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地耕作蓄水保墒技术的应用及效益分析
1
作者 鲁健波 任晓东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93,共3页
借鉴国外先进的整地技术,结合黑龙江省旱作农业生产实际,以机械深松为主体的整地技术经组装配套,成为我省早地耕作蓄水保墒技术的主体。为此,根据早地耕作蓄水保墒技术的特点,对其应用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旱地耕作蓄水保墒技术 应用 经济效益 机械深松整地技术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旱地耕作蓄水保墒机械化技术推广
2
《农业科技通讯》 2005年第10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机械化作业 蓄水保墒 旱地耕作 技术推广 天津市 综合增产技术 农机推广 配套技术 大面积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温晓慧 《现代化农业》 2010年第6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土壤耕作技术 蓄水保墒 半干旱地 出苗不齐 作物 减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干旱地区蓄水保墒造林技术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褚东来 《南方农业》 2015年第21期108-108,110,共2页
不同土壤保墒措施,调整了土壤的养分结构,增强了其蓄水保墒性能,为促进树木成活与生长创造了条件。基于此,通过选择不同材料覆盖地表减少地面蒸发及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媒介物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以增强土壤蓄水保水性能的对比试验,并对其进... 不同土壤保墒措施,调整了土壤的养分结构,增强了其蓄水保墒性能,为促进树木成活与生长创造了条件。基于此,通过选择不同材料覆盖地表减少地面蒸发及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媒介物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以增强土壤蓄水保水性能的对比试验,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的保水、供水技术,为辽西干旱地区集水造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蓄水保墒 造林技术 辽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玉米生产中的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5
作者 盛玉梅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年第1期6-6,共1页
关键词 土壤耕作技术 蓄水保墒 玉米生产 半干旱地 季节性干旱 出苗不齐 春旱 减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虚实并存耕作蓄水节水保墒机械化技术
6
《农业科技通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0,共1页
建立了三北地区13个省区、30多个县(市)的示范推广协作网,投入机具9千多台(套)。推广面积357.5万亩,新增总产15921.1万kg,新增产值16606.4万元,各种作物平均增产12.43%,增加土壤含水3%以上。在大田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华北、西... 建立了三北地区13个省区、30多个县(市)的示范推广协作网,投入机具9千多台(套)。推广面积357.5万亩,新增总产15921.1万kg,新增产值16606.4万元,各种作物平均增产12.43%,增加土壤含水3%以上。在大田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华北、西北分区适应一定条件的虚实并存耕作技术规程,研制了新的配套机具,并用于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虚实并存耕作 蓄水节水保墒机械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小麦栽培耕作技术 被引量:6
7
作者 高志强 《山西农经》 2014年第1期92-94,共3页
山西省小麦面积的60%是旱地,水分是限制旱地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如何蓄水保墒一直以来深受旱作小麦栽培工作者的重视。前人在蓄水保墒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往往忽视了休闲期降雨,本研究团队在闻喜县长期蹲点,总结提出了旱地小麦土壤水... 山西省小麦面积的60%是旱地,水分是限制旱地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如何蓄水保墒一直以来深受旱作小麦栽培工作者的重视。前人在蓄水保墒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往往忽视了休闲期降雨,本研究团队在闻喜县长期蹲点,总结提出了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单循环与复循环规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与周年水平变化规律、土壤质地及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特征与运行规律、磷肥增效氮磷配合理论及种子根群作用理论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早三多"技术,并在上世纪70~90年代在全国推广。进入21世纪后,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出现的新问题,为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和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创建休闲期"三提前"——提前深耕或深松、提前深施有机肥、提前秸秆覆盖或还田——蓄水保墒技术,此技术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动物、微生物数量,降低地表无效蒸发,有效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达到伏雨春夏用的目的。同时自主研发并推广应用了实施"三提前"技术配套的农机具—深松施肥机械与施肥覆膜一体机械,已在北方旱地上广泛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蓄水保墒 “四早三多”技术 “三提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肥集流蓄水改土耕作技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有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19,共3页
2003~2005年,在山西省吕梁市5个县(区)的早地玉米进行了聚肥集流蓄水改土耕作技术的应用研究,同时与机械起垄覆膜播种、人工起垄种植、常规地种植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可以使作物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62%,全氮... 2003~2005年,在山西省吕梁市5个县(区)的早地玉米进行了聚肥集流蓄水改土耕作技术的应用研究,同时与机械起垄覆膜播种、人工起垄种植、常规地种植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可以使作物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62%,全氮、全磷提高58.6%、53.7%,速效氮、速效磷提高66.1%、50.4%。4~9月.0~80cm土壤水分含量比对照高33.35%;0~40cm根层地温比对照高13.99%,年终作物总生物量比对照高59.26%.产量高62.03%。显示了该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强大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肥集流蓄水改土 耕作技术 旱地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耕作仿生减阻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金波 王跃辉 +2 位作者 李宝成 王晨超 王洋 《现代化农业》 2015年第5期53-54,共2页
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使耕作层变厚,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和肥力,提高了蓄水保墒能力,同时扩大了作物的根系发展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物的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深松铲耕作中有些关键技术难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过... 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使耕作层变厚,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和肥力,提高了蓄水保墒能力,同时扩大了作物的根系发展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物的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深松铲耕作中有些关键技术难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过大的深松铲耕作阻力等。阻力大必将导致能耗升高,使农业生产成本显著增加,同时,也阻碍深松耕作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如何降低深松铲的耕作阻力,节能降耗,促进深松耕作模式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当前农业耕作机械领域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耕作模式 机械领域 蓄水保墒能力 关键技术难题 犁底层 农业生产成本 通透性 减阻技术 农业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大庆市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云江 刘景文 杨显国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212,215,共2页
根据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大庆市农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技术 大庆市 自然条件 土壤 蓄水 抗旱保墒 有机质含量 环境污染 作业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旱地棉花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苗兴武 隋建村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38,共1页
总结与推广旱地棉花栽培技术,对提高开荒植棉效益,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山东省东营市在旱地植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1蓄水保墒我市年降水量在597.8mm,这是旱地棉花蓄水保墒的基础,更是保障旱地棉... 总结与推广旱地棉花栽培技术,对提高开荒植棉效益,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山东省东营市在旱地植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1蓄水保墒我市年降水量在597.8mm,这是旱地棉花蓄水保墒的基础,更是保障旱地棉花生长发育的主要水源。保墒的主要措施是,疏松表土,切断毛细管水,抑制蒸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棉花 黄河三角洲 技术 栽培 蓄水保墒 种植面积 年降水量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旱地栽培与节水灌溉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自印 谢丽华 韩文军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0年第7期8-8,共1页
在我国,旱地玉米播种面积约古玉米总播种面积的2/3,其中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各省均有相当大的面积。旱地土壤耕作的重要任务是蓄水保墒,提高降水保蓄率和水分利用率,保证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量。由于各地无霜期长短不一,雨量多... 在我国,旱地玉米播种面积约古玉米总播种面积的2/3,其中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各省均有相当大的面积。旱地土壤耕作的重要任务是蓄水保墒,提高降水保蓄率和水分利用率,保证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量。由于各地无霜期长短不一,雨量多少不均,发生旱情的时间各异,在运用抗旱栽培措施时,应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玉米 旱地栽培 节水灌溉技术 水分利用率 播种面积 蓄水保墒 土壤耕作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试验应用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林 朱丽红 《山西农机》 2005年第6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技术 试验应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水分利用率 秸秆覆盖 免耕播种 机具 覆盖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双沟覆膜集雨窖灌技术
14
作者 姜凯喜 朱潮 《农业科技通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5,共1页
旱地双沟覆膜集雨窖灌技术是市农枝中心技术人员根据我市干旱山区"十年九旱、十田九旱"的自然、气候特点,在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地抗旱耕作技术形成一套综合全面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其特点是:
关键词 旱地双沟覆膜 集雨窖灌技术 集雨保墒 蓄水补灌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棉高产技术
15
作者 柴卫东 《农村新技术》 2000年第4期7-8,共2页
关键词 旱地 产量 栽培技术 蓄水保墒 密植 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保墒 雷沃拖拉机深松作业显身手
16
作者 王晓亮 房黎明 《当代农机》 2011年第4期28-29,共2页
机械深松是旱作节水栽培机械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日前,记者跟随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沃农装)的技术人员在青岛平度举办的保护性耕作项目培训班的深松作业现场,近距离感受了深松作... 机械深松是旱作节水栽培机械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日前,记者跟随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沃农装)的技术人员在青岛平度举办的保护性耕作项目培训班的深松作业现场,近距离感受了深松作业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诸多好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作业 蓄水保墒 拖拉机 保护性耕作项目 机械化技术 组成部分 节水栽培 机械深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旱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5
17
作者 虎彦芳 谢荣芳 《云南农业》 2010年第10期9-9,共1页
1.早耕深耕,精细整地。旱地小麦在生育期所需的水分,主要靠自然降水,水是旱地小麦增产的基础,旱地小麦生产的中心环节是蓄水保墒。在前作收获后要及时深耕松土,耕深25~30cm,使土壤疏松,多藏雨水,减少蒸发和流失。早耕的另一优点是利用... 1.早耕深耕,精细整地。旱地小麦在生育期所需的水分,主要靠自然降水,水是旱地小麦增产的基础,旱地小麦生产的中心环节是蓄水保墒。在前作收获后要及时深耕松土,耕深25~30cm,使土壤疏松,多藏雨水,减少蒸发和流失。早耕的另一优点是利用气温高、水分足来加速翻埋的杂草和残留的茎叶的腐烂。播种前精细整地,使耕层松软,播种后用粗肥覆盖,减少水分蒸发,保墒蓄水,为全苗齐苗壮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高产栽培技术 水分蒸发 抗旱 蓄水保墒 精细整地 自然降水 小麦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机深松技术在衡水市的推广与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丽 王文国 《农业装备技术》 2016年第2期22-23,共2页
农机深松技术是指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或带有深松部件的联合整地机等机具,进行间隔或全方位土壤耕作的机械化整地技术。该技术可在不翻转土垡、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厚松土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从而增强... 农机深松技术是指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或带有深松部件的联合整地机等机具,进行间隔或全方位土壤耕作的机械化整地技术。该技术可在不翻转土垡、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厚松土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从而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能有效改良土壤、增强农作物基础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技术 整地技术 基础生产 联合整地机 犁底层 土壤耕作 改良土壤 土壤耕层 蓄水保墒 春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深松耕整地联合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潘松岩 王树武 《农业科技通讯》 2009年第11期106-107,共2页
从耕作角度来讲,土壤耕作的目的是为作物创造一个适合其生长发育的土壤环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吉林省的土壤耕作方式基本上以垄上带状灭茬为主.并且灭茬机具也多为与小马力四轮拖拉机配套的灭茬机。多年的单一垄上带状灭茬作业,... 从耕作角度来讲,土壤耕作的目的是为作物创造一个适合其生长发育的土壤环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吉林省的土壤耕作方式基本上以垄上带状灭茬为主.并且灭茬机具也多为与小马力四轮拖拉机配套的灭茬机。多年的单一垄上带状灭茬作业,造成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下降,土壤表层团粒结构破坏严重,土壤板结进一步加剧,径流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尤其化肥利用率显著下降,发达围家化肥利用率可达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业技术 农业生产 耕整地 土壤耕作方式 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化肥利用率 应用 深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促进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晓贤 《现代农业》 2018年第2期52-52,共1页
我国旱作农业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北方地区面积更大.干旱的气候条件,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旱作农业的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这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解决了... 我国旱作农业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北方地区面积更大.干旱的气候条件,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旱作农业的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这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大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有效地促进了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 旱作农业 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土壤有机质含量 耕地面积 水土流失 农业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