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日影千里差一寸”观念起源新解
被引量:
10
1
作者
徐凤先
何驽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69,共19页
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在中国天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结合考古学和考古天文学的新发现和新的研究结论,并重新分析解读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得出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当产生于国家建立之际黄河中游两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尧都陶寺和...
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在中国天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结合考古学和考古天文学的新发现和新的研究结论,并重新分析解读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得出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当产生于国家建立之际黄河中游两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尧都陶寺和禹都王城岗——的日影观测实践。这两个地点观测到的夏至日影分别为1.6尺和1.5尺,也就是《周髀算经》和《周礼》所记载的两个夏至日影长度;通过对早期长度和距离的分析证明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接近当时的1000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明史上日影测量和大范围地理测量相继开始的特殊时期,由此产生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理论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影千里差一寸
周髀算经
周礼
陶寺
王城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影千里差一寸”学说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
7
2
作者
汪小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74-80,共7页
"日影千里差一寸"学说源自对近距离测量所得经验的发达,它与勾股测量法结合后被应用于天文测量领域,于浑盖之争中一脉相承,在秉持大地平面观传统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历程中影响甚巨。中国古人对该学说的认识过程正体现了地...
"日影千里差一寸"学说源自对近距离测量所得经验的发达,它与勾股测量法结合后被应用于天文测量领域,于浑盖之争中一脉相承,在秉持大地平面观传统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历程中影响甚巨。中国古人对该学说的认识过程正体现了地平观传统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日影千里差一寸
”
测
影
勾股
地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浑天说数理模型的构建尝试与失败——以祖暅《浑天论》为中心
3
作者
邓可卉
李淑浩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9-423,共15页
文章重点考证了汉魏以来400年间浑天说数理模型的构建过程。张衡首先对浑天说进行数理描述,但是他的数据缺少测算依据。王蕃基于古代测算原理给出“天高数”和“周天里数”,不失为一次有效的数理探索。祖暅认同王蕃的两个数据和方法,同...
文章重点考证了汉魏以来400年间浑天说数理模型的构建过程。张衡首先对浑天说进行数理描述,但是他的数据缺少测算依据。王蕃基于古代测算原理给出“天高数”和“周天里数”,不失为一次有效的数理探索。祖暅认同王蕃的两个数据和方法,同时补充了冬至、春秋分的相关数据及北极高数等。基于此,笔者尝试复原浑天说数理模型。文章讨论了祖暅应用他的浑天模型解释日月直径关系、四季寒暑成因、测地中之法等的原理,其中不乏个人创造和模型严谨化的趋势。祖暅及其先人的构建尝试与思想实践非常可贵,但是由于其依据“日影千里差一寸”旧制以及王蕃“天高数”遭到一行否定,浑天说数理模型的探索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天论》
祖暅
王蕃
天高数
日影千里差一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影千里差一寸”观念起源新解
被引量:
10
1
作者
徐凤先
何驽
机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出处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69,共1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873039)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项目编号:KJCX2-YW-T1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古代科技史项目(项目编号:Y023011003)
文摘
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在中国天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结合考古学和考古天文学的新发现和新的研究结论,并重新分析解读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得出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当产生于国家建立之际黄河中游两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尧都陶寺和禹都王城岗——的日影观测实践。这两个地点观测到的夏至日影分别为1.6尺和1.5尺,也就是《周髀算经》和《周礼》所记载的两个夏至日影长度;通过对早期长度和距离的分析证明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接近当时的1000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明史上日影测量和大范围地理测量相继开始的特殊时期,由此产生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理论观念。
关键词
日影千里差一寸
周髀算经
周礼
陶寺
王城岗
Keywords
1 curt for 1000 li for the sun's shadow, Zhoubi s uanjing, Zhouli, Taosi, Wangchenggang
分类号
P1-092 [天文地球—天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影千里差一寸”学说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
7
2
作者
汪小虎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出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74-80,共7页
文摘
"日影千里差一寸"学说源自对近距离测量所得经验的发达,它与勾股测量法结合后被应用于天文测量领域,于浑盖之争中一脉相承,在秉持大地平面观传统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历程中影响甚巨。中国古人对该学说的认识过程正体现了地平观传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
日影千里差一寸
”
测
影
勾股
地中
Keywords
shadow principle (the difference of one inch in the sun's shadow indicates a distance of 1,000 miles)
shadow measurement
Gou-gu
center of the earth
分类号
P1-09 [天文地球—天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浑天说数理模型的构建尝试与失败——以祖暅《浑天论》为中心
3
作者
邓可卉
李淑浩
机构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9-423,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至大论》注释及其与汉代天文学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1773006)
中央高校专项资金东华大学纺织文化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21D111006)。
文摘
文章重点考证了汉魏以来400年间浑天说数理模型的构建过程。张衡首先对浑天说进行数理描述,但是他的数据缺少测算依据。王蕃基于古代测算原理给出“天高数”和“周天里数”,不失为一次有效的数理探索。祖暅认同王蕃的两个数据和方法,同时补充了冬至、春秋分的相关数据及北极高数等。基于此,笔者尝试复原浑天说数理模型。文章讨论了祖暅应用他的浑天模型解释日月直径关系、四季寒暑成因、测地中之法等的原理,其中不乏个人创造和模型严谨化的趋势。祖暅及其先人的构建尝试与思想实践非常可贵,但是由于其依据“日影千里差一寸”旧制以及王蕃“天高数”遭到一行否定,浑天说数理模型的探索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关键词
《浑天论》
祖暅
王蕃
天高数
日影千里差一寸
Keywords
Huntian lun(浑天论,Treatise on the theory of the spherical heavens)
Zu Geng(祖暅)
Wang Fan(王蕃)
height of heaven
one cun for a thousand li
分类号
N092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日影千里差一寸”观念起源新解
徐凤先
何驽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日影千里差一寸”学说的历史演变
汪小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浑天说数理模型的构建尝试与失败——以祖暅《浑天论》为中心
邓可卉
李淑浩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