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独鹤与飞”到“译事之光”——鲁迅早期文学活动中的“呐喊”
1
作者 刘克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6,共11页
鲁迅早期文学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留学日本时期和回国后的“沉默十年”。一般认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是在其加入五四文学革命的准备阶段,这一观点大致成立,但忽略了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重要性。其实,此时鲁迅已经开始其后一直延续的文... 鲁迅早期文学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留学日本时期和回国后的“沉默十年”。一般认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是在其加入五四文学革命的准备阶段,这一观点大致成立,但忽略了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重要性。其实,此时鲁迅已经开始其后一直延续的文学道路,即一面介绍外国文学,一面从事新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他早期的一些重要文章和文学活动完全可以视为后来发出“呐喊”的前奏,或者说就是其最初的“呐喊”。对此,应结合鲁迅与绍兴地域文化关系及其在京环境影响等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早期文学活动 “呐喊” 《斯巴达之魂》 《摩罗诗力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早期文学观念的萌芽
2
作者 曹顺庆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03-106,共4页
迄今为止,学界尚没有一篇概述全世界各文化圈早期文学观念萌芽的论文,造成了文学批评史的一个缺憾。本文拟初步勾勒其线索,以期有益于批评史的深入研究和对世界各国文论思想的比较、辨析。
关键词 《奥义书》 早期文学 文学理论 印度文学 文学观念 片语 荷马史诗 美刺 公元前 文学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互补与杂糅共生——中国早期文学思想的构成问题
3
作者 孙纪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0-127,共8页
出土简帛文献和存世文献的话语系统表明,在共同的文化语境中,中国早期文学思想中不乏一系列的二元互补的文学话语组合,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话语资源的多样化情形。强调功用的文学思想,成为诸多文学论题的纽带和关节,共同描摹出早期... 出土简帛文献和存世文献的话语系统表明,在共同的文化语境中,中国早期文学思想中不乏一系列的二元互补的文学话语组合,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话语资源的多样化情形。强调功用的文学思想,成为诸多文学论题的纽带和关节,共同描摹出早期文学思想的功用主义色彩。同时,文学因素与文化因素杂糅共生、融合于文化场域而凸显文化价值。二元互补、突出功用色彩的文学思想是早期文学思想构成的内在语境,而杂糅共生、融合于文化场域而凸显文化价值的文学思想是早期文学思想构成的外在语境,两者互为条件、互为背景。以现有的出土简帛文献而言,为政治人生服务而不是为文学本体服务的文学思想,占据早期中国文学思想的主要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文学思想 二元互补 杂糅共生 文化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茅盾的早期文学活动
4
作者 范奇龙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74-80,共7页
一九一六年八月,年方二十的茅盾由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经人介绍,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工作,从此,他开始了一生真正的早期文学活动。直到一九二○年底商务印书馆请他担任《小说月报》主编止。四年多的时间里,他翻译和创作了大量的儿... 一九一六年八月,年方二十的茅盾由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经人介绍,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工作,从此,他开始了一生真正的早期文学活动。直到一九二○年底商务印书馆请他担任《小说月报》主编止。四年多的时间里,他翻译和创作了大量的儿章文学、科学文艺作品,整理了中国古代寓言,介绍了不少外国的著名作家,以敏锐激进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能,崭露了一个五四新文化运动战士的非凡光芒,引起丁商务印书馆同行的震动。这段历史,过去有关专家很少论及,或虽有论及而语焉不详。我认为这是一个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童话 早期文学 科学文艺作品 儿童文学 孙毓修 学生杂志 文学活动 小朋友 科幻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肖红的早期文学创作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隄 《求是学刊》 1979年第1期37-44,共8页
关键词 肖红 早期文学 地主阶级 夜风 《跋涉》 风筝 农民革命 命运 小说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政治哲学对美国早期政论文学的影响——再论美国文学形成过程中的全球化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胡铁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120,144,共9页
欧洲政治哲学催生了北美的政论性文学,使其在美国兴国之初发挥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政治认同的作用。北美国际化背景下形成的政论性文学与欧洲政治哲学具有继承、扬弃和发展的关系,是北美思想家将欧洲政治哲学思想与北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 欧洲政治哲学催生了北美的政论性文学,使其在美国兴国之初发挥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政治认同的作用。北美国际化背景下形成的政论性文学与欧洲政治哲学具有继承、扬弃和发展的关系,是北美思想家将欧洲政治哲学思想与北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应被视做美国民族文学形成的基点,但同时也体现了北美思想家革命性方面的局限。欧洲与新大陆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以政论性文学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文学形成的全球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早期文学 政论性文学 欧洲政治哲学 北美革命 全球化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美国文学中上帝形象的巨变 被引量:1
7
作者 田平 洪增流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9-166,327,共8页
早期美国文学贯串着一条清教主义向自然神论演变的主线,表明上帝的地位在逐渐下降,人的地位在逐步上升。纯清教理念逐渐向清教理念世俗化的演变、《圣经》中的上帝主体地位向上帝作为客体的变化,以及《圣经》以上帝为叙述主体逐渐向以... 早期美国文学贯串着一条清教主义向自然神论演变的主线,表明上帝的地位在逐渐下降,人的地位在逐步上升。纯清教理念逐渐向清教理念世俗化的演变、《圣经》中的上帝主体地位向上帝作为客体的变化,以及《圣经》以上帝为叙述主体逐渐向以作者为叙述主体的转变,共同演绎了这一历史时期上帝形象的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早期文学 上帝 清教世俗化 上帝客体化 叙述主体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今则汝为吾爱矣”——周氏兄弟早期爱情书写与投入新文学运动之关系
8
作者 刘克敌 王利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41,共6页
周氏兄弟文学创作中涉及爱情者作品不多,但翻译可能是一个例外。无论创作还是翻译,但凡涉及情爱者对于把握周氏兄弟的爱情婚姻观都极有研究价值,对此学术界已有较多关注。事实上他们留日期间最初的文学活动,无论翻译、创作还是评论,有... 周氏兄弟文学创作中涉及爱情者作品不多,但翻译可能是一个例外。无论创作还是翻译,但凡涉及情爱者对于把握周氏兄弟的爱情婚姻观都极有研究价值,对此学术界已有较多关注。事实上他们留日期间最初的文学活动,无论翻译、创作还是评论,有关爱情之书写均可视为后来作品中相关主题的预兆或预演,更与他们参与新文学运动的态度有关。将早期书写与周氏兄弟后来的作品进行比较,会发现他们既一以贯之又有所变化的爱情婚姻观和对于青春的美好想象,在与常人大致相近的同时,更因他们自觉的思想启蒙使命而获得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氏兄弟 早期文学活动 思想启蒙 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南北文学观”的缘起与回转 被引量:3
9
作者 方维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南北文化和文学观"起始于日本汉学界的中国文学史著述,而这种实证主义文学史观的理论来源,须溯至丹纳的"环境论"。梁启超等学者充分吸收和借鉴了日本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南北论&qu... 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南北文化和文学观"起始于日本汉学界的中国文学史著述,而这种实证主义文学史观的理论来源,须溯至丹纳的"环境论"。梁启超等学者充分吸收和借鉴了日本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南北论",并做了进一步演绎和拓展。这种中国化了的"中国文学南北观",最终又成为卫礼贤等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时所凭附的理论实据。缘于西方,成于东方,后又返归西方的中国文学南北论,无疑是国际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颇为精彩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文学史纂 环境论 南北文学 东往东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汉文典”与早期“中国文学史”编撰模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无未 张品格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172,共11页
在中国文学史发轫时期(1900—1910),一批以近代大学堂、中学堂、师范学堂"中国文学"科教科书身份出现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其内容除传统文章流别外,还包括传统小学、文法、修辞、文章作法等,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模式迥然不同。... 在中国文学史发轫时期(1900—1910),一批以近代大学堂、中学堂、师范学堂"中国文学"科教科书身份出现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其内容除传统文章流别外,还包括传统小学、文法、修辞、文章作法等,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模式迥然不同。这种早期文学史"另类"模式的形成是晚清教育改革、近代学术体系变迁、中西交流背景下传统学术复归的精神诉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早期中国文学史编撰不免会受到西方、日本外来资源的影响。这其中,来自日本"汉文典"的重大影响往往被学界所忽视。以保存"旧学"为出发点,以"普及汉学"为教育旨归,以中国传统学术为主导,套用西洋语法著作模式外壳的日本"汉文典",最早实现了中西学术的有效整合,并与晚清教育改革"中体西用"的价值观念相契合。日本"汉文典"被迅速引介入华后,不仅对新式国文教育下的文法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也为文法教科书及中国文学史编撰提供了借鉴。梳理日本"汉文典"内容、体例模式及其实践路径对早期中国文学史编撰产生的影响,能够明确早期中国文学史如何接受与吸收以"汉文典"为代表的外来资源,以及中西交流背景下传统学术体系如何尝试完成近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文学 “另类”模式 汉文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如何想象“革命”?——论早期“革命文学”的情节模式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松睿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1期85-95,共11页
早期“革命文学”通常被视为一种脱离现实的、空想性质的文学。本文通过对早期“革命文学”三种情节模式的分析,探究“革命丈学”作家依靠哪些资源想象与表现革命,分析这些表现革命的方式在怎样的历史逻辑下被批评家指认为“想象的”... 早期“革命文学”通常被视为一种脱离现实的、空想性质的文学。本文通过对早期“革命文学”三种情节模式的分析,探究“革命丈学”作家依靠哪些资源想象与表现革命,分析这些表现革命的方式在怎样的历史逻辑下被批评家指认为“想象的”并否定其价值,力图呈现出早期“革命文学”所包含的丰富历史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革命文学 情节模式 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疑论及其对早期现代英国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西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2-128,共7页
决疑论是一种古老的方法论,历经古典时期和基督教时期,在早期现代英国的清教时期盛行。决疑论将伦理道德的普遍原则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针对具体的个案给出具体的解决方式。根据所依据的普遍原则不同,出现了以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为代表... 决疑论是一种古老的方法论,历经古典时期和基督教时期,在早期现代英国的清教时期盛行。决疑论将伦理道德的普遍原则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针对具体的个案给出具体的解决方式。根据所依据的普遍原则不同,出现了以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为代表的古典决疑论、以阿奎那为代表的天主教决疑论和以珀金斯为代表的清教决疑论。早期现代的英国在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传统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受到了严重冲击。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决疑论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学方面尤为明显。莎士比亚剧作中人物在伦理之间的纠结、约翰·多恩诗歌和散文中个人在面对信仰和科学时的困惑以及笛福诗歌等作品中的人物在面对政治、经济等矛盾时的艰难抉择都是借助决疑论加以解决。决疑论是理解早期现代英国文学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疑论 清教决疑论 早期现代英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试论五四新文学早期小说中的爱情表达
13
作者 曹艳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五四新文学早期 ,大量的青年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关注爱情主题 ,试图探索爱情中情感与欲望的新关系 ,主要的区别在于对欲望的态度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无助的精神逃避 ,扭曲的欲望表达和真实的欲望书写。文章阐述这三种思考与表达 ,分析这... 五四新文学早期 ,大量的青年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关注爱情主题 ,试图探索爱情中情感与欲望的新关系 ,主要的区别在于对欲望的态度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无助的精神逃避 ,扭曲的欲望表达和真实的欲望书写。文章阐述这三种思考与表达 ,分析这三种表达所内蕴的作家的思想意识 ,并由此指出作家们的总体追求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早期 爱情 欲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忧郁 被引量:1
14
作者 党焱 《理论月刊》 2005年第4期121-123,共3页
本文通过对18世纪中后期法国社会状况及作家处境、心理互动关系的分析,认为“忧郁”是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 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 忧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性·巫性·智性——论早期湖湘文学的精神气质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鹤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0-195,共6页
早期湖湘文学以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场域,历史地形成了“神性”“巫性”“智性”三元交替而又互为含摄的精神气质。“神性”体现在原始部落原逻辑思维下的创世神话、天地开辟的叙事母题,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神秘玄想“。巫性”主要体现在楚... 早期湖湘文学以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场域,历史地形成了“神性”“巫性”“智性”三元交替而又互为含摄的精神气质。“神性”体现在原始部落原逻辑思维下的创世神话、天地开辟的叙事母题,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神秘玄想“。巫性”主要体现在楚巫文化主导下的巫歌神辞,凭附于巫祭信仰和仪式以传达“趋吉避凶”的价值诉求。伴随巫文化的理性化进程,以《楚辞》为代表的文人文学在充满诗性的文艺展演中,受儒道思想启迪的伦理情怀与生存智慧影响,蕴含着忠君爱国、道义担当精神的“智性”之美。神性、巫性、智性深刻影响了后世湖湘文学乃至湖湘文化的存续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湖湘文学 神性 巫性 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的儒释道 被引量:2
16
作者 方维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119,共10页
1854年,肖特所著《中国文学论纲》为世界上首部中国文学史,至1926年卫礼贤的《中国文学》出版,二者虽时隔70余年,但均属于德国早期的中国文学史纂。欧洲早期中国文学史纂虽已处于“文学”“文学史”和“文学史纂”等观念变迁之时,但在... 1854年,肖特所著《中国文学论纲》为世界上首部中国文学史,至1926年卫礼贤的《中国文学》出版,二者虽时隔70余年,但均属于德国早期的中国文学史纂。欧洲早期中国文学史纂虽已处于“文学”“文学史”和“文学史纂”等观念变迁之时,但在很大程度上套用了典型的西方文学史编写模式。当初,现代“文学”概念远未占有主导地位,西方人撰写的中国文学史,通常纵贯中国文化主要书籍,儒释道兼收并蓄,尤其见重孔子和老子思想。杂文学观主导下的文学史叙写方式,一般是通过阐释中国思想和文化来把握中国文学,其中一些观点迄今仍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 儒释道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裔命官与民间艺人的替换探析——中国古代早期乐师形象的角色演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瑞侠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6期43-47,共5页
中国古代文学很早就有乐师形象的出现。中国古代早期乐师的艺术形象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经历过多次转换,而且这种转换与中国早期历史的几个发展阶段基本是对应的。概括而言,就是伴随着神话、传说时代到文明社... 中国古代文学很早就有乐师形象的出现。中国古代早期乐师的艺术形象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经历过多次转换,而且这种转换与中国早期历史的几个发展阶段基本是对应的。概括而言,就是伴随着神话、传说时代到文明社会初期的历史发展,乐师由家族成员的角色转换成行政长官,再由行政长官转换成专业艺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文学 乐师形象 角色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散文性修辞:一种早期修辞传统转捩的中西比较
18
作者 孔许友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124,共9页
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左右,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时期大约同时经历了影响深远的修辞转型,其共同的核心表征即由以诗歌性修辞为主导走向以散文性修辞为主导,转型涉及的变化包括文类格局的变迁、思辨理性的演进、书写功能的扩展、辞理论的产... 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左右,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时期大约同时经历了影响深远的修辞转型,其共同的核心表征即由以诗歌性修辞为主导走向以散文性修辞为主导,转型涉及的变化包括文类格局的变迁、思辨理性的演进、书写功能的扩展、辞理论的产生、言说主体的更替、言说对象的转移等等。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先秦时期,这种修辞传统转捩的发生,都与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的转型以及智识人对这种转型的应对方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性修辞 散文性修辞 修辞术 书写转型 中西早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非子》中历史传说的编排和运用——兼谈中国古代早期“说体”叙事作品与历史传说的关系
19
作者 沈鸿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7-242,共6页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韩非子》对历史传说的搜罗和收录近乎是穷尽式的。同时,他运用历史传说的方式又多种多样,把历史传说在作品中的功能尽量发挥到极致。通过对《韩非子》中的"说"字进行辨析,指出以此为篇名的作品与历史传说...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韩非子》对历史传说的搜罗和收录近乎是穷尽式的。同时,他运用历史传说的方式又多种多样,把历史传说在作品中的功能尽量发挥到极致。通过对《韩非子》中的"说"字进行辨析,指出以此为篇名的作品与历史传说的关系;总结出《韩非子》历史传说的运用方式、不同文本形态、编排方式和行文规则上的法家特色以及韩非子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文本形态及审美效果之间的疏离与悖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传说 中国古代早期“说体”文学 《韩非子》文本形态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瘦鹃论 被引量:20
20
作者 范伯群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52,共17页
鲁迅等于1936年起草《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时,确定包天笑与周瘦鹃为通俗作家代表人物。周瘦鹃作为市民大众文学最有代表性作家的身份,被广泛公认。他著、译、编皆能,又是杰出的园艺盆景专家。他翻译的《欧美名家短篇... 鲁迅等于1936年起草《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时,确定包天笑与周瘦鹃为通俗作家代表人物。周瘦鹃作为市民大众文学最有代表性作家的身份,被广泛公认。他著、译、编皆能,又是杰出的园艺盆景专家。他翻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被鲁迅誉为"近来译事之光"。他以撰写散文与短篇小说著称,并初具现代都市文学特征。作为一位"名编",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乎撑起了上海市民大众文坛的"半爿天",推出了张爱玲、秦瘦鸥等著名作家。他办《礼拜六》的若干成功经验,对今天的"周末版"等媒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市场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与市民社会的逐步回归,我们对这一多元共生文坛上的历史人物,当可作出更全面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市民文坛代表人物 “近来译事之光” 早期都市文学作家 大众媒体“名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