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新生儿神经学评分对脑损伤新生儿治疗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书磊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19-20,共2页
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脑损伤新生儿实施早期干预和营养脑细胞治疗后,患儿NBNA评分、胆红素不同形态监测水平、留院观察指标、不良反应控制情况及发育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收治的脑损伤新生儿共100例,给予早期干... 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脑损伤新生儿实施早期干预和营养脑细胞治疗后,患儿NBNA评分、胆红素不同形态监测水平、留院观察指标、不良反应控制情况及发育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收治的脑损伤新生儿共100例,给予早期干预和营养脑细胞治疗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50例患儿。对比两组患儿NBNA评分、胆红素不同形态监测水平、留院观察指标、不良反应控制情况及发育情况。结果干预期结束后,NBNA评分:干预后,研究组NBNA评分为(39.35±6.88),参照组NBNA评分为(36.44±6.55),研究组NBNA评分显著较优;胆红素不同形态监测水平:研究组直接胆红素水平为(20.14±14.32),间接胆红素水平为(191.26±63.01),总胆红素水平为(225.53±683.22),参照组直接胆红素水平为(30.23±15.74),间接胆红素水平为(247.15±78.02),总胆红素水平为(267.15±93.13),研究组胆红素不同形态监测水平显著较优;留院观察指标:研究组胆红素每天降低的幅度为(58.13±12.42),退黄时间(4.13±0.53),平均留院观察时间(6.53±1.27),参照组胆红素每天降低的幅度为(51.14±10.25),退黄时间(6.63±0.92),平均留院观察时间(8.14±1.77),研究组留院观察指标显著较优;不良反应控制情况:研究组发生率为%,参照组发生率为%,研究组不良反应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发育情况:研究组抬头评分为(3.72±1.13),翻身评分为(4.24±1.39),独坐评分为(4.18±1.15),爬评分为(6.35±1.34),参照组抬头评分为(3.72±1.13),翻身评分为(4.24±1.39),独坐评分为(4.18±1.15),爬评分为(6.35±1.34),研究组发育情况显著较优,(P<0.05)。结论临床对脑损伤新生儿实施早期干预和营养脑细胞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NBNA评分、胆红素不同形态监测水平、留院观察指标、不良反应控制情况及发育情况,故方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新生儿神经学评分 脑损伤新生儿 治疗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新生儿肺炎诊治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柴竹青 《安徽医学》 2006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为了提高对早期新生儿肺炎的治愈率,探讨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2000年9月~2005年3月收治的148例早期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结出早期新生儿肺炎临床特点:(1)发病早,产前、产时感染多,... 目的为了提高对早期新生儿肺炎的治愈率,探讨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2000年9月~2005年3月收治的148例早期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结出早期新生儿肺炎临床特点:(1)发病早,产前、产时感染多,(2)临床表现不典型,(3)多为早产儿和低体重儿,(4)重症肺炎并发症多,(5)痰培养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阿奇霉素敏感性相对较高。结论早期新生儿肺炎临床表现更不典型,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为主,第三代头孢菌素疗效较好。重症肺炎多见,机械通气可减少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新生儿 肺炎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新生儿神经学评分对脑损伤新生儿治疗的临床影响
3
作者 杨丽 努尔买买提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25期62-62,64,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新生儿神经学评分对治疗脑损伤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收治脑损伤新生儿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生长发育训练和护理。观察组根据患儿的神经评定评分结果,结合治疗方案进行各种干预。比较两组治... 目的:探讨早期新生儿神经学评分对治疗脑损伤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收治脑损伤新生儿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生长发育训练和护理。观察组根据患儿的神经评定评分结果,结合治疗方案进行各种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形成姿势反射用时和脑功能发育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出现遗留症状1例,对照组出现遗留症状10例(P<0.05)。结论:早期新生儿神经学评分能够明显提高患儿脑功能恢复能力,缩短恢复用时,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新生儿神经学评分 脑损伤 新生儿 临床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亚超 李娥 张孟孝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9期1324-1325,共2页
黄疸在新生儿期很常见,大约有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在生后第1周观察到黄疸。新生儿期黄疸大多数属生理性,可自行消退,不需治疗;也有少数新生儿黄疸可成为高胆红素血症,甚至胆红素脑病,
关键词 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黄疸 病因 新生儿 胆红素脑病 自行消退 早产儿 足月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新生儿贫血的围生期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曾静好 赖永艺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6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新生儿贫血的围生期危险因素,以减少和预防早期新生儿贫血的发生。方法选取145例早期贫血新生儿作为贫血组,选取同时期200例无贫血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新生儿贫血的围生期因素(胎盘异常、双胎输血综合征、医源性失... 目的探讨早期新生儿贫血的围生期危险因素,以减少和预防早期新生儿贫血的发生。方法选取145例早期贫血新生儿作为贫血组,选取同时期200例无贫血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新生儿贫血的围生期因素(胎盘异常、双胎输血综合征、医源性失血、早产儿、产时出血、重度窒息、脐带异常、新生儿ABO溶血病、G-6-PD缺陷)。结果贫血组中胎盘异常19例、双胎输血综合征7例、医源性失血9例、早产儿51例、产时出血4例、重度窒息1例、脐带异常7例、新生儿ABO溶血病25例、G-6-PD缺陷41例。对照组中胎盘异常3例、双胎输血综合征0例、医源性失血0例、早产儿44例、产时出血2例、重度窒息1例、脐带异常8例、新生儿ABO溶血病8例、G-6-PD缺陷15例。贫血组胎盘异常、双胎输血综合征、医源性失血、新生儿ABO溶血病、G-6-PD缺陷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早产儿、产时出血、重度窒息及脐带异常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新生儿贫血的围生期因素主要与新生儿ABO溶血病、G-6-PD缺陷、胎盘异常、双胎输血综合征和医源性失血有关,在围生期注意上述因素,有利于减少早期新生儿贫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新生儿贫血 围生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磨汤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镜以 田原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23期146-146,共1页
目的观察四磨汤联合蒙脱石散与传统治疗结合治疗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效果。方法将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40例,采用口服四磨汤联合蒙脱石散与传统治疗结合治疗;对照组(B组)40例仅采用传统治疗... 目的观察四磨汤联合蒙脱石散与传统治疗结合治疗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效果。方法将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40例,采用口服四磨汤联合蒙脱石散与传统治疗结合治疗;对照组(B组)40例仅采用传统治疗。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0%(36/40),对照组总有效率75%(30/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磨汤联合蒙脱石散与传统治疗结合治疗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确定,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磨汤联合蒙脱石散 传统治疗 治疗 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诊断早期新生儿败血症方面的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袁燕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6期110-111,共2页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诊断早期新生儿败血症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普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早期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这些患儿的病情均经综合检查得到确诊)与68例患有其...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诊断早期新生儿败血症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普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早期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这些患儿的病情均经综合检查得到确诊)与68例患有其他新生儿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58例早期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设为观察组,将68例患有其他新生儿疾病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均进行PCT与hs-CRP联合检测,然后比较其检测的结果,总结PCT与hs-CRP联合检测在诊断早期新生儿败血症方面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儿PCT和hs-CRP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进行PCT与hs-CRP联合检测,可较为准确地诊断其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早期新生儿败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新生儿常见疾病诊治
8
作者 杨彦彩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3期103-104,共2页
关键词 早期新生儿 疾病诊治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 新生儿高胆红素症 临床常见疾病 疾病种类 病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在剖宫产产出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9
作者 马珠虹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5期134-136,共3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在剖宫产产出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于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经剖宫产产出的新生儿7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目的:分析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在剖宫产产出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于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经剖宫产产出的新生儿7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新生儿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正确吮吸所需时间、吮吸类型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动吮吸、哺乳意愿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生后1、2、3 d,观察组睡眠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生后1、5 min,观察组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高于出生后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在剖宫产产出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改善新生儿哺乳行为及睡眠质量,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 剖宫产 APGAR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对早产儿6个月内母乳喂养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崔慧敏 王鹏 +3 位作者 兰小梅 李胜玲 孙彩霞 马惠荣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年第12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对早产儿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和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将早产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后处理,干预组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采用母乳喂养测量工具评估... 目的探讨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对早产儿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和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将早产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后处理,干预组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采用母乳喂养测量工具评估早产儿首次母乳喂养情况,出院后电话随访早产儿生后第7 d、14 d、42 d、矫正3月龄及6月龄的母乳喂养情况。结果干预组早产儿首次母乳喂养总分和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生后第7 d、14 d、42 d、矫正3月龄和矫正6月龄,干预组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可提高早产儿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和纯母乳喂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 早产儿 母乳喂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肖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20期171-172,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改善新生儿健康状况提供有效的证据。方法12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对照组采用传统新生儿护理。比...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改善新生儿健康状况提供有效的证据。方法12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对照组采用传统新生儿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体温变化、体重增长、睡眠时间浮动、纯母乳喂养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体温变化、体重增长、睡眠时间浮动及纯母乳喂养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可以有效保持新生儿体温与睡眠时间的稳定,促进体重的增加,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维护新生儿的健康,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 体温 母乳喂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WBC、CRP、PCT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文锐光 刘新华 黄丹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0期59-61,共3页
目的探究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7例局部细菌感染新生儿作为A组,同期23例重症细菌感染新生儿作为B组,同期4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健康参照组。三组均采集空腹... 目的探究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7例局部细菌感染新生儿作为A组,同期23例重症细菌感染新生儿作为B组,同期4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健康参照组。三组均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检测WBC、CRP、PC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B组的WBC、CRP、PCT水平分别为(2.65±1.46)×10^(9)/L、(54.05±4.21)mg/L、(2.71±1.59)μg/L及(14.65±7.23)×10^(9)/L、(58.61±5.14)mg/L、(15.64±7.65)μg/L,均高于参照组的(0.23±0.05)×10^(9)/L、(4.70±1.10)mg/L、(0.20±0.04)μg/L,且B组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诊断中应用WBC、CRP、PCT联合检测,可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新生儿的感染状况,并结合检测结果明确其病情,为下一步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规则、后续治疗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儿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志威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19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辅以高压氧、运动功能锻炼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或脑损伤、颅内出血新生儿早期、规则、后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围产期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高危新生儿接受上述治疗时间的早晚及是否规则治疗的情况... 目的探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辅以高压氧、运动功能锻炼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或脑损伤、颅内出血新生儿早期、规则、后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围产期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高危新生儿接受上述治疗时间的早晚及是否规则治疗的情况进行分组对比,随访至18个月,以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法及脑瘫功能评定等方法对其运动功能、智能进行评估。结果经过约1年半的康复治疗及追踪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总有效率72%,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规则的治疗越早,后续治疗的继续,康复的程度越好,可以有效降低缺氧缺血性脑病或脑损伤、颅内出血等新生儿发生脑瘫、智能低下、癫痫等后遗症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新生儿 早期 规则 后续治疗 脑性瘫痪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及预防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4
作者 夏薇(综述) 韦红(审校)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56-58,共3页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单股负链非节段性的RNA病毒,是<2岁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的病原。新生儿由于自身免疫特点,更易感染RSV。同时RSV所致下呼吸道感染也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死因之一。早期的RSV感染可...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单股负链非节段性的RNA病毒,是<2岁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的病原。新生儿由于自身免疫特点,更易感染RSV。同时RSV所致下呼吸道感染也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死因之一。早期的RSV感染可能对呼吸道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并且目前尚无针对RSV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所以对早期新生儿RSV感染的预防应该引起重视。1 RSV感染概况RSV是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全球每年RSV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超过3000万人次,<5岁儿童有90多万人次住院,其中在<6个月的婴儿中,因RSV感染死亡的2万多人次[1]。2011-2014年进行了一项针对新生儿关于社区严重感染原因及发病率的研究[2],结果显示新生儿严重感染最主要的病原之一是RSV。RSV主要有A、B两种血清型,其中A型RSV更易发生重症感染。新生儿感染RSV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秋冬季节感染、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父母有吸烟史等[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时期 早期新生儿 下呼吸道感染 新生儿感染 重症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 自身免疫 特异性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P检测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汪鑫 《浙江临床医学》 2008年第3期387-387,共1页
关键词 CRP检测 新生儿疾病 急性相反应蛋白 采血方法 C反应蛋白 早期新生儿 新生儿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与高黏滞度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马静 乔彦霞 +5 位作者 刘伟娜 葛海燕 申存存 李军冉 赵春慧 陈晓辉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4期255-258,共4页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与高黏滞度综合征是早期新生儿常见的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或血液黏滞度的增加使血流缓慢,造成组织缺氧和血栓形成,易导致全身各器官、系统损伤,重者可影响运动和神经系统发育,尤其是...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与高黏滞度综合征是早期新生儿常见的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或血液黏滞度的增加使血流缓慢,造成组织缺氧和血栓形成,易导致全身各器官、系统损伤,重者可影响运动和神经系统发育,尤其是可造成部分患儿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1-2]。但因生后并非常规测定血液黏度,易被忽视,正确诊断并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对其治疗和预后极为重要。现对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与高黏滞度综合征的相关生理变化及临床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严重程度 早期新生儿 常规测定 血液黏度 血液黏滞度 神经系统发育 临床影响 组织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例新生儿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继飞 李娜 李雪莹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8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46例新生儿中48例发生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新生儿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8例气胸患儿45例治愈, 3例死亡。发生气胸患儿性别与未发生气胸新生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目的探讨新生儿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46例新生儿中48例发生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新生儿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8例气胸患儿45例治愈, 3例死亡。发生气胸患儿性别与未发生气胸新生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气胸患儿胎龄、体重、分娩方式、产时窒息复苏情况、机械通气情况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胎粪吸入综合征(MAS)、肺炎发生情况与未发生气胸新生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胸发生与性别无关,早产、低出生体重、剖宫产、肺炎、NRDS、MAS、产时窒息复苏、机械通气是发生气胸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气胸主要发生于早产新生儿,低出生体重、肺炎、NRDS、MAS、机械通气、产时窒息复苏、剖宫产与气胸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在早期新生儿治疗护理中重点关注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及早发现气胸,早期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新生儿 气胸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8例临床分析
18
作者 姚艳阳 《临床医药实践》 2009年第9期714-714,共1页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临床分析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 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早期新生儿 实验室测定 胆红素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培训对助产士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的效果观察
19
作者 肖丹 《临床医药实践》 2025年第5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培训对助产士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ENNC)技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9月-2023年4月北京怀柔医院的16名助产士为研究对象。2022年9月-2022年12月对其进行常规培训(对照A组),并以此期间收治的75例经阴道分娩产妇... 目的:探讨规范化培训对助产士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ENNC)技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9月-2023年4月北京怀柔医院的16名助产士为研究对象。2022年9月-2022年12月对其进行常规培训(对照A组),并以此期间收治的75例经阴道分娩产妇为对照B组;2023年1月-2023年4月对其进行规范化培训(观察A组),并以此期间收治的75例经阴道分娩产妇为观察B组。比较两组助产士考核成绩、培训满意度及两组母婴相关指标。结果:观察A组助产士理论考核成绩、实操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助产士培训满意度高于对照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早开奶率、晚断脐率、90 min母婴皮肤接触率均高于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助产士行规范化培训可提高考核成绩及培训满意度,改善母婴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培训 助产士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12年变化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沛清 李光仪 +2 位作者 陈蔚瑜 王刚 张燕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57-59,62,共4页
目的:探讨近12年来本院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对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产后出血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2年间剖宫产病例10271例,分两阶段研究,其中第一阶段(1991-1996年)有3860例,第二阶段(1997-2002年)有6411例。分析两个阶段剖宫产... 目的:探讨近12年来本院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对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产后出血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2年间剖宫产病例10271例,分两阶段研究,其中第一阶段(1991-1996年)有3860例,第二阶段(1997-2002年)有6411例。分析两个阶段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和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产后出血率的关系。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第二阶段上升缓慢;②两阶段剖宫产指征顺位发生明显变化,头位难产取代胎儿窘迫占首位,社会因素明显增多;③第一阶段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及产后出血率渐下降,第二阶段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而产后出血率有所上升。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及产后出血率,但剖宫产率上升到26.12%时,围生儿死亡率不继续下降,而产后出血率却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率 剖宫产指征 早期新生儿死亡率 产后出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