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观:想象变更,还是既视结构?——再论胡塞尔、弗洛伊德的超越论构造 被引量:1
1
作者 马迎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8-103,共6页
与胡塞尔在纯粹意识的体验流形中建构本质的想象变更不同,弗洛伊德更加关注既视中的错乱现象。在他们各自的超越论视域中,胡塞尔将体验流形的构造最终归为了原初自我在时间统一中对其想象物的认同,而弗洛伊德则将存在和世界的根据揭示... 与胡塞尔在纯粹意识的体验流形中建构本质的想象变更不同,弗洛伊德更加关注既视中的错乱现象。在他们各自的超越论视域中,胡塞尔将体验流形的构造最终归为了原初自我在时间统一中对其想象物的认同,而弗洛伊德则将存在和世界的根据揭示为了原初本能被压抑后的想象形态以及建立在想象之上的替代、转移和变形。在存在和世界的建构上,现象学与精神分析运动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观 变更 既视 超越论构造 压抑 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述史、集体记忆与新中国的工业化叙事——以洛阳工业基地和贵州“三线建设”企业为例 被引量:56
2
作者 周晓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25,共9页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时70年,经历了起步、挫折、恢复和腾飞四个历史阶段。在宏大的国家叙事的历史画卷上,如果缺少形色各异的个体补白,所有的历史都将是灰色的。洛阳工业基地和贵州“三线建设”基地的建设者们对当时的工作和生活都保有深...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时70年,经历了起步、挫折、恢复和腾飞四个历史阶段。在宏大的国家叙事的历史画卷上,如果缺少形色各异的个体补白,所有的历史都将是灰色的。洛阳工业基地和贵州“三线建设”基地的建设者们对当时的工作和生活都保有深刻的记忆,根据他们的回忆可以梳理出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集体记忆的建构逻辑,尤其是历史“既视感”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由此揭示出命运共同体视野下工业化叙事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工业化 口述史 集体记忆 既视感” 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