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无边界课程”:给成长无限可能
被引量:1
- 1
-
-
作者
王欢
王伟
-
机构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
-
出处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26,共4页
-
基金
2010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和谐教育理论下校本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FFB100113)的研究成果之一
-
文摘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以"给成长无限可能"为课程理念,以培养"独立思想者、终身学习者、世界参与者"为课程目标,构建了富有史家特色的"无边界课程"体系。基于五大和谐支柱,建立了"无边界课程"的基本模型;依托五大课程群,形成了"无边界课程"的主体框架。其课程形态主要包括:基础性课程、多样性课程、自主性课程、开放性课程。课程评价的基本维度:"专注"与"绽放"。
-
关键词
“无边界课程”
课程模型
课程框架
课程形态
课程评价
课程群
“种子计划”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
-
分类号
G622.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北京史家: 构筑“无边界”集团校德育大格局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赵慧霞
李娟
-
机构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
-
出处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8-40,共3页
-
基金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优先关注课题“新时期德育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CEIA18063)的研究成果。
-
文摘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内容空泛零散、途径手段单一等问题,立足集团内外资源进行德育工作的整合优化。一是构建内容全面丰富、学段递进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二是通过“无边界”课程建设与实施,进行全学科育人;三是依托三级家委会制度、“服务+”课程的开设等,促进家校社深度协同;四是通过构筑德育资源共享机制,保障集团德育工作良性化、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
学校德育
“无边界”课程
博悟课程
全学科育人
-
分类号
G6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从任务驱动到价值认同:集团化办学的师资流动与融合
被引量:5
- 3
-
-
作者
王欢
-
机构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
-
出处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2,共3页
-
基金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构建教师领导型治理结构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CBCB16072)的研究成果
-
文摘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基于不同学校的办学实际,在指向真实育人情境的教师专业提升中促进教师流动,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均衡优质发展。在推进教师流动工作中,需直面价值认同与绩效工资制度的差异两大挑战;经历任务驱动、项目带动、领袖群动三个阶段;增进龙头校与伙伴校在办学价值、育人实践、专业质点、治理方式等层面的融合;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激发教师流动的内在动力。
-
关键词
教师流动
集团化办学
“领袖群动”
一体化流动
专业质点
无边界课程
史家教育集团
-
分类号
G639.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博物馆学习:穿行在历史中的博“悟”之旅
被引量:2
- 4
-
-
作者
洪伟
郭志滨
金少良
黄琛
-
机构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出处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16,共4页
-
文摘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牵手中国国家博物馆组建教育共同体,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系列课程,编写了《漫步国博》《博悟之旅》系列教材,分别以"小班教学,双师授课"和"多学科联动,校内外融合,全资源共享"的方式推进课程实施。二者共同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走向融合式学习、真实性学习、开放式学习;探索了字词溯源法、猜想实证法、模拟感悟法、摹写创作法、劳作识技法、类比寻规法等博"悟"学习方法。
-
关键词
场馆学习
场馆课程
博物馆课程
无边界课程
博悟之旅
融合式学习
国家博物馆
史家教育集团
-
分类号
G26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622.4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