宁省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概率空间差异性显著并且与辽宁省的降水分配不均密切相关;(3)SDFAI重心变化幅度明显大于LDFAI,LDFAI与SDFAI迁移中心主要集中在辽宁省中部盘锦、鞍山、营口等地。【结论】总体来看,辽宁省旱涝急转现象频发,且具有周期性,强度逐年增大。研究结果可为辽宁省科学应对旱涝灾害和提高水资源应急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转 周期急转指数 周期急转指数 时空分布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北过渡带短周期旱涝急转及潜在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雷晓平 宋小燕 +2 位作者 果华雯 马瑞 宋松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43,共13页
本文根据中国南北过渡带32个气象站1960-2018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short-cycle drought and flood sudden alteration index,SDFAI),采用M-K趋势分析法、R/S分析法、M-K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研究了该区域5~9月内短周... 本文根据中国南北过渡带32个气象站1960-2018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short-cycle drought and flood sudden alteration index,SDFAI),采用M-K趋势分析法、R/S分析法、M-K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研究了该区域5~9月内短周期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了典型旱转涝与涝转旱时期大尺度大气环流特征;采用交叉小波变换对SDFAI潜在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5~6月、6~7月、7~8月、8~9月内旱涝急转均以涝转旱为主,且5~6月和6~7月为旱转涝和涝转旱多发时期;另外各时段年代际旱转涝与涝转旱事件趋势在1990 s出现明显转折,整体呈现“V型”和“倒V型”变化特征。(2)旱涝急转事件在岷江一带、陕南周边地区较为多发;各时段内区域Hurst指数均值分别为0.62、0.62、0.61、0.68,表明过渡带内SDFAI的变化趋势仍会持续至未来一段时期。(3)在典型旱涝急转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涝期“西伸东进,相向而行”,旱期“东退西进,相背而离”,水汽输送条件整体呈现出相反的变化特征。(4)在北极涛动指数(AO)、NINO 3.4区域海温指数(NINO 3.4)、太阳黑子指数(TSNI)、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PDO)4项指数中,TSNI对SDFAI变化的影响最强,主要表现为TSNI超前1/4周期;NINO 3.4和PDO次之,对SDFAI以正向驱动为主;AO对SDFAI变化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急转 时空演变特征 中国南北过渡带 大气环流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河流域降水及旱涝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秦国帅 刘建卫 +1 位作者 许士国 富砚昭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82,共7页
为研究太子河流域降水及旱涝演变特征,依据太子河流域19个雨量站1956-2006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引入了降水距平百分率Pa、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 为研究太子河流域降水及旱涝演变特征,依据太子河流域19个雨量站1956-2006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引入了降水距平百分率Pa、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降水量呈现非显著下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2.96 mm/(10 a),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太子河流域旱涝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干旱期,干旱发生的频率较高,多尺度SPI的综合应用能够较好地反映太子河流域旱涝演替过程;太子河流域旱涝急转现象频繁,典型年份旱涝急转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来说,涝转旱事件发生频率大于旱转涝事件发生频率,而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太子河流域下游区域,需重点关注旱转涝事件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特征 标准化降雨指数 周期急转指数 太子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地区旱涝演变及急转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白恒 严登明 +2 位作者 翁白莎 赵晓祥 王俊锋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共4页
根据皖北及其周边的16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每日降水数据,利用SSPI指数和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分析了皖北年降水量时空变化、旱涝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旱涝急转规律。结果表明,皖北的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呈现出从西北向... 根据皖北及其周边的16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每日降水数据,利用SSPI指数和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分析了皖北年降水量时空变化、旱涝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旱涝急转规律。结果表明,皖北的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皖北干旱与洪涝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分布较为均匀,呈现出反复交替出现的情况。从时间尺度看,秋季为旱涝高发时期;从空间尺度看,淮北、宿州、蚌埠为秋季干旱高发区,阜阳、宿州为春季洪涝高发区;旱涝急转事件均为旱转涝事件,在2000年之后旱涝急转事件具有更高的发生频率,占53年中旱涝急转次数的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地区 事件 SSPI指数 夏季长周期急转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北部地区榆林市旱涝急转特征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宋惠敏 张雪艳 马欣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3-177,192,共6页
黄土高原北部的榆林地区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区。基于榆林市1981—2018年作物生育期(5—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对旱涝急转进行趋势分析,采用M-K进行突变检验验证,比较不同类型旱涝急转事件下... 黄土高原北部的榆林地区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区。基于榆林市1981—2018年作物生育期(5—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对旱涝急转进行趋势分析,采用M-K进行突变检验验证,比较不同类型旱涝急转事件下作物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时间尺度上,1981—2018年间榆林市作物生育期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频率为34.37%,旱涝急转强度从1990年代逐年代降低。②在空间尺度上,榆林市1981—2018年多年平均旱涝急转指数及强度在空间上分布一致,均呈现为“东高西低”的特征,多年平均高值区分布在东部地区,多年平均低值区分布在西部山区。③涝转旱事件对作物产量影响显著,发生涝转旱事件,粮食单产、大豆单产、薯类单产分别显著减少17.85%(P<0.05)、16.63%(P<0.05)、19.46%(P<0.01)。根据榆林市农业生产特点提出旱涝急转农业综合应对措施建议,包括加强作物灌溉管理、作物品种优化和丰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转 作物产量 周期急转指数 降水 榆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16年长江荆南三口地区旱涝演变与急转特征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瑞 吕殿青 李景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2-139,145,共9页
根据荆南三口地区22个气象站点1951—2016年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及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辅以EOF分析、小波分析、M-K检验等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荆南三口地区66年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旱涝年际变化较大,2... 根据荆南三口地区22个气象站点1951—2016年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及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辅以EOF分析、小波分析、M-K检验等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荆南三口地区66年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旱涝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50年代前涝后旱、60—70年代整体干旱、80年代旱涝交替、90年代洪涝、21世纪前涝后旱,且四季均可发生旱涝事件。(2)空间尺度可分为3个区域类型,东南部(湿润区)、中部(降水均匀区)、西北部(偏干区),且季节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西北部的五峰、宜昌、荆州等地四季干旱较多,中部的安乡、南县、华容等地四季洪涝较多。(3)年与四季多以5年、10年周期为主,并具有30~35年的长周期。(4)旱涝急转指数在1981年和2015年发生显著变化,而旱涝强度在1972年和2014年发生显著突变。(5)宜昌、石门、澧县等夏季多为旱转涝;五峰、宁乡、安乡、华容、常德等地夏季多为涝转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夏季长周期急转指数 变化特征 长江荆南三口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阳地区旱涝急转特征变化分析
8
作者 林鸣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0年第5期35-37,共3页
结合长(LDFAL)、短(SDFAL)两种旱涝急转指数,对朝阳地区旱涝急转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朝阳地区发生长周期旱涝急转概率较低,而发生7~8月短周期由“旱转涝”的概率较大。朝阳地区从1956—2017年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呈现下降趋势,... 结合长(LDFAL)、短(SDFAL)两种旱涝急转指数,对朝阳地区旱涝急转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朝阳地区发生长周期旱涝急转概率较低,而发生7~8月短周期由“旱转涝”的概率较大。朝阳地区从1956—2017年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但趋势性较弱,而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呈现明显递增变化,且通过置信度为95%的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急转指数 周期急转指数 变化特征 朝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1996年江淮梅雨的剖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周曾奎 张欣 杨秋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20,共6页
1996年江淮梅雨梅期长,梅雨量大,梅雨期暴雨频繁,属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性的洪涝年。作者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急流、中高纬阻塞形势、超长波及长波的增衰演变等的研究,分析了1996年梅雨期的划定,并通过对历史上... 1996年江淮梅雨梅期长,梅雨量大,梅雨期暴雨频繁,属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性的洪涝年。作者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急流、中高纬阻塞形势、超长波及长波的增衰演变等的研究,分析了1996年梅雨期的划定,并通过对历史上4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总量M值(梅雨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环流特征 旱涝周期 江淮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