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机械复制,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狂欢化——对影片《疯狂的石头》的审美文化观照
1
作者
孙武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2-33,共2页
喜剧片《疯狂的石头》以低成本获得了高票房,在前年电影市场上可谓独领风骚。此影片的审美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机械复制、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狂欢化三个方面。
关键词
《疯狂的石头》
机械复制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狂欢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微信分享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被引量:
5
2
作者
刘保庆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1-166,共6页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媒介个体"和"普通日常生活"成为微文化的两个面向。微信分享是一种自我建构行为,用户通过分享的"作品"期望好友欣赏、接受来建构自我形象,从而实现想象和现实两个层面...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媒介个体"和"普通日常生活"成为微文化的两个面向。微信分享是一种自我建构行为,用户通过分享的"作品"期望好友欣赏、接受来建构自我形象,从而实现想象和现实两个层面的交互。用户借助微信与好友的共时互动实现审美愉悦与社交实用功能的统一,与艺术"类而不同"构成微信分享审美的内在结构。通过微信分享塑造的自我形象既具有审美的普遍性,又指向现实个体。微信分享不能放在费瑟斯通带有精英色彩的日常生活美学框架中来阐释,它是偏向于社会大众个体普通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文化
微信分享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类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反思“审美日常生活化”
被引量:
1
3
作者
陈雪军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34,共4页
2003年6月《文艺争鸣》集中发表了有关“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一组文章,被认为这是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由此美学文艺学界展开了对“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争论,至今仍方兴未艾。这个问题在中国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
2003年6月《文艺争鸣》集中发表了有关“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一组文章,被认为这是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由此美学文艺学界展开了对“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争论,至今仍方兴未艾。这个问题在中国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理论背景的。然而不可否认,其中仍存在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日常生活
化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拉卡托斯
反思
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机械复制,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狂欢化——对影片《疯狂的石头》的审美文化观照
1
作者
孙武军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2-33,共2页
文摘
喜剧片《疯狂的石头》以低成本获得了高票房,在前年电影市场上可谓独领风骚。此影片的审美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机械复制、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狂欢化三个方面。
关键词
《疯狂的石头》
机械复制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狂欢化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信分享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被引量:
5
2
作者
刘保庆
机构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1-166,共6页
基金
河南工业大学2018年度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中国现代爱情叙事的发生学研究"(2018SKPY05)
文摘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媒介个体"和"普通日常生活"成为微文化的两个面向。微信分享是一种自我建构行为,用户通过分享的"作品"期望好友欣赏、接受来建构自我形象,从而实现想象和现实两个层面的交互。用户借助微信与好友的共时互动实现审美愉悦与社交实用功能的统一,与艺术"类而不同"构成微信分享审美的内在结构。通过微信分享塑造的自我形象既具有审美的普遍性,又指向现实个体。微信分享不能放在费瑟斯通带有精英色彩的日常生活美学框架中来阐释,它是偏向于社会大众个体普通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关键词
微文化
微信分享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类艺术
Keywords
micro culture
WeChat′s sharing
aesthetic presentation of everyday life
similar to art
分类号
B834.3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反思“审美日常生活化”
被引量:
1
3
作者
陈雪军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34,共4页
文摘
2003年6月《文艺争鸣》集中发表了有关“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一组文章,被认为这是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由此美学文艺学界展开了对“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争论,至今仍方兴未艾。这个问题在中国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理论背景的。然而不可否认,其中仍存在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
关键词
审美
日常生活
化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拉卡托斯
反思
乌托邦
分类号
B834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机械复制,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狂欢化——对影片《疯狂的石头》的审美文化观照
孙武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微信分享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刘保庆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反思“审美日常生活化”
陈雪军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