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术式治疗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12
1
作者 申爱军 高永杰 贾艳红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895-897,共3页
目的:评价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在治疗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方法:对98例102眼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A组50例54眼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和B组48例48眼行小梁切除术。追踪观察3-8a,比较两组术后视力、... 目的:评价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在治疗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方法:对98例102眼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A组50例54眼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和B组48例48眼行小梁切除术。追踪观察3-8a,比较两组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视野及杯/盘比值的变化情况。 结果:A 组视力下降24眼,眼压〉21 mmHg (1 mmHg=0.133kPa)者22眼,房角粘连〉180°21眼,视野缩小21眼,C/D扩大21眼;B组依次为10眼,5眼,4眼,4眼和4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远期疗效小梁切除术明显优于虹膜周边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青光眼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 小梁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葛根素滴眼液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杨文超 侯乃方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葛根素滴眼液的主要活性成分葛根素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的潜在作用机制和关键靶点。方法利用葛根素的结构信息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和SwissTarget数据库,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葛根素滴眼液的主要活性成分葛根素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的潜在作用机制和关键靶点。方法利用葛根素的结构信息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和SwissTarget数据库,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葛根素的治疗靶点,同时通过GeneCards、OMIM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CACG相关靶点,葛根素治疗靶点和CACG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葛根素滴眼液治疗CACG的潜在靶点。在String平台上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利用Cytoscape_v3.9.1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及计算,得到葛根素滴眼液治疗CACG的关键靶点。使用David平台对葛根素滴眼液治疗CACG的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葛根素滴眼液治疗CACG的潜在作用机制。采用分子对接验证葛根素滴眼液与关键靶点的结合作用。结果经筛选显示,葛根素滴眼液有效成分的葛根素潜在治疗靶点共402个,CACG的靶点共得到1506个,葛根素抗CACG的潜在作用靶点共68个,其中关键靶点共8个。GO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与细胞凋亡过程、稳态维持、对缺氧的反应等生物过程有关,KEGG富集分析显示,主要通路为内分泌抵抗、松弛素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AGE-RAGE通路等。关键靶点分别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TP53结合蛋白1、胱天蛋白酶3、肿瘤坏死因子、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缺氧诱导因子1、连环蛋白β1、金属基质蛋白酶9。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葛根素与除连环蛋白β1外的7个靶点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葛根素滴眼液可能作用于VEGFA、TP53、CASP3、TNF、AKT1、HIF1A、MMP9等靶点,通过调控细胞凋亡、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起到治疗CACG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葛根素滴眼液 慢性闭角青光眼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FL和GCC在早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是 杨建刚 邢淑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392-1394,共3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对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的诊断价值,研究其和平均... 目的:观察视网膜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对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的诊断价值,研究其和平均视野缺损(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早期CPACG患者21例38眼,疑似青光眼(suspected glaucoma,SG)患者25例46眼和正常对照25例49眼进行SD-OCT检查,测量平均及各个象限的RNFL厚度和GCC厚度,分析RNFL厚度和GCC厚度与视野MD的相关性。结果:CPACG组的平均和各象限RNFL厚度和GCC厚度与正常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与SG组比较,平均及上方(P<0.01)、下方(P<0.05)RNFL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和各象限GCC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CPACG组RNFL(r=0.65)、GCC(r=0.72)均与MD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RNFL厚度和GCC厚度对早期CPACG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具有临床价值,GCC厚度的临床意义可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T 慢性闭角青光眼 RNFL厚度 GCC厚度 平均视野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或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54
4
作者 苟文军 杨旭 +3 位作者 方晏红 刘灵琳 龙波 刘思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84-886,共3页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70±0.17和0.69±0.14,均较术前的0.27±0.02和0.26±0.04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4.93±2.97)mm Hg(1 k Pa=7.5 mm Hg)和(14.82±3.01)mm Hg,均较术前的(36.62±3.30)mm Hg和(37.18±2.96)mm 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但B组有27眼眼压高于21 mm Hg,需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才能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前房深度分别为(4.56±0.04)mm和(4.60±0.07)mm,均较术前的(1.46±0.25)mm和(1.44±0.27)mm明显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术后13眼出现浅前房,1眼前房少许出血,3眼发生恶性青光眼;B组术后未见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控制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慢性原发性闭角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被引量:16
5
作者 黄艳君 刘斐 +3 位作者 杨晓然 李远标 邵东平 李敏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737-739,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8-01/2011-01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7例57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8-01/2011-01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7例57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随访8~15(平均10.8)mo,观察眼压、房角、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术后52眼无需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另4眼随访期内加用1种降眼压药物(10g/L布林佐胺滴眼液)后,眼压<21mmHg,1眼加用2种降眼压药物(10g/L布林佐胺滴眼液和5g/L噻吗洛尔滴眼液)后,眼压<21mmHg;全部患者术后房角开放;除1例术前明显视神经萎缩病例术后视力无提高,其余病例术后视力提高两行或以上;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35±0.54mm,较术前(2.01±0.05mm)明显加深。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不仅视力明显提高,而且远期眼压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前房角粘连分离术 慢性闭角青光眼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6
6
作者 黎彦宏 田华 杨建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05/11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住院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33例35眼,对术前和术后6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05/11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住院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33例35眼,对术前和术后6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虹膜夹角、房角关闭或粘连的范围进行比较。结果:患者34眼(9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27眼(77%)术后不需给予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维持在21mmHg以下;术前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虹膜夹角平均值分别为2.04±0.31mm、0.132±0.033μm、15.44°±3.10°,显著小于术后的平均值(3.26±0.29mm、0.407±0.038μm、34.26°±3.60°,均P<0.01);术后房角关闭或粘连范围较术前减少(P<0.05)。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慢性闭角青光眼 房角分离术 超声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焦军杰 万千 +2 位作者 李晓鹏 刘瑞芳 万新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6-478,共3页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PCACG)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PCACG患者40例(54眼),均已行手术治疗,且眼压控制在21mmHg(1kPa=7...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PCACG)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PCACG患者40例(54眼),均已行手术治疗,且眼压控制在21mmHg(1kPa=7.5mmHg)以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6眼)和对照组20例(28眼)。对照组术后应用维生素B12注射液50μg肌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川芎嗪注射液160mg加入50g·L-1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观察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眼动脉(ocular artery,OA)、睫状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SPC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时间平均最大血流速(time averaged maximum velocity,TAM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结果治疗组治疗后OA和CRA的PSV、EDV、RI、TAMV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CA的PSV、EDV、TAMV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I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OA、SPCA和CRA的PSV、EDV、RI、TAMV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OA和CRA的PSV、EDV、RI、TAMV有一定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CA的PSV、EDV、TAMV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I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能改善PCACG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降低SPCA的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慢性闭角青光眼 川芎嗪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激光虹膜成形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4
8
作者 钱立峰 张炬 +1 位作者 周欣欣 王贝贝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目的评估改良激光虹膜成形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氪激光大光斑自虹膜中外1/3交界处开始向前房角方向依次进行放射状光凝,范围为360°周边虹膜。用此方法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1例52眼。观察术后1d、1... 目的评估改良激光虹膜成形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氪激光大光斑自虹膜中外1/3交界处开始向前房角方向依次进行放射状光凝,范围为360°周边虹膜。用此方法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1例52眼。观察术后1d、1周、1个月患者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前房角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激光虹膜成形术术前平均眼压为(42.7±8.9)mmHg(1kPa=7.5mmHg);术后1d、1周、1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5.3±8.2)mmHg、(14.4±11.1)mmHg、(14.8±13.2)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d、1周、1个月眼压≤21mmHg者分别为45眼(86.5%)、43眼(82.7%)、41眼(78.8%)。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术前为(2683±248)mm-2,术后1周为(2651±284)mm-2,术后1个月为(2625±321)mm-2,术后1周、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d、1周、1个月前房角累积开放范围>1/2周者分别为46眼(88.5%)、44眼(84.6%)、42眼(80.8%)。术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瞳孔变形(1周后减轻,1个月后有9眼未恢复)和虹膜炎症反应(用药3d后减轻或消失)。所有患者均无虹膜脱色素、出血、一过性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结论改良激光虹膜成形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可使关闭的前房角开放,眼压得到控制,且无明显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虹膜成形术 慢性闭角青光眼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黄斑区结构损害的定量研究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马英慧 徐辉 +3 位作者 石晶 付笑笑 董微丽 崔秀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71-974,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患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m GCC)厚度变化及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相关性。方... 目的探讨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患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m GCC)厚度变化及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Vue100-2 OCT检测CPACG患者55例(55眼)早期、中期及晚期与正常人30例(30眼)平均、上方、下方m GCC厚度及平均、上方、下方RNFL厚度,比较组间各检测指标的差异,分析m GCC厚度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结果早期CPACG组、中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平均、上方、下方m GCC厚度值分别为(95.15±8.21)μm、(96.11±7.77)μm、(95.05±9.94)μm,(76.04±8.58)μm、(83.04±8.72)μm、(74.17±9.71)μm,(64.40±10.13)μm、(68.83±13.26)μm、(63.34±12.61)μm。早期CPACG组、中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各RNFL及m GCC厚度值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着青光眼病情的进展,RNFL厚度及m GCC厚度逐渐变薄,中期CPACG组各RNFL及m GCC厚度值均较早期CPACG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晚期CPACG组各RNFL及m GCC厚度值均较中期CPACG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PACG患者平均m GCC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上方m GCC厚度和上方RNFL厚度、下方m GCC厚度和下方RNFL厚度均呈高度正相关(r=0.987、0.976、0.971,均为P=0.000)。结论频域OCT检测的CPACG患者的m GCC厚度随青光眼病情的进展逐渐变薄,与RNFL厚度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慢性原发性闭角青光眼 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黄斑区内层和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楠 马英慧 +2 位作者 崔秀成 董志军 许雪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7-280,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黄斑区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CPACG患者58例(58眼)为研究对象,按病情严重程度分3组,即早期CPACG组14例,进展期CPACG组23例... 目的观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黄斑区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CPACG患者58例(58眼)为研究对象,按病情严重程度分3组,即早期CPACG组14例,进展期CPACG组23例,晚期CPACG组21例,同时选择23名(23眼)健康无眼疾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RTVue-100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其黄斑区中心凹、近中心凹、旁中心凹处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黄斑区近中心凹处内层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35.62±2.96)μm、(124.21±6.47)μm、(119.74±10.67)μm、(94.95±11.24)μm,黄斑区内层视网膜近中心凹处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晚期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厚度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早期CPACG组、进展期CPACG组与晚期CPACG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区外层视网膜中心凹、近中心凹、旁中心凹处晚期CPACG组与对照组相比厚度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晚期CPACG患者表现为黄斑区内层、外层视网膜厚度弥漫性变薄,早期患者仅有黄斑区内层视网膜近中心凹处厚度变薄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慢性原发性闭角青光眼 黄斑区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HRT-Ⅱ视盘形态结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育新 朱美玲 +2 位作者 张晓萍 廖荣丰 朱强 《临床眼科杂志》 2007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比较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CACG)和正常眼视盘形态结构参数之间的差异,评价HRT-Ⅱ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Heidelberg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HRT)对早... 目的比较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CACG)和正常眼视盘形态结构参数之间的差异,评价HRT-Ⅱ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Heidelberg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HRT)对早期、进展期CACG36例(60只眼)及正常人30例(60只眼)的视盘进行断层扫描,获得视盘平均地形图像和视盘结构诸参数。结果CACG与正常人视盘结构各参数中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盘沿面积、视杯容积、盘沿容积、视杯形态测量、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神经纤维层横截面积存在明显差异。结论HRT-Ⅱ能够反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盘改变,为临床早期诊断CACG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断层扫描仪 青光眼 慢性闭角 视盘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亚楠 杨云东 +2 位作者 梁四妥 周文宗 徐深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1691-1693,共3页
目的:分析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mo内发生高眼压(>21mmHg)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03/2013-03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后1mo内高眼压的病例34例38眼,分析其原因,总结处理方法。结... 目的:分析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mo内发生高眼压(>21mmHg)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03/2013-03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后1mo内高眼压的病例34例38眼,分析其原因,总结处理方法。结果:导致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因素有:恶性青光眼8例9眼,巩膜瓣下血凝块及结缔组织阻塞13例15眼,术后前房积血5例5眼,巩膜瓣内切口被虹膜组织嵌顿3例3眼,术前高眼压持续时间长4例5眼,原因不明1例1眼。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眼压均控制在21mmHg以下。结论: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早期高眼压是由多因素造成的,早期预防、及时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青光眼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早期 高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轻患者的临床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秀兰 李昂 +3 位作者 滕蕾蕾 杜绍林 祝芸芸 葛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613-617,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轻患者临床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2000-01/2005-12中山眼科中心临床收治的38例50眼、年龄<40岁、临床确诊为进展期或晚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进行抗青光眼手术处理的病例进行回顾...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轻患者临床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2000-01/2005-12中山眼科中心临床收治的38例50眼、年龄<40岁、临床确诊为进展期或晚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进行抗青光眼手术处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平均(23.6±7.5)mo;所有的病例都有完善的眼科检查。临床结果评价包括临床特点、手术结果和并发症。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33.5±6.1岁;女性占60.5%;眼轴长平均(22.4±3.5)mm,其中短眼轴占18.0%,小眼球占14%;有60%的患者为浅前房(<1.9mm);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高褶虹膜构型占80.6%,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眼因眼压控制不理想,行二次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浅前房(20%),恶性青光眼(12%)。结论:对进展期或晚期的年轻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复合式小梁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术后容易出现浅前房、恶性青光眼。术前详细检查、手术操作精细以及有效处理术后并发症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慢性闭角青光眼 年轻人 高褶虹膜构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相关检查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峥嵘 王晟 陈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757-760,共4页
目的:评价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视野、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检查的可靠性。方法:对96例10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用眼科电生理仪、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根据P-VEP、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检查... 目的:评价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视野、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检查的可靠性。方法:对96例10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用眼科电生理仪、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根据P-VEP、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选取96例109眼获得P-VEP阳性病例72眼(66.1%),未见明显异常37眼(33.9%);视野检查显示阳性病例84眼(77.1%),未见明显异常25眼(22.9%);眼底照相成功获取阳性病例图像87眼(79.8%),未见明显异常22眼(20.2%);成功获取OCT阳性病例图像94眼(86.2%),未见明显异常OCT图像15眼(13.8%)。OCT阳性检出率高于视野检查、眼底照相、P-VEP检查(P<0.05)。OCT在获取前房角图像与三面镜检查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视觉电生理检查、视野、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图像结果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青光眼 前房角 视觉诱发电位 视野 眼底照相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0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洪卫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1760-1761,共2页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小梁切除术(简称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2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联合手术,术后观察视力、房角、眼压及...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小梁切除术(简称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2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联合手术,术后观察视力、房角、眼压及滤过泡和并发症情况,随访4~10mo。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房角可见不同程度的开放,周边虹膜粘连范围缩小,所有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2眼存在功能性滤过泡,主要并发症是前房出血、短暂角膜水肿。结论:采用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够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手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青光眼 白内障 小切口 房角分离 联合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周边虹膜切除和滤过性手术前后眼前段结构参数的对比探讨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爱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周边虹膜切除和滤过性手术前后眼前段结构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10月舟山医院眼科收治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100眼),依据前房角镜动态检查结果不同分为周边虹膜切除组(周边虹膜前粘连范... 目的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周边虹膜切除和滤过性手术前后眼前段结构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10月舟山医院眼科收治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100眼),依据前房角镜动态检查结果不同分为周边虹膜切除组(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6个钟点者)40例50眼和滤过性手术组(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6个钟点者)40例50眼。分析两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一般资料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病程长短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前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网虹膜间面积(TISA)、前房角隐窝面积(ARA)、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宽度(ACW)、晶状体矢高(CLR)、前房面积(ACA)、前房容积(ACV)变化情况。结果周边虹膜切除组术后ARA、ACA、ACV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6、2.94、3.91,P〈0.05);但是术后与术前ACD、AOD、TISA、ACW、CL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0.29、0.09、0.47、0.16,P〉0.05)。滤过性手术组手术前后ACD、AOD、TISA、ARA、ACW、CLR、ACA、ACV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8、0.57、0.64、0.10、O.05、0.47、0.61、0.16,P〉o.05)。结论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跟可以有效改善前房角结构,但是滤过性手术无法改善前房角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青光眼 周边虹膜切除 滤过性手术 眼前段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解郁胶囊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萍 薛艳 张俊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19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疏肝解郁胶囊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估疏肝解郁胶囊在青光眼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87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疏肝解郁胶囊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和... 目的探讨疏肝解郁胶囊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估疏肝解郁胶囊在青光眼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87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疏肝解郁胶囊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和必要手术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疏肝解郁胶囊)。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进行症状自评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测定及眼压、实验室检查。结果实验组在药物治疗8周后SCL-90总分、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因子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相关因子(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活力)维度分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在药物治疗8周后眼压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无明显不良反应,实验室等辅助检查无异常。结论疏肝解郁胶囊可有效改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在使用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可起一定辅助作用,提高药物、手术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肝解郁 慢性闭角青光眼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眼前节参数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毛罕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53-1055,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眼前节参数变化。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CPACG患者45例(45眼),术前1 d、术后3个月... 目的观察分析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眼前节参数变化。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CPACG患者45例(45眼),术前1 d、术后3个月采用Pencat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前房容积、500μm房角开放距离、500μm小梁网虹膜间隙面积,利用OCT检查各象限前房角,观察记录术前1 d及术后1 d、7 d、30 d患者裸眼视力,同时测量术前1d及术后7 d患者眼压。结果术前中央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前房容积、500μm房角开放距离、500μm小梁网虹膜间隙面积分别为(1.82±0.18)mm、(0.78±0.15)mm、(89.28±25.62)mm3、(0.25±0.14)mm、(0.15±0.06)mm2,术后分别为(3.42±0.26)mm、(1.84±0.21)mm、(138.44±18.78)mm3、(0.64±0.28)mm、(0.28±0.13)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各象限前房角均增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 d、7 d、30 d患者裸眼视力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与术前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可有效改善CPACG患者眼前节结构,有效控制眼压,改善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原发性闭角青光眼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眼前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远期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和平 李国彦 《临床眼科杂志》 2005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 观察各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青) ,在施行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YAG laser iridecto-my,YL I)治疗后的远期临床效果并评估其适用范围。方法 对青光眼门诊中已施行YL I的各期慢闭青患者随访一年以上者(1~8年,平均3年) ,着重... 目的 观察各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青) ,在施行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YAG laser iridecto-my,YL I)治疗后的远期临床效果并评估其适用范围。方法 对青光眼门诊中已施行YL I的各期慢闭青患者随访一年以上者(1~8年,平均3年) ,着重对眼压的控制情况、视功能(视力和杯盘比)的保持情况、激光孔的保持情况、周边房角的保持情况、以及远期合并症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在2 0 4例(337只眼)各期慢闭青中,YL I后有87.5 % (2 95 /337)的眼压及视功能保持稳定。其中2 7% (91/337)临床前期或早期病人效果最佳,基本达到“痊愈”;而6 0 .5 % (2 0 4 /337)的发展期或晚期病人则需长期加点适量降眼压药方可控制眼压。另外有12 .5 % (42 /337)的发展期或晚期病人,眼压仍未能控制,需用其它治疗或施行手术。结论 Nd:YAG激光虹膜周切术,对慢闭青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对临床前期或早期患者效果最佳;对很大一部分发展期或晚期病人,施行YL I后加点药可以控制眼压,从而避免了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青光眼 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 疗效分析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血液流变学测定
20
作者 乔健夫 刘晋林 王艳红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S1期74-75,共2页
对24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CAG)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测定,并与24例正常人作了对照。结果表明:CPCAG患者的血液粘度各测定值和血小板粘附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则无统... 对24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CAG)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测定,并与24例正常人作了对照。结果表明:CPCAG患者的血液粘度各测定值和血小板粘附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CPCAG的发病原因除与浅前房、房角窄、瞳孔阻滞等解剖因素有关外,还与其血液粘度增高所致视乳头及视网膜供血不足有关。提示:在治疗CPCAG时,除应积极给予降眼压药物或手术治疗外,还应考虑给予包括降低血液粘度方面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原发性慢性闭角 血液流变学 血液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