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7年1月事件行星际扰动在三维背景太阳风中传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石勇 魏奉思 +1 位作者 冯学尚 叶占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3-310,共8页
利用一个三维的MHD模式 ,从数值预报的角度出发 ,以 1 997年 1月事件的有关太阳观测为依据 ,构造比较符合物理实际的边值条件 ,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稳定的比较接近真实的太阳风背景场 .结果显示此次事件太阳风背景场的磁场关于赤道... 利用一个三维的MHD模式 ,从数值预报的角度出发 ,以 1 997年 1月事件的有关太阳观测为依据 ,构造比较符合物理实际的边值条件 ,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稳定的比较接近真实的太阳风背景场 .结果显示此次事件太阳风背景场的磁场关于赤道面不对称 ,有较明显的倾斜和扭曲 ,同时磁场较弱 ;等离子体各参量相对于事件的太阳源为东西和南北不对称结构 .本文数值模拟了磁场南北分量Bθ 的不同取法对背景场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源表面磁场有明显倾斜的情况下 ,内边界处磁场南北分量不宜假设为零 .在此基础上 ,初步数值研究了行星际扰动在三维背景场中的传播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背景场 星际扰动 数值模拟 1997年 MHD模式 太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坐标系六片网格下三维定态行星际太阳风模拟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嫚 周玉芬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3-784,共12页
采用二阶MacCormack差分格式,利用稳态的磁流体(MHD)方程组在球坐标系六片网格下模拟研究了行星际太阳风.六片网格系统能有效避免极区奇性和网格收敛性.迭代按径向方向推进求解,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计算量,节约了计算时间.内边界条件根据... 采用二阶MacCormack差分格式,利用稳态的磁流体(MHD)方程组在球坐标系六片网格下模拟研究了行星际太阳风.六片网格系统能有效避免极区奇性和网格收敛性.迭代按径向方向推进求解,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计算量,节约了计算时间.内边界条件根据太阳与行星际观测确定,比较测试了5种内边界条件,模拟给出了1922卡林顿周的背景太阳风结构.几种内边界条件所得模拟结果与行星际观测基本吻合.太阳风速度采用McGregor等的经验公式给出,磁场由水平电流片(HCCS)模型得到,密度和温度分别根据动量守恒和气压守恒得到,研究表明采用这样的边界条件模拟结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D方程组 六片网格系统 星际太阳风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观测数据驱动的三维行星际太阳风MHD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易 沈芳 杨子才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5-314,共10页
三维磁流体力学(MHD)数值模拟是行星际太阳风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发展了一种由多种观测数据驱动的三维行星际太阳风MHD数值模型.模型的计算区域为0.1 AU到1AU附近,使用Lax-Friedrich差分格式在六片网格系统中进行数值求解.边界条件中磁... 三维磁流体力学(MHD)数值模拟是行星际太阳风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发展了一种由多种观测数据驱动的三维行星际太阳风MHD数值模型.模型的计算区域为0.1 AU到1AU附近,使用Lax-Friedrich差分格式在六片网格系统中进行数值求解.边界条件中磁场使用GONG台站观测的光球磁图外推获得,密度通过LASCO观测的白光偏振亮度反演得到,速度根据以上两种观测数据并利用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ANN)的方法得到,温度通过自洽方法根据磁场和密度导出.利用该模型模拟了第2062卡灵顿周(CR2062)时期的行星际太阳风,模拟结果显示出丰富的观测特征,并与OMNI以及Ulysses的实际观测值符合得较好.该模型可用于提供接近真实的行星际太阳风,有助于提高空间天气预报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D模拟 星际太阳风 数据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确定模拟的行星际MHD激波局地参数的新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向长青 王敬芳 +2 位作者 魏奉思 黄为民 熊东辉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2,共7页
简要阐述了分析模拟的行星际磁流体力学(MHD)激波的局部性质时,采用无厚度局部平面激波这一假设的合理性,说明了在激波未扰动区域(激波上游),物理量在几个小时内的变化很小这一事实.利用平面激波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分析模拟... 简要阐述了分析模拟的行星际磁流体力学(MHD)激波的局部性质时,采用无厚度局部平面激波这一假设的合理性,说明了在激波未扰动区域(激波上游),物理量在几个小时内的变化很小这一事实.利用平面激波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分析模拟的行星际MHD 激波的新方法,包括激波位置的确定,上下游状态参数的选择,激波局部参数的计算以及激波的分类,最后应用这种方法对一个二维的MHD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了过去文献关于磁流体力学混合激波空间连接和时间演化的链式规则,而且说明位于太阳赤道附近的慢激波和中间激波最终会发展为快激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模拟MHD激波 局地参数 流体力学 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P-AMR-CESE模式对CR2055背景太阳风的模拟
5
作者 王静 李会超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9-729,共11页
使用三维太阳行星际自适应网格守恒元解元太阳风模型(SIP-AMR-CESE MHD),模拟从太阳表面到地球轨道附近的太阳风.该模型使用六片网格技术,同时利用PARAMESH软件包实现网格自适应.在该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广义拉格朗日乘子(GLM)磁场散... 使用三维太阳行星际自适应网格守恒元解元太阳风模型(SIP-AMR-CESE MHD),模拟从太阳表面到地球轨道附近的太阳风.该模型使用六片网格技术,同时利用PARAMESH软件包实现网格自适应.在该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广义拉格朗日乘子(GLM)磁场散度误差消去方法,完善网格加密放粗判据,微调加速加热形式等方法,使模拟结果与观测更好地符合.另外,通过控制不同时刻的计算区域,显著提高了模型的计算效率.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模型改进后模拟得到的CR2055太阳风稳态解与观测的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D方程组 广义拉格朗日乘子 日冕行星际太阳风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F北向时太阳风粒子向磁层输运的试验粒子模拟研究
6
作者 赵明现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68-1078,共11页
以ACE卫星实时观测数据驱动的全球磁流体模拟为背景场,选取2003年10月22-24日行星际磁场(IMF)持续北向的事件,使用试验粒子方法,对太阳风粒子向磁层输运的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北向IMF下太阳风粒子注入磁层过程中粒子在磁层内的空间分... 以ACE卫星实时观测数据驱动的全球磁流体模拟为背景场,选取2003年10月22-24日行星际磁场(IMF)持续北向的事件,使用试验粒子方法,对太阳风粒子向磁层输运的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北向IMF下太阳风粒子注入磁层过程中粒子在磁层内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特征。IMF北向期间,进入环电流区域的粒子在晨侧区域的密度大于昏侧,且晨侧的粒子分布范围更广。背阳面磁鞘中的太阳风粒子可以通过低纬边界层进入磁层,但很难通过南北侧磁层顶进入磁层。进入磁尾的太阳风粒子聚集形成冷而密的等离子体片(CDPS),模拟中CDPS的空间分布和密度大小与观测数据符合。在IMF长时间北向期间,磁尾的粒子数量呈现随时间增长的趋势,并存在约20 min的小幅度准周期变化和约5~6 h的较大幅度的准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 北向星际磁场 磁层 试验粒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日冕物质抛射相关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初始时间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秦刚 祁诗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通过两种不同方法对太阳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SEP)通量初始时刻进行研究,一种是数值模拟方法,即数值模拟中取第一颗粒子出现的时刻来确定,另一种是观测背景方法,即通过太阳高能粒子通量随时间变化的背景值与上升值的拐... 通过两种不同方法对太阳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SEP)通量初始时刻进行研究,一种是数值模拟方法,即数值模拟中取第一颗粒子出现的时刻来确定,另一种是观测背景方法,即通过太阳高能粒子通量随时间变化的背景值与上升值的拐点时刻来确定.Kahler(2013)定义的SEP时间尺度TO(the onset time from CME launch to SEP onset,从CME爆发时刻到SEP初始时刻的时间段)、TR(the rise time from onset to half the peak intensity(0.5Ip),从SEP初始时刻的上升时间直到半峰值时刻)、TD(the duration of the SEP intensity above 0.5Ip,SEP强度高于半峰值的持续时间)都与SEP通量初始时刻相关.将CME驱动激波作为源,利用粒子输运方程,对SEP传播进行数值模拟.然后对描述SEP时间尺度的TR、TO的数值模拟值与观测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吻合很好,即TR随CME速度和宽度增加而增加.由于TO影响的因素较为复杂,并没有很好的规律性.另外,当源位置经度距离观测者较远的时候,影响时间尺度TR,TO的因素较多.因此,用不同方法确定的SEP通量初始时刻对TR,TO的影响不大;当源位置经度距离观测者较近的时候,观测背景方法下的数值模拟与观测更加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高能粒子 日冕物质抛射 数值模拟 星际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磁绳结构的行星际观测
8
作者 宋其武 吴德金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1-388,共8页
由磁绳结构主导、平均尺度约二、三十个小时的行星际磁云是日冕物质抛射在行星际膨胀、传播的体现.最近,Moldwin等人报道在太阳风中还观测到一些尺度在几十分钟的小尺度磁绳结构,并认为太阳风中的磁绳结构在尺度分布上可能具有双峰特征... 由磁绳结构主导、平均尺度约二、三十个小时的行星际磁云是日冕物质抛射在行星际膨胀、传播的体现.最近,Moldwin等人报道在太阳风中还观测到一些尺度在几十分钟的小尺度磁绳结构,并认为太阳风中的磁绳结构在尺度分布上可能具有双峰特征.在全面检视了WIND卫星(1995年-2000年)和ACE卫星(1998年-2000年)的观测资料后,发现了在行星际太阳风中一些尺度为几个小时的中尺度磁绳结构.利用初步整理的其中28个中尺度磁绳结构事件,认为太阳风中的磁绳结构在尺度分布上可能是连续的,这对行星际太阳风中磁绳结构物理起源的研究可能提出重要的物理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 太阳风 中尺度 观测资料 磁云 日冕物质抛射 卫星 连续 平均 双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风扰动传输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史良文 申成龙 +1 位作者 汪毓明 沈芳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7-286,共20页
随着观测手段、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的发展,人们对各种太阳风扰动如日冕物质抛射,以及相关的空间天气效应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为获取行星际背景磁场、背景太阳风参数和日冕物质抛射、激波等太阳风扰动的传播参数,人们建立发展了各... 随着观测手段、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的发展,人们对各种太阳风扰动如日冕物质抛射,以及相关的空间天气效应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为获取行星际背景磁场、背景太阳风参数和日冕物质抛射、激波等太阳风扰动的传播参数,人们建立发展了各种模式;在这些获取的参数基础上,建立了各种太阳风扰动的传播模式,从而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和理论模型支持。根据这些模式所研究和描述物理量的不同,将这些参数获取模式和传播预报模式分为背景磁场获取模式、背景太阳风参数获取模式、日冕物质抛射传播参数获取模式、日冕物质抛射偏转模式、日冕物质抛射(激波)传播模式以及基于三维磁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分别概述性地总结了各种模式的特点及其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 日冕物质抛射 星际空间 空间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建立自然坐标系确定磁云边界方法的探讨
10
作者 冯恒强 吴德金 赵寄昆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1-386,共16页
通常卫星探测到的关于行星际空间磁场的数据都是在GSE坐标系(地心太阳黄道坐标系)里表示出来的.磁云是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的一个重要子集,它们的边界认证一直是磁云研究中感兴趣的问题之一.通过讨论坐标系转换确定磁云边界的方法... 通常卫星探测到的关于行星际空间磁场的数据都是在GSE坐标系(地心太阳黄道坐标系)里表示出来的.磁云是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的一个重要子集,它们的边界认证一直是磁云研究中感兴趣的问题之一.通过讨论坐标系转换确定磁云边界的方法,由磁云的磁通量管特征建立磁云自然坐标系,然后把行星际空间的磁场转换到磁云自然坐标系里.在磁云自然坐标系里磁云作为一个磁通量管的结构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来.结合磁云的等离子体特征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把磁云和背景太阳风分辨出来,即确定了磁云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 日冕物质抛射 磁场 太阳 太阳风 星际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the Interplanetary Electric Field on the Magnetopause From Global MHD Simulations
11
作者 HUANG Zhaohui DING Kai WANG Chi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5-311,共7页
The north-south component B_z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 and solar wind dynamic pressure P_d are generally treated as the two main factors in the solar wind that determine the geometry of the magnetosph... The north-south component B_z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 and solar wind dynamic pressure P_d are generally treated as the two main factors in the solar wind that determine the geometry of the magnetosphere.By using the 3D global MHD simulations,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Interplanetary Electric Field(IEF) on the size and shape of magnetopause quantitatively. Our numerical experiments confirm that the geometry of the magnetopause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P_d and B_z,as expected.However,the dawn-dusk IEFs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magnetopause erosion because of the magnetic reconnection,thus affecting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 magnetopause.Higher solar wind speed with the same B_z will lead to bigger dawn-dusk IEFs,which means the higher reconnection rate,and then results in more magnetic flux removal from the dayside. Consequently,the dayside magnetopause moves inward and flank magnetopause moves out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电场 磁层顶 MHD 模拟 几何形状 星际磁场 几何处理 太阳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Brief Review of Interplanetary Investigations in China from 2014 to 2016
12
作者 ZHAO Xinhua ZHANG Min +2 位作者 WANG Yuming HE Jiansen KONG Xiangliang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9-671,共33页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of solar corona and interplanetary physics by the Chinese scientists during the past two years(2014—2016).Nearly 100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this area.In this report,we w...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of solar corona and interplanetary physics by the Chinese scientists during the past two years(2014—2016).Nearly 100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this area.In this report,we will give a brief review to these progresses.The investigations include:solar corona,solar wind and turbulence,superhalo electron and energetic particle in the inner heliosphere,solar flares and radio bursts,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s) and their interplanetary counterparts,Magnetohydrodynamic(MHD) numerical modeling,CME/shock arrival time prediction,magnetic reconnection,solar variability and its impact on climate.These achievements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solar activities,solar eruptions,their propagations in the heliosphere,and potential geoeffectiveness.They were achieved by the Chinese solar and space scientists independently or via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家 星际物理 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 高能粒子 射电爆发 太阳耀斑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