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荧光检测中的应用
1
作者 曹梦瑶 王晶 +5 位作者 周林宜 程晶 李永清 许健 江波 胡格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00-4509,共10页
【目的】探究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小体(PML NBs)在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制备抗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可视化检测Ch-PML的方法。【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 【目的】探究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小体(PML NBs)在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制备抗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可视化检测Ch-PML的方法。【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Ch-PML重组蛋白,并将其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骨髓瘤细胞和免疫小鼠的脾细胞进行融合,用ELISA方法筛选出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体内诱生法制备腹水并用Protein A/G纯化抗Ch-PML单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亲和力和亚类,最后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建立用于鸡PML NBs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方法。【结果】Ch-PML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分子质量大小为19 ku;以此蛋白成功制备了1株抗Ch-PML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经亚类和型检测,其为IgG2b亚类,轻链为Kappa型。利用制备的抗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的IFA检测方法发现,内源性PML NBs在宿主细胞核中呈点状分布,过表达的Ch-PML在宿主细胞核中形成团块状聚集体,且MDV感染宿主细胞后核内PML NBs数量比未感染细胞显著减少(P<0.05),说明MDV感染导致核内的PML NBs组装受到抑制。【结论】本研究利用制备的抗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了鸡PML NBs的IFA检测方法,并发现MDV抑制宿主细胞PML NBs组装这一现象,为MDV致病机制的解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ML) 单克隆抗体 核小体(NBs) 马立克病病毒(MD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水平与早期严重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宏斌 乔佳佳 贺雪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8-1062,共5页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Ficolin-3)水平与早期严重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8月期间山西白求恩医院收治的125例初诊APL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全反式维甲酸+砷剂进行诱导治疗,以诱...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Ficolin-3)水平与早期严重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8月期间山西白求恩医院收治的125例初诊APL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全反式维甲酸+砷剂进行诱导治疗,以诱导治疗30 d内严重出血事件(以WHO出血评分进行评估,0级、1级、2级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3级、4级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作为观察终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Ficolin-3水平,统计患者基线资料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清Ficolin-3水平与初诊APL患者早期严重出血的相关性。结果:125例APL患者在诱导治疗期间发生早期严重出血的患者23例,其中3级出血13例,4级出血10例;非严重出血共102例,其中0级30例,1级出血24例,2级出血48例。严重出血组的血清早幼粒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D-D水平均明显高于非严重出血组(P<0.05),PLT、FIB水平均明显低于非严重出血组(P<0.05)。严重出血组治疗前、治疗后7、14和30 d的血清Ficolin-3水平均明显低于非严重出血组(P<0.05);经点二列相关性证实,治疗前和治疗后7、14、30 d血清Ficolin-3水平与初诊APL患者早期严重出血呈负相关(r值依次为-0.485、-0.397、-0.304、-0.183)。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图,结果显示,治疗前、治疗后7和14 d血清Ficolin-3水平对初诊APL患者早期严重出血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均有一定预测效能,且以治疗前血清Ficolin-3水平预测效能最佳。结论:初诊APL患者血清Ficolin-3水平与早期严重出血有关,且治疗前血清Ficolin-3水平在预测初诊APL患者早期严重出血时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诱导治疗 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水平 期严重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ASH结合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Ⅳ并增强p53的SUMO修饰
3
作者 王梦妮 熊真真 +2 位作者 王之盈 吴建华 石晓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6-1440,共15页
FLASH/CASP8AP2为基因组中一个独特的基因,参与多个细胞调控过程,包括细胞凋亡、组蛋白基因pre-mRNA的加工、转录调控以及细胞周期进程等。临床医学研究表明,FLASH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种预后标志物,还是多种癌细胞存活的关键因子... FLASH/CASP8AP2为基因组中一个独特的基因,参与多个细胞调控过程,包括细胞凋亡、组蛋白基因pre-mRNA的加工、转录调控以及细胞周期进程等。临床医学研究表明,FLASH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种预后标志物,还是多种癌细胞存活的关键因子。因此,对FLASH功能的深入研究有望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的视角。我们先前鉴定FLASH为p53的结合因子,并发现其能够增强p53的转录活性。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FLASH和p53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p53 K386突变显著降低其与FLASH(aa 51~200)和FLASH-SIM(aa 1534~1806)的结合强度。然而,GST沉降分析仅能检测到SUMO与FLASH-SIM而不是FLASH(aa 51~200)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细胞中过量表达FLASH增强了整体性SUMO1修饰以及p53的SUMO1修饰,这可能是FLASH增强p53转录活性的一种作用机制。由于PML NB为细胞内SUMO的亚细胞反应器,而PMLⅣ亚型能够特异性地增强p53的SUMO修饰,我们在此分析了FLASH与PMLⅣ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鉴定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构域基础:FLASH-N3A(aa 501~802)和FLASH-C2(aa 1807~1981)均能与PMLⅣ(aa 228~633)结合。进一步的研究显示,PMLⅣ能够增强FLASH调控的整体性SUMO修饰和p53的SUMO修饰,即二者在功能上存在协同性。FLASH与肿瘤抑制因子p53和PMLⅣ之间的相互作用,丰富了对其功能的认识,有望揭示FLASH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DD样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相关巨蛋白 P53 小泛素样修饰 粒细胞白血病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草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燕 谢雪梅 +1 位作者 张晓林 张晓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6-421,共6页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NB4,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处理的NB4细胞)、紫草素组(0.3μmol/L紫草素处理)、740Y-P组(15μmol/L PI3K/Akt/m TOR通路...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NB4,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处理的NB4细胞)、紫草素组(0.3μmol/L紫草素处理)、740Y-P组(15μmol/L PI3K/Akt/m TOR通路激活剂740Y-P处理)、紫草素+740Y-P组(0.3μmol/L紫草素与15μmol/L 740Y-P共同处理),处理24 h后,用于后续实验,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单丹磺酰戊二酸染色检测细胞自噬囊泡的聚集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Beclin1、LC3、p62、Bax、cleaved caspase-3、Bcl-2及PI3K/Akt/m 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紫草素组NB4细胞内紫色点状荧光强度、细胞凋亡率及Beclin1、LC3-Ⅱ/LC3-Ⅰ、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OD_(450)值(24、48 h)及Bcl-2、p6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740Y-P组NB4细胞内紫色点状荧光强度、细胞凋亡率及Beclin1、LC3-Ⅱ/LC3-Ⅰ、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OD_(450)值(24、48 h)及Bcl-2、p6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均P<0.05);与紫草素组比较,紫草素+740Y-P组NB4细胞内紫色点状荧光强度、细胞凋亡率及Beclin1、LC3-Ⅱ/LC3-Ⅰ、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OD_(450)值(24、48 h)及Bcl-2、p6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紫草素组NB4细胞中PI3K/Akt/m TOR通路相关蛋白p-PI3K、p-Akt、p-m TO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740Y-P组显著升高(均P<0.05);与紫草素组比较,紫草素+740Y-P组NB4细胞中p-PI3K、p-Akt、p-m TO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紫草素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促进NB4细胞自噬与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 粒细胞白血病 自噬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硫化四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PML/PML-RARα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景枝 刘艳荣 +4 位作者 秦亚溱 江浩 王锋容 鲍立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64-468,共5页
为了研究四硫化四砷 (As4S4)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PML/PML RARα蛋白的作用 ,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多次留取骨髓或外周血标本 ,用抗PML蛋白单抗对APL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为了研究四硫化四砷 (As4S4)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PML/PML RARα蛋白的作用 ,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多次留取骨髓或外周血标本 ,用抗PML蛋白单抗对APL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信号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 :治疗前APL细胞表现为细胞核内弥漫分布的大量微颗粒荧光信号。As4S4 治疗后 ,最早于第 2天即可出现荧光分布的改变 ,表现为微荧光颗粒消失 ,出现数个大荧光颗粒 ,并出现核周荧光 ,最终大荧光颗粒也消失。当As4S4 合用全反式维甲酸 (ATRA)时 ,PML蛋白荧光信号变化规律与单用As4S4 基本相同。但单独应用ATRA治疗后 ,PML蛋白荧光信号的改变与前两组明显不同 ,主要差别为微荧光颗粒不会很快消失 ,而是在微荧光颗粒逐渐减少的基础上 ,出现越来越多的大荧光颗粒 ,最终微荧光颗粒消失 ,而大荧光颗粒始终存在。结论 :As4S4 使患者体内APL细胞的PML/PML RARα蛋白发生重新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硫化四砷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PML蛋白 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珊珊 杨雪微 +2 位作者 郑宇 高玉娟 苏雁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0-1344,共5页
目的:进一步探索预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相关出血程度的更优指标。方法:根据WHO出血分级标准,对131例APL患者治疗前的出血事件进行分级并分组(0、1、2级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3、4级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组),并统计各组患者性... 目的:进一步探索预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相关出血程度的更优指标。方法:根据WHO出血分级标准,对131例APL患者治疗前的出血事件进行分级并分组(0、1、2级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3、4级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组),并统计各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LYMPH%)及单核细胞比例(MONO%)、骨髓及外周血早幼粒细胞百分比、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二聚体(D-D)、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结果:131例患者中110例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21例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相比,合并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的患者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WBC、D-D、DFR较高,PT延长,LYMPH%降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R(OR=1.054,95%CI:1.024-1.084,P<0.001)及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OR=1.026,95%CI:1.002-1.051,P=0.033)为出现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D-D和DF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0.736、0.809。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与D-D诊断效能无统计学差异(P=0.8708);与D-D相比,DFR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P=0.0302)。DFR的最佳cut-off值为16.50,此时的敏感度为90.5%,特异性为70.0%。结论:DFR在预测初发APL相关出血程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DFR值越大提示出血程度越严重,当DFR>16.50时,严重或致命性出血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出血程度 D-二聚体 纤维蛋白 DF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细胞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蛋白存在形式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宋梅 吴秀梅 +1 位作者 张梅 贺鹏程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71-976,共6页
目的研究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蛋白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不同阶段存在形式,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砷剂、化疗药物对PML蛋白存在形式的影响。方法收集42例APL的骨髓细胞和白血病NB4、MR2细胞,采用1μmol/L三氧化二砷(As_2O_3)... 目的研究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蛋白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不同阶段存在形式,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砷剂、化疗药物对PML蛋白存在形式的影响。方法收集42例APL的骨髓细胞和白血病NB4、MR2细胞,采用1μmol/L三氧化二砷(As_2O_3)、1μmol/L四硫化四砷(As_4S_4)、1μmol/L ATRA、10 mg/L阿糖胞苷、1 mg/L高三尖杉酯碱处理,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处理前后细胞PML荧光信号变化。结果 APL初发病例87.5%表现为小荧光信号(细胞核内密布满天星般荧光亮点,多于30个/细胞),完全缓解病例91.67%表现为大荧光信号(细胞核内有较大的荧光亮点,少于30个/细胞),复发病例中83.33%表现为小荧光信号;与未加药组相比,ARTA组、As_2O_3组、As_4S_4组能使初发患者APL细胞的PML蛋白表达由小荧光信号转变为大荧光信号,阿糖胞苷组、高三尖杉酯碱组则无明显影响;ARTA能使NB4细胞PML蛋白表达由小荧光信号转变为大荧光信号,而不能改变MR2细胞PML蛋白表达的小荧光信号,As2O3和As4S4能使NB4、MR2细胞PML蛋白表达由小荧光信号转变为大荧光信号。结论检测APL细胞PML蛋白存在形式对APL预后判断及合理药物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白血病(PML)蛋白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PL) 全反式维甲酸(AT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在Bowen病、皮肤鳞状细胞癌及皮肤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琼玉 马慧群 +3 位作者 王世捷 马云云 邹兴伟 李蕊联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75-1077,1082,共4页
目的作为肿瘤抑制因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蛋白在Bowen病(BD)、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及皮肤基底细胞癌(BCC)组织中的表达关系、以及PML蛋白与他们的临床预后关系不明,本研究旨在探讨PML蛋白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目的作为肿瘤抑制因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蛋白在Bowen病(BD)、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及皮肤基底细胞癌(BCC)组织中的表达关系、以及PML蛋白与他们的临床预后关系不明,本研究旨在探讨PML蛋白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皮肤组织、BD、SCC及BCC皮损组织中PML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人皮肤组织中,PML蛋白不表达(阴性);BCC皮损中,全层几乎无PML蛋白的表达(细胞核阳性率为8.69%,细胞质阳性率为4.35%);Bowen病及Ⅰ~Ⅱ级SCC皮损中,细胞核及细胞质均明显表达PML蛋白,且细胞核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Ⅲ~Ⅳ级SCC。结论 PML蛋白的过度表达在鳞状细胞癌发病的早期阶段起关键作用,可能与SCC的发生和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白血病蛋白 BOWEN病 鳞状细胞 基底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婷婷 吴迪炯 +3 位作者 叶宝东 邵科钉 孙洁 周郁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2-236,共5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以表达PML-RARα为特征。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诱导其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细胞周期调节、转录调控等过程。深入研究该通路在APL中的作用有助...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以表达PML-RARα为特征。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诱导其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细胞周期调节、转录调控等过程。深入研究该通路在APL中的作用有助于明确部分药物的起效机制及开拓APL的临床治疗思路。本文就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组成、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介导的蛋白质修饰在APL中的作用、泛素化途径相关药物在APL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AT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L蛋白参与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郝睿 苏力德 +3 位作者 邵一鸣 部娜 马丽亚 那仁满都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1-551,共11页
PML蛋白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绝大多数APL患者的典型特征是细胞内PML基因和RARα基因发生融合,该融合基因所表达的PML-RARα融合蛋白是APL发病的主要原因。三氧化二... PML蛋白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绝大多数APL患者的典型特征是细胞内PML基因和RARα基因发生融合,该融合基因所表达的PML-RARα融合蛋白是APL发病的主要原因。三氧化二砷作为临床治疗APL的一线药物,通过直接作用于PML-RARα融合蛋白的PML部分,诱导相关蛋白多聚化,并招募多种功能蛋白,促进PML核小体重构,使PML-RARα蛋白发生小泛素修饰蛋白(SUMO)化和泛素化,最终经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达到治疗APL的目的。PML蛋白发生点突变会导致APL复发及三氧化二砷耐药。本文阐述了PML蛋白的结构和功能、PMLRARα融合蛋白诱导APL发病的机制、PML蛋白参与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分子机制以及PML蛋白发生突变导致APL患者发生三氧化二砷耐药的现象,以期为目前治疗方案的优化及针对耐药患者有效治疗手段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药物疗法 砷剂/治疗应用 肿瘤蛋白质类/生物合成 小泛素相关修饰蛋白质类/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RAQ技术筛选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清差异蛋白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润红 张靖宇 +1 位作者 刘玉峰 朱尊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62-1470,共9页
目的:筛选并鉴定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寻找潜在的APL生物标记物。方法:选取APL与健康儿童血清各20例,采用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i TRAQ)联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2DLC-MS/MS)技术筛查差异蛋白,并进行... 目的:筛选并鉴定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寻找潜在的APL生物标记物。方法:选取APL与健康儿童血清各20例,采用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i TRAQ)联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2DLC-MS/MS)技术筛查差异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差异蛋白S100A8、LRG1及SPARC应用ELISA进一步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法,评价差异蛋白对儿童APL的诊断效能。结果:APL患儿血清中检测出83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33种蛋白表达上调,50种蛋白表达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涉及的生物功能包括细胞运动、免疫细胞运输、血液系统发育与功能、细胞间信号传导和相互作用、组织发育等;差异蛋白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其中受影响最显著的2条通路为LXR/RXR活化与急性期反应信号通路。ELISA验证结果显示,S100A8与LRG1蛋白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SPARC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与蛋白质组学筛选结果一致。ROC曲线分析显示,S100A8、LRG1及SPAR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1、1.000、0.944。结论:血清中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S100A8、LRG1及SPARC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儿童APL候选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蛋白质组学 儿童 血清 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adherin蛋白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探讨T-钙黏蛋白(T-cadherin)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并分析60例APL患者和同期检查健康者60例骨髓活检组织中T-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 目的:探讨T-钙黏蛋白(T-cadherin)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并分析60例APL患者和同期检查健康者60例骨髓活检组织中T-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T-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AP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临床疗效和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T-cadherin蛋白在APL患者中低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分别是71.7%和28.3%;在正常人骨髓活检组织中的低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分别是25.0%和75.0%,2组间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6.162,P=0.000)。APL患者骨髓活检组织中T-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危险度分级、早幼粒细胞比例和患者复发有关(均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数目无关(均P>0.05)。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危险度分级、早幼粒细胞比例和T-cadherin蛋白低表达是APL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T-cadherin蛋白低表达组的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是62.8%和69.8%,T-cadherin蛋白高表达组的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8.2%和94.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经过Log-rank检验显示APL患者T-cadherin蛋白低表达和T-cadherin蛋白高表达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53.5%和82.4%(χ2=4.294,P=0.03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cadherin蛋白低表达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T-cadherin蛋白高表达组(P=0.045)。结论:T-cadherin蛋白在APL患者中呈明显低表达,并与患者危险度分级、早幼粒细胞比例和患者复发有关,可能是生存预后的重要判断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T-钙黏蛋白 疗效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ML抗体免疫荧光法快速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3
作者 秦亚溱 喻新建 +1 位作者 刘艳荣 陈珊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76-78,共3页
对35例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进行抗PML抗体免疫荧光测定。19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标本中,11例未治、3例服ATRA4天以内,以及3例复发病人均为典型APL荧光表现,2例ATRA诱导完全缓解APL病人荧光表现为非APL型。16例未治的非APL病人均... 对35例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进行抗PML抗体免疫荧光测定。19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标本中,11例未治、3例服ATRA4天以内,以及3例复发病人均为典型APL荧光表现,2例ATRA诱导完全缓解APL病人荧光表现为非APL型。16例未治的非APL病人均为典型非APL表现。研究结果表明,抗PML抗体免疫荧光法简便、快速、特异,适于诊断未治和复发的APL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PML抗体免疫荧光法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PML蛋白 PML/RARa融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对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世香 葛圆圆 +5 位作者 李增政 何海萍 沈承敏 史克倩 杨同华 杜云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5-1321,共7页
目的:探索细胞因子对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早期死亡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69例初诊APL患者入院时完善常规检查,采集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后取上清液,通过相应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浓度及铁蛋白、乳酸脱氢酶(LDH)的浓度... 目的:探索细胞因子对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早期死亡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69例初诊APL患者入院时完善常规检查,采集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后取上清液,通过相应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浓度及铁蛋白、乳酸脱氢酶(LDH)的浓度。结果:本研究证实急性脑血管意外是APL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LDH升高、血小板数(PLT)下降及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是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P<0.05);IL-5、IL-6、IL-10、IL-12p70、IL-17A升高与初诊APL患者早期死亡密切相关,IL-5、IL-17A升高引起PT延长诱发凝血障碍(P<0.05);初诊时铁蛋白、LDH对IL-5、IL-10、IL-17A表达有正向影响,尤其是铁蛋白与IL-5(r=0.867)、IL-17A(r=0.841)呈高度正相关;5种高危细胞因子之间也有一定联系,其中IL-5与IL-17A(r=0.827)、IL-6与IL-10(r=0.823)呈高度正相关。结论:初诊APL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导致早期出血及死亡风险增加。铁蛋白及LDH正向影响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影响APL患者预后,细胞因子之间也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凝血障碍 蛋白 LD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科学家发现全反式维甲酸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新机制
15
作者 刘辉 钱文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49,共1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被法国-美国-英国( FAB)协作组定义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 APL患者骨髓里大量积聚不成熟的早幼粒细胞,妨碍骨髓正常造血功能。更为凶险的是,这类白血病细胞富含的...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被法国-美国-英国( FAB)协作组定义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 APL患者骨髓里大量积聚不成熟的早幼粒细胞,妨碍骨髓正常造血功能。更为凶险的是,这类白血病细胞富含的颗粒还能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出现严重出血症状,病情非常凶险。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血液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教授针对APL独有的PML-RARα融合基因,提出利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长期生存时间。 然而,维甲酸治疗只能使大约80%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因此,针对APL治疗的研究并没有放慢脚步。最近,来自巴黎第七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PML转化相关蛋白53(PML-transformation-related protein 53,Trp53)的激活是治愈APL的主要机制。 Trp53能够清除APL小鼠模型身上的肿瘤细胞。科学家们进一步指出,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导致细胞PML-RARα融合基因发生降解,进一步诱导Trp53发挥作用,使得白血病细胞发生一种类似于衰老的变化,最终得以清除。细胞衰老是一种程序性反应,由端粒缩短导致稳定的细胞周期捕获和各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后者能招募效应免疫细胞,最终清除衰老细胞。研究人员发现,维甲酸治疗后抑制E2 F通路、诱导p53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这种三基因标签是维甲酸致PML过表达、诱导衰老细胞的特征。维甲酸治疗后,p53蛋白成为了细胞生死的仲裁者,它能够通过PML核体触发细胞衰老。 PML核体是正常细胞中的球形结构,但白血病中的PML/RARα融合蛋白扰乱了它的结构。研究显示,维甲酸和砷剂的治疗可以令PML核体恢复,激活p53并引起细胞衰老。此外,Trp53仅仅在PMLL-RARα融合基因诱导的APL中发挥调定点作用;在一种特殊类型的、由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 PLZF )-RARα融合基因诱导的白血病中, Trp53则不发挥此作用。相关研究(Ablain J,Rice K,Soilihi H,et al.Activation of a promyelocytic leukemia-tumor protein53 axi sunderlies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cure .)发表在2014年第2期《自然:医学》( Nature Medicine)。这项研究拓展了我们对APL治疗机制的认识,为进一步的治疗方法设计(特别是针对少数难治性病例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全文见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20/n2/full/nm.3441.html,doi:10.1038/nm.34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PML-RARΑ融合基因 科学家 PML RARα融合蛋白 治愈 法国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CD59表达缺失 被引量:4
16
作者 魏辉 田征 +5 位作者 王晓静 刘凯奇 张翠萍 王慧君 秘营昌 王建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105-1108,共4页
CD59是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通过抑制膜攻击复合物保护细胞免受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本研究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CD59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9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CD59的表达及NB4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 CD59是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通过抑制膜攻击复合物保护细胞免受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本研究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CD59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9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CD59的表达及NB4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处理前后CD59的表达。用PCR方法扩增白血病患者和NB4细胞的pig-A基因编码序列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19例初治APL患者中12例CD59膜表达缺失,高于其他非APL细胞(40例non-APL中14例缺失,p=0.042)。对6例治疗前CD59表达缺失APL患者CR后再次检测CD59的表达,6例患者CD59的表达在CR后均恢复正常,这提示CD59的表达缺失只发生在早幼粒白血病细胞上。检测发现APL细胞系NB4的CD59表达也缺失,NB4细胞经ATRA处理后CD59的表达并没有随着细胞分化而出现变化。对NB4细胞和1例CD59表达缺失APL患者的pig-A基因编码序列测序显示,pig-A基因编码序列没有突变,因此APL的CD59表达缺失并不是由于pig-A基因的突变造成的。结论:APL细胞较多地有CD59表达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D59 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 pig-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AP技术揭示PLZF-RARα融合蛋白在细胞核内的运动性依赖于其配基及转录活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贺薇 黄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63-1470,共8页
目的运用光漂白荧光恢复(FRAP)技术检测一系列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签的野生型及突变型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锌指-维甲酸受体α(PLZF-RARα)表达蛋白分子在细胞核内运动性。方法运用凝胶迁移实验(EMSA)检测带有GFP标签的野生型及突变... 目的运用光漂白荧光恢复(FRAP)技术检测一系列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签的野生型及突变型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锌指-维甲酸受体α(PLZF-RARα)表达蛋白分子在细胞核内运动性。方法运用凝胶迁移实验(EMSA)检测带有GFP标签的野生型及突变型PLZF-RARα融合蛋白结合维甲酸反应元件(RARE)的能力;运用FRAP以及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分析一系列GFP-PLZF-RARα及其突变体表达蛋白在细胞核内的运动性;运用转录抑制剂放线菌素D(Act D)和/或全反式维甲酸(ATRA)处理GFP-RARα和GFPPLZF-RARα表达细胞,运用FRAP观察PLZF-RARα和野生型RARα在细胞核内的运动性变化情况。结果位于PLZF结构区的POZ以及锌指结构域不仅是引起PLZF-RARα核内运动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引起配体诱导的核内运动性减慢的关键因素。Act D能够显著地抑制PLZF-RARα和RARα蛋白分子在细胞核内的运动性;分化诱导剂ATRA处理可逆转Act D引起的RARα核内运动性降低效应,但经Act D处理的PLZF-RARα分子无此效应。结论运用FRAP技术发现PLZF-RARα融合蛋白在细胞核内的运动性减慢可能依赖于配体的存在及其转录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白血病锌指-维甲酸受体α 维甲酸受体Α 绿色荧光蛋白 光漂白荧光恢复 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黄对NB4和HL-60细胞的形态,PML mRNA及蛋白的表达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钟璐 陈芳源 +2 位作者 韩洁英 邵念贤 欧阳仁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23-227,共5页
本研究以NB4 ,HL 60细胞为研究对象 ,采用Wright′s染色法及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技术及RT PCR法 ,探讨雄黄对NB4 ,HL 60细胞的形态、PMLmRNA及蛋白的表达影响。结果发现 :①经雄黄处理后 ,各组均出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上改变。②雄黄处... 本研究以NB4 ,HL 60细胞为研究对象 ,采用Wright′s染色法及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技术及RT PCR法 ,探讨雄黄对NB4 ,HL 60细胞的形态、PMLmRNA及蛋白的表达影响。结果发现 :①经雄黄处理后 ,各组均出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上改变。②雄黄处理后NB4细胞内融合蛋白降解 ,PML蛋白聚积于POD结构 ,随后降解 ;在HL 60细胞中PML蛋白发生相似改变。③雄黄处理后各组细胞PMLmRNA表达均无显著影响。结论指出 ,在雄黄诱导下PML在蛋白水平参与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机制 ,雄黄能诱导NB4 ,HL 60细胞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黄 NB4细胞 HL-60细胞 PML蛋白 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在白血病诊断与分型中的意义 被引量:11
19
作者 祝毓琳 张英 +3 位作者 朱平 杨英 杜金伟 刘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 分析病人白血病细胞染色体畸变涉及的86种融合基因和临床白血病类型的相关性,探讨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法在临床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61例初发或者复发的白血病患者及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提取R... 目的: 分析病人白血病细胞染色体畸变涉及的86种融合基因和临床白血病类型的相关性,探讨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法在临床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61例初发或者复发的白血病患者及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提取RNA,用32条特异性引物逆转录为cDNA,利用白血病29种染色体畸变形成的融合基因的86种mRNA剪接变异体引物,分8管进行多重RT PCR,筛查白血病融合基因。结合临床状态和形态学观察了解融合基因与白血病类型的关系。结果: 白血病中115例(71% )分别检测出10种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包括AML1 /ETO、PML/RARα、PLZF/RARα、dupMLL、MLL/AF6、MLL/AF10、CBFβ/MYH11、BCR/ABL、Hox11、Evi1。其中5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00%检出BCR/ABL; 2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88%检出融合基因,其中21例APL检测出PML/RARα, 1例APL检测出PLZF/RARα; AML1 /ETO阳性的17例急性白血病(AL)16例为FAB M2亚型, 1例为混合型白血病; CBFβ/MYH11阳性的4例AL3例为FAB分型的M4, 1例为M5,属于向粒单细胞系统分化的白血病。16例AL检测出MLL基因异常,其中MLL/AF6白血病均为FAB分型的M5,具有典型的原始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特征。1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5例检测出BCR/ABL。8例MDS病人中2例检测出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PML/RARΑ BCR/ABL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融合基因 单核细胞白血病 基因筛查法 FAB分型 白血病细胞 RT-PCR plzf 染色体畸变 白血病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L-RARα及RARα融合蛋白在三硫化二砷诱导的NB4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郝红缨 滕智平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8-111,共4页
为研究PML RARα及RARα融合蛋白在三硫化二砷 (As2 S3 )诱导的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本研究应用细胞形态观察、流式细胞术测定及DNA电泳等方法观察三硫化二砷对NB4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反... 为研究PML RARα及RARα融合蛋白在三硫化二砷 (As2 S3 )诱导的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本研究应用细胞形态观察、流式细胞术测定及DNA电泳等方法观察三硫化二砷对NB4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反转录PCR及Western印迹测定这一过程中PML RARα融合基因及其表达产物、野生型RARα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 ,三硫化二砷在 0 .5 - 2 μmol/L之间能诱导NB4细胞凋亡 ,在此过程中PML RARα融合基因无明显变化 ,但PML RARα融合蛋白和野生型RARα蛋白明显减少。结论提示P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硫化二砷 粒细胞白血病细胞 NB4细胞凋亡 PML-RARΑ融合蛋白 RARα融合蛋白 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