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拉格地区早—中二叠世华夏植物群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7
1
作者 周志广 谷永昌 +5 位作者 柳长峰 於炀森 张冰 田志君 何付兵 王必任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5,共5页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拉格地区位于贺根山北东42°方向约240km处。在该地区首次发现了早—中二叠世地层(P1-2),其中富含华夏植物群化石,已鉴定出7属11种,可与华北板块同期植物群进行对比,时代确定为早—中二叠世。该发现为进...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拉格地区位于贺根山北东42°方向约240km处。在该地区首次发现了早—中二叠世地层(P1-2),其中富含华夏植物群化石,已鉴定出7属11种,可与华北板块同期植物群进行对比,时代确定为早—中二叠世。该发现为进一步认识西伯利亚与华北板块之间缝合线的位置和时间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据此认为两大板块缝合的时间应在早二叠世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二叠世华夏植物群 兴蒙造山带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守建 陈奋宁 +4 位作者 计文化 李荣社 洛长义 刘荣利 李国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14,共14页
通过大量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中、北部早—中二叠世为陆内盆山... 通过大量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中、北部早—中二叠世为陆内盆山裂谷系统,主体处于伸展构造背景,总体表现为堑垒相间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南部为巴颜喀拉洋盆,早—中二叠世是巴颜喀拉洋盆扩张最为剧烈且规模最大的时期,巴颜喀拉洋盆中洋岛、海山遍布;早—中二叠世晚期强烈的华力西构造运动使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巴颜喀拉洋盆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北强烈俯冲,形成东昆仑陆缘岩浆弧及其南部增生带,东昆仑陆缘岩浆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宗务隆山—西秦岭陆源裂谷盆地进一步发育,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早—中二叠世是研究区地球动力学机制从强烈扩张到强烈汇聚的转折时期,加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对建立该区地层序列、探讨其地质演化历史以及指导找矿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早—中二叠世 构造岩相古地理 巴颜喀拉洋盆 华力西构造运动 地质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热史恢复及其对早--中二叠世时期盆地构造属性的约束 被引量:21
3
作者 饶松 朱亚珂 +2 位作者 胡迪 胡圣标 王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6-1195,共20页
大地热流是盆地动力学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动力学背景形成的盆地,大地热流差异极大,因此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不仅能够揭示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地温场特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约束盆地在特定地质演化历史时期的动力... 大地热流是盆地动力学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动力学背景形成的盆地,大地热流差异极大,因此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不仅能够揭示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地温场特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约束盆地在特定地质演化历史时期的动力学机制和构造属性。本文针对准噶尔盆地深层多期复杂热史的特点,在盆地现今地温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镜质体反射率和裂变径迹等古温标,结合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定量恢复了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以来的热历史,进而分析了早—中二叠世期间盆地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从早二叠世开始呈现出热流持续降低的热流演化特征,二叠纪期间,盆地热流值很高,多数钻井的古热流在75~85m W/m^2之间,少数钻井揭示的古热流更高,超过了100mW/m^2;中—新生代,热流持续、逐渐降低,直至现今的42.5mW/m^2。早—中二叠世,盆地的最高热流地区在中央坳陷和南部坳陷。以早—中二叠世期间高古热流为切入点,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论证了准噶尔盆地早—中二叠世期间的裂谷构造属性。这一认识不仅是重新认识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和陆内盆山体制转换的基础,而且对于准噶尔盆地深层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油气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史恢复 构造—热演化 裂谷盆地 早—中二叠世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麻栗坡中—下二叠统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吴超伟 侯明才 +2 位作者 黄虎 周倩玉 罗宏谓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6-204,共9页
滇东南麻栗坡位于右江盆地西南缘,该处蛇绿岩被认为是古特提斯洋壳的遗迹,对蛇绿岩所代表八布洋的研究是全面了解右江盆地与华南西南缘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环节。研究区广泛发育一套夹有硅质岩的深水相沉积,对麻栗坡八布和西牛堡中... 滇东南麻栗坡位于右江盆地西南缘,该处蛇绿岩被认为是古特提斯洋壳的遗迹,对蛇绿岩所代表八布洋的研究是全面了解右江盆地与华南西南缘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环节。研究区广泛发育一套夹有硅质岩的深水相沉积,对麻栗坡八布和西牛堡中—下二叠统他披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硅质岩Al/(Al+Fe+Mn)值为0.43~0.70,Al2O3/TiO2值为25.5~44.8,Eu/Eu*值为0.81~1.02,为非热液成因硅质岩。硅质岩Ce/Ce*值分别为0.67~1.29和0.77~1.18,Y/Ho值分别为28.84~31.23和26.41~28.91,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结合其他地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早—中二叠世八布洋盆的西南缘可能为活动大陆边缘,其洋壳的俯冲方向为南西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二叠世 硅质岩 地球化学 八布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红山子—广兴铀成矿亚带二叠系额里图组赋矿层的厘定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唐大伟 郭恒飞 +3 位作者 牛子良 祝洪涛 林天发 达朝元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355-363,共9页
红山子—广兴铀成矿亚带的基底火山岩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目前探明了新的铀矿床和铀矿化点。但对该火山岩组合的地质时代证据不足,岩石地层归属也不明确。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岩石地层单位对比划分和铀矿化产出特征分析... 红山子—广兴铀成矿亚带的基底火山岩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目前探明了新的铀矿床和铀矿化点。但对该火山岩组合的地质时代证据不足,岩石地层归属也不明确。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岩石地层单位对比划分和铀矿化产出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南窝铺铀矿床赋矿围岩英安岩年龄为(268.1±2.5)Ma,与周边同一时期火山岩年龄一致,地质时代属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早期,岩石地层单归属为额里图组,是一个新的铀矿赋矿层位。今后铀矿勘查应额外关注二叠系额里图组火山岩层位,尤其是火山岩层与构造、晚侏罗世火山岩层的接触界面,以及与岩体内外接触带的部位,同时其作为中国东部晚古生代火山岩系中与火山岩有关的热液型铀矿,为热液型铀矿成矿理论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里图组 —中二 铀矿化 红山子—广兴铀成矿亚带 找矿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西段小赛什腾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岩石成因及其动力学背景: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盼龙 李永军 +5 位作者 段丰浩 庄玉军 支倩 辜平阳 高吉鹏 杨高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92-3313,共22页
位于柴北缘西段的小赛什腾山分布大量海西晚期中酸性岩浆岩,其形成时代和成因类型对揭露区域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小赛什腾山二叠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 位于柴北缘西段的小赛什腾山分布大量海西晚期中酸性岩浆岩,其形成时代和成因类型对揭露区域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小赛什腾山二叠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272±3 Ma和273±2 Ma,指示两者均形成于早—中二叠世。地球化学结果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弱过铝质钾玄岩系列I型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为准铝质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两者均不同程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等,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的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锆石Lu-Hf同位素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正的εHf(t)值(2.04~8.16)和较年轻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0.77~1.16 G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小赛什腾山早—中二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均为宗务隆洋俯冲消减的产物,石英闪长岩为玄武质洋壳板片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遭受地幔橄榄岩混染而成,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洋壳熔融产生的岩浆底侵加热由新生地壳和古老基底地壳构成的混合地壳,在角闪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消减 早—中二叠世 宗务隆洋 小赛什腾山 柴北缘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