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唯物史观的日常生活转向
被引量:
7
1
作者
王福民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30,共7页
唯物史观的价值论旨趣就是实践地批判、改造现实世界中阻碍人桎梏人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关系,进而在实践进程中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现实的人就是处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人。人们只有通过日常生活才能生存、才能从事其他一切活动。...
唯物史观的价值论旨趣就是实践地批判、改造现实世界中阻碍人桎梏人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关系,进而在实践进程中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现实的人就是处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人。人们只有通过日常生活才能生存、才能从事其他一切活动。日常生活世界不仅是人们进行一切物质文化活动的基础性领域,也是一切哲学的真正发源地。然而,迄今为止的一个时期以来,在唯物史观的研究中,日渐形成了一种游离于日常生活世界之外的方法论倾向,仿佛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与唯物史观无关的纯粹的形而下世界。在此语境下,唯物史观的研究在偏离自身价值论立场的路向上渐行渐远,沦为一种毫无现实问题意识、丧失时代实践意义的纯概念游戏。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唯物史观的研究转向日常生活世界自有其必然性根据。首先,唯物史观的实践指归与人文关怀,决定了唯物史观的研究不能离开日常生活世界。其次,当下的唯物史观研究欲走出观念论窘境与形而上学窠臼,必须面对并探究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性转型及其内在矛盾。再次,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变迁中凸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唯物史观的观察、审视、研究、批判等科学性关照。这些构成了唯物史观日常生活转向的辩证法依据与价值论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变迁
日常生活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吃”与“骂”:透视日常权力变迁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福民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1-38,共8页
日常权力就是日常生活权力。就利益关系而言,日常生活世界也是一个权力结构,一个处于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权力结构。"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当代中国日常生活权力结构变迁中的一种现象。它表征着30余年来中国日常生活世...
日常权力就是日常生活权力。就利益关系而言,日常生活世界也是一个权力结构,一个处于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权力结构。"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当代中国日常生活权力结构变迁中的一种现象。它表征着30余年来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深刻变迁及其内在发展逻辑。历史地辩证地透视这一典型现象,揭示"吃"与"骂"的背后内蕴的必然性、历史普遍性及其社会进步性,对于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吃”与“骂”
日常
权力结构
日常生活
主体
日常生活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社会巨变和中国社会学的当代使命--《学习与探索》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先生
被引量:
5
3
作者
李培林
张磊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175,共8页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变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快速增长,更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转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变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快速增长,更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转型"成为中国社会学描述和解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巨变的核心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转型"是除市场之外"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社会网"能够成为资源分配的一项重要机制,在一些情况下,其效率甚至高于市场和政府。因此,理解了"社会转型"这一重要概念,就能够对中国日常生活变迁中诸如消费转型、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特征,改革开放至今与前30年相比,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根本性变化可以概括为"四大转折",包括城镇化发展的转折,就业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折,收入分配和职业结构的转折,老龄化过程的转折。为了应对新趋势、新挑战,我们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应对也应随之调整。在这种改革浪潮下,中国社会学不应当局限于"社会问题学",要有理论上的思考和建树,要有社会规律、变迁规则的发现,要有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学问要能够解释社会,有助于改造社会,唯有如此,才能够承担起中国社会学的当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社会转型
“社会网”
日常生活变迁
新的阶段性特征
中美经贸摩擦
“新东北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唯物史观的日常生活转向
被引量:
7
1
作者
王福民
机构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30,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日常生活维度研究"(08BZX006)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日常生活维度"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唯物史观的价值论旨趣就是实践地批判、改造现实世界中阻碍人桎梏人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关系,进而在实践进程中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现实的人就是处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人。人们只有通过日常生活才能生存、才能从事其他一切活动。日常生活世界不仅是人们进行一切物质文化活动的基础性领域,也是一切哲学的真正发源地。然而,迄今为止的一个时期以来,在唯物史观的研究中,日渐形成了一种游离于日常生活世界之外的方法论倾向,仿佛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与唯物史观无关的纯粹的形而下世界。在此语境下,唯物史观的研究在偏离自身价值论立场的路向上渐行渐远,沦为一种毫无现实问题意识、丧失时代实践意义的纯概念游戏。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唯物史观的研究转向日常生活世界自有其必然性根据。首先,唯物史观的实践指归与人文关怀,决定了唯物史观的研究不能离开日常生活世界。其次,当下的唯物史观研究欲走出观念论窘境与形而上学窠臼,必须面对并探究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性转型及其内在矛盾。再次,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变迁中凸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唯物史观的观察、审视、研究、批判等科学性关照。这些构成了唯物史观日常生活转向的辩证法依据与价值论逻辑。
关键词
唯物史观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变迁
日常生活
转向
分类号
B0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吃”与“骂”:透视日常权力变迁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福民
机构
华侨大学
出处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1-38,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日常生活维度研究>(项目编号:08BZX006)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日常生活维度>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日常权力就是日常生活权力。就利益关系而言,日常生活世界也是一个权力结构,一个处于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权力结构。"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当代中国日常生活权力结构变迁中的一种现象。它表征着30余年来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深刻变迁及其内在发展逻辑。历史地辩证地透视这一典型现象,揭示"吃"与"骂"的背后内蕴的必然性、历史普遍性及其社会进步性,对于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
“:吃”与“骂”
日常
权力结构
日常生活
主体
日常生活变迁
分类号
B2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社会巨变和中国社会学的当代使命--《学习与探索》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先生
被引量:
5
3
作者
李培林
张磊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
不详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175,共8页
文摘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变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快速增长,更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转型"成为中国社会学描述和解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巨变的核心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转型"是除市场之外"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社会网"能够成为资源分配的一项重要机制,在一些情况下,其效率甚至高于市场和政府。因此,理解了"社会转型"这一重要概念,就能够对中国日常生活变迁中诸如消费转型、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特征,改革开放至今与前30年相比,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根本性变化可以概括为"四大转折",包括城镇化发展的转折,就业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折,收入分配和职业结构的转折,老龄化过程的转折。为了应对新趋势、新挑战,我们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应对也应随之调整。在这种改革浪潮下,中国社会学不应当局限于"社会问题学",要有理论上的思考和建树,要有社会规律、变迁规则的发现,要有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学问要能够解释社会,有助于改造社会,唯有如此,才能够承担起中国社会学的当代使命。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社会转型
“社会网”
日常生活变迁
新的阶段性特征
中美经贸摩擦
“新东北现象”
Key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Social Transformation
Daily Life Changes
New Phase Characteristics
China-US Trade Friction
New Northeast Phenomenon
分类号
C91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唯物史观的日常生活转向
王福民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吃”与“骂”:透视日常权力变迁的两个维度
王福民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社会巨变和中国社会学的当代使命--《学习与探索》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先生
李培林
张磊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