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从“独鹤与飞”到“译事之光”——鲁迅早期文学活动中的“呐喊” |
刘克敌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2
|
世界早期文学观念的萌芽 |
曹顺庆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
3
|
二元互补与杂糅共生——中国早期文学思想的构成问题 |
孙纪文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
4
|
论茅盾的早期文学活动 |
范奇龙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5 |
0 |
|
|
5
|
肖红的早期文学创作 |
陈隄
|
《求是学刊》
|
1979 |
2
|
|
|
6
|
欧洲政治哲学对美国早期政论文学的影响——再论美国文学形成过程中的全球化因素 |
胡铁生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
7
|
早期美国文学中上帝形象的巨变 |
田平
洪增流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
8
|
“今则汝为吾爱矣”——周氏兄弟早期爱情书写与投入新文学运动之关系 |
刘克敌
王利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
9
|
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南北文学观”的缘起与回转 |
方维规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
10
|
日本“汉文典”与早期“中国文学史”编撰模式 |
李无未
张品格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
11
|
“文学”如何想象“革命”?——论早期“革命文学”的情节模式 |
李松睿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0 |
2
|
|
|
12
|
决疑论及其对早期现代英国文学的影响 |
陈西军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
13
|
“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试论五四新文学早期小说中的爱情表达 |
曹艳红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
14
|
论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忧郁 |
党焱
|
《理论月刊》
|
2005 |
1
|
|
|
15
|
神性·巫性·智性——论早期湖湘文学的精神气质 |
黄鹤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
16
|
德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的儒释道 |
方维规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
17
|
神裔命官与民间艺人的替换探析——中国古代早期乐师形象的角色演变 |
郑瑞侠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2006 |
1
|
|
|
18
|
走向散文性修辞:一种早期修辞传统转捩的中西比较 |
孔许友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
19
|
《韩非子》中历史传说的编排和运用——兼谈中国古代早期“说体”叙事作品与历史传说的关系 |
沈鸿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
20
|
周瘦鹃论 |
范伯群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