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形速率对含磷高强无间隙原子钢高温变形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刘英义 张红梅 蒋奇武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25,共3页
采用Gleeble 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含磷高强无间隙原子钢(IF钢)在变形温度为950,850℃,单道压缩变形量为50%,变形速率为0.01,0.1,1,10 s-1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对其变形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应变速率为10 s-1,变形量为50%时,应力... 采用Gleeble 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含磷高强无间隙原子钢(IF钢)在变形温度为950,850℃,单道压缩变形量为50%,变形速率为0.01,0.1,1,10 s-1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对其变形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应变速率为10 s-1,变形量为50%时,应力-应变曲线仅为动态回复型,不因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类型;当变形温度为950℃时,变形速率越高,铁素体晶粒越大;而当变形温度为850℃时,这种差别比较小。说明在变形速率不太高的情况下,变形温度是影响奥氏体或铁素体晶粒尺寸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无间隙原子钢 热模拟 变形速率 应力-应变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加铌共处理的高强无间隙原子钢铁素体区高温拉伸流变应力方程及热加工图
2
作者 李伟 汪凌云 张鹏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25,29,共5页
用Gleeble-1500型热模拟试验机针对钛加铌共处理无间隙原子钢在铁素体区进行了拉伸变形,其变形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回复型,平均变形激活能Q=573.33 kJ/mol,在铁素体高温区拉伸流变峰值应力为σ_P=100arcsinh(1.7766×10^(-26)εe^(68... 用Gleeble-1500型热模拟试验机针对钛加铌共处理无间隙原子钢在铁素体区进行了拉伸变形,其变形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回复型,平均变形激活能Q=573.33 kJ/mol,在铁素体高温区拉伸流变峰值应力为σ_P=100arcsinh(1.7766×10^(-26)εe^(6859.6/T))^(-7.7055)。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拟合了该钢在铁素体高温区拉伸流变应力峰值σ_P的解析表达式,建立了铁素体高温区拉伸变形的功率耗散图和加工失稳图,并形成了铁素体高温区间的热加工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加铌共处理无间隙原子钢 拉伸 流变应力 热加工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钝化对无间隙原子钢耐蚀性的影响
3
作者 谭勇 安成强 孙杰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31,共3页
以无间隙原子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实验、交变湿热试验以及恒温恒湿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电化学钝化处理对无间隙原子钢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电化学钝化的时间、温度、电流密度的提高,无间隙原子钢的耐蚀性得到提高。电... 以无间隙原子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实验、交变湿热试验以及恒温恒湿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电化学钝化处理对无间隙原子钢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电化学钝化的时间、温度、电流密度的提高,无间隙原子钢的耐蚀性得到提高。电化学钝化后进行磷化处理结果表明,电化学钝化处理对试样的磷化处理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间隙原子钢 电化学钝化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钝化对无间隙原子钢耐蚀性的影响
4
作者 孙杰 谭勇 安成强 《电镀与精饰》 CAS 2008年第8期5-7,共3页
以无间隙原子钢为研究对象,使用交变湿热、大气挂片以及电化学等试验方法,研究了化学钝化处理对其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钝化液的浓度、钝化时间、钝化温度对无间隙原子钢的耐蚀性都有明显的影响。随着钝化时间、钝化温度及钝化液浓... 以无间隙原子钢为研究对象,使用交变湿热、大气挂片以及电化学等试验方法,研究了化学钝化处理对其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钝化液的浓度、钝化时间、钝化温度对无间隙原子钢的耐蚀性都有明显的影响。随着钝化时间、钝化温度及钝化液浓度的增加,耐蚀时间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间隙原子钢 化学钝化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界显微组织特征对无间隙原子钢韧脆转变温度的影响
5
作者 高尚 崔宇晗 +1 位作者 陈贤淼 宋申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52-256,共5页
通过改变退火时间改变了无间隙原子钢(IF钢)的晶界显微组织特征,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仪(EBSD)和俄歇电子能谱仪(AES)分析了含磷无间隙原子钢的晶界特征与晶界处P的偏聚量,对比了冲击试验获得的韧脆转变温度(DBTT)。结果表明:IF钢DBTT的... 通过改变退火时间改变了无间隙原子钢(IF钢)的晶界显微组织特征,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仪(EBSD)和俄歇电子能谱仪(AES)分析了含磷无间隙原子钢的晶界特征与晶界处P的偏聚量,对比了冲击试验获得的韧脆转变温度(DBTT)。结果表明:IF钢DBTT的主要影响因素是P的晶界偏聚、晶界特征分布。增加IF钢中小角度晶界和重位点阵(CSL)晶界的比例,控制大角度晶界的比例能有效降低P在晶界的偏聚并改善钢的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间隙原子钢 晶界特征 晶界偏聚 韧脆转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间隙原子钢在退火过程中的再结晶行为及其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孟祥兆 袁晓云 杨鹏凯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13,共6页
对一种无间隙原子(IF)钢进行了不同温度(630~780℃)和时间(0~140 min)的退火处理,对退火后该钢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研究了其再结晶行为并建立再结晶动力学模型,获得了不同退火温度下的再结晶激活能,研究了再结晶程度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对一种无间隙原子(IF)钢进行了不同温度(630~780℃)和时间(0~140 min)的退火处理,对退火后该钢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研究了其再结晶行为并建立再结晶动力学模型,获得了不同退火温度下的再结晶激活能,研究了再结晶程度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温度越高,再结晶过程所需时间越短,再结晶动力学参数n值越大,630~670℃退火时的再结晶激活能为221.7 kJ·mol^(-1),而750~780℃退火时的再结晶激活能为109.2 kJ·mol^(-1);当再结晶体积分数由18%增加至82%时,试验钢在质量分数3.5%NaCl溶液中的自腐蚀电位负移,自腐蚀电流密度增大,而当再结晶体积分数增大至97%时,自腐蚀电位正移,自腐蚀电流密度减小,随着再结晶程度的提高,试验钢的耐腐蚀性能先减弱后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间隙原子钢 再结晶动力学 再结晶行为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热镀锌汽车板和IF钢基板在NaCl溶液中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张红 杜翠薇 +1 位作者 齐慧滨 李晓刚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51-453,469,共4页
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极化曲线测量,研究了pH值对热镀锌汽车板和IF钢(无间隙原子钢)基板在5%NaCl溶液中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pH值的溶液中,镀锌板的腐蚀过程主要受电荷传递过程控制,而基板的腐蚀过程受氧和氢... 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极化曲线测量,研究了pH值对热镀锌汽车板和IF钢(无间隙原子钢)基板在5%NaCl溶液中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pH值的溶液中,镀锌板的腐蚀过程主要受电荷传递过程控制,而基板的腐蚀过程受氧和氢离子的扩散过程控制。虽然镀锌板的腐蚀速度比基板的腐蚀速度快,但腐蚀过程都呈现了相似的变化趋势,都是随着pH值的增大,电荷转移电阻逐渐增大,腐蚀电流密度依次减小,即腐蚀速度依次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热镀锌汽车板 IF(无间隙原子钢) NACL溶液 电化学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在IF钢中获得极高值的新工艺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作成 王先进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6-49,共4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无间隙原子钢(IF钢)的r值,本文作者发明了一种能显著提高IF钢r值的新工艺(命名为W-W法)。实验表明:该工艺通过把织构控制应用到热轧,可使IF钢的r值提高0.6以上。
关键词 无间隙原子钢 ^-r值 热轧 薄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钢晶界的微观力学性能及其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申宇 张珂 +1 位作者 岑风 褚峰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34,共4页
利用纳米压痕技术对不同晶粒尺寸无间隙原子钢(IF钢)晶界的微观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并测试了IF钢的维氏硬度和拉伸性能,分析了晶界微观力学性能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尺寸晶粒内的纳米压痕硬度和弹性模量基本一致,但晶粒尺... 利用纳米压痕技术对不同晶粒尺寸无间隙原子钢(IF钢)晶界的微观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并测试了IF钢的维氏硬度和拉伸性能,分析了晶界微观力学性能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尺寸晶粒内的纳米压痕硬度和弹性模量基本一致,但晶粒尺寸较小试样的平均纳米压痕硬度约为3.12GPa,比晶粒尺寸较大试样的(2.36GPa)更高,平均模量约为205GPa,低于晶粒尺寸较大试样的(210GPa),晶粒尺寸较小试样的维氏硬度和抗拉强度明显高于晶粒尺寸较大试样的;晶界的纳米压痕硬度(3.25GPa以上)比晶粒内的(2.61GPa)更高而弹性模量略低是导致宏观力学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痕 晶界 力学性能 无间隙原子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