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龄短节段腰椎融合患者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帅康 王鹏 +3 位作者 孔超 史彬 刘承鑫 鲁世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2-518,共7页
目的:评估高龄患者(年龄≥75岁)短节段腰椎融合手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在我院接受单/双节段腰椎融合手术的高龄患者,患者均在完成充分的术前评估后接受手术治疗。2019年7月开始对腰椎... 目的:评估高龄患者(年龄≥75岁)短节段腰椎融合手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在我院接受单/双节段腰椎融合手术的高龄患者,患者均在完成充分的术前评估后接受手术治疗。2019年7月开始对腰椎融合术后的高龄患者进行早期功能康复,即术后当日在康复医师指导下开始行规范床上康复锻炼,2d内下床活动,纳入早期康复组。2019年7月之前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术后采用传统康复措施,拔除引流管后开始下床活动,术后进行自主康复锻炼,纳入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比、疾病种类、术前腰腿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合并症、手术史和烟酒史]、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和结局指标(下床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90d内的并发症情况、再入院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额外的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共纳入188例患者,早期康复组94例,对照组94例。早期康复组患者合并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既往手术史比率较对照组高(46%vs 22%,P<0.01;72%vs 55%,P=0.02),其余基线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康复组患者首次下地时间和拔除引流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1.8±0.9d vs 4.5±1.6d和2.2±0.26d vs 3.6±0.25d,P<0.01),术后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8%vs 43%,P=0.03),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7.0±3.3d vs 8.7±4.3d,P=0.06)及90d内的再入院率(3%vs 7%,P=0.12)均无显著性差异;早期康复组患者术后额外应用阿片类药物比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12%vs 34%,P=0.00)。结论:高龄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融合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接受功能康复锻炼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短期再入院率及住院时间,同时减少了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和额外阿片类药物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节段腰椎融合术 高龄 早期功能康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术后早期功能康复51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方克勤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84-384,共1页
关键词 膝关节术后 早期功能康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配合CPM机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43
3
作者 郑诗俊 陈欣杰 沈计荣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4期380-381,共2页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康复配合持续被动活动(CPM)机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23例TKA术后患者(28膝)随机分为治疗组(15膝)和对照组(13膝),治疗组实施早期康复功能锻炼配合CPM机锻炼,对照组仅进行CPM机锻炼。结果...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康复配合持续被动活动(CPM)机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23例TKA术后患者(28膝)随机分为治疗组(15膝)和对照组(13膝),治疗组实施早期康复功能锻炼配合CPM机锻炼,对照组仅进行CPM机锻炼。结果术前治疗组膝评分和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两周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TKA术后早期康复功能锻炼配合CPM机锻炼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功能锻炼 持续被动活动机 膝关节 置换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杜晓倩 万红 伊金莲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6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究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9月本院接收的36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182例)和对照组(182例)。对照组产妇采用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疗法,研究组产妇在对... 目的探究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9月本院接收的36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182例)和对照组(182例)。对照组产妇采用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疗法,研究组产妇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后肌电活动(盆底Ⅰ类纤维持续收缩压和收缩持续时间,Ⅱ类纤维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及收缩次数)、性生活质量评分、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中经阴道分娩产妇和剖宫产产妇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的持续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盆底Ⅰ类纤维收缩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盆底Ⅱ类纤维收缩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剖宫产产妇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的持续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经阴道分娩产妇(P<0.05)。研究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2666,P=0.0389)。治疗后,研究组产妇直肠脱垂、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性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可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肌收缩能力,增强肌肉强度,延长肌肉持续收缩时间,经济、无创,并发症少,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盆底功能康复 盆底功能障碍 产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