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鲚属鱼类Cyt b和D-loop序列的比较及其判别早期生活史个体的潜力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孙超 刘洪波 +2 位作者 姜涛 轩中亚 杨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7-35,共9页
使用mtDNA作为分子标记,基于1022 bp和1322 bp左右的部分序列分析刀鲚(Coilia nasus)、湖鲚(C.nasus taihuensis)、七丝鲚(C.grayii)及凤鲚(C.mystus)成鱼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刀鲚和湖鲚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6±0.0008和0.... 使用mtDNA作为分子标记,基于1022 bp和1322 bp左右的部分序列分析刀鲚(Coilia nasus)、湖鲚(C.nasus taihuensis)、七丝鲚(C.grayii)及凤鲚(C.mystus)成鱼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刀鲚和湖鲚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6±0.0008和0.0038±0.0008,凤鲚与刀鲚、湖鲚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215±0.0111、0.1228±0.0111(Cyt b)和0.1075±0.0108、0.1067±0.0107(D-loop),七丝鲚与刀鲚、湖鲚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342±0.0056、0.0351±0.0057(Cyt b)和0.0527±0.0069、0.0529±0.0070(D-loop),七丝鲚和凤鲚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158±0.0111和0.1123±0.0111。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2种序列的NJ分子系统树均显示,湖鲚和刀鲚不能形成独立的分支,而是混合聚在一起形成1个分支;七丝鲚和凤鲚则形成另外2个分支。首先根据采样点不同可初步断定未知仔幼鱼为刀鲚,稚鱼为湖鲚,而后对未知种仔幼鱼、稚鱼和刀、凤鲚鱼卵的2种序列的分析发现,不同采集点内部的这些早期生活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4~0.0032和0.0025~0.0082。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中,未知种仔幼鱼、稚鱼、刀鲚鱼卵与刀鲚、湖鲚聚为一类,凤鲚鱼卵与凤鲚聚为一支。由此可见,Cyt b基因序列和D-loop序列作为分子标记,虽然可以区分刀鲚、凤鲚以及七丝鲚的仔幼、稚鱼及鱼卵,但不能有效区分湖鲚和刀鲚的早期生活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鲚属 早期生活史 CYT B基因 D-loop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自然死亡 被引量:71
2
作者 殷名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63-372,共10页
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自然死亡殷名称(上海水产大学,200090)关键词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自然死亡NATURALMORTALITYOFEARLYLIFESTAGESOFFISH¥YinMingcheng(Shang... 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自然死亡殷名称(上海水产大学,200090)关键词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自然死亡NATURALMORTALITYOFEARLYLIFESTAGESOFFISH¥YinMingcheng(ShanghaiFisheriesUn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纲 生活 早期生活史阶段 自然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人工繁殖和早期生活史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明生 陈金安 +2 位作者 高和平 黄孝湘 李浩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21,共2页
从孝感市周边的自然水域中收集野生黄颡鱼,人工注射催产剂,一共催产15批。水温在26~28℃时,效应时间为16h,孵化时间为48~55h。初孵仔鱼全长4 54mm;孵出后5d,卵黄吸收完,开口摄食,全长达9 95mm进入稚鱼期;25d后,全长达25mm,进入幼鱼期。
关键词 黄颡鱼 人工繁殖 早期生活史 催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耳石显微结构判断安氏新银鱼的早期生活史 被引量:8
4
作者 解涵 金广海 +2 位作者 解玉浩 刘义新 李文宽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39,共5页
安氏新银鱼的矢耳石呈不规则卵圆形。60尾样品(体长37-52 mm)耳石长半径y与体长x呈线形关系,y=260.335+2.6234x。光镜下观察了耳石制片的显微结构。耳石中心圆形的核平均直径(25.17±2.40)μm(SD,后同)。核中心原基平均直径... 安氏新银鱼的矢耳石呈不规则卵圆形。60尾样品(体长37-52 mm)耳石长半径y与体长x呈线形关系,y=260.335+2.6234x。光镜下观察了耳石制片的显微结构。耳石中心圆形的核平均直径(25.17±2.40)μm(SD,后同)。核中心原基平均直径(7.80±2.22)μm。核周围为同心环纹,即日轮。耳石上日轮数73-101,78.3%的样品分布于83-97日轮范围内。前10个日轮平均间距最窄,为1.76μm,之后日轮间距逐渐增宽,60-70日轮平均间距最宽(2.70μm),而后日轮间距又变窄。依日轮间距推算的体长生长,前10日龄平均日增长0.34 mm,以后生长加快,60-70日龄平均日增长最快,为0.52 mm。依据采样日期,日轮数和胚胎发育期推断,样品鱼的产卵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出生日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从最初2-3个日轮间距最宽,4-10日轮间距较窄判断,其卵黄营养期为3-4 d,混合营养期为6-7 d。部分样品在48-72日轮处有过渡轮,应是由近海(盐度27-30)到河口(盐度6-18)盐度急剧变化诱导形成的,表明幼鱼有到河口摄食洄游的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新银鱼 耳石显微结构 早期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眼鳜早期生活习性的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传江 蒲德永 +1 位作者 赵海鹏 张耀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46,共3页
对刚出膜至出膜60d的大眼鳜(Siniperca kneri)仔鱼的摄食、游泳方式、趋避光性、洞穴隐蔽性、停留的水层、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及对黑白底质的选择性进行观察发现:水温21~24℃时出膜6d后有部分仔鱼开始摄食,8d后全部开始摄食,它们只... 对刚出膜至出膜60d的大眼鳜(Siniperca kneri)仔鱼的摄食、游泳方式、趋避光性、洞穴隐蔽性、停留的水层、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及对黑白底质的选择性进行观察发现:水温21~24℃时出膜6d后有部分仔鱼开始摄食,8d后全部开始摄食,它们只摄食活的适口饵料,其间发生一次死亡高峰,仔鱼存在相互残食现象;仔鱼的游泳方式在前期(出膜后的前3d)为逆时针螺旋运动,接着垂直向液面冲游及和液面平行的平行巡游,到后来转为较长时间停留于某一水层的相对静游;仔鱼的趋避光性则由前期对光亮度不敏感到趋光以及后期的避光性;停留水层也由刚出膜的贴缸底静卧转变为分布于水表层后停留于中层再转为下层;对外界刺激由前期无反应到有一定反应再敏感迅速四处逃窜至光线较弱处;对黑由底质的选择性则经历了不明显到明显的过程。这些习性的转变是由其运动能力增强、捕食方式变化以及饵料生物分布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鳜 早期生活史 习性 游泳方式 趋避光性 捕食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鲐鱼生活史及模型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曰嵩 邢宇娜 +2 位作者 潘灵芝 张瑜 余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4-705,共12页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是暖水性远洋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在中国近海渔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鲐鱼早期生活史会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海洋环境的改变均会对鲐鱼资源补充量产生影响,...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是暖水性远洋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在中国近海渔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鲐鱼早期生活史会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海洋环境的改变均会对鲐鱼资源补充量产生影响,通过构建模型可以更好地对鲐鱼资源量补充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鲐鱼的生物学特性、早期生活史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环境变动对其早期生活史中生存、生长和资源补充量的影响、相关生态模型等在鲐鱼上的应用,并对未来掌握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鲐鱼资源的生态响应及鲐鱼资源中长期预测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鲐鱼渔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早期生活史 鱼类资源 环境变化 基于个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鱼类早期摄食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新安 马爱军 +2 位作者 张秀梅 庄志猛 于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9-74,共6页
关键词 行为生态学 海洋鱼类 摄食行为 早期阶段 人工繁育技术 早期生活史 早期生长 生态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原鲤早期行为习性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李萍 庹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65-566,共2页
[目的]探究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Tchang)]的早期行为习性。[方法]水温21~25℃时,对出膜岩原鲤0~90d仔幼鱼的摄食、游泳方式、趋避光性、洞穴隐蔽性、停留的水层、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黑白底质的选择性及聚群性进行观察。[结果]:出... [目的]探究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Tchang)]的早期行为习性。[方法]水温21~25℃时,对出膜岩原鲤0~90d仔幼鱼的摄食、游泳方式、趋避光性、洞穴隐蔽性、停留的水层、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黑白底质的选择性及聚群性进行观察。[结果]:出膜5~6d仔鱼开始摄食;仔鱼游泳方式的改变为在早期多静卧极少运动,到游速较缓做直线向前运动,转为巡游,最后到快速的疾游;仔鱼的趋避光性则由早期对光亮度不敏感,到趋光以及晚期的避光性;主要停留于水体底层;喜好洞穴隐蔽;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逐渐由弱至强;对黑白底质的选择性则经历了不明显到明显的过程;聚群性由开始分散活动到偶尔少数个体成群运动转为群体活动。[结论]该研究为岩原鲤自然种群的保护和开展人工养殖提供了基础资料。但摄食量很少,如何解决其适口的人工饲料是尚需解决的的重要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原鲤 早期生活史 行为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和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草鱼、鲢的孵化日期及早期生长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文武 马琴 +2 位作者 黎明政 张晨 高欣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04-812,共9页
三峡水库以及上游江段形成的河—库生态系统与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江湖生态系统都是四大家鱼的重要栖息地,有相似性也有差异.2017年7—8月在三峡水库、洞庭湖和鄱阳湖利用地笼、虾笼、高网和迷魂阵采集草鱼和鲢幼鱼样本,观测耳... 三峡水库以及上游江段形成的河—库生态系统与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江湖生态系统都是四大家鱼的重要栖息地,有相似性也有差异.2017年7—8月在三峡水库、洞庭湖和鄱阳湖利用地笼、虾笼、高网和迷魂阵采集草鱼和鲢幼鱼样本,观测耳石日轮,分析三峡水库和通江湖泊草鱼和鲢幼鱼的繁殖时间和早期生长特征及差异,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显示,三峡水库、洞庭湖和鄱阳湖采集草鱼幼鱼的孵化日期分别为4月24日—5月25日、5月21日—6月26日和5月4日—5月28日;鲢幼鱼的孵化日期分别为4月10日—6月12日、5月25日—6月19日和5月9日—6月12日.三峡水库、洞庭湖和鄱阳湖草鱼样本的体长增长率分别为1.04、1.84和1.64 mm/d,微耳石的沉积率分别为3.41、5.41和4.77μm/d;鲢幼鱼的体长增长率分别为1.10、2.87和1.96 mm/d,微耳石沉积率分别为2.96、7.17和4.57μm/d.洞庭湖草鱼和鲢的体长增长率和耳石沉积率均显著大于三峡水库;鄱阳湖鲢的体长增长率和耳石沉积率均显著大于三峡水库,而草鱼的体长增长率和耳石沉积率则与三峡水库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干流草鱼和鲢的繁殖时间明显滞后;洞庭湖和鄱阳湖的草鱼和鲢幼鱼生长更快.目前,长江全面禁渔正在逐步实施,预期将对恢复鱼类资源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全面禁渔之外,还建议保护和修复鱼类栖息地;减少江湖阻隔,灌江纳苗;增殖放流亲鱼;开展生态调度,促进鱼类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耳石 早期生活史阶段 孵化时间 三峡水库 洞庭湖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条鰤hsp70基因克隆及其在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调控特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方璐 徐永江 +4 位作者 崔爱君 姜燕 王滨 周鹤庭 柳学周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63,共9页
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s,HSPs)在鱼类的应激与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生理调控作用,HSP70是该家族的重要成员。为探讨热休克蛋白在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生长发育中的生理作用,本研究克隆获得了黄条鰤hsp70基... 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s,HSPs)在鱼类的应激与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生理调控作用,HSP70是该家族的重要成员。为探讨热休克蛋白在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生长发育中的生理作用,本研究克隆获得了黄条鰤hsp70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采用定量PCR技术测定了其组织分布及在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黄条鰤hsp70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2332 bp,其中,5’-UTR长度为187 bp,ORF长度为1920 bp,3’-UTR长度为225 bp,编码639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70.1 kDa,等电点为5.16。黄条鰤hsp70 mRNA的组织表达具有性别二态性差异,其中,在雌性鳃、心、脾脏和卵巢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5),且以卵巢中表达量最高;雄性垂体、鳃、头肾和精巢组织显著高表达(P<0.05),且以鳃中表达量最高。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检测显示,在卵裂前的受精卵中可检测到hsp70的表达,表明其具有亲本遗传的特性。同时,在胚胎发育过程的各个时期都可检测到hsp70 mRNA的表达,且在低囊胚期之前的各发育阶段一直保持较低表达水平,在原肠前期开始显著上调表达(P<0.05),其后保持相对较高表达水平,至胚胎孵化出膜期达峰值。在仔稚幼鱼中,hsp70 mRNA在初孵仔鱼和1 d仔鱼中高表达,其后在4 d仔鱼中显著降低(P<0.05),其后显著上调表达,至15 d仔鱼达峰值,其后在20 d仔鱼显著下降,并在25 d后稚鱼和幼鱼中保持相对较低表达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黄条鰤hsp70基因的结构特征、发生发育及其早期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调控功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条鰤 HSP70 基因克隆 表达调控 早期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口虾蛄仔虾季节性分布及其早期补充模式 被引量:3
11
作者 关丽莎 单秀娟 +2 位作者 杨涛 吴强 金显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8-178,共11页
仔虾是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早期生活史的重要阶段,其转为底栖生活所需的环境条件及我国近海口虾蛄早期补充模式,仍缺乏了解。基于2017年春季(3-6月)和夏秋季(8-11月)8个航次的渤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各月份口虾蛄... 仔虾是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早期生活史的重要阶段,其转为底栖生活所需的环境条件及我国近海口虾蛄早期补充模式,仍缺乏了解。基于2017年春季(3-6月)和夏秋季(8-11月)8个航次的渤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各月份口虾蛄仔虾(<60 mm)的分布、出现概率和样本量等,并利用广义加性模型筛选出影响仔虾出现概率的主要环境因子。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了我国近海口虾蛄产卵期、胚胎和幼体发育、仔虾生长特性等繁殖特征和早期生长发育历程,结合仔虾季节性分布,阐释渤海口虾蛄群体的早期补充模式。结果发现,春季,仔虾在4-5月出现频次较高,其分布区随水温升高逐步向北扩散或偏移,显著影响其出现概率的环境因子为底层温度、底质平均粒径和粒径偏度;夏秋季,仔虾在9-10月分布广泛,11月趋向斑块化分布、出现频次降低,显著影响因子为底层温度、底层盐度和底质含沙百分比。渤海口虾蛄群体呈现多季节补充模式。其产卵期长达5个月,5-7月产出的受精卵预计在7―9月发育成Ⅰ期仔虾,在9-11月长成全长50mm左右的仔虾;8-9月产出的受精卵,预计在10―11月左右发育成Ⅰ期仔虾,12月至次年3月受低温限制停止生长,在4-5月水温回升时逐步长成50 mm左右的仔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仔虾分布 早期生活史 多季节补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鲇Dmrta1基因克隆及其组织时空表达规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柳婷 李敏敏 +10 位作者 赖章龙 刘彦斌 刘凯 肖伟 赛清云 田永华 杨立强 阮超岭 杨瑞兰 刘哲 连总强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8-238,共11页
为了解Dmrta1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兰州鲇生长发育中的生理作用,以及为加快实现全雄兰州鲇群体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克隆(RACE)技术获得兰州鲇Dmrta1全长cDNA序列,通过qRT-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兰... 为了解Dmrta1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兰州鲇生长发育中的生理作用,以及为加快实现全雄兰州鲇群体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克隆(RACE)技术获得兰州鲇Dmrta1全长cDNA序列,通过qRT-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兰州鲇胚胎发育、仔稚幼鱼以及3龄雌雄异体和3龄雌雄同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兰州鲇Dmrta1基因cDNA全长1415 bp,ORF全长1158 bp,共编码385个氨基酸,包含20种氨基酸;经SMART预测显示,该基因属于典型的Dmrta亚家族蛋白,具有保守的DM和DMA结构域。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兰州鲇与南方鲇的相似性最高(95.47%),且亲缘关系最近。组织表达结果表明,Dmrta1 mRNA在未受精卵粒及胚胎发育各个时期均有表达,而在未受精卵粒中表达最高(P<0.05);在兰州鲇孵化后40 d内不同发育时期中,Dmrta1 mRNA在同期XX个体组织中表达均显著高于XY个体,且在35 d迅速达到峰值(P<0.05);Dmrta1 mRNA在3龄雌雄异体兰州鲇雌性卵巢、鳃和雄性鳃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且卵巢表达显著高于雌性和雄性鳃,除卵巢表达是精巢的47.07倍外,其他组织中不存在雌雄性别差异;3龄雌雄同体和3龄雌雄异体表达特征一致,都是卵巢表达显著高于鳃和精巢(P<0.05)。以上结果说明,Dmrta1基因属于母源基因,该基因可能在兰州鲇性别分化、卵子形成和鳃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雌雄同体和雌雄异体兰州鲇性腺中的作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鲇 Dmrta1基因 基因克隆 早期生活史 雌雄同体 MRN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鮸(Miichthys miiuy)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苗苗 陈峰 方舟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年第4期273-278,共6页
鮸(Miichthys miiuy)是近海温水性底层鱼类,广泛分布于日本、韩国及中国沿岸海域,而我国浙江、江苏近岸海域为该物种的主要产卵区。调查表明:2003年以来,中国浙江、江苏近岸海域鮸资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其人工繁殖与养殖产业在我国南... 鮸(Miichthys miiuy)是近海温水性底层鱼类,广泛分布于日本、韩国及中国沿岸海域,而我国浙江、江苏近岸海域为该物种的主要产卵区。调查表明:2003年以来,中国浙江、江苏近岸海域鮸资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其人工繁殖与养殖产业在我国南方沿海正蓬勃发展,鮸有望成为深水网箱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为了后续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该物种,通过整理前人对鮸多方面的研究,从渔业产量、渔业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1)目前鮸的主要捕获海域仍然集中在浙江、江苏近岸海域,产量在采取伏季休渔养护等措施后显著上升,近5年保持在5.8×10^4~7.0×10^4 t。(2)鮸的生长发育受水温、盐度影响。目前对浙江及江苏沿岸鮸的生长、摄食、繁殖等方面有着较为全面的研究,但对其年龄生长、洄游路线、种群结构及资源状况的评估与管理工作亟待开展研究,而对该资源状况进行准确评估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建议立即在东黄海海域开展每年定期的渔业调查、采集足够的生物学样本,对其年龄生长、摄食、繁殖特性进行长期监控,以便更好为渔业生产、渔业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国今后在近岸海域合理开发利用该资源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生活史 渔业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鲪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成活率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立明 姜海滨 +1 位作者 王茂剑 杜荣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31,共7页
在人工池养条件下,根据2批黑鲪实验鱼苗外部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的变化,将其早期发育阶段划分为A~P共16个阶段。黑鲪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系统要发生胃的分化、肠管的折叠、肝脏的形变和幽门垂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等显著变化,其中稚鱼期的J~... 在人工池养条件下,根据2批黑鲪实验鱼苗外部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的变化,将其早期发育阶段划分为A~P共16个阶段。黑鲪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系统要发生胃的分化、肠管的折叠、肝脏的形变和幽门垂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等显著变化,其中稚鱼期的J~O阶段是消化系统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2批鱼苗的生长速度均表现为逐渐加快,且全长生长均可拟合为3段直线,出现2个生长转折点:第一批苗第一个生长转折点在15~17d(多数为G阶段仔鱼,全长(8.07±0.63)~(8.44±0.66)mm);第二个生长转折点在49~51d(多数为O阶段稚鱼,全长(20.27±2.15)~(2l.13±2.17)mm)。第二批苗的2个生长转折点分别发生于14~16d(多数为G阶段仔鱼,全长(8.19±0.73)~(8.80±1.01)mm)和38~40d(多数为O阶段稚鱼,全长(21.18±2.49)~(22.77±2.83)mm)。对仔、稚、幼鱼成活率变化研究表明,黑鲪早期发育阶段存在4个临界期("危险期"):A~B阶段、D~F阶段、L~M阶段和N~O阶段,以L~M阶段鱼苗死亡率最高,而且临界期和鱼苗的形态变化、器官分化密切相关。黑鲪早期发育的阶段划分、生长转折点和临界期的确立,丰富了其早期生物学的内容,对苗种培育措施的实施具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鲪 生活早期 生长 发育 成活率 临界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营养物质对海水鱼类仔鱼的发育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施剑峰 温小波 林少青 《广东饲料》 2008年第2期34-36,共3页
卵生硬骨鱼类的仔胚从卵膜中孵出.便进入了仔鱼期(larvae),而当仔鱼发育到体透明等仔鱼体特征消失。各鳍鳍条初步形成。特别是鳞片形成开始,标志着仔鱼期结束。海洋鱼类早期生活史的营养来源经历一个由内源向外源的转变过程,大致... 卵生硬骨鱼类的仔胚从卵膜中孵出.便进入了仔鱼期(larvae),而当仔鱼发育到体透明等仔鱼体特征消失。各鳍鳍条初步形成。特别是鳞片形成开始,标志着仔鱼期结束。海洋鱼类早期生活史的营养来源经历一个由内源向外源的转变过程,大致情况如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鱼期 发育影响 海水鱼类 营养物质 脂质 早期生活史 硬骨鱼类 仔鱼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促使幼鱼分布偏北
16
作者 杨林林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6年第1期74-74,共1页
NOAA东北渔业科学中心(NEFSC)的研究显示,美国东北部许多海洋鱼类的生活史周期以及早期生活史阶段的分布因气候变化而发生改变。基于1977~1987年和1999~2008年两个十年的调查数据,研究人员比较了幼鱼和成鱼的分布。大多数海洋鱼... NOAA东北渔业科学中心(NEFSC)的研究显示,美国东北部许多海洋鱼类的生活史周期以及早期生活史阶段的分布因气候变化而发生改变。基于1977~1987年和1999~2008年两个十年的调查数据,研究人员比较了幼鱼和成鱼的分布。大多数海洋鱼类拥有复杂的不同阶段的生活史周期,如同陆地上的青蛙一样。海洋鱼类的卵大多为小型浮性卵,直径约为1/20英寸,在海洋中漂浮。鱼类孵化出来的仔鱼通常具有非功能性的内脏,无色素的眼睛且尚未开口。接下来的几周或几个月,它们在海洋中漂流,幼体也在生长发育,直至到达某个区域发育为幼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幼鱼 早期生活史 海洋鱼类 美国东北部 化促 生长发育 科学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