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生活的英雄何以可能?--波德莱尔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献疑
1
作者 妥建清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学界普遍认同波德莱尔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鉴于波德莱尔的“应和论”赓续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总汇精神,强调代表诗的本质的想象力具有融合万物于一体的功能,业已包含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维度。波德莱尔聚焦于... 学界普遍认同波德莱尔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鉴于波德莱尔的“应和论”赓续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总汇精神,强调代表诗的本质的想象力具有融合万物于一体的功能,业已包含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维度。波德莱尔聚焦于现代性的具体时空,视浪荡子为现代生活的英雄,并把由人工的方式所制造的惊奇美作为现代生活意义的表征,借此从日常生活这一更为革命性的领域以美含纳真与善,力图重建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道德。尽管对瞬间快感的过度追求使人陷溺于快乐主义的泥淖之中,然而“应和论”因发现现代生活的意义,从而开嗣后日常生活审美化、身体美学等诸种生活美学的先河,具有重要的美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应和论 为艺术而艺术 日常生活审美化 浪荡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媒介的艺术:数智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媒介表征与美学建构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婕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5-151,共7页
数智时代,艺术以视觉文本的方式介入日常生活,体现出符号化、生活化与媒介化的意涵转向,形塑出具身沉浸的在线审美空间。在新媒介环境下,艺术泛化为一种“可见”的风格化生活方式。此间,艺术的话语具有多义性,表征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 数智时代,艺术以视觉文本的方式介入日常生活,体现出符号化、生活化与媒介化的意涵转向,形塑出具身沉浸的在线审美空间。在新媒介环境下,艺术泛化为一种“可见”的风格化生活方式。此间,艺术的话语具有多义性,表征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数智时代的生活方式与链接社会的文化景观,深度嵌入于文化与社会的结构关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媒介化 生活美学 数智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 被引量:50
3
作者 王德胜 李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6,共7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西方理论话语的简单移植,它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现实以及审美泛化境况内在契合,构成当代美学研究的整体现实语境。其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日常生活"、"感性"的差异性理解之上...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西方理论话语的简单移植,它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现实以及审美泛化境况内在契合,构成当代美学研究的整体现实语境。其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日常生活"、"感性"的差异性理解之上。同时,"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内在延续性,它们使"日常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现实的美学话语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文化研究 感性 日常生活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悦笛 许中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29,共5页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泛化 后现代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日常生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终结之后: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艺术转向 被引量:7
5
作者 吴剑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6-131,159,共6页
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并未指出艺术彻底的终止或消亡,但确实揭示了艺术所面临的困境。从当下的艺术发展现状来看,"终结"的不是艺术整体,而是现代以来的艺术形式,是宣称"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自律论... 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并未指出艺术彻底的终止或消亡,但确实揭示了艺术所面临的困境。从当下的艺术发展现状来看,"终结"的不是艺术整体,而是现代以来的艺术形式,是宣称"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自律论。在日常生活与艺术界限消弭的今天,艺术不再是一个可以明确界定的范畴。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艺术与生活的双向互动,正切实改变着艺术的当代走向。后现代文化语境为艺术创造了探寻自身存在价值的契机,与生活合流、与技术结合为艺术提供了多元化的呈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终结 日常生活审美化 后现代 技术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视域下的艺术设计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8
6
作者 吴剑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6-151,共6页
日常生活产品经由当代设计艺术的包装源源不断地成为大众的主要审美资源,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实则就是日常生活用品的审美化,是一种经过"设计"的图像符号系统。形而上的中国... 日常生活产品经由当代设计艺术的包装源源不断地成为大众的主要审美资源,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实则就是日常生活用品的审美化,是一种经过"设计"的图像符号系统。形而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靠抽象的概念灌输和说教实现,而应该在与中国民众日常消费生活的创造性融合中,通过触手可及、形象生动的形而下之器来"润物细无声"地达成,在审美认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国家民族层面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设计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再思考 被引量:7
7
作者 韩德信 王晓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166,共5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进入我国学术界,最初是作为一种文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开拓文艺学与美学的研究范围。它是“审美文化”研究的一种理论延续。伴着哲学研究的理论转向,美学向现实生活转向与开放也成为一种必然。在此理论背... “日常生活审美化”进入我国学术界,最初是作为一种文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开拓文艺学与美学的研究范围。它是“审美文化”研究的一种理论延续。伴着哲学研究的理论转向,美学向现实生活转向与开放也成为一种必然。在此理论背景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是对美学转向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它不仅仅是浅层面的物质审美化,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审美化,是一种美学发展的趋势。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提法,不仅指涉美学与艺术走向日常生活,而且重在强调日常生活审美化对日常生活的超越。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下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 美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背景下的微博文学热透视 被引量:6
8
作者 谭真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7-80,共4页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伴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景,今日文坛微博文学正迅速发展,成为当今文学界、文艺学界所不能忽视的力量。微博文学的迅...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伴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景,今日文坛微博文学正迅速发展,成为当今文学界、文艺学界所不能忽视的力量。微博文学的迅速发展既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分不开,也与其自身特点有关。受微博文学等一系列泛文学现象的影响,文艺学研究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转变研究方法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文学 泛文学 文艺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与生活的双螺旋逆转——鲍德里亚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探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0-156,共7页
鲍德里亚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方面的思想值得关注。在他的理论构建中,存在着一个双螺旋结构。在消费逻辑的操控下,原本处于对立范畴的日常生活与艺术殊途同归,都被改变了性质,成为同质的东西。具体说来,日常生活物品被符码化,从而由真实... 鲍德里亚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方面的思想值得关注。在他的理论构建中,存在着一个双螺旋结构。在消费逻辑的操控下,原本处于对立范畴的日常生活与艺术殊途同归,都被改变了性质,成为同质的东西。具体说来,日常生活物品被符码化,从而由真实走向幻象,成为超现实;艺术品被符码化,由一种幻象走向另一种幻象,即也变成了超现实。他的这种双螺旋结构理解,恰好对应了当下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解的两个维度: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在鲍德里亚的思想体系中,这种理解又是他对艺术的终结指向的核心构成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码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 艺术的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西方现代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德信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98,共6页
本文从目前国内学术界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入手,在简要论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要内容基础上,探讨隐藏在这一理论背后的理论成因,并着重论述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转向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对于"... 本文从目前国内学术界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入手,在简要论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要内容基础上,探讨隐藏在这一理论背后的理论成因,并着重论述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转向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问题的争论,理应从社会发展与理论变化的角度,冷静地观察,细心地分析,而不应依据传统的理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社会现象作出非历史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哲学 美学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是一种生活风格——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艺术学效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艾秀梅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7-89,94,共4页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带来了艺术与日常生活边界的模糊,这给传统的艺术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使大众对艺术及艺术品本质的认识陷入混乱之中。但它同时提示了一种新的艺术界定的可能性,即艺术是一种生活风格。
关键词 艺术 日常生活审美化 生活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审美的“审美”差异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2-185,共4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审美存在着较大的审美差异,这一差异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虚拟化与文学审美的虚构性、日常生活的装饰化与文学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复性与文学审美的蕴藉性等问题的探讨中呈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与消...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审美存在着较大的审美差异,这一差异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虚拟化与文学审美的虚构性、日常生活的装饰化与文学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复性与文学审美的蕴藉性等问题的探讨中呈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关联的物化审美,而文学审美则是有助于人性丰富与完善的精神性审美,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在当下的文艺学研究中,应该批判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人性的不利影响,弘扬文学审美的人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学审美 审美差异 文艺学 人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及其背景下的设计 被引量:3
13
作者 安宝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7-95,共9页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代设计的考察,认为在逐步走向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代语境下,设计进入了一个与之前"经典设计"相比而不同的时代。在这个时期里,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自为的自发性设计与专业化的精英设计获得了博弈的平台,设计...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代设计的考察,认为在逐步走向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代语境下,设计进入了一个与之前"经典设计"相比而不同的时代。在这个时期里,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自为的自发性设计与专业化的精英设计获得了博弈的平台,设计师和用户双方的身份、地位随之可能改变或换位,由此,决定设计最终面貌的因素复杂化。本文在对大众文化批评、技术、日常生活和古代、现代设计进行了考察和分析验证后,认为在这个由技术所导引出的日常设计再兴时代里,与设计相关的因素被更积极地调动了起来,这改变了设计,也改变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境况,由此迎来设计发展新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 日常生活审美化 传统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转向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社教 谢龙新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43-47,共5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发生与艺术自身的发展演变有关。康德以来的"现代性"艺术观念带来了艺术与生活原初联系的断裂,造成现代艺术的困境,使艺术产生了转向。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从不同的出发点...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发生与艺术自身的发展演变有关。康德以来的"现代性"艺术观念带来了艺术与生活原初联系的断裂,造成现代艺术的困境,使艺术产生了转向。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层面揭示了艺术走出困境从而转向、再生的可能。日常生活审美化正是艺术转向的途径和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转向 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自律 现代性 艺术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与符号表征再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伏飞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62,共4页
论文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学界流行话语进行了甄别,建议以"日常生活泛艺术化"取而代之。同时,从符号学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化中异常突出的"日常生活泛艺术化"实践的表征,进行了描述与简析。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泛艺术化” 美学反思 符号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闲情偶寄》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筱园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5年第S1期471-472,共2页
李渔的《闲情偶寄》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生活审美的关注,这与当下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热潮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仔细分析二者会发现他们具有明显的区别。本文拟从审美的主体与对象、时代背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审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李渔的《闲情偶寄》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生活审美的关注,这与当下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热潮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仔细分析二者会发现他们具有明显的区别。本文拟从审美的主体与对象、时代背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审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生活审美对于主体的意义五个角度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闲情偶寄》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昊晟 杨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8-19,共2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两个子概念:日常生活和审美。在现代转型期的中国,审美化的日常生活既不是穷人的日常生活本身,也不是富人的日常生活本身,而是资本借审美之名制造出的生活镜像。同时,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背离了审美... 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两个子概念:日常生活和审美。在现代转型期的中国,审美化的日常生活既不是穷人的日常生活本身,也不是富人的日常生活本身,而是资本借审美之名制造出的生活镜像。同时,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背离了审美的本义,作为资本侵略扩张的武器,它消解了“此在”对终极意义拷问的努力,阻挡了“此在”对“存在”的观照。这是一种被异化了的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消费主义 存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闲时代的审美契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启示与未来 被引量:2
18
作者 于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2-130,共9页
从休闲学视阈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具有极大的盲目性。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质是日常生活休闲化。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之所以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界、美学界以及整个文化界引起剧烈的争论,症结在于对审美概念的误用。... 从休闲学视阈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具有极大的盲目性。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质是日常生活休闲化。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之所以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界、美学界以及整个文化界引起剧烈的争论,症结在于对审美概念的误用。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日常生活休闲化是当下现实的特征,而断言日常生活已经审美化为时尚早。坚持休闲的审美指向,不断把日常生活休闲化提升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在休闲学领域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时代 审美契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背景下网络文学的特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传领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景之下,众多新近产生的文艺形态不仅契合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质,甚至还可以看作是这一思潮的产物。网络文学既是如此,并且呈现出了原本文学形态中不存在的新特质,如打破精英主义垄断的祛...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景之下,众多新近产生的文艺形态不仅契合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质,甚至还可以看作是这一思潮的产物。网络文学既是如此,并且呈现出了原本文学形态中不存在的新特质,如打破精英主义垄断的祛魅性、为众多作者提供审美体验以及浓重的技术与商业属性等。这些特质既证明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性存在,还为我们解读网络文学的特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 网络文学 祛魅 体验 依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研究的兴起与文艺学边界的消解——反思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诸问题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建华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60,共4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讨论及由此引起的文艺学边界之争现在正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热点。论文梳理了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提出的理论和时代背景,在对其合理性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也对它那种消解文艺学边界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大众文化 文艺学 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