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耕法下秸秆还田对土壤WSOC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玉梅
王根林
+5 位作者
李承阳
刘峥宇
孟祥海
王伟
邵广忠
胡颖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32-1237,共6页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水溶性碳(WSOC)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续免耕、浅翻、深翻与免耕秸秆覆盖、秸秆浅翻及深翻还田方式下,旱地草甸土WSOC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荧光特征。结果表明:0~50 cm土层, 3种耕法与相应秸秆还田方式土壤WSO...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水溶性碳(WSOC)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续免耕、浅翻、深翻与免耕秸秆覆盖、秸秆浅翻及深翻还田方式下,旱地草甸土WSOC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荧光特征。结果表明:0~50 cm土层, 3种耕法与相应秸秆还田方式土壤WSOC均解析出2类3个荧光组分,即类腐殖质组分C1(240/400 nm)和C2(245, 400/465 nm)及类蛋白质组分C3(220, 275/325 nm);无论浅翻还是深翻, 0~20 cm表土层C1>C2>C3, 20~30 cm土层C3组分的变化与C1, C2组分呈负相关,秸秆还田增加了30~50 cm土层C3组分的含量;荧光指数分析表明,土壤WSOC组成为非生物源与生物源的混合物, 10~20 cm土层异源特征明显,免耕与免耕秸秆覆盖20~50 cm土层自生源特征较强;秸秆深翻还田40~50 cm土层腐殖质的产生和积累趋势增强, C2/C1比值高于秸秆浅翻还田和秸秆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草甸土
秸秆还田
耕法
WS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耕法下秸秆还田对土壤WSOC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玉梅
王根林
李承阳
刘峥宇
孟祥海
王伟
邵广忠
胡颖慧
机构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学院
黑龙江省绥滨农场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出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32-1237,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6YFD0300806)
省级资助项目(GX18B013)
黑龙江省重点基金项目(ZD2016008,LBH-Q14148)资助。
文摘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水溶性碳(WSOC)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续免耕、浅翻、深翻与免耕秸秆覆盖、秸秆浅翻及深翻还田方式下,旱地草甸土WSOC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荧光特征。结果表明:0~50 cm土层, 3种耕法与相应秸秆还田方式土壤WSOC均解析出2类3个荧光组分,即类腐殖质组分C1(240/400 nm)和C2(245, 400/465 nm)及类蛋白质组分C3(220, 275/325 nm);无论浅翻还是深翻, 0~20 cm表土层C1>C2>C3, 20~30 cm土层C3组分的变化与C1, C2组分呈负相关,秸秆还田增加了30~50 cm土层C3组分的含量;荧光指数分析表明,土壤WSOC组成为非生物源与生物源的混合物, 10~20 cm土层异源特征明显,免耕与免耕秸秆覆盖20~50 cm土层自生源特征较强;秸秆深翻还田40~50 cm土层腐殖质的产生和积累趋势增强, C2/C1比值高于秸秆浅翻还田和秸秆覆盖。
关键词
旱地草甸土
秸秆还田
耕法
WSOC
Keywords
Land meadows
Straw returning
Tillage
WSOC
分类号
S3 [农业科学—农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耕法下秸秆还田对土壤WSOC荧光特性的影响
李玉梅
王根林
李承阳
刘峥宇
孟祥海
王伟
邵广忠
胡颖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