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气候数据同化重建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全球海水表面温度
1
作者 张昊勋 李明松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5-285,共11页
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EECO,53.26~49.14 Ma)全球温度在百万年尺度上达到最高值,是66 Ma以来最温暖的时期,是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最极端的共享经济路径情景SSP8.5未来全球温度的地质参考时期。前人利用地球系统模式... 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EECO,53.26~49.14 Ma)全球温度在百万年尺度上达到最高值,是66 Ma以来最温暖的时期,是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最极端的共享经济路径情景SSP8.5未来全球温度的地质参考时期。前人利用地球系统模式和古气候替代指标,对EECO全球海水表面温度状态进行了重建。然而,地球系统模式的边界条件往往缺乏约束,难以重建准确的EECO全球海水表面温度状态;古气候替代指标重建结果之间存在分歧、且具有全球耦合性差等不足。该研究利用新兴的古气候数据同化技术,开展中等复杂程度地球系统模式cGENIE模拟,考虑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碱度和雨比率三种不确定性因素,以100个模拟试验结果作为先验估计,融合了35个大洋钻探点位的三种古海水温度指标,即TEX86、浮游有孔虫Mg/Ca和δ^(18)O,高精度地重建了EECO时期全球耦合的海水表面温度。数据同化得到的全球海水表面温度为30.7℃(95%置信区间为28.8~33.0℃),同化结果具有全球耦合的特点,与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的先验值相比精度显著提高。开展了敏感性实验,证实不同替代指标类型对数据同化重建结果有显著的影响,去除TEX86指标数据同化得到的海水表面温度偏冷,而去除δ^(18)O指标的同化结果则偏热。本研究对EECO热室时期开展高精度的全球海水表面温度重建,为未来气候变化的这一关键地质参考型提供了更为精确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数据同化 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 海水表面温度 古气候替代指标 地球系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始新世极热气候时期湖盆水体性质及生烃环境——以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刘萍 谭先锋 +4 位作者 陈青 王佳 梁迈 王萍 王伟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8,143,共11页
早始新世极热气候(IETM)事件严重影响了海洋和湖泊的水体性质和生物活动。依据钻井岩心、元素分析、有机碳同位素与有机碳含量等实验结果,研究了东营断陷湖盆早始新世时期的湖泊水体氧化还原变化和古生产力条件,发现湖盆早期出现了较强... 早始新世极热气候(IETM)事件严重影响了海洋和湖泊的水体性质和生物活动。依据钻井岩心、元素分析、有机碳同位素与有机碳含量等实验结果,研究了东营断陷湖盆早始新世时期的湖泊水体氧化还原变化和古生产力条件,发现湖盆早期出现了较强的还原性,之后逐步恢复其氧化性。极热气候事件引起的湖水氧化还原界面的波动变化改变了其氧化还原格局,造成氧化还原环境与湖水深度变化的"不协调性"。湖盆早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随后迅速降低之后逐渐增高,生产力的最低时期与极热气候(IETM)事件发生时期比较一致。由此证实了湖泊的时空波动演化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时期的极热气候(IETM)事件,该事件具有明显的沉积记录和生物地球化学响应,决定了原始湖盆的水体氧化还原性质和生命活动过程,改变了整个湖盆的氧化还原结构。极热气候引起的湖水缺氧咸化造成了湖泊生产力的短暂降低,而随着恢复期的增氧作用的加强,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尤其是沙河街组四段有机碳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成为主要的生油层和致密油气产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 古生产力 极热气候 早始新世 孔店组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陵凹陷早始新世石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皓楠 王春连 +4 位作者 刘成林 杨申谷 徐海明 余小灿 胡海兵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05-1216,共12页
近年来江陵凹陷因深层富钾卤水及钾盐矿物的发现受到各界的关注。而钾盐的形成与古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石盐包裹体均一温度的研究,对江陵凹陷早始新世古气候进行了初步探讨,力求为确定江陵凹陷成钾有利期提供一定依据。通过对... 近年来江陵凹陷因深层富钾卤水及钾盐矿物的发现受到各界的关注。而钾盐的形成与古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石盐包裹体均一温度的研究,对江陵凹陷早始新世古气候进行了初步探讨,力求为确定江陵凹陷成钾有利期提供一定依据。通过对石盐样品中的单一液相流体包裹体采用冷冻法进行均一温度测定,测温结果显示其均一温度范围是14.9-32.3℃,均值23.7℃,且各样品间温度数据波动不大。由此说明,江陵凹陷早始新世新沟嘴组中段的古气温较高,且比较稳定,属于温暖干旱的气候。此外,还通过分析比对前人研究成果,发现该区域古气温自沙市组至新沟嘴组下段有明显降低的趋势,这可能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之后的降温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石盐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古气候 极热事件 早始新世 江陵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始新世脑木根组上部的奇蹄类(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元青 孟津 +6 位作者 金迅 毕丛山 白滨 李萍 倪喜军 李茜 Daniel L.GEBO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3-140,共18页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脑木根组上部(早始新世伯姆巴期)两种奇蹄类:脊齿貘类的二连明镇貘(新属新种)Minchenoletes erlianensisgen.et sp.nov.和蹄齿犀类的Pataecops parvus。二连明镇貘区别于其他脊齿貘类的特点是:个体小,颊齿齿冠低,...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脑木根组上部(早始新世伯姆巴期)两种奇蹄类:脊齿貘类的二连明镇貘(新属新种)Minchenoletes erlianensisgen.et sp.nov.和蹄齿犀类的Pataecops parvus。二连明镇貘区别于其他脊齿貘类的特点是:个体小,颊齿齿冠低,齿脊相对不发育,牙齿较横宽(长宽比小),M3相对较长。两种化石分别将脊齿貘科和犀超科的化石记录提前到最早始新世。最新的地层资料表明,明镇貘仅发现于脑木根组上部,相当于伯姆巴期的地层中;施氏貘(Schlosseria)和脊齿貘(Lophialetes)则分别发现于阿山头组和伊尔丁曼哈组。因此,这些化石在生物地层对比和早期奇蹄类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依据二连地区的新资料和中亚考察团的野外记录,我们认为蒙古的Pataecops parvus标本可能来自比Kholobolchi动物群大多数种类更低的层位,可能相当于伯姆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早始新世 奇蹄目 脊齿貘科 蹄齿犀科 生物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昌乐早始新世五图组鼩形类(Soricomorpha, Insectivora, Mammalia) 被引量:6
5
作者 童永生 王景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9-32,共14页
山东早始新世五图组曾发现原始獏类,Homogalax wutunensis,最近又采到一批化石。这里仅记述其中的一种食虫类,可归入鼩形亚目的昌乐鼩(Changlelestes dissetiformis gen. et sp.nov.)。昌乐鼩与亚洲早第三纪食虫类(Ernosorex.Ictopidium... 山东早始新世五图组曾发现原始獏类,Homogalax wutunensis,最近又采到一批化石。这里仅记述其中的一种食虫类,可归入鼩形亚目的昌乐鼩(Changlelestes dissetiformis gen. et sp.nov.)。昌乐鼩与亚洲早第三纪食虫类(Ernosorex.Ictopidium和Tupaiodon)可能有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本文将它们归入新科——Changlelestidae fam.nov.。昌乐鼩科与Plesiosoricidae和Soricidae有一些相同的进步特征,这些科与Nyctitheriidae有共同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昌乐 早始新世 食虫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昌乐早始新世五图组多瘤齿兽类(哺乳纲) 被引量:5
6
作者 童永生 王景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75-284,315-316,共10页
本文记述了一种产自山东五图盆地的多瘤齿兽,在牙齿形态上类似在古新世绝灭的Mesodma和Mimetodon,取名为道森拟间异兽(Mesodmopsdawsonae)。这是亚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地层中首次发现新斜沟齿兽类(neoplagiaucid)多瘤齿兽。文中... 本文记述了一种产自山东五图盆地的多瘤齿兽,在牙齿形态上类似在古新世绝灭的Mesodma和Mimetodon,取名为道森拟间异兽(Mesodmopsdawsonae)。这是亚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地层中首次发现新斜沟齿兽类(neoplagiaucid)多瘤齿兽。文中也简单地讨论了我国目前缺少直接与大部分五图哺乳动物有关的古新世哺乳动物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昌乐 早始新世 多瘤齿兽目 哺乳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松滋早始新世一鸟化石 被引量:7
7
作者 侯连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4-42,T001,T002,共11页
本文记述了采自湖北松滋县王家桥区黑档口早始新世洋溪组页岩中一保存较好的鸟化石。依其形态特征归于鹤形目内,但它与已知鹤形目各科又有某些明显的区别,与秧鸡科比较接近。建立一新科:松滋鸟科Songzidae fam. nov.代表我国已知鹤形目... 本文记述了采自湖北松滋县王家桥区黑档口早始新世洋溪组页岩中一保存较好的鸟化石。依其形态特征归于鹤形目内,但它与已知鹤形目各科又有某些明显的区别,与秧鸡科比较接近。建立一新科:松滋鸟科Songzidae fam. nov.代表我国已知鹤形目化石最早的记录。这一发现还证明始新世早期亚洲东部北纬30°左右已有比较原始的小型鹤形目鸟类分布。本文还讨论了松滋鸟的某些形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松滋 早始新世 鹤形目 鸟类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丹江口市早始新世梳趾鼠类新属种 被引量:4
8
作者 胡耀明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4-38,共15页
描述了采自湖北丹江口市下始新统上段的两件早期梳趾鼠类标本,其中V10839订为李氏鄂豫鼠(Hohomyslii),为原始的豫鼠科分子;V10840被鉴定为钟健鼠科分子,属种未定。对新属种与已有属种的对比分析表明早期梳趾鼠类演化快,方向多。
关键词 湖北 丹江口市 早始新世 梳趾鼠超科 新属 新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昌乐早始新世五图组伪齿兽类(哺乳纲,踝节目)一新属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景文 童永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3-289,共7页
记述了在山东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种仿齿兽类──亚洲脊兽(新属、新种)(Lophocionasiaticusgen.etsp.nov.),肯定了伪齿兽类在亚洲的存在。新种在牙齿形态上与北美的Ectocion接近,但脊齿化程度较高,表现在上自齿上有初始的... 记述了在山东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种仿齿兽类──亚洲脊兽(新属、新种)(Lophocionasiaticusgen.etsp.nov.),肯定了伪齿兽类在亚洲的存在。新种在牙齿形态上与北美的Ectocion接近,但脊齿化程度较高,表现在上自齿上有初始的后脊,从次尖向不同方向伸出三条清晰的棱脊。这些特征使新属容易与其他已知伪齿兽类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始新世 踝节目 哺乳动物纲 新属 伪齿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蒙古最早始新世的啮齿类(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津 李传夔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0-401,共12页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伯姆巴期Gomphos层的啮齿类新材料并命名了一个新属种:周氏原鼠(Yuanomys zhoui)。新属种与其他早始新世的梳趾鼠区别在于颊齿具有纤细且孤立的齿尖和小尖,前尖与后尖横向延伸,面对三角座盆的齿尖面陡直。这些特征...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伯姆巴期Gomphos层的啮齿类新材料并命名了一个新属种:周氏原鼠(Yuanomys zhoui)。新属种与其他早始新世的梳趾鼠区别在于颊齿具有纤细且孤立的齿尖和小尖,前尖与后尖横向延伸,面对三角座盆的齿尖面陡直。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alagomyids类似。依据古地磁与生物地层对比,这些啮齿类的出现表明,现代类型的啮齿类最早的辐射演化,很可能位于中古新世到最早始新世这个时间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早始新世 啮齿类 啮齿类分异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昌乐早始新世五图组古乏齿兽类(哺乳纲) 被引量:1
11
作者 童永生 王景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山东五图古乏齿兽类标本保留了原始真兽类的齿式和齿尖配置,与北美古新世Amelotabessimpsoni最为相似。但与后者有明显的差异,故另立属种:Auroratheriumsinense。古乏齿兽类是一类已绝灭的哺乳动物,材料稀少,以前只见于北美早第三... 山东五图古乏齿兽类标本保留了原始真兽类的齿式和齿尖配置,与北美古新世Amelotabessimpsoni最为相似。但与后者有明显的差异,故另立属种:Auroratheriumsinense。古乏齿兽类是一类已绝灭的哺乳动物,材料稀少,以前只见于北美早第三纪地层中。其起源不清,在归类上也有不同的意见。山东标本的发现是北美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同时也表明了这种动物虽然数量不多,却散布在早第三纪的北美和亚洲两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乏齿兽类 哺乳动物纲 山东五图 早始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昌乐早始新世五图组脊齿貘类(貘超科)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景文 童永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12-321,共10页
脊齿类是亚洲特有的中、晚始新世形动物,在中始新世很繁盛,但一直未发现早始新世种类。山东五图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山东兼脊(Ampholophusluensisgen.etsp.nov.)很可能是这一类群的早期代表。它与中始新世已知种具有某些共有的特... 脊齿类是亚洲特有的中、晚始新世形动物,在中始新世很繁盛,但一直未发现早始新世种类。山东五图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山东兼脊(Ampholophusluensisgen.etsp.nov.)很可能是这一类群的早期代表。它与中始新世已知种具有某些共有的特点,但仍有许多早始新世原始类的特征。同时,本文简单地回顾了脊齿类研究历史,根据现有的材料,概述了脊齿类的特征,根据一些进步特征将已知属分别归于脊齿科和红山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齿貘类 貘超科 山东五图 早始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早始新世五图组的一种古有蹄类Olbitherium millenariusumgen.et sp .nov.(哺乳动物纲,“伪齿兽集目”) 被引量:1
13
作者 童永生 王景文 孟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38,共12页
记述了在山东省五图盆地下始新统发现的一种“伪齿兽集目”化石 :千禧福兽 (Olbither iummillenariusumgen.etsp .nov.)。千禧福兽其颊齿形态基本上与原始奇蹄类相似 ,同时也具有伪齿兽类的一些特征 ,如m1~ 2下次尖没有与下内尖直接连... 记述了在山东省五图盆地下始新统发现的一种“伪齿兽集目”化石 :千禧福兽 (Olbither iummillenariusumgen.etsp .nov.)。千禧福兽其颊齿形态基本上与原始奇蹄类相似 ,同时也具有伪齿兽类的一些特征 ,如m1~ 2下次尖没有与下内尖直接连接的下次脊。千禧福兽的M3次尖具前、后棱 ,这一点似与原始的蹄兔Seggeurius相似。因此 ,新种在目一级的归类有困难 ,暂置于McKenna ( 1 975 )创立的“伪齿兽集目”(“MirorderPhenacodonta”)。千禧福兽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奇蹄类可能起源于亚洲和北非类似伪齿兽类 (phenacodontids)的古有蹄类 ,福兽仅是类似伪齿兽类的古新世古有蹄类向奇蹄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叉支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 nov sp. 哺乳动物纲 早始新世 图组 奇蹄类 齿兽类 直接连接 进化过程 始新统 山东省 古新世 相似 原始 类似 化石 新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早始新世爪兽新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8-159,172,共22页
文章描述了中国湖北李官桥盆地早始新世一奇蹄类新材料,建立了一个新属新种:秉志丹江兽(Danjiangiapingigen,etsp.nov.),,经过系统分析将其归入了爪兽类群。秉志丹江兽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爪兽。该文对爪兽的早期形态演化、爪... 文章描述了中国湖北李官桥盆地早始新世一奇蹄类新材料,建立了一个新属新种:秉志丹江兽(Danjiangiapingigen,etsp.nov.),,经过系统分析将其归入了爪兽类群。秉志丹江兽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爪兽。该文对爪兽的早期形态演化、爪兽类与古马类可能存在的亲缘关系以及爪兽类的起源等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早始新世 爪兽 哺乳动物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丹江口早始新世梳趾鼠类一新属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
15
作者 郭建崴 王原 杨学安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3-313,共11页
描述了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一始新世化石点的3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梳趾鼠类一新属种:林氏汉南鼠(新属、新种)Hannanomys lini gen. et sp. nov.。根据林氏汉南鼠与其他梳趾鼠类性状对比及该地点动物群组合特点推测其时代为早... 描述了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一始新世化石点的3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梳趾鼠类一新属种:林氏汉南鼠(新属、新种)Hannanomys lini gen. et sp. nov.。根据林氏汉南鼠与其他梳趾鼠类性状对比及该地点动物群组合特点推测其时代为早始新世晚期,与产于玉皇顶组中段的王家营大尖地方动物群的时代相当。该化石点是李官桥盆地中汉江南岸早始新世化石地点的首次发现,它的认定对在此地区寻找古新统/始新统界线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丹江口 早始新世 梳趾鼠类 哺乳动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始新世极热气候时期咸化湖盆混合沉积作用——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组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谭先锋 王萍 +4 位作者 王佳 罗龙 梁迈 谭东萍 况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0-354,共15页
混合沉积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沉积现象,一直是沉积学领域关注的对象。文章利用钻井岩心、薄片、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等资料,对早始新世极热气候(IETM)时期东营咸化湖盆混合沉积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组混合沉积现象... 混合沉积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沉积现象,一直是沉积学领域关注的对象。文章利用钻井岩心、薄片、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等资料,对早始新世极热气候(IETM)时期东营咸化湖盆混合沉积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组混合沉积现象包括混积层系和结构混合沉积两种类型。混积层系主要包括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互层沉积和陆源碎屑岩与硫酸盐岩的互层沉积。结构混合沉积主要包括陆源碎屑物质与碳酸盐的结构混合和陆源碎屑物质与硫酸盐的结构混合沉积。孔店组沉积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混积相带特征,早期混合沉积发育在滨浅湖泥坪和滨浅湖砂坝环境中;中期受到极热气候影响,混合沉积主要发生在泥坪、砂坝和高盐度深水环境中;晚期湖盆咸化持续,混合沉积主要发生在泥坪、砂坝、高盐度深水环境和生物浅滩等环境中,混合沉积主要以相缘混合为主,发育少量间断混合和原地混合类型,受到物源供给、水化学性质、水动力和湖平面升降等制约。证实了在IETM事件的影响下,孔店组沉积期湖盆发生了强烈咸化作用,咸化过程与碎屑物质的充注同时进行,形成了典型的咸化湖盆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物埋藏过程中的碳酸盐组分、硫酸盐组分溶蚀,以及裂缝作用均可以形成油气储层,混合沉积中的原始化学组分可以很好地恢复古湖泊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化湖盆 极热气候 混合沉积 孔店组 早始新世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五图早始新世更猴科(Plesiadapidae,Mammalia)化石 被引量:2
17
作者 傅静芳 王景文 童永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9-227,共9页
记述了山东五图盆地早始新世五图组的一种更猴类 (plesiadapid)化石 :杨氏亚洲更猴(Asioplesiadapisyoungigen .etsp .nov .)。在它增大的下门齿上具有更猴科特有的下缘尖和下缘脊 ,但其下颊齿性状相当原始 ,p4跟座呈盆状 ,m3下次小尖... 记述了山东五图盆地早始新世五图组的一种更猴类 (plesiadapid)化石 :杨氏亚洲更猴(Asioplesiadapisyoungigen .etsp .nov .)。在它增大的下门齿上具有更猴科特有的下缘尖和下缘脊 ,但其下颊齿性状相当原始 ,p4跟座呈盆状 ,m3下次小尖呈锥状更类似白垩纪晚期出现的更猴形动物Purgatorius。Asioplesiadapis的下臼齿形态可以说明亚洲更猴类虽然有北美和欧洲更猴的某些典型特征 ,但并不在同一进化支系。因此 ,另立一新亚科———亚洲更猴亚科(Asioplesiadapinaesubf.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五图 早始新世 更猴科 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门答腊中部Panti早始新世S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新特提斯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余小清 钱鑫 +2 位作者 张玉芝 徐畅 王岳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70-585,共16页
苏门答腊地处特提斯构造域与印度洋岛弧系统之内,区内广泛发育中‒新生代火成岩。这些火成岩对特提斯构造带的延伸及界定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苏门答腊岛的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选取苏门答腊岛中部Panti地区的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 苏门答腊地处特提斯构造域与印度洋岛弧系统之内,区内广泛发育中‒新生代火成岩。这些火成岩对特提斯构造带的延伸及界定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苏门答腊岛的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选取苏门答腊岛中部Panti地区的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年代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年代学研究表明,Panti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55.5±0.3 Ma。该套花岗岩具有高SiO2(76.61%~78.37%)和高碱(Na_(2)O+K_(2)O=7.47%~8.21%)的特征,其分异指数(DI)为95~96,A/CNK为1.08~1.12,为高分异S型花岗岩。稀土配分模式图及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其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Eu/Eu^(*)=0.04~0.05),并亏损Nb、Ta、Sr、P和Ti的特征。且该套花岗岩还具有高Rb/Sr和低CaO/Na_(2)O值,同时显示富集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9.1~−2.6)和较老的Hf二阶模式年龄(tDM2=1.29~1.70 Ga),这些特征均指示该套花岗岩来源于古老的变泥质岩的部分熔融。对比缅甸‒滇西‒藏南一带同时期的岩浆事件,我们认为Panti早始新世高分异S型花岗岩可与滇西腾梁和东盈江同时期花岗岩进行对比,指示了新特提斯构造岩浆带南延至苏门答腊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中部 早始新世 高分异S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新特提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的驱动机制研究进展:来自藏南林子宗火山岩的制约
19
作者 张少华 纪伟强 陈厚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13-1327,共15页
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Early Eocene Climatic Optimum,简称EECO,53~51Ma)是新生代最重要的碳循环和气候扰动事件之一,深入了解其驱动机制对于我们更准确的预测和应对正在发生的全球变暖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根据最新研究结果,对该... 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Early Eocene Climatic Optimum,简称EECO,53~51Ma)是新生代最重要的碳循环和气候扰动事件之一,深入了解其驱动机制对于我们更准确的预测和应对正在发生的全球变暖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根据最新研究结果,对该事件的驱动机制作一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1)雷克雅内斯洋中脊扩张;2)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海沟(IBM)一带弧前玄武岩大规模爆发;3)北美西部和东南亚地区大陆裂谷发育;4)风化作用减弱;5)岩石有机碳及硫化物氧化作用;6)银河系中星际暗物质的影响;7)大陆弧火山作用及其相关的变质脱碳;8)青藏高原南部林子宗火山岩大爆发。在系统综述其驱动机制的基础上,粗略估算了青藏高原南部早始新世林子宗火山岩爆发期的碳释放量,并探讨了其对EECO事件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 碳循环 驱动机制 林子宗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布尔津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岩石及生物地层 被引量:8
20
作者 叶捷 孟津 +1 位作者 吴文裕 倪喜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60,共12页
布尔津盆地中的第三纪地层过去被称为“乌伦古河组”。该套地层的岩性组合独特 ,不同于乌伦古河流域该组命名剖面的乌伦古河组。依据布尔津县城西北 2 0km处的额尔齐斯河北岸出露的地层剖面 ,建立两个岩石地层单位 :下部额尔齐斯河组和... 布尔津盆地中的第三纪地层过去被称为“乌伦古河组”。该套地层的岩性组合独特 ,不同于乌伦古河流域该组命名剖面的乌伦古河组。依据布尔津县城西北 2 0km处的额尔齐斯河北岸出露的地层剖面 ,建立两个岩石地层单位 :下部额尔齐斯河组和上部克孜勒托尕依组。额尔齐斯河组为一套富含铁质的色彩鲜艳的碎屑堆积 ,克孜勒托尕依组是一套浅黄绿色砂岩夹杂色泥岩地层。克孜勒托尕依村附近的建组剖面为一连续沉积剖面 ,含有 3个确切的哺乳动物化石层位、5个化石地点。最下部化石层含有典型的始新世Ergilian期哺乳动物 ,其余两个层位的化石均属早渐新世Shandgolian期哺乳动物。因此 ,该剖面为一Ergilian Shandgolian(晚始新世—早渐新世 )过渡时期的地层剖面 ,是进一步研究该过渡期哺乳动物群替代及Ergilian/Shandgolian地层界线的理想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布尔津盆地 始新世-渐新世 建组 哺乳动物地层 岩石地层 乌伦古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