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蹼壁虎抗肿瘤活性成分对HepG2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谢斌 高志芹 +4 位作者 石剑飞 于文静 连波 张仕状 刘顺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目的观察无蹼壁虎抗肿瘤活性成分(Gekko Swinhonisanti-neoplasm active component,GSAAC)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GSAAC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HepG2细胞共培养,分别以MTT法和Transwell小室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及迁移... 目的观察无蹼壁虎抗肿瘤活性成分(Gekko Swinhonisanti-neoplasm active component,GSAAC)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GSAAC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HepG2细胞共培养,分别以MTT法和Transwell小室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及迁移、侵袭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的表达;Hochest33342荧光染色法、TUNEL法观察GSAAC对HepG2细胞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早期凋亡率。结果 GSAAC(25~400 mg.L-1)可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呈浓度依赖性;Ho-chest33342、TUNEL染色及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GSAAC可诱导细胞发生早期凋亡,阻滞HepG2细胞从S期进入G2期。结论 GSAAC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进而抑制HepG2细胞增殖和迁移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进而实现抑制肿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G2 无蹼壁虎抗肿瘤活性成分 增殖 凋亡 迁移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芪及其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魏小成 李昕蓉 +5 位作者 何军刚 李旭 强正泽 王燕 王明伟 李成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2-1121,共10页
红芪是甘肃省特色道地药材,以“米仓红芪”为佳。现代药学研究表明其有多糖类及黄酮类等药效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能够抑制肺癌、肝癌及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与发展。癌症被列为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红芪是甘肃省特色道地药材,以“米仓红芪”为佳。现代药学研究表明其有多糖类及黄酮类等药效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能够抑制肺癌、肝癌及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与发展。癌症被列为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已有重大突破。基于此,通过整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红芪及其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总结归纳,为阐明红芪抗肿瘤作用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红芪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芪 活性成分 肿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枣子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3
作者 魏美琪 陈莲 +5 位作者 张卫青 孙茂 王佳骥 詹建平 王传令 晏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70,261,共10页
研究王枣子(Isodon suzhouensis)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硅胶、ODS、MCI、大孔吸附树脂以及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对王枣子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得到27个化合物。通过1H NMR、13 C NMR和MS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分别... 研究王枣子(Isodon suzhouensis)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硅胶、ODS、MCI、大孔吸附树脂以及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对王枣子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得到27个化合物。通过1H NMR、13 C NMR和MS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glaucocalyxin D(1)、glaucocalyxin B(2)、wangzaozin A(3)、pseurata A(4)、14β-acetyloxy-3α,7α-dihydroxy-ent-kaur-16-en-15-one(5)、7α-acetoxy-3α,14β-dihydroxy-ent-kaur-16-en-15-one(6)、glaucocalyxin A(7)、熊果酸(8)、齐墩果酸(9)、2α-羟基熊果酸(10)、3β-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酸(11)、脱氢山楂酸(12)、2α,3β-dihydroxy-taraxer-20-en-28-oinc acid(13)、α/β-amyrin(14、15)、11α,12α-环氧蒲公英赛醇(16)、豆甾-4-烯-6β-醇-3-酮(17)、β-谷甾酮(18)、β-谷甾醇(19)、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20)、川陈皮素(21)、金色酰胺醇酯(22)、迷迭香酸(23)、blumenol A(24)、咖啡酸乙酯(25)、对羟基苯甲酸(26)、棕榈酸(27)。除化合物2、3、7~10、19和27外,均为首次从王枣子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测试化合物对人前列腺癌细胞、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和人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2、3、6和26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枣子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GAS-STING信号通路探讨中药活性成分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可雅 亓俊伟 +1 位作者 张彤 李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3-991,共9页
环磷酸鸟苷-腺苷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信号通路是一种新型的免疫应答的信号通路,调控肿瘤发展的多种生物学行为... 环磷酸鸟苷-腺苷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信号通路是一种新型的免疫应答的信号通路,调控肿瘤发展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在肿瘤发生时,该信号通路被异常的DNA激活,进一步耦联STING蛋白释放I型干扰素发挥其强大的免疫作用。研究发现,cGAS-STING信号通路的激活不仅具有抗肿瘤效应,同时还有一定的促瘤作用。基于该信号通路对肿瘤的双重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中药单体可以通过干预通路的方式在肿瘤发生的不同阶段抑制肿瘤的恶化,展现中医药在肿瘤治疗方面独特的优势。因此本文系统地阐述了cGAS-STING信号通路对肿瘤的作用机制,并就近十年来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基于cGAS-STING信号通路对肿瘤的治疗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讨,以便进一步研究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cGAS-STING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研究新药物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AS-STING信号通路 肿瘤 免疫应答 中药单体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中医药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枝的抗氧化、抗菌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5
作者 刘艳艳 张涛 +6 位作者 王媛媛 李明婉 丁申 杨超臣 陈圆圆 赖勇 张党权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7,共11页
【目的】评估核桃枝不同溶剂提取液的抗氧化、抗菌及抗肿瘤活性,为林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的溶剂(水、丙酮和乙醇)进行提取,通过红外光谱和液相色谱-四级杆-高分辨串联质谱解析核桃枝中的化学成分;采用D... 【目的】评估核桃枝不同溶剂提取液的抗氧化、抗菌及抗肿瘤活性,为林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的溶剂(水、丙酮和乙醇)进行提取,通过红外光谱和液相色谱-四级杆-高分辨串联质谱解析核桃枝中的化学成分;采用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OH自由基清除法评估不同溶剂提取液的体外抗氧化能力;采用二倍稀释法检测提取液的抗菌能力;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提取液对宫颈癌细胞(Hela)、肝癌细胞(HepG2)、乳腺癌细胞(MCF-7)和胃癌细胞(SGC-7901)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在3种溶剂提取液中,黄酮类、糖类、萜类及生物碱类等物质的含量均相对较高,生物医药类活性成分含量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乙醇提取液,达到了86.88%;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抗氧化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乙醇提取液、水提取液、丙酮提取液。乙醇提取液和丙酮提取液对蜡状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乙醇提取液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效果强于丙酮提取液。提取液在抗肿瘤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乙醇提取液、丙酮提取液、水提取液,且乙醇提取液对Hela、HepG2、MCF-7和SGC-7901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显著,致死率分别为98.83%、99.08%、98.44%、98.74%。【结论】核桃枝含有多种抗氧化、抗菌和抗肿瘤活性成分,在功能食品或生物医药领域具有良好的开发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枝 活性成分 自由基清除 氧化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橿根大极性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6
作者 田志浩 孙孝亚 +4 位作者 张珊珊 郜志宁 李焱 陈若曦 陈随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17-2623,共7页
目的研究山橿根大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山橿根大极性部位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HPLC、ODS中压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 目的研究山橿根大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山橿根大极性部位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HPLC、ODS中压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6-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1)、3-羟基-4,5-二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2)、紫丁香苷(3)、1-O-3,4-二甲氧基-5-羟苯基-(6-O-3,5-二甲氧基没食子酰)-β-D-吡喃葡萄糖苷(4)、p-cymen-7-ylβ-D-glucopyranoside(5)、pisumionoside(6)、staphylionoside D(7)、dendranthemoside B(8)、lynoiside(9)、nudiposide(10)、淫羊藿次苷B1(11)、(2 S)-pinocembrin-7-O-(6-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12)、(+)-N-(methoxycarbonyl)-N-norboldine(13)。化合物3、13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胃癌细胞(MGC80-3)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结论化合物1~13为首次从山橿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13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橿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7
作者 刘舸舟 潘卫东 +3 位作者 李金玉 娄华勇 刘翰飞 林开琴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76-3682,共7页
目的研究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RP-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 目的研究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RP-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oonaolide D(1)、toonaciliatin E(2)、bourjotinolone A(3)、(21 R,23R)-epoxy-21α-ethoxy-24 S,25-dihydroxyapotirucalla-7-en-3-one(4)、(Z)-toonasterone C(5)、(E)-toonasterone C(6)、3-epi-dyscusin C(7)、(Z)-aglawone(3)(8)、(E)-volkendousin(9)、8(14),15-isopimaradiene-2α,3α,19-triol(10)、(-)-loliolide(11)、cyclohexenone(12)、pubinernoid A(13)、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4),5-羟甲基-2-呋喃甲醛(15)。化合物3、4对K562细胞的IC 50值分别为54.2、47.3μmol/L,对HEL细胞的IC 50值分别为47.3、61.1μmol/L。结论化合物4、7、10、11为首次从楝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具有较弱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枝叶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毛藤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8
作者 张林果 王福安 +2 位作者 乔曼华 郝丽亚 刘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52-2258,共7页
目的研究白毛藤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白毛藤提取物采用硅胶柱、SephadexLH-20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oyleanone(1)、邻... 目的研究白毛藤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白毛藤提取物采用硅胶柱、SephadexLH-20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oyleanone(1)、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2)、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3)、sativan(4)、2′,4′-二羟基查尔酮(5)、isopetasin(6)、balanophonin(7)、10-eicosenoicacid(8)、4,6,7-三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9)、hydroxydihydrobovolide(10)、axillarin(11)、柳穿鱼黄素(12)、magnoflorine(13)、委陵菜酸(14)、芹菜素(15)、木犀草素(16)、7-ketositosterol(17)、pinoresinol(18)、bavachinine(19)、bisbenzopyran(20)、isotachioside(21)。化合物6~7、11、18~19IC50值在(28.37±3.71)~(73.26±8.61)μmol/L之间。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11、18~19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毛藤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味子抗肿瘤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9
作者 任丽佳 李林 +1 位作者 殷放宙 蔡宝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0-142,共3页
五味子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近年来,国内外对其抗肿瘤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日趋活跃。目前认为五味子主要抗肿瘤成分为多糖和木脂素。五味子抗肿瘤机制有多个方面,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提高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五味子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近年来,国内外对其抗肿瘤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日趋活跃。目前认为五味子主要抗肿瘤成分为多糖和木脂素。五味子抗肿瘤机制有多个方面,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提高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抗突变和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该文对五味子抗肿瘤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促进五味子研究的开展及临床上更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肿瘤 活性成分 多糖 木脂素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裂骆驼蓬化学成分研究 Ⅰ.种子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34
10
作者 段金廒 周荣汉 +2 位作者 赵守训 王明时 车镇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1-23,共3页
首次从我国特有植物多裂骆驼蓬种子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鉴定了7个,其中6个为生物碱,分别为去氢骆驼蓬碱(Ⅰ),哈尔醇(Ⅱ),哈梅林(Ⅲ),鸭嘴花碱(Ⅳ),鸭嘴花酮碱(Ⅴ),脱氧鸭嘴花酮碱(Ⅵ),另一个化合物... 首次从我国特有植物多裂骆驼蓬种子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鉴定了7个,其中6个为生物碱,分别为去氢骆驼蓬碱(Ⅰ),哈尔醇(Ⅱ),哈梅林(Ⅲ),鸭嘴花碱(Ⅳ),鸭嘴花酮碱(Ⅴ),脱氧鸭嘴花酮碱(Ⅵ),另一个化合物为苯甲酸(Ⅶ)。并对主成分Ⅰ进行了K562人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体外细胞毒研究,结果表明去氢骆驼蓬碱对K562白血病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活性指数超过环磷酰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骆驼蓬 生物碱 肿瘤活性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枇杷花化学成分及抗菌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琪 张宏 +2 位作者 黄春萍 张晓喻 刘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39-742,共4页
研究枇杷花[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抗肿瘤生物活性,本文运用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技术对枇杷花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 研究枇杷花[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抗肿瘤生物活性,本文运用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技术对枇杷花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MTT法进行体外抗菌、抗肿瘤生物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齐墩果酸(2)、熊果酸(3)、3β,19α-二羟基-4-醛基-乌索-12-烯-28-酸(4)、β-胡萝卜苷(5)、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6)、2α-羟基齐墩果酸与2α-羟基乌苏酸(7)(化合物7是由2个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化合物1、4~7首次从枇杷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5、7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人慢性白血病细胞K562对化合物2、3、7敏感,20ug·mL-1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74.84%、91.96%、74.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花 化学成分 活性 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秘果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及抗菌、抗肿瘤活性(英文) 被引量:10
12
作者 卢圣楼 刘红 +2 位作者 陈光英 韩长日 臧文霞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海南产神秘果叶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挥发油的抑菌和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68个化合物,鉴定出44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质量分数的9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海南产神秘果叶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挥发油的抑菌和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68个化合物,鉴定出44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质量分数的92.14%。其中质量分数较高的组分为匙叶桉油烯醇(24.194%),柠檬烯(15.805%),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12.40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326%),棕榈酸(4.865%)和芳樟醇(2.139%)。体外抗菌试验的结果表明,神秘果叶挥发油除了对绿脓杆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其他7个试验菌株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茵浓度(MIC)范围为39.06~252.15mg/L。抗肿瘤活性试验的结果表明,神秘果叶挥发油能够有效抑制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增殖,丰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13.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秘果叶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活性 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44
13
作者 王婷 梁艳妮 +4 位作者 侯宝龙 吴柯楠 吴冬芝 裴刚 王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8期1281-1288,1300,共9页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对白花蛇舌草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依据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作化合物结构鉴定,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为十五酸十七酯(1)、豆甾醇(2)、2-羟基-1-甲氧基-3-甲基蒽醌...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对白花蛇舌草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依据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作化合物结构鉴定,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为十五酸十七酯(1)、豆甾醇(2)、2-羟基-1-甲氧基-3-甲基蒽醌(3)、7-hydroxytectoquinone(4)、熊果酸(5)、齐墩果酸(6)、2-butyl-1-hydroxyanthra-9,10-quinone(7)、白桦脂酸(8)、芦丁(9)、槲皮素(10)、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1)、反式对甲氧基肉桂酸(12)、山奈酚(13)。化合物1、4、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CCK-8法检测白花蛇舌草不同极性部位及单体化合物对A549细胞体外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白花蛇舌草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均有很好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作用,且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当药物浓度从25μmol/L到400μmol/L,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对A549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从12.9%、43.32%达到80.49%、63.74%。单体化合物熊果酸、齐墩果酸、白桦脂酸均能显著抑制A549细胞增殖,其IC值分别为13.85、12.81、8.38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蛇舌草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天葵具抗肿瘤活性石油醚部位的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卢传礼 王辉 +3 位作者 周光雄 王恒山 叶文才 姚新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6-559,共4页
通过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筛选确定青天葵95%乙醇(体积分数)提取物及其石油醚萃取部位为抗肿瘤活性部位.综合利用多种色谱手段及重结晶方法从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并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分析确定了化合物结构.其结构... 通过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筛选确定青天葵95%乙醇(体积分数)提取物及其石油醚萃取部位为抗肿瘤活性部位.综合利用多种色谱手段及重结晶方法从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并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分析确定了化合物结构.其结构分别为:环桉烯醇(cycloeucalenol)(1);豆甾醇(2);谷甾醇(3);熊果酸(4);aurantiamide acetate(5);(20S,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6β-triol(6);6-methoxy-cerevisterol(7);和β-胡萝卜苷(8).其中,化合物3、5、6、7和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天葵 肿瘤活性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软体动物蓝斑背肛海兔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Ⅱ) 被引量:8
15
作者 林厚文 汤海峰 +4 位作者 刘皋林 张纯 沈阳 易杨华 吴厚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3-245,共3页
目的 :研究蓝斑背肛海兔 N otarchus leachii freeri的抗癌活性成分。方法 :利用溶媒萃取和多种层析手段 ,以稻瘟霉模型监测跟踪 ,对海兔中抗癌活性成分进行追踪分离 ,应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 :得到 2个活性化合物 :3β-羟... 目的 :研究蓝斑背肛海兔 N otarchus leachii freeri的抗癌活性成分。方法 :利用溶媒萃取和多种层析手段 ,以稻瘟霉模型监测跟踪 ,对海兔中抗癌活性成分进行追踪分离 ,应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 :得到 2个活性化合物 :3β-羟基 - 5α,6α-环氧 - 8-胆甾烯 - 7-酮 ( )和 3β,7α-二羟基 - 5α,6α-环氧 - 8( 14 ) -胆甾烯 ( )。 结论 :化合物 为新天然产物 , 为首次从蓝斑背肛海兔中得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背肛海兔 肿瘤 甾醇类 活性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开旭 王为兰 +2 位作者 刘军 张富春 郑秀芬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42,共8页
食用菌因药食两用的特点被广泛研究,具有提升机体免疫,阻止和防御疾病的功能作用。不同食用菌中所含的生物活性组分不同,主要有:多糖类、蛋白类、萜类、生物碱类等,这些组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症反应、抗心血管疾病、... 食用菌因药食两用的特点被广泛研究,具有提升机体免疫,阻止和防御疾病的功能作用。不同食用菌中所含的生物活性组分不同,主要有:多糖类、蛋白类、萜类、生物碱类等,这些组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症反应、抗心血管疾病、抗细菌、抗辐射及抗糖尿病等功效,其中抗肿瘤作用研究居多,研究发现其分子作用机制主要通过调控细胞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这为开发天然无毒性肿瘤药物制剂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食用菌不同生物活性组分抗肿瘤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展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活性成分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骨藤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薇 王泽锋 +2 位作者 王静 杨金 闵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4-338,共5页
目的研究乌骨藤Marsdenia tenacissima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乌骨藤80%乙醇提取物的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通过硅胶、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ODS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再通过MT... 目的研究乌骨藤Marsdenia tenacissima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乌骨藤80%乙醇提取物的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通过硅胶、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ODS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再通过MTT法评价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酸(1)、乌骨藤苷H(2)、乌骨藤苷G(3)、乌骨藤苷I(4)、绿原酸(5)、野黄芩素四甲醚(6)、山柰酚-4'-甲醚(7)、山柰酚(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化合物8对胃癌细胞MKN-45和SGC-7901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48.87μg/m L和54.71μg/m L。结论化合物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而且化合物8的抗肿瘤活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骨藤 化学成分 肿瘤活性 分离鉴定 MKN-45 SGC-79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30
18
作者 曾永长 梁少瑜 +2 位作者 吴俊洪 李仲秋 吴正治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68-1772,共5页
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白花蛇舌草90%乙醇提取物采用大孔树脂、硅胶柱、TLC、HPLC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CCK-8法测定体外抑制鼻咽癌细胞... 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白花蛇舌草90%乙醇提取物采用大孔树脂、硅胶柱、TLC、HPLC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CCK-8法测定体外抑制鼻咽癌细胞株CNE1、结肠癌细胞HT-29的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草酸(1)、对香豆酸(2)、2-羟基-3-甲基蒽醌(3)、6α-O-反式-对香豆酰京尼平苷(4)、槲皮素-3-O-[2″-O-(E-6-O-阿魏酰基)-β-D-葡萄糖]-β-D-葡萄糖苷(5)、3,4-二羟基苯甲酸(6)、2-羟基-7-甲基-3-甲氧基蒽醌(7)、10-去氢京尼平苷(8)、1-甲醛-4-羟基蒽醌(9)。1、3、7、9体外能抑制CNE1、HT-29肿瘤细胞生长。结论化合物9为新的天然产物,1、3、7、9为白花蛇舌草的抗肿瘤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蛇舌草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产钩藤茎、叶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扬 张妮 +2 位作者 罗俊 王苗苗 潘卫东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61-1069,共9页
钩藤富含生物碱类成分且资源丰富,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等作用。为明确钩藤茎、叶的物质基础,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对人... 钩藤富含生物碱类成分且资源丰富,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等作用。为明确钩藤茎、叶的物质基础,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HEL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从钩藤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5-三甲氧基苯酚(1),东莨宕素(2),异去氢钩藤碱(3),去氢钩藤碱(4),Vallesiachotamine(5),异钩藤碱(6),钩藤碱(7)。从钩藤叶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十八烷醇(8),β-谷甾醇(9),三十烷酸(10),2-methyl-5,7-dihydroxy-chromone-7-O-β-D-glucopyranoside(11),齐墩果酸(12),槲皮素(13),常春藤苷元(14),山柰酚(15),(6R,9R)-9-hydroxymegastigman-4-en-3-one(16),熊果酸(17),表儿茶素(18),大黄素甲醚(19)。结果表明:(1)化合物3、5对HEL细胞有抑制作用,IC 50值分别为17.96、73.01μg·mL^(-1);化合物5对K562细胞有抑制作用,IC 50值为16.45μg·mL^(-1),表明钩藤茎化学成分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2)化合物1,8,10,16均为首次从钩藤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可为钩藤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藤 化学成分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豆杉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0
作者 卫强 孙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64-1675,1685,共13页
通过文献调研,对红豆杉中活性成分和衍生物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结果显示,从红豆杉树皮、针叶、枝叶和内生真菌中发现有潜在研究价值的二萜、木脂素、多糖成分或有效部位,可作为重要的先导化合物,具有抑制前列腺癌、宫颈癌、卵巢囊腺癌、... 通过文献调研,对红豆杉中活性成分和衍生物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结果显示,从红豆杉树皮、针叶、枝叶和内生真菌中发现有潜在研究价值的二萜、木脂素、多糖成分或有效部位,可作为重要的先导化合物,具有抑制前列腺癌、宫颈癌、卵巢囊腺癌、肺癌、胃癌、肝癌、黑色素瘤、舌鳞癌、肾癌、结肠癌、肠癌、乳腺癌和白血病细胞等作用。通过对红豆杉中紫杉烷类化合物中C-1、C-2、C-7、C-8、C-10、C-13、C-14、C-2'、C-3'等结构的化学修饰,发现了一系列活性高,毒副作用小的新型抗肿瘤活性成分,如含氟多烯紫杉醇、二茂铁-紫杉烷、噁二唑-多烯紫杉醇、吡啶-紫杉醇、喹啉-多烯紫杉醇、烷基化多烯紫杉醇和丙酯化、丙烯化多烯紫杉醇衍生物及单体化合物larotaxel、carbazitaxel、5-oxo-13-TBDMS-taxchinin A、5-oxo-13,15-epoxy-13-epi-taxchinin A等,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杉 肿瘤 活性成分 衍生物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