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儿童书写
1
作者 曾仙乐 《郭沫若学刊》 2024年第3期72-76,共5页
辛亥革命后受进步思潮的影响,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进入历史视野,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问题。受中西文化浸润的郭沫若,其儿童观念也出现现代性转变,早期小说创作中的儿童大多身处贫困、漂泊的环境却不失天真个性,特殊的成... 辛亥革命后受进步思潮的影响,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进入历史视野,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问题。受中西文化浸润的郭沫若,其儿童观念也出现现代性转变,早期小说创作中的儿童大多身处贫困、漂泊的环境却不失天真个性,特殊的成长境遇使他们有着“双重他者”身份。作者以写实之笔描绘了儿童书写的多样性,表现出儿童关怀和儿童崇拜倾向,但在家国情怀、民族屈辱和生活重压之下,也出现了惊人的弑子意识,呈现出与五四新小说及五四儿童文学迥然不同的格调,书写了新文学小说史上第二代异族“他者”的新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小说 儿童关怀 儿童崇拜 弑子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曾祺早期小说片论
2
作者 王彬彬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4,共7页
汪曾祺1939年辗转到达昆明,进入西南联大,1940年便开始了小说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汪曾祺全集》,小说共三卷,第一卷收入的是汪曾祺1940年代创作的小说。我把汪曾祺1940年代创作的小说称作早期小说,应该很合适。《汪曾祺... 汪曾祺1939年辗转到达昆明,进入西南联大,1940年便开始了小说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汪曾祺全集》,小说共三卷,第一卷收入的是汪曾祺1940年代创作的小说。我把汪曾祺1940年代创作的小说称作早期小说,应该很合适。《汪曾祺全集》小说卷第一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早期小说 西南联大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创作 第一卷 全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小说观与小说概念的科学界定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剑国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598-605,共8页
中国小说史上战国至六朝时期的早期小说观念 ,并不是一个文学性文体概念 ,甚至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体概念 ,只能说是一个准文体概念。它只是一般地揭示了“小说”、“道听途说”、“丛残小语”的特性 ,而缺乏对文体要素的明确规定。早期... 中国小说史上战国至六朝时期的早期小说观念 ,并不是一个文学性文体概念 ,甚至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体概念 ,只能说是一个准文体概念。它只是一般地揭示了“小说”、“道听途说”、“丛残小语”的特性 ,而缺乏对文体要素的明确规定。早期小说的功能观表现为伦理功能、政治功能、知识功能和娱乐审美功能四个方面。科学界定小说概念 ,应遵循四个原则 ,即叙事原则、虚构原则、形象原则和体制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伦理功能 政治功能 知识功能 审美功能 早期小说 小说 概念界定 中国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实克的郭沫若早期小说研究——《中国文学的三幅素描:郭沫若》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玉英 廖进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5期62-66,共5页
捷克斯洛伐克著名汉学家雅罗斯拉夫·普实克的论文集《中国文学的三幅素描》由普实克写作于1959年至1960年间的三篇论文《茅盾》、《郁达夫》和《郭沫若》组成。在《郭沫若》一文中,普实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 捷克斯洛伐克著名汉学家雅罗斯拉夫·普实克的论文集《中国文学的三幅素描》由普实克写作于1959年至1960年间的三篇论文《茅盾》、《郁达夫》和《郭沫若》组成。在《郭沫若》一文中,普实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分析了郭沫若于抗日战争前创作的19部短篇小说的特点,并将其与郁达夫小说的创作背景、主题、写作手法、影响源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作者最后指出,郭沫若早期小说中所具有的大部分特征同时也能在他的诗歌、自传体作品、科学研究作品和戏剧作品中找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实克 中国文学 三幅素描 郭沫若 早期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心灵到现实的神秘飞翔——论林白早期小说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一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4-116,共3页
关键词 叙事策略 早期小说 林白 心灵 女性写作 神秘 生命感悟 生命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如何呈现历史——重读王安忆早期小说 被引量:1
6
作者 项静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6-73,共8页
关键词 早期小说 王安忆 重读 历史 创作阶段 《小鲍庄》 中篇小说 思想感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早期小说直露式诗性叙事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廖高会 《郭沫若学刊》 2016年第4期40-43,共4页
本文解析了郭沫若早期小说中存在的诗性诉求与直露式抒写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叙事方式的"曲"与"直"、思想意蕴的"露"与"隐"等关系问题。郭沫若早期小说直露式诗性叙事的形成主要受到五四文化... 本文解析了郭沫若早期小说中存在的诗性诉求与直露式抒写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叙事方式的"曲"与"直"、思想意蕴的"露"与"隐"等关系问题。郭沫若早期小说直露式诗性叙事的形成主要受到五四文化语境、作者浪漫主义气质、西方表现主义方法、心理分析学说和日本私小说等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受其"情绪即节奏"的诗歌理论主张的影响。其小说采用象征、寓言、隐喻、梦幻以及意识流等艺术手段来形成曲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美学内涵。其早期小说在直露地抒写苦闷、孤寂、抑郁、愤懑等情绪的同时,还隐性地表达了作者的现代性诉求与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形成了其小说内在意蕴上方面"显"与"隐"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早期小说 直露式诗性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呼喊及其主体性根源——以余华早期小说创作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武艳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40-43,共4页
从广义上来说,所有的文学都是呼喊,从文学作品的具体面貌上来说,还有不同于歌唱型、呈现型的作品,这是狭义上的呼喊的文学。中国文学史上,屈原、鲁迅、余华一脉相承,都表现出呼喊的文学面貌。余华早期先锋小说可以说是"在细雨中的... 从广义上来说,所有的文学都是呼喊,从文学作品的具体面貌上来说,还有不同于歌唱型、呈现型的作品,这是狭义上的呼喊的文学。中国文学史上,屈原、鲁迅、余华一脉相承,都表现出呼喊的文学面貌。余华早期先锋小说可以说是"在细雨中的呼喊",他以呼喊的姿态走上文坛是其成长时期爱的匮乏、爱的吁求被压抑的结果,同时也是作为弱小者心理经验酝酿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呼喊 主体性根源 余华早期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文化与古代早期小说文学品格的形成
9
作者 向芃 郭岚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2-74,81,共4页
古代早期小说的产生发展有本于中国原生文化和民间思想的一元,其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和明显的是道家文化对其文学品格的滋养和影响。而古代早期小说文学品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游心寓目的审美目的、玄言神怪的创作题材、贵异尚奇的文学特征... 古代早期小说的产生发展有本于中国原生文化和民间思想的一元,其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和明显的是道家文化对其文学品格的滋养和影响。而古代早期小说文学品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游心寓目的审美目的、玄言神怪的创作题材、贵异尚奇的文学特征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早期小说 道家文化 神怪思想 贵异尚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边缘线挣扎的“流氓”——郭沫若早期小说探析
10
作者 彭超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70-72,共3页
郭沫若早期小说以写实手法,通过梦幻、心理描写,反映留学生在日本贫困交加的生活,也是作者本人生活的一种折射。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小说写出一位在边缘线挣扎的"流氓"。分析小说主人公爱欲、物欲压力下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 郭沫若早期小说以写实手法,通过梦幻、心理描写,反映留学生在日本贫困交加的生活,也是作者本人生活的一种折射。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小说写出一位在边缘线挣扎的"流氓"。分析小说主人公爱欲、物欲压力下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其人格被侮辱、心灵被异化,成为一位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早期小说 物欲 爱欲 “流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教育与郭沫若早期小说创作
11
作者 曾仙乐 《郭沫若学刊》 2023年第2期45-49,共5页
郭沫若的早期小说创作以日常生活叙事为主,具有明显的写实意味与自叙传倾向。作为父亲的郭沫若在小说中突破传统观念,践行“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建构了具有现代性内涵的儿童教育思想,包括儿童的地位、儿童教育的内涵、儿童教育的方... 郭沫若的早期小说创作以日常生活叙事为主,具有明显的写实意味与自叙传倾向。作为父亲的郭沫若在小说中突破传统观念,践行“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建构了具有现代性内涵的儿童教育思想,包括儿童的地位、儿童教育的内涵、儿童教育的方式等。从健康、智力、心理和家国等维度开展儿童教育,既反映了受东洋文化浸淫与西洋文艺影响的现代知识精英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在“生的苦闷”和“民族的郁积”中,对下一代、对未来寄予的深情与厚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早期小说 儿童教育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早期小说创作模式的构建与演变
12
作者 贾剑秋 《郭沫若学刊》 2011年第4期44-49,共6页
郭沫若在近三十年的小说创作实践中,历经曲折的小说创作模式的构建过程。其早期小说创作模式在中外多元文化影响下,经杂糅多种哲学、美学元素和现代文学思想后,形成独特的主观情绪表现和抒发与客观写实结合的复合型小说模式形态。这一... 郭沫若在近三十年的小说创作实践中,历经曲折的小说创作模式的构建过程。其早期小说创作模式在中外多元文化影响下,经杂糅多种哲学、美学元素和现代文学思想后,形成独特的主观情绪表现和抒发与客观写实结合的复合型小说模式形态。这一模式包含的情感抒写和自然写实的创作基质,为他的中后期小说演变为"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模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早期小说 创作模式 复合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寓所·街道·风景:郭沫若早期小说中上海租界的空间体验与文学书写
13
作者 游翠萍 《郭沫若学刊》 2022年第4期59-63,76,共6页
郭沫若早期身边小说呈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在传统空间向现代空间转换过程中所承受的冲击、压力和焦虑,以及在空间转换中寻找安身之所的文学尝试。面对上海租界这一复杂的“异托邦”空间,不确定的身份和认同问题,使得郭沫若的上海租界... 郭沫若早期身边小说呈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在传统空间向现代空间转换过程中所承受的冲击、压力和焦虑,以及在空间转换中寻找安身之所的文学尝试。面对上海租界这一复杂的“异托邦”空间,不确定的身份和认同问题,使得郭沫若的上海租界空间书写显示出很强的症候性。在书写租界的寓所、街道和风景等空间中,郭沫若创造了一种“去殖民地化”却又“陌生化”艺术风格:一方面,他不写具有租界殖民地特征的建筑、街道、商业、风景等,淡化租界空间的影响,进行了一种“去殖民地化”的文学尝试。另一方面,郭沫若实践了一种“空间叠印”的空间书写。这种空间书写,不是直接书写“异托邦”,而是将原有的空间叠印其上,建构出另一种空间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早期小说 上海租界 空间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丁玲早期小说的核心意象
14
作者 苏桂艳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7期88-90,共3页
在丁玲的早期小说中,疯癫、死亡与父亲的意象频繁出现,这使她的文本笼罩着一层女性主义的忧郁和决绝。她从小失去父亲,她的文本中父亲的意象却经常出现,充盈着慈爱的光辉。这种看似不可理解的现象背后却有着合理的因果关系。现实生活中... 在丁玲的早期小说中,疯癫、死亡与父亲的意象频繁出现,这使她的文本笼罩着一层女性主义的忧郁和决绝。她从小失去父亲,她的文本中父亲的意象却经常出现,充盈着慈爱的光辉。这种看似不可理解的现象背后却有着合理的因果关系。现实生活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她性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导致这三种意象形成的原因,是她沉重的心理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早期小说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里罗早期小说中的媒介技术再现
15
作者 靳相茹 《戏剧之家》 2016年第4期238-239,共2页
美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哈佛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教授与菲里普·罗斯、科马克·麦卡锡、托马斯·品钦和唐·德里罗是美国作家中的"F4",唐·德里罗因从消费文化、恐怖主义和媒介文化等方面"... 美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哈佛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教授与菲里普·罗斯、科马克·麦卡锡、托马斯·品钦和唐·德里罗是美国作家中的"F4",唐·德里罗因从消费文化、恐怖主义和媒介文化等方面"复印"美国人生活,这使他越发显得重要更是后来居上,他早期的作品真实再现了以媒介为核心的美国当代社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罗 早期小说 媒介技术 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平凹早期小说中的方志叙事--以商州书写为中心
16
作者 宋登安 《西部文艺研究》 2023年第3期55-60,共6页
五四以来,鲁迅对中国农村的启蒙式书写,沈从文和废名对乡土中国田园乌托邦式的赞美,赵树理和周立波的乡村阶级叙事等,从不同角度对乡土中国进行了描写。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剧,但是乡村家族叙事... 五四以来,鲁迅对中国农村的启蒙式书写,沈从文和废名对乡土中国田园乌托邦式的赞美,赵树理和周立波的乡村阶级叙事等,从不同角度对乡土中国进行了描写。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剧,但是乡村家族叙事和方志叙事为乡土文学留下了重要足迹,很多作家通过对家乡的书写来找寻写作支点和自己的文学“世界”,养育他们的那片土地成了作家的写作资源。贾平凹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农村题材,如果从乡土叙事的角度看,八十年代以来贾平凹关于商州的方志叙事,无疑为乡土中国的书写留下了重要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早期小说 方志叙事 商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芥川早期小说美学特色
17
作者 雷芳 张永亮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2期104-106,共3页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坛优秀的小说家,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其早期小说《鼻子》、《地狱变》、《杜子春》中的三个主人公禅智内供、良莠、杜子春都是芥川龙之介塑造较为成功的小人物形象,三者虽然身份地位,生活环境等各有不...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坛优秀的小说家,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其早期小说《鼻子》、《地狱变》、《杜子春》中的三个主人公禅智内供、良莠、杜子春都是芥川龙之介塑造较为成功的小人物形象,三者虽然身份地位,生活环境等各有不同,但他们鲜明而饱满的形象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性。正是活生生的小人物形象的刻画,再造性想象力的发挥、心路历程的探索支撑了芥川文学对人性这一主题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小说 美学特色 小人物形象 芥川龙之介 《地狱变》 《鼻子》 身份地位 生活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小说源流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赛珍珠 张丹丽 姚君伟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8-25,共8页
本文是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系列专论之一。全文追溯了中国小说的发生和发展历程 ,并为中国小说作了有力的辩护。文章对于我们认识赛珍珠的中国小说观和她本人的文艺观 ,颇有价值 ,故译出 ,以供赛珍珠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 赛珍珠 小说 中国 小说研究 早期小说 发展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赛珍珠中国小说研究给我们的启示——《中国早期小说源流》读后
19
作者 姚君伟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2-17,共6页
迄今为止 ,我们对赛珍珠非小说作品的研究仍须加强和深入。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研究是其非小说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早期小说源流》中 ,赛珍珠从历史入手 ,追根溯源 ,客观地研究中国小说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过程 ,使自己的研究深入... 迄今为止 ,我们对赛珍珠非小说作品的研究仍须加强和深入。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研究是其非小说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早期小说源流》中 ,赛珍珠从历史入手 ,追根溯源 ,客观地研究中国小说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过程 ,使自己的研究深入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层面 ;她采用比较的方法 ,将研究对象置于世界文学的参照系中 ,公正地品评其得失 ;同时 ,她的研究也体现出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和良好的跨文化素质。凡此种种 ,对于人们从事跨文化研究均有很深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研究 赛珍珠 小说作品 中国小说研究 《中国早期小说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庐隐早期小说的审美意蕴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德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424-429,共6页
庐隐早期的小说创作反映了“五四”时代初期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她小说创作的审美个性特点,也为她后期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范式。本文认为庐隐早期小说的创作展示了“五四”初期青年知识分子在情智冲突下的悲郁心态;开创了以情绪为中... 庐隐早期的小说创作反映了“五四”时代初期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她小说创作的审美个性特点,也为她后期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范式。本文认为庐隐早期小说的创作展示了“五四”初期青年知识分子在情智冲突下的悲郁心态;开创了以情绪为中心选择色调、协调音韵、组织情节的审美形式;同时体现了虚无主义的宗教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隐 早期小说 情绪结构 审美特性 审美形式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