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塬冬小麦良繁体系建设及产业化开发的实践与措施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贵喜 杨登秀 +1 位作者 于星海 杨瑞霞 《甘肃农业科技》 2007年第5期31-37,共7页
通过2002-2006年“旱塬冬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及优质冬小麦产业化开发研究与推广”项目的实施,对冬小麦原种繁育技术程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完成了旱塬冬小麦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在陇东优质冬小麦产业化开发研究中,明确了其产业链... 通过2002-2006年“旱塬冬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及优质冬小麦产业化开发研究与推广”项目的实施,对冬小麦原种繁育技术程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完成了旱塬冬小麦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在陇东优质冬小麦产业化开发研究中,明确了其产业链属性为支柱性产业,确定了优质专用冬小麦良种、绿色专用优质小麦、优质专用面粉及小麦期货为主导产品,提出了陇东优质冬麦产业的开发框架,提出了产业化发展目标、战略和对策,并概括了旱塬冬小麦丰产栽培的理论、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塬冬小麦 良种繁育 体系建设 产业开发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替代化肥对黄土旱塬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嘉豪 李廷亮 +1 位作者 黄璐 宋红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6-243,251,共9页
为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替代部分化肥后对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和硝态氮积累特征的影响。于2018—2021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设置秸秆不还田(S0)、秸秆半量还田(S1/2)、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2倍量还田(S2)4个还田... 为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替代部分化肥后对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和硝态氮积累特征的影响。于2018—2021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设置秸秆不还田(S0)、秸秆半量还田(S1/2)、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2倍量还田(S2)4个还田量处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替代化肥对冬小麦产量形成、水肥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土旱塬麦区,秸秆还田替代8.3%~31.9%N和15.7%~63.2%P_(2)O_(5)的基础上,冬小麦产量总体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且在降水丰沛年份,增加秸秆还田量可产生更大的产量效应。3年试验总体表明,S2处理冬小麦平均产量分别较S0、S1/2和S1处理分别高17.5%(P<0.05),10.4%(P<0.05),4.3%。连续3年秸秆还田均提高了冬小麦穗数,S2处理冬小麦平均单位面积穗数分别较S0、S1/2和S1处理高17.1%(P<0.05),12.3%(P<0.05),3.6%,不同处理间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播前2 m土壤贮水量总体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试验期间S2处理平均贮水量较S0提高8.3%(P<0.05)。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也表现为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S2处理平均耗水量较S0处理增加了10.0%(P<0.05)。不同处理间水分生产效率差异不显著,平均为14.9 kg/(hm^(2)·mm)。在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基础上,旱塬冬小麦肥料利用效率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S2处理平均氮肥偏生产力(PFP_(N))、氮肥农学效率(AE_(N))、氮肥当季回收率(RE_(N))和磷肥偏生产力(PFP_(P))较S0处理分别提高66.4%,155.8%,113.5%,105.2%。连续3年秸秆不还田使0—2 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较2018年播前提高100.6%,并随水向下淋溶在深层土壤中累积,而秸秆还田处理2 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2018年播前,S2处理2 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最低,为244.8 kg/hm^(2)。综合考虑,晋南黄土旱塬麦区,在秸秆还田替代8.3%~31.9%N和15.7%~63.2%P_(2)O_(5)基地上,可增加播前土壤底墒,降低肥料残留,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冬小麦产量,其中,以2倍秸秆还田量(平均为7477 kg/hm^(2))产生的产量和水肥效应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推进旱作麦区面源污染防控和冬小麦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旱塬冬小麦 产量 水肥利用 硝态氮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