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荧光检测中的应用
1
作者 曹梦瑶 王晶 +5 位作者 周林宜 程晶 李永清 许健 江波 胡格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00-4509,共10页
【目的】探究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小体(PML NBs)在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制备抗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可视化检测Ch-PML的方法。【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 【目的】探究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小体(PML NBs)在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制备抗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可视化检测Ch-PML的方法。【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Ch-PML重组蛋白,并将其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骨髓瘤细胞和免疫小鼠的脾细胞进行融合,用ELISA方法筛选出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体内诱生法制备腹水并用Protein A/G纯化抗Ch-PML单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亲和力和亚类,最后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建立用于鸡PML NBs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方法。【结果】Ch-PML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分子质量大小为19 ku;以此蛋白成功制备了1株抗Ch-PML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经亚类和型检测,其为IgG2b亚类,轻链为Kappa型。利用制备的抗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的IFA检测方法发现,内源性PML NBs在宿主细胞核中呈点状分布,过表达的Ch-PML在宿主细胞核中形成团块状聚集体,且MDV感染宿主细胞后核内PML NBs数量比未感染细胞显著减少(P<0.05),说明MDV感染导致核内的PML NBs组装受到抑制。【结论】本研究利用制备的抗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了鸡PML NBs的IFA检测方法,并发现MDV抑制宿主细胞PML NBs组装这一现象,为MDV致病机制的解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ml) 单克隆抗体 核小体(NBs) 马立克病病毒(MD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单克隆抗体制备
2
作者 程晶 陈沛霖 +6 位作者 郭禹 崔锦蔷 江波 周林宜 刘文晓 李焕荣 李永清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014-4024,共11页
【目的】牛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romyelocytic leukemia protein,PML)是细胞核亚结构PML核体(nuclear bodies,NBs)的骨架蛋白,在抗病毒内源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制备牛PML单克隆抗体,为研究PML NBs结构和功能准备物质材... 【目的】牛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romyelocytic leukemia protein,PML)是细胞核亚结构PML核体(nuclear bodies,NBs)的骨架蛋白,在抗病毒内源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制备牛PML单克隆抗体,为研究PML NBs结构和功能准备物质材料。【方法】构建表达bPML基因截短体的重组质粒pET-32a-bPML,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Transetta(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将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应用ELISA方法鉴定单克隆抗体类/亚类和型,进一步鉴定该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通过检测不同种属来源的细胞检测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对外源转染牛PML的细胞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建立的IFA检测不同的牛源细胞内源PML定位情况。【结果】牛PML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分子质量大小为50 ku;以此纯化蛋白为免疫原制备出1株抗牛PML单克隆抗体bPML-2G5,其为IgG1亚类,轻链为Kappa型,识别表位位于牛PML结构域78 EQPRPSTSRA 88;Western blotting和IFA分析结果显示,bPML-2G5不仅可特异性识别外源转染的牛PML,而且还能特异性识别牛肾细胞、牛鼻甲骨细胞、牛胚气管细胞的胞核内核体结构中的PML。【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1株分泌牛PML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外源性及内源性表达的牛P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白血病蛋白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比学习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智能检测算法模型在全血细胞分析中的建立与验证
3
作者 孙胜利 李建英 +8 位作者 连荷清 李柏蕤 刘丹 王庚 王欣 黄媛 张建平 陈倩 吴卫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利用学习统计软件建立基于对比大模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智能检测算法模型(简称M3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和医院信息系统(HIS)检索并统计北京协和医院8256例行全血细胞分析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数据... 目的利用学习统计软件建立基于对比大模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智能检测算法模型(简称M3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和医院信息系统(HIS)检索并统计北京协和医院8256例行全血细胞分析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数据,建立M3筛查模型。采用2023年7—10月本院行全血细胞分析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数据对M3模型进行验证。结果M3模型对全血细胞分析中M3的筛查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在筛查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方面有一定作用,成功筛出2例中性粒细胞蓝绿色包涵体。结论M3模型对M3诊断的特异性有待提高。后续研究将增加M3阳性病例以优化模型,在保证高敏感性的同时提高特异性,为全血细胞分析智能审核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检测算法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粒细胞 全血细胞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表型在鉴别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与HLA-DR阴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
4
作者 郜伟峰 单志娟 +4 位作者 周一平 裴新蕊 杨玉 侯艳军 周合冰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和HLA-DR阴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之间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至2024年间收治的42例APL患者和28例初治及复发的HLA-DR阴性AML患者。通过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比较两...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和HLA-DR阴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之间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至2024年间收治的42例APL患者和28例初治及复发的HLA-DR阴性AML患者。通过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D64、MPO、CD7、CD11c、CD9、CD123等抗原的阳性表达率。利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应用ROC曲线评估CD9和CD123的表达模式,以及CD64^(+)MPO^(+)CD7^(-)CD11c^(-)对APL的诊断价值。结果AML组患者的CD64、CD9、MPO阳性率显著低于APL组,而CD11c、CD7阳性率显著高于AP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4^(+)MPO^(+)CD7^(-)CD11c^(-)的综合抗原积分表达模式在鉴别诊断APL方面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859,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75.0%,CD9/CD123的鉴别诊断APL的AUC^(ROC)为0.919,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4.0%;而联合应用CD9/CD123和综合抗原积分的诊断模式,AUC^(ROC)为0.955,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100%。结论CD9/CD123表达模式及CD64^(+)MPO^(+)CD7^(-)CD11c^(-)联合应用可作为鉴别诊断APL与HLA-DR阴性的AML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HLA-DR阴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流式细胞 CD123 CD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重视不同于成人患者的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
5
作者 黄礼彬 唐燕来 罗学群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79-80,共2页
现代治疗方案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华南儿童APL多中心研究(SCCLG-APL)经过长达6年的中位随访时间,结果显示,5年无事生存率(EFS)达97.6%^([1]),长期随访的预后数据应可代表其治愈率。由于高治愈率,今后研究的... 现代治疗方案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华南儿童APL多中心研究(SCCLG-APL)经过长达6年的中位随访时间,结果显示,5年无事生存率(EFS)达97.6%^([1]),长期随访的预后数据应可代表其治愈率。由于高治愈率,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减少治疗相关副作用和提高治疗安全性,这对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尤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患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长期随访 多中心研究 治疗安全性 APL 随访时间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亚砷酸治疗后致QT间期延长1例
6
作者 侯萍萍 温志园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82-284,共3页
1病例资料患儿,女,7岁,2023年在梅州市人民医院儿内科完善骨髓MICM分型检查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IR,PML-RARαL基因阳性)。治疗前CK-MB 10.30U/L(正常值0-25U/L),血钾4.22mmol/L(正常值3.7-5.... 1病例资料患儿,女,7岁,2023年在梅州市人民医院儿内科完善骨髓MICM分型检查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IR,PML-RARαL基因阳性)。治疗前CK-MB 10.30U/L(正常值0-25U/L),血钾4.22mmol/L(正常值3.7-5.2mmo/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脏彩超正常。按华南儿童癌症协作组-APL 2020诊疗方案(SCCCG-APL-2020)化疗[1],因医院无复方黄黛片,在诱导阶段、巩固阶段、维持阶段均予亚砷酸氯化钠注射液代替,亚砷酸用药方案为诱导阶段d5-CR≯42天;巩固(1)、(2)、(3)阶段均为d1-21,间歇期为1周;维持阶段共6个周期,其中(1)、(3)、(5)周期予亚砷酸治疗w1-3,每个周期为12周。剂量为0.16mg/(kg·d),用法为持续滴注1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维持阶段 儿童癌症 窦性心律 复方黄黛片 儿内科 亚砷酸 心脏彩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张晓阳 藏美荣 +3 位作者 锁静 孟建波 宋晓宁 王金铠 《临床荟萃》 CAS 2024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深入了解三者之间的潜在关系...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深入了解三者之间的潜在关系和机制。方法报告1例AS合并APL及DI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合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患者APL达到完全缓解期,继续巩固治疗。AS、APL和DIC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人白细胞抗原-B27、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23/17轴和其他免疫功能。结论AS与APL、DIC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从基因到免疫功能都存在着潜在的发病机制,其中的奥妙仍需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人白细胞抗原-B27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23/17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期加一剂蒽环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SCCLG/SCCCG-APL协作组
8
作者 樊重 杨良春 +29 位作者 陈以乔 万伍卿 麦惠容 杨丽华 兰和魁 周敦华 李婉丽 郭碧赟 何飞 廖柳华 陈惠芹 甄子俊 贺湘玲 冯晓勤 陈国华 吉训琦 陈沫 黎巧茹 龙兴江 田川 符莹 罗杰思 黄丹萍 张晓莉 唐燕来 王丽娜 李毓 李彬 黄礼彬 罗学群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86-90,96,共6页
目的成人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HR-APL)的去化疗诱导治疗,其疗效和安全性在儿童患者中尚未得到验证,需开展儿童的研究。方法数据来自华南儿童APL协作组的前瞻性研究资料,≤16岁、完成诱导治疗的NHR-APL患儿纳入分析。在砷剂+全... 目的成人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HR-APL)的去化疗诱导治疗,其疗效和安全性在儿童患者中尚未得到验证,需开展儿童的研究。方法数据来自华南儿童APL协作组的前瞻性研究资料,≤16岁、完成诱导治疗的NHR-APL患儿纳入分析。在砷剂+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治疗的基础上,比较加或不加1剂量去甲氧柔红霉素/米托蒽醌10mg/m^(2)(化疗或无化疗组)的缓解情况和不良事件率。结果化疗组139例,无化疗组27例,两组的诱导治疗结果比较:达血液学完全缓解的中位天数分别为26.0(22.0,31.5)d和31.0(27.5,35.0)d(P=0.002);分子学完全缓解分别有29.5%和3.7%(P=0.00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分别有43.2%和74.1%(P=0.003);最高白细胞中位数分别为8.6(IQR 4.9,18.4)×10^(9)/L和22.7(IQR 16.0,41.7)×10^(9)/L(P<0.001);确诊分化综合征分别有5.8%和33.3%(P<0.001);出凝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4.4%和51.9%(P<0.001)。感染、颅内高压、心和肝功能异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两组相似(均P>0.1)。结论儿童NHR-APL可能有别于成人患者,与无化疗比较,诱导治疗加1剂量蒽环类疗效更好,并发症的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儿童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L蛋白参与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郝睿 苏力德 +3 位作者 邵一鸣 部娜 马丽亚 那仁满都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1-551,共11页
PML蛋白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绝大多数APL患者的典型特征是细胞内PML基因和RARα基因发生融合,该融合基因所表达的PML-RARα融合蛋白是APL发病的主要原因。三氧化二... PML蛋白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绝大多数APL患者的典型特征是细胞内PML基因和RARα基因发生融合,该融合基因所表达的PML-RARα融合蛋白是APL发病的主要原因。三氧化二砷作为临床治疗APL的一线药物,通过直接作用于PML-RARα融合蛋白的PML部分,诱导相关蛋白多聚化,并招募多种功能蛋白,促进PML核小体重构,使PML-RARα蛋白发生小泛素修饰蛋白(SUMO)化和泛素化,最终经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达到治疗APL的目的。PML蛋白发生点突变会导致APL复发及三氧化二砷耐药。本文阐述了PML蛋白的结构和功能、PMLRARα融合蛋白诱导APL发病的机制、PML蛋白参与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分子机制以及PML蛋白发生突变导致APL患者发生三氧化二砷耐药的现象,以期为目前治疗方案的优化及针对耐药患者有效治疗手段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药物疗法 砷剂/治疗应用 肿瘤蛋白质类/生物合成 小泛素相关修饰蛋白质类/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调节作用
10
作者 张孟孟 伍燕平 +2 位作者 张平平 王蒙 李佳佳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7-30,共4页
目的 探讨过表达和敲低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METTL14)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调节作用。方法 取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NB4进行培养,分为过表达对照组、过表达组、干扰对照组、干扰组,过表达对照组及过表达组分... 目的 探讨过表达和敲低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METTL14)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调节作用。方法 取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NB4进行培养,分为过表达对照组、过表达组、干扰对照组、干扰组,过表达对照组及过表达组分别转染空白质粒和METTL14质粒,干扰对照组和干扰组分别转染si-NC和si-METTL14质粒。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Dot Blotting法检测细胞N-6甲基腺苷(m6A)修饰水平。结果 与过表达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细胞增殖率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细胞迁移数、细胞侵袭数升高,NB4细胞m6A修饰水平提高(P均<0.05);与干扰对照组相比,干扰组细胞增殖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迁移数、细胞侵袭数降低,NB4细胞m6A修饰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 METTL14可促进NB4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提高m6A修饰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侵袭 细胞迁移 甲基转移酶 N6-甲基腺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定量PCR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丁士华 秦慧 +2 位作者 翟志敏 吴凡 熊述道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实时定量PCR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意义。方法用扩增培养的NB4细胞的PML/RARα融合基因进行梯度稀释作为标准品,ABL作为内参,建立标准曲线。采用Taq Man法进行实时定量PCR,并对方法的可靠... 目的探讨实时定量PCR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意义。方法用扩增培养的NB4细胞的PML/RARα融合基因进行梯度稀释作为标准品,ABL作为内参,建立标准曲线。采用Taq Man法进行实时定量PCR,并对方法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及灵敏性进行测定。对14例APL患者在初治、诱导缓解及巩固治疗3个时期的PML/RARαmRNA转录本水平进行动态定量监测,结果以NQ表示,NQ=PML/RARαmRNA的拷贝数/ABL mRNA的拷贝数×105。结果实时定量PCR方法可以检测出1×10-5μg NB4细胞cDNA中PML/RARα的融合基因,其重复性和稳定性Ct值变异系数分别为1.77%和2.11%。14例患者初治时骨髓PML/RARα融合基因平均水平为3 731,经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双诱导缓解时PML/RARα融合基因平均水平为231,化疗与维甲酸序贯巩固治疗2个疗程后PML/RARα融合基因平均水平为116。治疗前后比较,PML/RARα基因转录本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实时定量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敏感性好、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的诊断和微小残留病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实时定量PCR pml RARα融合基因 微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监测PML-RARα融合基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敏 吕晓东 +5 位作者 魏旭东 岳寒 范瑞华 徐本玲 姚金晓 黄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4期13-14,共2页
目的动态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特有的PML-RARα基因,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5例APL患者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其他化疗药物进行诱导缓解、巩固和维持治疗,并进行随访,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集骨髓标本进行形态学检查,并采用实... 目的动态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特有的PML-RARα基因,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5例APL患者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其他化疗药物进行诱导缓解、巩固和维持治疗,并进行随访,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集骨髓标本进行形态学检查,并采用实时定量PCR(RQ-PCR)技术检测PML-RARα基因表达。结果15例APL患者入院时PML-RARα均为阳性,治疗中死亡1例、完全缓解14例(93%)。14例完全缓解患者中2例复发,13例在病程中PML-RARα转为阴性。2例复发患者中,1例PML-RARα持续阳性,1例在病程中由阴性转为阳性。13例仍生存者中,至少已连续3次PML-RARα为阴性。结论对APL患者跟踪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可早期发现复发病例;RQ-PCR检测PML-RARα对APL诊断、疗效判定及微小残留病变监测是一种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pml—RARα 实时定量PCR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式RT-PCR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的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强 李玉云 +1 位作者 徐修才 翟志敏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1-282,共2页
目的探讨巢式RT-PCR技术在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价值。方法采用巢式RT-PCR检测218例初诊为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在部分患者的动态变化;随机选择39例APL完全缓解(CR)的患者,分别用流... 目的探讨巢式RT-PCR技术在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价值。方法采用巢式RT-PCR检测218例初诊为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在部分患者的动态变化;随机选择39例APL完全缓解(CR)的患者,分别用流式细胞术(FCM)和巢式RT-PCR监测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微小残留病(MRD)白血病细胞。结果在确诊的167例APL患者中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为90.4%(151/167);39例APL-CR患者中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76.9%(30/39);FCM和巢式RT-PCR监测APL-CR患者MRD有很好的一致性(P>0.05)。结论巢式RT-PCR对APL的诊断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对APL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巢式RT-PCR pml/RARΑ融合基因 微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冰 徐开林 +4 位作者 黄一虹 王林 何徐彭 鹿群先 潘秀英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101-1102,共2页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预后 pml/RARΑ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的DNA传感器研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万红艳 陈圣根 祝凤梅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74,共4页
利用共价键合法,将氨基修饰的具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特异性的单链DNA探针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构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DNA传感器(急粒DNA传感器)。以电活性的芦荟大黄素(AE)为杂交指示剂,考察了杂交温度及传感器... 利用共价键合法,将氨基修饰的具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特异性的单链DNA探针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构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DNA传感器(急粒DNA传感器)。以电活性的芦荟大黄素(AE)为杂交指示剂,考察了杂交温度及传感器的特异性、重现性和检出限等性能。结果表明:AE在裸电极上的吸附常数为(4.5±0.2)×105L.mol-1,与单链DNA修饰的玻碳电极(ssDNA/GCE)和双链DNA修饰的玻碳电极(dsDNA/GCE)结合常数分别为(2.1±0.4)×105和(2.7±0.2)×105L.mol-1。这种新型的DNA传感器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重现性好的优点。应用此方法于临床血清分析,初步探索了将该法应用于临床检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荟大黄素 DNA传感器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pml-RARΑ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组织砷残留和生活质量的横断面研究
16
作者 吴超 薛长文 +8 位作者 张赢今 陈玉梅 陈晓娟 郭晔 杨文钰 邹尧 张慧敏 竺晓凡 张丽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调查接受砷剂(ATO和RIF)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组织中砷浓度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方法于2022年7月11日—2022年9月7日开展一项横断面研究,期间36名APL患儿和17名健康儿童(对照组)纳入该研究。收集研究对象血浆、尿液... 目的调查接受砷剂(ATO和RIF)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组织中砷浓度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方法于2022年7月11日—2022年9月7日开展一项横断面研究,期间36名APL患儿和17名健康儿童(对照组)纳入该研究。收集研究对象血浆、尿液、头发和指甲样本,测定各组织砷浓度。采用中文版PedsQL4.0普适性核心量表测定APL患儿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仅在停用砷剂(ATO和RIF)治疗不足3个月时,APL患儿各组织砷浓度高于健康儿童,有统计学差异。26例APL患儿完成了中文版PedsQL4.0普适性核心量表,在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学校表现四个类目及总分维度,不同砷浓度组别间无统计学差异,各类目总体得分基本接近正常人群。结论在使用砷剂(ATO和RIF)后,3个月内APL患者组织中的砷浓度会高于正常水平,之后会恢复正常。在不同砷残留水平的APL患儿之间未观察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差异,提示APL患儿组织中的砷残留不是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儿童 砷浓度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期间减积治疗
17
作者 中国儿童白血病(CCLG)APL协作组 王林娅 郑胡镛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71-73,85,共4页
随着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的双靶向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预后已得到极大改善,但诱导治疗期的早期死亡已成为治愈所有APL患者面临的主要挑战。通过合理的减积治疗、及时的原发病治疗和积极支持治疗,将进一步减少APL的早期死亡... 随着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的双靶向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预后已得到极大改善,但诱导治疗期的早期死亡已成为治愈所有APL患者面临的主要挑战。通过合理的减积治疗、及时的原发病治疗和积极支持治疗,将进一步减少APL的早期死亡、提高APL总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儿童 减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及免疫表型与全反式维甲酸治疗预后的关系
18
作者 姚丽 王福旭 +5 位作者 杜行严 刘泽林 张学军 郭晓楠 林凤茹 董作仁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817-819,共3页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pml/RARΑ融合基因 免疫表型 全反式维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_α融合基因连续检测的临床意义
19
作者 于亚平 杨继红 +4 位作者 傅元凤 刘海宁 翟勇平 史平 唐玉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48-150,154,共4页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临床治疗和PML RARα 融合基因连续检测的意义。 方法 :以全反式维A酸 (ATRA)单用或联合化疗进行诱导缓解 ,常规联合化疗巩固 ,常规化疗、小剂量化疗和维A酸 (Tretinoin)交替维持治疗的方...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临床治疗和PML RARα 融合基因连续检测的意义。 方法 :以全反式维A酸 (ATRA)单用或联合化疗进行诱导缓解 ,常规联合化疗巩固 ,常规化疗、小剂量化疗和维A酸 (Tretinoin)交替维持治疗的方案 ,治疗 10例儿童APL。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扩增 (RT PCR)方法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连续检测PML RARα变化 ,作为鉴测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指标。 结果 :10例APL中完全缓解 (CR) 9例 ,CR率 90 %。 9例CR患儿中 4例在CR后 14~ 4 2个月复发 ;1例仍在继续治疗中 ;生存期达 34个月 ;4例在连续CR 4~ 5年后已停药 ,停止治疗时间为 18~ 96个月 ,生存期达 72~ 15 6个月。 10例患儿中 ,8例在病程中PML RARα 转为阴性 ,首次转阴时间为 6~ 4 2个月 ,1例持续阳性。4例复发患儿中 ,2例复发前持续阳性 ,2例为病程中由阴性转为阳性。 5例仍生存者 ,至少已 2次连续检查为阴性。 1例在病程中由阴性转为阳性、2例分别在持续CR 36和 4 2个月仍阳性的患儿 ,在治疗干预后均转阴 ,且长期生存。结论 :在连续CR期定期检测PML RARα 可早期发现分子复发 ,及时干预治疗可避免血液学复发。持续P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A酸 pmlRARα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异构体的临床意义
20
作者 刘陶文 黎金庆 +3 位作者 周润华 莫东华 刘健 马越 《华夏医学》 1999年第4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融合基因异构体及其临床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1例初诊APL患者细胞中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并分析其对临床特征的可能不...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融合基因异构体及其临床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1例初诊APL患者细胞中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并分析其对临床特征的可能不同影响。结果:在ATRA诱导治疗过程中,短型PML-RARα异构体APL组的早期死亡和复发率(4/8)(50%)高于长型PML-RARα异构体组(2/13)(15.4%);与长型异构体相反,存活期2月至2年患者含短型异构体的比例(75%)大于存活期2年以上组(33.3%);未观察到患者血液学参数改变与不同PML-RARα异构体有关。结论:与长型PML-RARα异构体组APL患者相比,短型PML-RARα异构体组的预后可能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聚合酶链反应 pml-RARΑ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