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旱排控盐模型的沿黄灌区不同地类间水盐运移与平衡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闫妍 史海滨 +3 位作者 苗庆丰 王国帅 苏永德 杨舒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6-359,共14页
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耕荒地分布较为分散破碎,旱排控盐是减轻土壤盐渍化的重要管理手段。旱排控盐使不灌溉的盐荒地成为蒸发盐汇区域,接收邻近灌溉农田的水分和盐分。本研究以河套灌区一个典型的旱排单元(盐荒地和相邻的... 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耕荒地分布较为分散破碎,旱排控盐是减轻土壤盐渍化的重要管理手段。旱排控盐使不灌溉的盐荒地成为蒸发盐汇区域,接收邻近灌溉农田的水分和盐分。本研究以河套灌区一个典型的旱排单元(盐荒地和相邻的不同作物农田)为例,利用Darcy定律计算并揭示了盐荒地与相邻农田之间的水盐分布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农田类型腾发量(ET)存在较大差异,玉米农田平均ET比葵花农田和盐荒地分别高23.47%和88.97%,葵花农田ET较盐荒地高53.06%;不同作物根区土壤(0~100 cm)盐分存在明显差异,葵花农田含盐量为玉米农田的2.10~2.47倍,盐荒地平均土壤含盐量为耕地的2.81~6.95倍。此外,在春灌和作物生长阶段,灌溉和降水使农田地下水埋深最大上升157 cm,从而促使水盐从农田向未灌溉的盐荒地迁移,减轻了耕地作物根系的盐分,维持了作物生长;在春灌时期,葵花地灌溉水渗漏并快速排泄到未灌溉地类,导致水盐通量达到最大值,水分迁移量平均为0.045 cm/d,盐分迁移量为0.013 mg/(d·cm^(2))。盐荒地作为耕地的排泄区域,具有维持水盐平衡的功能,该研究量化分析了耕荒地间水盐的迁移规律,可为干旱区水盐平衡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 耕地 荒地 地下水 侧向流动 旱排控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