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左室旋转和扭转运动在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9
1
作者 宋光 任卫东 +2 位作者 胡金玲 乔伟 张晶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04-708,713,共6页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左室旋转和扭转运动在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PAHCM)患者诊断过程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6例PAHCM患者、26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HLVH)患者和26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二尖瓣和心尖水平左...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左室旋转和扭转运动在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PAHCM)患者诊断过程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6例PAHCM患者、26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HLVH)患者和26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二尖瓣和心尖水平左室短轴及心尖四腔、二腔心切面的二维超声图像。使用QLAB 9.1软件测量各短轴平面内膜下心肌旋转(endo-rot)、外膜下心肌旋转(epi-rot)、跨壁扭转(mural-tor)及平面旋转(bulk-rot),计算出整体扭转角度(G-tor)。筛选出诊断效力的指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价诊断的效果。结果在二尖瓣水平,PAHCM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ndo-rot、epi-rot、mural-tor及bulk-rot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HCM组与HLVH组相比,这些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VH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ndo-rot、epi-rot、mural-tor及bulk-rot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尖水平,3组间epi-ro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HCM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ndo-rot、mural-tor及bulk-rot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HCM组与HLVH组相比,这些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VH组在endo-rot、mural-tor及bulk-rot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G-to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tor鉴别诊断PAHCM的准确性高(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9),敏感度为73.08%,特异度为92.31%。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可以准确定量测量PAHCM患者左室心肌旋转和扭转的变化。使用G-tor可精确地识别和鉴别高血压心肌肥厚和PAH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斑点追踪技术 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扭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对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树贤 丁康 +4 位作者 徐艳燕 乔永丽 张立霞 李子平 罗玉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PAHCM)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8例PAHCM(PAHCM组)、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AHCM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测值及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并和4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配对比较。结果:48例临床上无... 目的:探讨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PAHCM)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8例PAHCM(PAHCM组)、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AHCM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测值及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并和4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配对比较。结果:48例临床上无症状的PAHCM患者心尖段心肌增厚,舒张末期厚度平均(14.8±0.16)mm,与AHCM组(22.6±0.28)mm及正常对照组(10.3±0.11)mm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心电图表现为V3~5导联R波高大,T波倒置,但PAHCM组与AHCM组变化程度不同,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早期明确诊断PAHCM,避免误诊和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早期心尖肥厚 超声心动图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郭萌 刘传芬 刘健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3,共6页
目的 探究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相比心尖HC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2001年8月至2023年3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诊断为HCM的患者,根据心肌肥厚部位分为心尖HCM组和典型HCM组,比较其临床特征。结... 目的 探究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相比心尖HC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2001年8月至2023年3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诊断为HCM的患者,根据心肌肥厚部位分为心尖HCM组和典型HCM组,比较其临床特征。结果 共纳入594例HCM患者,包括132例心尖HCM (22.2%)和462例典型HCM患者(77.8%)。心尖HCM患者的确诊年龄更大[(56.0±13.5)岁比(50.9±14.9)岁,P<0.001],有HCM家族史的更少(2.3%比8.0%,P=0.020)。心尖HCM的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较典型HCM患者更低[145.0 (72.0,374.0)pg/ml比466.4 (226.0,950.8)pg/ml,P<0.001];更常伴左室高电压(63.6%比39.6%,P<0.001)与T波倒置(91.5%比58.5%,P<0.001)。心尖HCM患者出现左房扩大的比例更少(43.9%比55.4%,P=0.020),左室射血分数更高[69.15 (64.05,73.98)%比66.70 (60.36,72.85)%,P=0.009]。住院期间心尖HCM组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更低(0.8%比7.8%,P=0.007)。结论 心尖HCM患者通常确诊年龄更大、有HCM家族史的更少、BNP水平更低、存在左室高电压和T波倒置的更多、心功能更好、预后也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 典型肥厚型心肌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的心尖相对纵向应变指标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吴永鑫 林胜男 +2 位作者 崔婕琳 黄惠美 阮琴韵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86-1091,共6页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寻找能反映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心肌功能学特征的纵向应变指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典型AHCM患者30例(AHCM组),另纳入35例原发性高血...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寻找能反映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心肌功能学特征的纵向应变指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典型AHCM患者30例(AHCM组),另纳入35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HTLVH)患者(HTLVH组)和45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三组患者的心腔大小及室壁厚度,应用2D-STI分析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获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及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纵向应变(LS_(A)、LS_(M)、LS_(B))。以心尖与整体及其余节段纵向应变的比值作为心尖相对纵向应变指标,包括心尖与基底段纵向应变比(ABLR,LS_(A)/LS_(B))、心尖与整体纵向应变比(AGLR,LS_(A)/GLS)、心尖与基底-中间段纵向应变比[ABMLR,LS_(A)/(LS_(B)+LS_(M))]。结果:AHCM组与HTLVH组的GL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AHCM组与HTLVH组的LS_(A)、LS_(M)、LS_(B)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但AHCM组以LSA降低为著且低于HTLVH组,而HTLVH组则以LSB降低为著且低于AHCM组(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HCM组的ABLR、AGLR、ABMLR均明显降低,而HTLVH组的ABLR、AGLR、ABMLR均显著增加(P均<0.05)。ROC曲线显示,在诊断AHCM时,ABLR、AGLR、ABMLR及LS_(A)的AUC为0.873~0.916,ABLR<1.28诊断AHCM的灵敏度(90.0%)和特异度(88.7%)最好。结论:心尖相对纵向应变指标较单一心尖纵向应变值更能反映AHCM患者的心肌功能学特性,尤其ABLR可能有助于鉴别AHCM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左心室肥厚,可作为AHCM心肌功能损伤的评价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 心尖收缩功能 心尖相对纵向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闫丽荣 段福建 +7 位作者 安硕研 杭霏 王莉 庞会敏 赵世华 张宇辉 樊朝美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和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AS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1996~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检出300例ApHCM(ApHCM组),采用1:1配对原则,又纳入诊断年龄、性... 目的: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和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AS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1996~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检出300例ApHCM(ApHCM组),采用1:1配对原则,又纳入诊断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相匹配的300例ASHCM患者(ASHCM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心原性死亡率、心原性猝死发生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不明原因晕厥、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进展性心力衰竭、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ASHCM组左心室室壁厚度≥30 mm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ApHCM组(14.0%vs 3.7%,P<0.01)。ApHCM组和ASHCM组中分别有156例(52.0%)和168例(56.0%)患者行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ApHCM组中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率显著低于ASHCM组(26.9%vs 76.2%,P<0.01)。ApHCM组和ASHCM组分别平均随访(7.5±4.0)年和(6.6±5.4)年,与ASHCM组相比,ApHCM组心原性死亡率(1.0%vs 5.7%)、心原性猝死发生率(0.33%vs 3.3%)、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8.3%vs 40.3%)显著较低(P均<0.01);不明原因晕厥、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进展性心力衰竭等事件发生率也均显著低于ASHCM组(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磁共振成像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HR=4.62,95%CI:2.28~68.0,P=0.02)和不明原因晕厥(HR=8.56,95%CI:2.1~16.6,P<0.01)为心原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不明原因晕厥是心原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HR=4.40,95%CI:1.5~15.2,P=0.02)。结论:排除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混杂因素后,ApHCM患者预后较ASHCM患者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 非对称室间隔肥厚 预后 钆对比剂延迟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房室结构、功能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辉 徐磊 +1 位作者 贺毅 董建增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6期415-419,共5页
目的用心脏磁共振评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患者心脏形态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并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心尖部厚度及左房形态、功能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 目的用心脏磁共振评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患者心脏形态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并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心尖部厚度及左房形态、功能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就诊并完成心脏磁共振、心电图及超声心动检查的患者,挑选出其中AHCM患者69例及健康对照组25例,比较两组之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al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左心室心肌厚度、收缩末期左房容积(left atrial end systolicvolume,LAESV)、左房整体峰值纵向应变(left atrial peak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LAPGLS)、左房整体峰值周向应变(left atrial peak 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LAPGCS)及左房面积变化分数(fraction area change,FAC)的差异,以及LAPGLS和LAPGCS与其他左心房室结构及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左心室心尖部厚度、左心室心肌质量、LVEF、LAESV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APGLS及FAC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的LAPGCS差异则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而左心房收缩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左心房FAC可作为LAPGLS的替代指标来判断左心室舒张功能是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心尖肥厚型心肌 左心房应变 左心室舒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MRI与超声心动图对比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袁思殊 李志伟 夏黎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87-193,共7页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MRI与超声心动图影像征象,比较MRI与超声心动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心尖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16例,女5例)行心脏MRI、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21例患者心脏MRI均...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MRI与超声心动图影像征象,比较MRI与超声心动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心尖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16例,女5例)行心脏MRI、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21例患者心脏MRI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单纯型P-AHCM13例,单纯型T-AHCM 1例,混合型P-AHCM 1例,混合型T-AHCM 6例。7例T-AHCM均表现为典型的"黑桃心"征象(ace of spades)(33.3%)。4例患者行心肌对比增强MR扫描,3例示心尖部心肌纤维化,2例患者存在心肌缺血,2例患者存在心肌梗死。而心脏超声仅6例明确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10例患者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1例患者心电图均存在ST-T改变:其中14例左胸导联RV4-6电压增高(67.7%);17例左胸导联产生的前后肢对称、深倒置的巨大T波(80.9%);16例ST段水平压低(76.2%);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19.0%)。结论MR诊断AHCM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尖型肥厚型心肌病敏感性低;心电图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效的筛查方法;对于临床怀疑心尖型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可采用心脏MRI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超声心动图 心尖肥厚型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戴振华 宋长春 +3 位作者 王晖 盛燕辉 杨荣 曹克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94-596,共3页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6例AHCM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特征。结果:28例窦性心律患者有14例巨T波改变。35例AHCM患者通过心脏超声诊断明确,29例通过左心室...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6例AHCM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特征。结果:28例窦性心律患者有14例巨T波改变。35例AHCM患者通过心脏超声诊断明确,29例通过左心室造影确诊AHCM,无1例合并冠心病。结论:心电图显示胸导联为主导联上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ST段压低及R波增高,超声心动图是诊断AHCM的主要方法。左室造影是诊断AHCM的重要方法,AHCM几乎不合并冠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伴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罗晓亮 赵立超 +2 位作者 赵彤 袁建松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水平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伴发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我院2005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AHCM患者373例。所有患者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并测定血浆Big ET-1... 目的:探讨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水平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伴发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我院2005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AHCM患者373例。所有患者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并测定血浆Big ET-1水平等指标。根据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房颤组(91例)及窦性心律组(窦律组,282例),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房颤组与窦律组相比,患者年龄更大,UCG测量的左心房前后径更大,血浆Big ET-1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3,95%CI:1.025~1.081)、UCG测量的左心房前后径(OR=1.206,95%CI:1.138~1.277)及血浆Big ET-1水平(OR=1.466, 95%Cl:1.005~2.317)是AHCM患者伴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AHCM合并房颤患者的血浆Big ET-1水平明显升高,年龄、左心房前后径及血浆Big ET-1水平均为AHCM伴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浆Big ET-1水平可能在AHCM伴发房颤的预测及治疗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内皮素-1 心房颤动 心尖肥厚型心肌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与其它检查方法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立明 周青 +1 位作者 郝力丹 郭瑞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3期182-183,共2页
目的 :探讨CDFI对AHCM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经ECG、MRI、CIN和EMB检查确诊的AHCM的CD FI特点与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分别由上述检测技术提示或证实的 2 1例AHCM患者均显示乳头肌以下心室游离壁 /室间隔不同... 目的 :探讨CDFI对AHCM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经ECG、MRI、CIN和EMB检查确诊的AHCM的CD FI特点与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分别由上述检测技术提示或证实的 2 1例AHCM患者均显示乳头肌以下心室游离壁 /室间隔不同程度的增厚。当厚度 >1 5cm以上者 ,心室收缩时 ,室腔区可消失。 2 1例中有 2例合并有右室心尖肥厚。结论 :CDFI为AHCM最理想的检测方法。如结合以上其它检查 ,特别是ECG提示 ,则可避免假阴性的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 心肌肥厚 彩色多普勒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宏斌 智光 +3 位作者 盖鲁粤 杨庭树 杜洛山 周军荣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 :探讨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14 7例心电图异常患者 ,行UCG ,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 ,2 1患者进一步行MRI检查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 :14 7例中 ,UCG发现 67例心尖部肥厚。左心室造影... 目的 :探讨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14 7例心电图异常患者 ,行UCG ,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 ,2 1患者进一步行MRI检查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 :14 7例中 ,UCG发现 67例心尖部肥厚。左心室造影示 12 6例左心室舒张期形态均呈“黑桃”样改变 ,诊断阳性率 85 .7%。冠状动脉造影示 19例冠状动脉有狭窄。结论 :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较好的方法 ,并能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 冠状动脉造影 心尖肥厚型 心肌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 被引量:3
12
作者 初洪钢 孙彬 +1 位作者 郭瑞强 孙有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952-953,共2页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 心肌 超声波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一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慧慧 孙奇 +1 位作者 戴研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7-907,共1页
患者男性,25岁,因阵发性心悸5年,加重10余天于2014—01—23入我院。否认有头晕、黑矇、胸痛症状。入院前12天心悸症状再次发作,心电图(图1)示:心动过速伴完全性有束支传导阻滞及电轴左偏;外院静脉给予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后... 患者男性,25岁,因阵发性心悸5年,加重10余天于2014—01—23入我院。否认有头晕、黑矇、胸痛症状。入院前12天心悸症状再次发作,心电图(图1)示:心动过速伴完全性有束支传导阻滞及电轴左偏;外院静脉给予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后心率逐渐减慢,转为窦性心律。入院当天,心电图(图2A)示:窦性心律可见T波改变(Ⅰ、Ⅱ、Ⅲ、aVF、V3-6导联倒置,倒置幅度最高达1.6mV);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33mm,左心室内径51mm,左心室射血分数63%,少量心包积液。人院诊断:考虑为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尖肥厚型心肌 左心室射血分数 束支传导阻滞 窦性心律 阵发性心悸 左心房内径 左心室内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的新类型:左室心尖部室壁瘤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萍 刘刚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5期370-371,共2页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 心尖部室壁瘤 血流动力学异常 左室 冠状动脉异常 先天性异常 心肌肥厚 因不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54例随访分析
15
作者 冯新武 周颖玲 +3 位作者 黄文晖 陈纪言 罗建方 李瑜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400-401,共2页
目的 :观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发展过程。方法 :选取 1989年 1月至 2 0 0 0年 2月在我院诊治 5 4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 ,其中男 40例 ,女 14例 ;入选时年龄 2 9~ 71岁 ,平均 (5 4± 9 1)岁 ,对其临床资料、心电图及超声心动... 目的 :观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发展过程。方法 :选取 1989年 1月至 2 0 0 0年 2月在我院诊治 5 4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 ,其中男 40例 ,女 14例 ;入选时年龄 2 9~ 71岁 ,平均 (5 4± 9 1)岁 ,对其临床资料、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5 4例病人随访 2~ 11年 ,平均 (6 9± 2 4)年 ,心功能Ⅰ级到Ⅱ级 ,心电图T波深倒程度从 (7 3± 3 3 )mm增加至 (9 7± 4 1)mm(P <0 0 1) ,R波幅度由原 (19 5± 4 0 )mm增加至 (2 0 9± 4 6)mm(P <0 0 1) ,T波与R波绝对差值从原 (12 0± 4 5 )mm改善为 (11 6± 4 3 )mm (P =0 0 43 <0 0 5 ) ,心尖部心肌厚度 (AMA)从 (17 8± 2 7)mm减少至 (17 4± 2 6)mm (P =0 0 0 8) ,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 :本组随访资料显示 ,经治疗后AHCM患者预后良好 ,肥厚心肌的厚度有可能减轻 ,但心电图的T波深倒程度及R波幅度增加 ,且与心肌肥厚程度不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 随访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1例
16
作者 牟海刚 古平 代静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879-1879,共1页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 心电图 心脏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8例随访分析
17
作者 陈宏武 阮惠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7期780-781,共2页
目的 :观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临床发展过程。方法 :选取 1989年 1月至 1999年 2月在我院诊治 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 ,其中男 13例 ,女 5例 ;入选时年龄 3 5~ 69岁 ,平均 (5 1± 7 4)岁 ,对其临床资料、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 目的 :观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临床发展过程。方法 :选取 1989年 1月至 1999年 2月在我院诊治 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 ,其中男 13例 ,女 5例 ;入选时年龄 3 5~ 69岁 ,平均 (5 1± 7 4)岁 ,对其临床资料、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5 4例随访 3 5~ 13年 ,平均 (7 9± 3 1)年 ,心功能Ⅰ级到Ⅱ级 ,心电图深倒的T波从 (8 7± 3 4)mm增加至 (10 7± 2 2 )mm (P <0 0 1) ,心尖部心肌厚度 (AMA)从 (16 6± 3 1)mm减少至(14 4± 3 7)mm (P <0 0 1) ,所有病人都健在。结论 :本组随访资料显示 ,经治疗后AHCM患者预后良好 ,肥厚心肌的厚度有可能减轻 ,但心电图的T波深倒程度增加 ,且与心肌肥厚程度不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随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及左室造影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圆 孟浩宇 +3 位作者 杜颖强 刘加宝 陈波 杨志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5-229,共5页
目的:研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评价左室造影在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同时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左室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比较超... 目的:研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评价左室造影在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同时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左室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比较超声心动图和左室造影对其诊断的价值;进一步对该类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预后。结果:共纳入105例AHCM患者,男性占61%,平均年龄58岁;主诉多为胸闷胸痛;59.0%患者合并高血压;34.3%的患者被诊断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合并心律失常室早、房早、房速;84.8%的患者的心电图可见多导联T波倒置。以左室造影为诊断标准,经胸超声心动图在AHCM的诊断符合率仅为36.9%。有随访数据的89例(84.8%)患者,平均随访(4.1±2.2)年,有2例患者发生心血管源性死亡,另有29例(32.6%)患者在随访期间因心血管原因再入院。结论:AHCM在临床上有一定发病率,但预后通常良好。AHCM常以胸闷胸痛为主要症状,可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狭窄及各类房、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多有典型的V3~V5导联T波深倒;超声心动图诊断AHCM易漏诊,左室造影对诊断AHCM较超声心动图更可靠,同时又能调查冠脉情况,故对于冠脉造影阴性的T波异常患者应常规加做左室造影以排查有无AHCM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 临床特征 左室造影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顶角与射血速度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胜男 阮琴韵 +5 位作者 黄春燕 鄢磊 林晓燕 侯婉青 蔡皇娥 林明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6-690,共5页
目的探讨心尖局部形态与动力学特征对于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1例AHCM,包括21例早期AHCM(P-AHCM组)和30例典型AHCM(T-AHCM组);以40名健康志愿者(NC组)及44例单纯高血压左心室重构患者(HT组)作为对照,超声观... 目的探讨心尖局部形态与动力学特征对于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1例AHCM,包括21例早期AHCM(P-AHCM组)和30例典型AHCM(T-AHCM组);以40名健康志愿者(NC组)及44例单纯高血压左心室重构患者(HT组)作为对照,超声观察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心尖顶角(θap)及其收缩期变化率(△θap)、收缩期心尖峰值射血速度(V ap)及其与左心室流出道射血速度的比值(速度指数V ap/V LVOT)等。结果相比NC组及HT组,P-AHCM组和T-AHCM组θap均变小(P均<0.001),△θap、V ap增大(P均<0.001)。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于早期阶段检出AHCM所致心尖顶角减小、局部射血速度及收缩期角度变化率增高,结合特异性心电图改变有望提高超声对AHCM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肥厚型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尖 顶角 射血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1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翠婷 孟平平 +1 位作者 王永槐 马春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21-1922,共2页
患者女.78岁,以“心前区阵发性疼痛30余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因可疑冠状动脉心脏病收入我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3年。查体:血压162mmHg/76mmHg,呼吸16次/分,体温36.3℃,心率62次/分,听诊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收... 患者女.78岁,以“心前区阵发性疼痛30余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因可疑冠状动脉心脏病收入我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3年。查体:血压162mmHg/76mmHg,呼吸16次/分,体温36.3℃,心率62次/分,听诊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粗糙的喷射性杂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肥厚型 心尖部室壁瘤 斑点追踪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