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如何理解时间空间的无限性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刘李伟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7-12,共6页
-
文摘
本文针对哲学教科书中关于时间空间无限性理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无限性的一些新的见解.文章认为现行无限性理论没有超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窠臼.辩证的无限观认为无限和有限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无限是有限物的一种本性,是在事物具体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特征.按照现行无限性理论,无法解释和说明科学认识的新成就,而辨证的无限规则从科学认识的新成就中得到更具体、更深刻的论证和丰富.
-
关键词
无限性
时间空间
有限物
无限与有限
无穷
新成就
宇宙
物质世界
矛盾统一体
有限和无限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应当如何思考无限性?——与赖金良同志商榷
- 2
-
-
作者
周振声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9-12,共4页
-
文摘
赖金良同志在《关于有限和无限辩证关系的思考》(见《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6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认为唯物辩证法关于有限和无限的一些主要命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片面之处”,并提出了他的新见解。对于他的一些新见解,我不敢苟同,特提出来共同商讨。
-
关键词
无限性
唯物辩证法
有限和
有限性
有限与无限
辩证关系
物质世界
良同志
新见解
无限与有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斯宾诺莎的哲学方法及其在思维方式发展史上的意义
- 3
-
-
作者
王治河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科学>编辑部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6-33,共8页
-
文摘
几何学方法是斯宾诺莎的哲学方法;这一方法不是其哲学可有可无的外在形式,而是与他的哲学主题血肉相连的,即它要解决的是“人生的圆满境界”——人的自由境界问题。斯宾诺莎哲学化的几何方法有自己的重要特征;从这一方法出发他演绎出了一系列哲学上的重要结论,使其哲学在本体论上走向更彻底的唯物主义。但这一方法并没有解决他想解决的哲学问题,特别是当他运用这一方法研究人时,便陷入了机械论。斯宾诺莎哲学化的几何方法在思维方式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
关键词
斯宾诺莎哲学
几何方法
思维方式
哲学方法
几何学
发展史
笛卡尔
哲学家
无限与有限
演绎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东方艺术比古希腊艺术气魄更弘大
- 4
-
-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7-27,共1页
-
文摘
刘纲纪在《德国文化之旅》(《艺坛》1995年2期)一文中指出: 黑格尔在谈到占希腊的艺术时说过:“如果和东方人想象中的华美壮丽弘大相比,和埃及的建筑、东方诸国的宏富相比,希腊人的精妙作品(美丽的神、雕像、庙宇)以及他们的严肃作品(制度与事迹),可能都是一些渺小的儿童游戏。”(《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161页)黑格尔虽然有“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但他终究确认了东方艺术有古希腊艺术所难及的弘大气魄。就是后来欧洲的教堂、古堡,中国的故宫、天坛、长城与之比较起来,虽然缺乏那种威压性的崇高感,但其气概无疑要弘大得多。这是为什么?我以为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中国人的思想认为在无限与有限之间不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从有限即可直达无限。儒家认为主体道德精神的崇高能够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道家声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语)。因此,中国式的“崇高”
-
关键词
古希腊艺术
东方艺术
黑格尔
西方中心主义
无限与有限
儿童游戏
东方诸国
主体道德
崇高感
哲学史
-
分类号
I109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略论尼古拉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 5
-
-
作者
谢应瑞
-
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83-89,共7页
-
文摘
尼古拉(1401—1464)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自然哲学家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既是旧时代的一位神学家,又是新时代的一位哲学家,他是从神学思辨逐步走向以泛神论形式来表述辩证法思想的。他既恢复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传统,又影响了近代辩证思维的发展,因此,他堪称为文艺复兴时代和近代辩证法思想的先驱。
-
关键词
辩证法思想
无限性
对立面
泛神论
辩证关系
上帝
文艺复兴时期
神秘主义
无限与有限
宇宙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