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期视野下的“‘既然’+反问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干薇 陈振宇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2,共9页
从预期理论角度看,“既然”复句的前件为条件部分,后件为预期部分时,表示推断;当后件为当前信息部分时,表示预期与当前信息的关系,此时常用于反预期语篇。“既然”复句表示“言者在特定的事实条件下进行的主观选择”;“如果”复句表示... 从预期理论角度看,“既然”复句的前件为条件部分,后件为预期部分时,表示推断;当后件为当前信息部分时,表示预期与当前信息的关系,此时常用于反预期语篇。“既然”复句表示“言者在特定的事实条件下进行的主观选择”;“如果”复句表示“言者在特定的非事实或反事实条件下进行的主观选择”;“因为……,所以……”因果句表示“全概率或大概率推理的特殊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然”复句 反问句 预期理论 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然”句和“因为”句主观性差异探 被引量:9
2
作者 钟小勇 张霖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40,共6页
"既然"句和"因为"句主观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前者表交互主观性,后者不一定表交互主观性。"既然"句有预设结构,说话者将其原因小句看成听说双方共知的命题;作为一种演绎推理过程,其大前提一般符合常理或逻... "既然"句和"因为"句主观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前者表交互主观性,后者不一定表交互主观性。"既然"句有预设结构,说话者将其原因小句看成听说双方共知的命题;作为一种演绎推理过程,其大前提一般符合常理或逻辑,因而其结论一般也是听说双方共同接受的,像英语"since"小句一样具有人际主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然”句 “因为”句 交互主观性 预设结构 人际主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既然p,难道q(吗)”反问推断句式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静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112,共8页
"既然p,难道q(吗)"是因果反问推断句,其形成过程有三个必备条件——应有推断结果、实际推断结果、应有结果再现,而且在其内部经历了两次否定:第一次是"实际推断结果"对"应有推断结果"的否定;第二次是&qu... "既然p,难道q(吗)"是因果反问推断句,其形成过程有三个必备条件——应有推断结果、实际推断结果、应有结果再现,而且在其内部经历了两次否定:第一次是"实际推断结果"对"应有推断结果"的否定;第二次是"应有结果再现"对"实际推断结果"的否定。两次否定后产生"难道q"分句,再与"既然p"组配,形成"既然p,难道q(吗)"。此句式具有省略式推断性、强调式主观性、反问式期待性三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然” “难道” “吗” 结构省略 主观视点 应有结果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既然”“因为”之别看原因小句的意外性分化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禹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265,共13页
“既然”“因为”是学界非常关注的两类原因标记,两者的区别存在主观-客观说、顺应-磋商说、共知-未知说三种观点。通过对比两者不可互换与可以互换的语境,我们发现“既然”“因为”分别与三段论和反事实两种推理模型关系密切。“既然... “既然”“因为”是学界非常关注的两类原因标记,两者的区别存在主观-客观说、顺应-磋商说、共知-未知说三种观点。通过对比两者不可互换与可以互换的语境,我们发现“既然”“因为”分别与三段论和反事实两种推理模型关系密切。“既然”是前摄原因,更强调结论的可靠性,“因为”是回溯原因,侧重于原因的关键性。两类原因小句的对立与统一可以解释为意外性在说话人与听话人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然” “因为” 原因小句 反意外 听话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卫星微型连接器结构与工艺设计
5
作者 伍克军 李达耀 +1 位作者 陶友松 周福昌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306-309,共4页
微型连接器是微型和纳米卫星研制中连接和测试其MEMS和ASIM分系统不可缺少的部件。本文就连接器的结构和制造工艺做了初步的探讨,其中电子束CAD和CAM以及X射线LIGA工艺给出图形和工艺流程。
关键词 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erioration mechanism and rapid detection of performances of an existing subgrade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9
6
作者 ZHANG Jun-hui DING Le +1 位作者 ZHENG Jian-long GU F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2134-2147,共14页
To relieve the increasing traffic load, many early built highways need to be widened or reconstructed. The rapid performance detection to existing subgrades is important to their 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maximized ut... To relieve the increasing traffic load, many early built highways need to be widened or reconstructed. The rapid performance detection to existing subgrades is important to their 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maximized utilization. Based on five kinds of soils taken from an existing highway in southern China, three commonly detect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ir moisture contents, compaction degrees and resilient modul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sured moisture contents were greater than the design value, and the compaction degrees decreased sharply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ones. The moisture and heat exchange produced a decrease in the resilient modulus of plate loading test(PLT) from the standard 60 MPa down to 40 MPa. Afterwards, the portable falling weight deflectometer(PFWD) and dynamic cone penetrometer(DCP)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ubgrade performances. The measured PFWD moduli and the DCP penetration rate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resilient moduli of PLT, deflections of the Beckman beam test, compaction degrees and moisture content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both of two methods are suitable in rapid detecting subgrade performances, but PFWD method is more recommended for it has higher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id and hot areas existing subgrade deterioration mechanism rapid detection portable falling weight deflectometer dynamic cone penetrome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