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0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GCL厚度、pRNFL厚度及BMO-MRW对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赵会芳 赵春梅 +3 位作者 刘湘云 郑艳瑾 洪阳 李金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0-233,共4页
目的探讨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mGCL)厚度、盘周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及Bruch膜开口-最小盘沿宽度(BMO-MRW)对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来我院青光眼专家门诊进行早期青光眼筛查的10例17眼早期... 目的探讨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mGCL)厚度、盘周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及Bruch膜开口-最小盘沿宽度(BMO-MRW)对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来我院青光眼专家门诊进行早期青光眼筛查的10例17眼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观察组,同期10人18眼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Spectralis OCT测量两组受试者mGCL厚度、pRNFL厚度及BMO-MRW。计算各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OC)。结果观察组患者颞侧、颞上、颞下、鼻侧、鼻上、鼻下及平均BMO-MRW及pRNFL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患者各象限mGCL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并且两组受试者在内环的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和外环的上方、下方、颞侧、鼻侧mGCL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两组受试者中心区mGC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颞下区pRNFL厚度的AROC最大值为0.920(P<0.01);BMO-MRW平均值的AROC最大值为0.864(P<0.01);内环颞侧mGCL厚度的AROC最大值为0.631(P<0.05)。结论pRNFL、mGCL及BMO-MRW在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均出现局部变薄和变窄,对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pRNFL的诊断准确性最高,BMO-MRW次之,mGCL的诊断准确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 盘周神经纤维层 Bruch膜开口-最小盘沿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德尔随机化及其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袁创 查旭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8,共8页
孟德尔随机化在眼科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加,其工具变量法的思想能够避免许多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且研究方法便捷、成本低,在医学因果研究中具有先天优势。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复杂的青光眼疾病,具有遗传相关... 孟德尔随机化在眼科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加,其工具变量法的思想能够避免许多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且研究方法便捷、成本低,在医学因果研究中具有先天优势。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复杂的青光眼疾病,具有遗传相关性,同时与多种因素相互关联,但其诊断具有迟滞性,目前仍缺乏大量推论因果关系的有力研究。本文就孟德尔随机化在POAG疾病中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POAG的因果关系研究提供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尔随机化 原发开角青光眼 全身疾病 因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一级亲属眼前节结构特点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文青 潘桂珍 +2 位作者 孙萍 张旭 杨璐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11-116,共6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一级亲属的眼前节结构特点。方法:选择2020-09/2022-10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40-60岁PACG一级亲属48例48眼作为观察组,同时纳入同年龄段、无青光眼及青光眼家族史的健康体检者40例40眼为... 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一级亲属的眼前节结构特点。方法:选择2020-09/2022-10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40-60岁PACG一级亲属48例48眼作为观察组,同时纳入同年龄段、无青光眼及青光眼家族史的健康体检者40例40眼为对照组,按年龄分为低龄组(40-49岁)和高龄组(50-6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使用camera measure测量软件进行测量,主要测量指标包括前房深度(ACD)、前房面积(ACA)、前房宽度(ACW)、眼前节深度(ASD)、房角开放距离(AOD 500)、小梁虹膜夹角(TIA)、小梁虹膜间面积(TISA_(500))、晶状体拱高(LV)、虹膜曲率(IC)、虹膜厚度(IT 500)、巩膜睫状突夹角(SCPA)及虹膜睫状突距离(ICPD)。比较两组各指标。结果:观察组ACD、ACA、AOD 500、TISA_(500)、TIA均比对照组小,LV、IC均比对照组大(均P<0.05)。高龄观察组ACD、ACA、AOD 500、TISA_(500)、TIA明显小于同龄对照组,LV、IC大于同龄对照组(均P<0.05);低龄观察组ACD、AOD 500、TISA_(500)、TIA明显小于同龄对照组,LV、IC显著大于同龄对照组(均P<0.05)。高龄观察组的ACD、ACA、AOD 500、TISA_(500)、TIA均显著小于低龄观察组,LV、IC显著大于低龄观察组(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ACD分布有差异(P<0.05),其中中重度浅前房的占比约为对照组的10倍。相关性分析表明,TISA_(500)与ACD、ACA呈正相关,与LV、IC呈负相关,TISA_(500)主要受LV影响。IC与LV呈正相关,与ACD、ACA呈负相关。结论:正常眼轴的PACG一级亲属存在房角关闭的高风险性。PACG一级亲属的眼前节结构较正常人拥挤,晶状体前移可能是导致房角狭窄的始动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一级亲属 超声生物显微镜 眼前节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基于OCTA的研究
4
作者 陈静 胡利 +1 位作者 王观峰 王双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67-971,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月5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合并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23例(46眼)APACG患者(一...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月5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合并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23例(46眼)APACG患者(一眼处于急性发作期,另一眼处于临床前期)为研究对象;将处于急性发作期的23眼作为观察组,对侧处于临床前期的23眼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眼眼压控制良好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观察组手术2周后对照组患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OCTA检测两组患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相关参数、黄斑中心凹旁和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观察组患眼裸眼视力低于对照组,眼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患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均高于术前,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观察组患眼FAZ面积、周长均大于对照组,圆度指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眼FAZ周长大于对照组,圆度指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眼术后FAZ面积、周长有下降趋势,FAZ圆度指数有升高趋势;术后3个月两组患眼FAZ面积、周长均小于术前,圆度指数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患眼黄斑中心凹旁、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两组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相对于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3个月观察组灌注面积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APACG急性发作眼较临床前期眼FAZ面积、周长增大,圆度指数减小,黄斑区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及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减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APACG急性发作眼安全有效,术后患眼FAZ面积、周长减小,圆度指数增大,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增加。OCTA可以很好地评估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 血管密度 中心凹无血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樱銮 齐艳秀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89-391,共3页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导致失明的常见原因,房角关闭是PACG的一个基本病理过程。随着眼科设备的发展,对PACG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除了传统的瞳孔阻滞、高褶虹膜机制,研究发现其发病原因不仅与异常眼球解剖结构相关,还与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导致失明的常见原因,房角关闭是PACG的一个基本病理过程。随着眼科设备的发展,对PACG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除了传统的瞳孔阻滞、高褶虹膜机制,研究发现其发病原因不仅与异常眼球解剖结构相关,还与眼部动态变化因素、遗传因素和心理生理应激因素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对PACG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作用,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房角关闭 青光眼 原发房角关闭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霍显青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3期60-63,共4页
目的评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 目的评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前、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8.00%)较对照组(86.00%)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23±0.08)、眼压为(43.60±3.45)mm Hg(1 mm Hg=0.133 kPa)、前房深度为(2.35±0.27)mm、前房角宽度为(13.52±2.63)°,对照组分别为(0.24±0.10)、(43.52±4.17)mm Hg、(2.46±0.35)mm、(13.44±3.07)°;术后3个月,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47±0.03)、眼压为(15.26±1.75)mm Hg、前房深度为(3.30±0.14)mm、前房角宽度为(30.21±1.27)°,对照组分别为(0.38±0.04)、(18.38±2.07)mm Hg、(3.02±0.25)mm、(26.35±1.14)°。两组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均高于术前,眼压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更高,眼压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6.00%)较对照组(20.00%)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小梁切除术方案与配合房角分离术方案均能取得一定效果,其中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方案的应用能获取优质的效果,更好改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等指标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小梁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原发闭角青光眼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于敬妮 杨新光 +5 位作者 郭斌 刘钊 马千丽 李捍民 刘建荣 潘爱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745-748,共4页
目的:观察早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变化,评估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对视网膜功能的早期影响。方法:采用罗兰RETIscan(Version 3.15)多焦电生理系统对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20位正常人进行mfERG检查... 目的:观察早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变化,评估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对视网膜功能的早期影响。方法:采用罗兰RETIscan(Version 3.15)多焦电生理系统对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20位正常人进行mfERG检查。mfERG的分析对象为多焦电生理产生的鼻上(SN)、鼻下(IN)、颞下(IT)、颞上(ST)4个象限、6环以及总和反应的波形,对总和反应平均密度、P1和N1的潜伏期结果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ACG组P1和N1波的总和反应平均密度分别为23.33±8.67,9.12±2.74nV/deg^2。PACG组P1波和N1波总和反应平均密度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PACG组SN,IN,IT和ST象限P1反应波平均密度分别为24.89±10.18,24.64±9.27,23.79±7.97,21.45±7.88nV/deg^2,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N1反应波平均密度无明显差异。PACG组R1-R6P1,R1,2,3,5N1反应波平均密度分别为60.23±27.76,46.90±19.85,37.86±15.14,30.25±11.52,22.45±9.59,18.58±6.56,18.92±9.72,13.78±6.26,11.29±4.63,6.90±2.51nV/deg^2,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受到眼压变化的影响PACG可以出现mfERG的特征变化,总和反应平均密度明显降低,各象限和6环P1波以及内3环N1波反应的平均密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 原发闭角青光眼 眼压 视网膜 功能 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光阈值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雷霍 袁天国 解松 《临床眼科杂志》 2000年第1期61-62,共2页
目的 观察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光敏感度及光阈值丢失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美国眼力健公司Humphrey630自动静态视野分析仪对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C30—2程序的视网膜光敏感度测定。结果 视网膜光敏度... 目的 观察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光敏感度及光阈值丢失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美国眼力健公司Humphrey630自动静态视野分析仪对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C30—2程序的视网膜光敏感度测定。结果 视网膜光敏度随离心度的增加而减少,上方视网膜光敏感度明显低于其他各方向,差异有显著性,颞侧视网膜的光阈值丢失多于其它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视网膜光阈值的定量检测可以做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中更早的视功能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视网膜光阈值 视野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
9
作者 贾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1636-1639,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63例接受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完成3个月随访,根据患者术后屈光状态... 目的探讨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63例接受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完成3个月随访,根据患者术后屈光状态分为屈光误差组(37例,术后等效球镜度-术前预留屈光度<-0.50 D或>0.50 D)和无屈光误差组(26例,-0.50 D≤术后等效球镜度-术前预留屈光度≤0.50 D)。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眼球生物学检查,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结果屈光误差组年龄、体重指数、性别、酗酒史、高血压与无屈光误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误差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类型、术前持续高眼压与无屈光误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误差组术前玻璃体腔长度(VCL)、眼轴长度(AL)、前房厚度(ACD)参数均高于无屈光误差组,晶状体厚度(LT)低于无屈光误差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LT参数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保护因素(OR<1,P<0.05),术前VCL、AL、ACD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术前VCL、AL、ACD参数较高,LT参数较低可增加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发生风险,临床可术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生物学参数 原发闭角青光眼 屈光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早期干预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董胜华 江晓春 吴彬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3期270-272,共3页
目的对3种不同治疗方法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79例(92只眼)明确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患者分3组:A组25只眼采用传统周边虹膜切除术;B组47只眼采用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C组20只眼采... 目的对3种不同治疗方法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79例(92只眼)明确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患者分3组:A组25只眼采用传统周边虹膜切除术;B组47只眼采用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C组20只眼采用单纯1%毛果云香碱滴眼液缩瞳治疗。术后1周、1个月观察疗效。结果眼压控制情况比较A、B、C 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房角开放变化情况比较A、B、C 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比较A、B、C 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矫正视力变化情况比较A、B、C 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视野、C/D比,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3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控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发作;单纯1%毛果云香碱滴眼液缩瞳治疗有瞳孔后粘连及青光眼急性大发作风险;传统的周边虹膜切除术与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临床前期 周边虹膜切除术 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雪 吕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403-1407,共5页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全球近视患病率日益上升,引发了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近视易合并其他严重的眼科疾病,尤其是高度近视(HM)患者,常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其发病率远远高于屈光状态正常的人群。当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全球近视患病率日益上升,引发了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近视易合并其他严重的眼科疾病,尤其是高度近视(HM)患者,常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其发病率远远高于屈光状态正常的人群。当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存时,病情变得尤其复杂。近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集中关注患者的眼底改变特征。从高度近视人群中早期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这是对两种疾病深入了解并进行有效防治的关键。文章通过回顾分析近年文献,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面对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高度近视 青光眼 原发开角青光眼(POAG) 筛板 视盘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眼压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晶体不全脱位1例
12
作者 郭怡然 杜兆江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0期188-191,共4页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发病基本因素是小眼球、短眼轴、远视眼,晶状体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诊断中常因角膜水肿、前节窥视不清或晶体轻度偏心、体征不明显而漏诊,从而出现常规用药后眼压不降反升的情况。本例主诉为“左...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发病基本因素是小眼球、短眼轴、远视眼,晶状体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诊断中常因角膜水肿、前节窥视不清或晶体轻度偏心、体征不明显而漏诊,从而出现常规用药后眼压不降反升的情况。本例主诉为“左眼视力下降及左侧头痛1月”的患者就诊于眼科,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使用缩瞳药后眼压不降反升,后给予扩瞳药治疗,眼压下降,给予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眼压正常,角膜清亮,前房深度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晶体不全脱位 白内障手术 原发闭角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3
作者 陈丽娜 靳琳 孙露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800-804,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1-06/2022-06在我院住院手术治... 目的:比较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1-06/2022-06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晚期POAG合并白内障患者53例53眼,其中26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A组),27眼行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使用降眼压药水数量。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wk, 1、3、6 mo眼压均低于术前(均P<0.017)。两组前房出血并发症比较有差异(P<0.05),浅前房和脉络膜脱离比较无差异(均P>0.05)。术后6 mo两组患者BCVA(LogMAR)比较无差异(A组:1.29±1.19,B组:0.78±1.01,P=0.098),抗青光眼药物数量比较无差异[A组:0 (0, 2.75)种,B组:0 (0, 1)种,P=0.209]。术后6 mo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无差异(Z=0.448,P=0.654)。结论: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与小梁切除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开角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穿透Schlemm管成形术 超声乳化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妍 卓洪民 +6 位作者 张帆 周璇 袁承志 喻昶 彭清华 曾梅艳 宋厚盼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704-711,共8页
目的:通过对近30 a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了解该领域的发文情况、研究趋势及研究前沿和热点。方法:检索1993-09-01/2023-09-01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已发表的关于POAG... 目的:通过对近30 a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了解该领域的发文情况、研究趋势及研究前沿和热点。方法:检索1993-09-01/2023-09-01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已发表的关于POAG发病机制的相关文献986篇,运用CiteSpace(6.2.R.4)和VOSviewer(1.6.18)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国家/地区及关键词。结果:美国发文量最多(243篇),其次是中国(121篇)。发文量最多的国外研究机构是哈佛大学(37篇),国内研究机构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发文量并列第一。Louis R. Pasquale(21篇)是最高产的英文作者,王宁利是该领域最活跃的中国研究者。该领域研究的关键词包括小梁网、眼压、房水、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等。结论:POAG发病机制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期,美国在该领域发文量最大,哈佛大学为该领域的领先研究机构。POAG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已经从结构方面转移到了基因层面,基因研究与中医治疗在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开角青光眼 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或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54
15
作者 苟文军 杨旭 +3 位作者 方晏红 刘灵琳 龙波 刘思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84-886,共3页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70±0.17和0.69±0.14,均较术前的0.27±0.02和0.26±0.04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4.93±2.97)mm Hg(1 k Pa=7.5 mm Hg)和(14.82±3.01)mm Hg,均较术前的(36.62±3.30)mm Hg和(37.18±2.96)mm 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但B组有27眼眼压高于21 mm Hg,需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才能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前房深度分别为(4.56±0.04)mm和(4.60±0.07)mm,均较术前的(1.46±0.25)mm和(1.44±0.27)mm明显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术后13眼出现浅前房,1眼前房少许出血,3眼发生恶性青光眼;B组术后未见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控制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原发闭角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术式选择 被引量:17
16
作者 袁建枚 杨新怀 +2 位作者 黄勤 覃旭方 全婵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1078-1080,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0例96眼,根据房角粘连程度及病程长短,非随机选择施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IOL)、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虹膜周切手术(P...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0例96眼,根据房角粘连程度及病程长短,非随机选择施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IOL)、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虹膜周切手术(Phaco+IOL+PLI)、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Phacotrab+IOL),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轴深、滤过泡,随访时间为1mo。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后视力均显著提高(P<0.05)、眼压明显降低(P<0.05),术后1wk;1mo三组之间眼压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切口透明角膜超声乳化及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手术是安全的。房角粘连<90°可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90°<房角粘连为<180°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如果病程长且房角粘连>180°,考虑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 联合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外周血IL-2和IL-6水平与视神经损伤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黄翠玲 李华 +3 位作者 吕莎 刘露 张永烨 宋胜仿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1583-1586,共4页
目的:检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对照组围手术期外周血IL-2和IL-6水平差异,探讨细胞因子水平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05/2014-10我院眼科住院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病例组,按视神经损... 目的:检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对照组围手术期外周血IL-2和IL-6水平差异,探讨细胞因子水平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05/2014-10我院眼科住院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病例组,按视神经损伤程度分为轻、中、重3组。同期住院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IL-2、IL-6浓度,分别比较病例组、对照组患者间以及不同视野损伤程度三组患者间细胞因子质量浓度的差异,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机体中细胞因子水平与视神经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清中IL-2、IL-6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视神经损伤组IL-2、IL-6浓度显著低于轻度视神经损伤组(P<0.05)。视野损伤程度不同的三组IL-2、IL-6水平与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IL-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机体内IL-2、IL-6水平降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IL-2水平可能与视神经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免疫 IL-2 IL-6 视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中晶状体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冯朝晖 周爱意 +2 位作者 韩东刚 王肖华 孙乃学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发病机制中晶状体因素的作用。方法:采用B超、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和超声生物显微镜对21例(41眼)急性PACG患者和20例(40眼)窄房角正常人的晶状体等眼前节参数进行... 目的:探讨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发病机制中晶状体因素的作用。方法:采用B超、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和超声生物显微镜对21例(41眼)急性PACG患者和20例(40眼)窄房角正常人的晶状体等眼前节参数进行测量和计算,比较两组晶状体参数的差异,并对晶状体参数与前房深度和房角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急性PACG组与窄房角正常组比较,晶状体厚(包括中央部和周边部厚度)、前表面曲率大、相对位置偏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PACG组的晶状体直径、后表面曲率半径和体积与窄房角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PACG组的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和小梁虹膜夹角分别与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和相对位置呈中度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PACG的发病与其自身晶状体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包括晶状体厚,前表面曲率大和相对位置偏前,后两者是导致其前房变浅和继发房角关闭的主要因素。晶状体直径、体积和后表面曲率与发病无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晶状体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14
19
作者 吴敏 胡竹林 +2 位作者 陈燕华 郑志坤 沈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讨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年龄为55~71(62.1±3.... 目的探讨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年龄为55~71(62.1±3.6)岁,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压、AS-OCT和A/B超检查。在局麻下对所有患者实施两步手术法。第一步:前房注气+睫状体扁平部放液术(部分病例联合虹膜根切);术后予口服泼尼松片、局部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常规联合降眼压滴眼液进一步控制眼压。3 d后进行第二步手术;第二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小梁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观察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并行AS-OCT、裂隙灯、眼底、A/B超检查和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眼压在第一步术后1 d、2 d和3 d分别为(15.3±2.2)mmH g(1 kP a=7.5 mmH g)、(16.0±2.7)mmH g和(17.6±2.1)mmH g,与术前眼压相比显著降低(t=18.902、16.237、15.812,均为P〈0.001);第二步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眼压分别为(15.3±2.2)mmH g、(15.5±1.9)mmH g、(15.6±2.1)mmH g和(15.5±2.1)mmH g,与术前眼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57、45.070、40.827、39.250,均为P〈0.001);第二步手术后1周眼压与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眼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8、-0.810、-0.389,P=0.470、0.421、0.699)。末次随访时100%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2.6%,部分成功率为7.4%,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大部分患者恢复了有用的视力。除第二步手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9眼前房及瞳孔区纤维蛋白膜渗出、1眼脉络膜脱离外,未观察到恶性青光眼、脉络膜上腔出血、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分两步手术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减少了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并且获得良好的眼压控制,改善大部分患者的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闭角青光眼 持续高眼压状态 两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文强 周和政 +1 位作者 周雄 陈云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230-231,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施行小梁切除术的手术要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2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患者,术前、术中用多种方法使眼压逐渐下降后,进行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6~12mo,22眼中有17眼术后不用...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施行小梁切除术的手术要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2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患者,术前、术中用多种方法使眼压逐渐下降后,进行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6~12mo,22眼中有17眼术后不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能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4眼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正常;19眼视力有所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应用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应当机立断进行手术治疗。只要完善术前准备,术中精心操作,术后精心护理,高眼压下小梁切除术是必要、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原发闭角青光眼 高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