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对烟草根系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郑雪芳 刘波 +3 位作者 蓝江林 朱育菁 车建美 苏明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496-4504,共9页
为了探讨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对烟草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测定了接种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RS-1403和清水对照的烟草根系土壤的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比较分析两种处理下的烟草根系土壤微生物PLFAs组成... 为了探讨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对烟草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测定了接种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RS-1403和清水对照的烟草根系土壤的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比较分析两种处理下的烟草根系土壤微生物PLFAs组成、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以期从微生物群落水平解析RS-1403菌株胁迫对烟草青枯病的免疫抗病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RS-1403菌株胁迫下烟草根系土壤微生物PLFAs的组成及含量发生了变化,分为5种变化类型,分别为下降型、无变化型、增加50%以下类型、增加50%—100%类型,增加100%以上类型,其中指示放线菌的10Me16∶0含量降低,为下降型,增加100%以上类型的PLFAs均指示革兰氏阴性菌。进一步分析表明,接种RS-1403菌株能改变烟草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抑制放线菌的生长。接种RS-1403菌株能提高烟草根系土壤的群落优势度Simpson指数、群落丰富度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Pielou指数,增加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RS-1403菌株胁迫下烟草根系土壤微生物亚群落分化的比较分析,显示RS-1403菌株处理组与对照组亚群落分化不同,当兰氏距离为2.56时,可将处理组和对照组均分为4个亚群落,但它们的各亚群落组成及特征不同。聚类分析表明,基本上可将取样期内的RS-1403菌株胁迫处理和清水对照的烟草根系土壤分别聚在两个不同的类群中,说明RS-1403菌株能明显改变烟草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 根系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胁迫对番茄根际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2
作者 陈峥 林恩泉 +2 位作者 刘波 刘恋恋 冯俊杰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6-23,共8页
植物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利用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进行生物防治是预防和控制青枯病的关键策略之一。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与青枯雷尔氏菌R.solanacearum互作系统为研究对... 植物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利用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进行生物防治是预防和控制青枯病的关键策略之一。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与青枯雷尔氏菌R.solanacearum互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立了两个接菌处理组,分别接种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与强致病力菌株FJAT-91,同时以未接菌的番茄植株作为空白对照组(CK),分析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胁迫对番茄根际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组共15份根际土壤样本进行检测,共获得1 301 685条高质量序列,注释为6 989个操作分类单元(OTU),涵盖38个门、98个纲、271个目、421个科和770个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粘球菌门Myxococc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等是番茄根际土壤细菌优势菌门。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分析表明,强致病力菌株FJAT-91胁迫显著改变了番茄根际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处理组与CK的细菌群落构成更为相似。进一步分析根际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现,在强致病力菌株FJAT-91的胁迫下,番茄根际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与CK相比极显著的下降(P<0.01),表明根际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出现退化;而在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的胁迫下,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与CK相比略有提高(P>0.05),表明根际细菌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增强;在不同致病力青枯菌胁迫下,根际细菌多样性差异显著,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处理组的Chao1指数显著高于强致病力菌株FJAT-91处理组(P<0.05),Shannon指数则极显著高于FJAT-91处理组(P<0.01)。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EfSe)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根际细菌群落中的差异指示物种。这些结果初步揭示了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与无致病力菌株对番茄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分布特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雷尔 致病 番茄 根际微生物 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生姜青枯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与致病力分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维超 李小莉 +4 位作者 黄皓 陈媛媛 文俊丽 周生茂 袁高庆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7,共8页
生姜青枯病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是广西生姜产区重要的土传病害。为了明确广西生姜青枯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分化,收集菌株,基于该病菌演化型分类框架和egl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刺伤生姜植株茎基... 生姜青枯病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是广西生姜产区重要的土传病害。为了明确广西生姜青枯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分化,收集菌株,基于该病菌演化型分类框架和egl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刺伤生姜植株茎基部后灌施菌液进行接种,对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广西生姜主产区的42株青枯病菌菌株均为演化型Ⅰ型,分属于序列变种14、16和30,以前两种为主。通过致病力测定,供试菌株可划分为3类:64.29%的菌株表现为强致病力,病情指数为83.70~100.00;21.43%的菌株表现为较强致病力,病情指数为62.22~75.56;仅有14.29%的菌株表现为较弱至中等致病力,病情指数为24.44~51.11。表明广西生姜青枯病菌种群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和明显的致病力分化,为开展其致病机制研究和生姜抗青枯病育种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青枯雷尔 遗传多样性 致病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青枯雷尔氏菌的强致病力与无致病力菌株生长竞争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育菁 周涵韬 +5 位作者 刘波 张赛群 朱红梅 朱航 车建美 曹宜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8期97-101,共5页
在单独和混合培养条件下,研究了番茄青枯雷尔氏菌的强致病力(RV)与无致病力菌株(RA)的生长能力的差异.单独培养时,24h前无致病力菌株的菌体生长量超过强致病力菌株,24h后强致病力菌株菌体生长量超过无致病力菌株,12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生... 在单独和混合培养条件下,研究了番茄青枯雷尔氏菌的强致病力(RV)与无致病力菌株(RA)的生长能力的差异.单独培养时,24h前无致病力菌株的菌体生长量超过强致病力菌株,24h后强致病力菌株菌体生长量超过无致病力菌株,12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生长速率是强致病力菌株的5.6倍,60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菌量仅为强致病力菌株的0.37倍.混合培养时,混合比例RV RA<1时,两种菌株都呈正增长,但后者比前者增长快,当混合比例RV RA≤1时,强致病力菌呈负增长(-119.57%~-33.57%),无致病力菌呈正增长(84.50%~285.50%).随着RV RA值升高,增长率呈升高的趋势.上述结论表明:无致病菌株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高于强致病力菌的生长能力,当与强致病力菌混合时,能较快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人工大量施用无致病力菌株时,能有效地保护番茄植株在生长初期免受青枯病的危害,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的原因所在.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强致病力菌株又重新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导致无致病力菌防效下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青枯雷尔 致病 无致病 生长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烟草上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力、生化型和致病型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敏 刘勇 +2 位作者 李梅云 姬广海 李永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6-640,共5页
为了解云南省烟草上青枯雷尔氏菌的多样性,对分离自云南省6个县烟草病株的菌株进行了致病力、生化型和致病型测定。烤烟品种K326的离体叶片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165个青枯雷尔氏菌株可划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群,分别占45.4%、46.7%... 为了解云南省烟草上青枯雷尔氏菌的多样性,对分离自云南省6个县烟草病株的菌株进行了致病力、生化型和致病型测定。烤烟品种K326的离体叶片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165个青枯雷尔氏菌株可划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群,分别占45.4%、46.7%和7.9%,强、中致病力菌株占优势。对其中具代表性的81个菌株的生化型测定结果表明,43个菌株分别属于生化型Ⅲ,占53.1%;32个菌株分别属于生化型Ⅲ-1,占39.5%;6个菌株分别属于生化型Ⅲ-2,占7.4%。对其中55个来自不同采集地点和不同致病力菌株的致病型测定结果表明,弱毒力(Ⅰ)型菌株的比例最高,占63.6%,中毒力(Ⅱ)型菌株的比例其次,占27.3%,强毒力(Ⅲ)型菌株的比例较少,占9.1%。菌株致病型的地理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青枯雷尔 致病 生化型 致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防御相关信号途径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郑雪芳 王梓然 +3 位作者 朱育菁 陈燕萍 王阶平 刘波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为探明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的生防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无菌水为对照(CK),分别接种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FJAT91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接种后不同时间(0,3... 【目的】探究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为探明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的生防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无菌水为对照(CK),分别接种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FJAT91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接种后不同时间(0,3,6,12,24,36,48,72 h)取样,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接种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后番茄植株中水杨酸(SA)信号转导途径的gluA和PR-1a基因、茉莉酸(JA)信号转导途径的loxA和pin2基因及乙烯(ET)信号转导途径的Osm和PR-1a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菌株FJAT1458和FJAT91均能诱导番茄gluA、PR-1a、loxA、pin2、Osm和PR-1a基因的表达,接种后期(36 h之后),这些基因(PR-1a和Osm除外)在FJAT1458处理组的表达量均比FJAT91处理组高;FJAT1458和FJAT91诱导gluA和PR-1A基因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12 h表达量最大;FJAT1458诱导番茄植株loxA和pin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CK,FJAT91诱导番茄植株loxA基因和pin2基因表达量在接种初期显著高于CK和FJAT1458处理组,后期迅速降低;FJAT-91诱导番茄植株Osm基因显著高于FJAT1458和对照处理(72 h除外),该菌株诱导番茄植株PR-1b基因表达量变化较为强烈,接种3 h,其诱导的PR-1b基因表达量为CK的251.33倍。【结论】不同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防御相关基因表达量不同,可以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法挖掘更多差异表达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雷尔 番茄青枯 水杨酸途径 茉莉酸途径 乙烯途径 防御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青枯雷尔氏菌生化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信申 肖运萍 +2 位作者 魏林根 黄瑞荣 华菊玲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61-65,共5页
将采自江西12个县(市)的芝麻青枯雷尔氏菌29株菌株分别人工接种到寄主植物番茄、茄子、马铃薯和烟草上,鉴定结果表明:全部菌株属于生理小种1;25株菌株属生化变种Ⅲ,3株属生化变种Ⅳ,1株为生化变种Ⅲ-1亚种。对致病力测定结果的聚类分析... 将采自江西12个县(市)的芝麻青枯雷尔氏菌29株菌株分别人工接种到寄主植物番茄、茄子、马铃薯和烟草上,鉴定结果表明:全部菌株属于生理小种1;25株菌株属生化变种Ⅲ,3株属生化变种Ⅳ,1株为生化变种Ⅲ-1亚种。对致病力测定结果的聚类分析表明:来自进贤、都昌、南昌、樟树4个红壤旱地传统种植区的菌株致病力最强;来自鄱阳砂壤及潮洲地传统种植区的菌株致病力中等;来自其它6个区域的菌株致病力最弱。因此,江西芝麻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寄主植物、耕作栽培制度和土壤生态是影响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分化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青枯雷尔 生理小种 生化变种 致病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诱导番茄系统获得性抗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赛群 邹燕红 +2 位作者 吴素琴 胡菁捷 周涵韬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2期31-35,共5页
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株RS-F523接种后能显著提高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但RS-F523在体外对强致病力菌株RS-F052没有直接的抑制作用.RS-F523接种后植株中与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活... 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株RS-F523接种后能显著提高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但RS-F523在体外对强致病力菌株RS-F052没有直接的抑制作用.RS-F523接种后植株中与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H2O2含量以及植株可溶性总蛋白都发生了波动变化,其变化方式和特点与RS-F052接种植株后的变化完全不同,提示RS-F523的生防机制可能与其接种后导致植物的SAR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青枯雷尔 无致病突变 系统获得性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无致病力突变株插入位点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车建美 马桂美 +2 位作者 刘波 郑雪芳 唐建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1231-1236,共6页
利用TN5插入强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91,获得突变株FJAT-t582和FJAT-t583。菌落形态观察及弱化指数测定结果表明,突变株FJAT-t582和FJAT-t583表现为典型的无致病力菌落形态,且弱化指数均在0.8以上。利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特异性引物从... 利用TN5插入强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91,获得突变株FJAT-t582和FJAT-t583。菌落形态观察及弱化指数测定结果表明,突变株FJAT-t582和FJAT-t583表现为典型的无致病力菌落形态,且弱化指数均在0.8以上。利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特异性引物从突变菌株FJAT-t582和FJAT-t583中均扩增出片段大小为681bp的条带,而野生型菌株FJAT-91未扩增出任何条带,说明TN5转座子已插入其基因组中。对这2株无致病力突变株进行反向PCR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出插入位点在编码putative diguanylate phosphodiesterase基因和Ⅲ型效应蛋白基因中,推测这2个基因的突变致使强致病力菌株表现出无致病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雷尔 无致病突变株 弱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菌ANTI-8098A对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育菁 肖荣凤 +2 位作者 林营志 史怀 刘波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7,共7页
经生防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ANTI-8098A处理后,番茄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强致病力菌株弱化为无致病力菌株,弱化指数由0.40转变为0.86,回接番茄苗发病率由100.0%转变为0。同时,生防菌处理后的无致病力菌株在... 经生防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ANTI-8098A处理后,番茄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强致病力菌株弱化为无致病力菌株,弱化指数由0.40转变为0.86,回接番茄苗发病率由100.0%转变为0。同时,生防菌处理后的无致病力菌株在培养24h以前菌体生长能力显著增加,其中在12h时生长速率增长最快,达到了5.6倍;紫外-可见光吸收值明显下降,OD450nm由0.5740降为0.2644;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的表征由前峰<后峰转变为前峰>后峰;对生防菌异源蛋白的吸附由2种蛋白质(97.4kD和116.0kD)转变为1种蛋白质(97.4kD)。结果表明:ANTI-8098A对青枯雷尔氏菌具有致弱作用,并使其生理生化特性产生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雷尔 生防ANTI-8098A 蜡状芽孢杆 致弱 致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分析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epsD突变菌株的异质性
11
作者 郑雪芳 陈德局 +2 位作者 陈小强 刘波 朱育菁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29,共7页
利用高效离子交换色谱(HPIEC)技术结合形态观察和胞外多糖(EPS)含量测定,比较分析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菌株FJAT-91⊿epsD与强致病力出发菌株FJAT-91及自然致弱的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菌株FJAT-91⊿epsD与菌株F... 利用高效离子交换色谱(HPIEC)技术结合形态观察和胞外多糖(EPS)含量测定,比较分析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菌株FJAT-91⊿epsD与强致病力出发菌株FJAT-91及自然致弱的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菌株FJAT-91⊿epsD与菌株FJAT-91在菌落和菌体形态上均有明显差异,与菌株FJAT-1458的形态相似。胞外多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菌株FJAT-91⊿epsD的EPS含量((12.64±1.46)μg/mL)显著低于菌株FJAT-91((30.49±2.97)μg/mL),与菌株FJAT-1458的EPS含量((11.30±1.38)μg/mL)相当。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结果表明,菌株FJAT-91、FJAT-91⊿epsD和FJAT-1458形成的色谱峰个数和保留时间不同,菌株FJAT-91只有单一色谱峰P3,保留时间为6.04 min;菌株FJAT-91⊿epsD有P1和P2两个色谱峰,保留时间分别为0.59 min和4.62 min;菌株FJAT-1458只有单一色谱峰P1,保留时间为0.59 min。对不同色谱峰回收培养,并对回收培养后的菌株进行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番茄植株接种菌株FJAT-91-P3后第4 d开始发病,第10 d发病率达100%;植株接种菌株FJAT-91⊿epsD-P2后第9 d开始发病,第20 d发病率达100%;植株接种菌株FJAT-1458-P1和菌株FJAT-91⊿epsD-P1后,在观察期内均未发病。研究结果可为利用菌株FJAT-91⊿epsD防治作物青枯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离子交换色谱 胞外多糖 青枯雷尔 无致病 epsD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植物叶提取液对青枯雷尔氏菌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鸿娇 林茂 +4 位作者 李忠琴 邹文政 冯少贻 钱瑞芳 陈爱花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
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病原菌,防治困难,通过抑菌圈、抑菌率、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探讨羊蹄甲、三裂蟛蜞菊、马缨丹、芒果叶提取液对青枯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三裂蟛蜞菊叶提取液的抑菌效果最好,抑... 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病原菌,防治困难,通过抑菌圈、抑菌率、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探讨羊蹄甲、三裂蟛蜞菊、马缨丹、芒果叶提取液对青枯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三裂蟛蜞菊叶提取液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范围为15.00~18.13 mm,为高度敏感,在0.40 g·mL-1浓度处理下,其抑菌率达到79.6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羊蹄甲和马缨丹叶提取液的抑菌圈范围为10.67~15.57 mm,为中度敏感,抑菌率分别为58.33%和60.37%;芒果叶提取液的抑菌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杀 青枯雷尔 粗提物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健尧 李焕秀 +3 位作者 李立佼 谭华强 张莉 铁曼曼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0-534,共5页
为研究番茄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的变异,探索了继代培养、在 NB 培养基上不同时间培养、不同 pH 处理7 d 和15 d、不同温度处理1 h 后对强致病力菌株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继代培养的培养代数增加,平均弱化指数成增大趋势,在第1... 为研究番茄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的变异,探索了继代培养、在 NB 培养基上不同时间培养、不同 pH 处理7 d 和15 d、不同温度处理1 h 后对强致病力菌株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继代培养的培养代数增加,平均弱化指数成增大趋势,在第10代出现了无致病力菌株;在 NB 培养基上培养15 d 时,强致病力菌株已完全转化为不确定菌株和无致病力菌株,在培养30 d 时,强致病力菌株几乎完全转化为无致病菌株;pH7.0时,处理7 d 和15 d 后,强致病力菌株比例均为最大,分别为93.33%和92.22%,pH5.8时,强致病力菌株比例最低,分别为46.67%和31.11%;用不同温度处理强致病力菌株发现,温度50℃时,菌株死亡,温度40℃时,活菌数显著低于其他(4~30℃)处理,强致病力菌株比例为4~40℃所有处理中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雷尔 致病 无致病 弱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越冬后幼虫致病细菌——黏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杀虫活性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袁梓涵 王小武 +6 位作者 丁新华 付开赟 蒋旭东 巩雪花 贾尊尊 吐尔逊·阿合买提 郭文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0-318,共9页
本研究从新疆伊犁河谷新源县春播玉米田越冬后自然罹病亚洲玉米螟幼虫上分离获得1株细菌菌株ACB3014,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采用饲喂法测定了该菌株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致病性。结果... 本研究从新疆伊犁河谷新源县春播玉米田越冬后自然罹病亚洲玉米螟幼虫上分离获得1株细菌菌株ACB3014,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采用饲喂法测定了该菌株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菌株ACB3014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菌株ACB3014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随菌悬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饲喂ACB3014菌悬液后第7 d,在浓度2×10^(4)~2×10^(8)cfu/mL下,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为27.78%~77.78%。接种第13 d,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LC_(50)为3.79×10^(3)cfu/mL,当浓度达2×10^(8)cfu/mL时,LT_(50)为3.93 d。且染病后的亚洲玉米螟体色为暗红色和黑色,虫体呈脓状溃烂,散发出强烈异味。综上,黏质沙雷氏菌ACB3014菌株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有很好的杀虫活性,具有很高的防治潜力,可用作亚洲玉米螟的绿色生物防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黏质沙 测定 致病 杀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氏绿僵菌Mr006鉴定及对草地贪夜蛾致病力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飞 徐婷婷 +7 位作者 彭辉 胡本进 苏贤岩 毕思佳 吴振晨 朱克旭 徐丽娜 王振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1,共8页
收集草地贪夜蛾致病性莱氏绿僵菌,丰富昆虫病原真菌资源,为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生防制剂开发提供依据。采用形态学和ITS-r 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Mr006进行了鉴定,以浸渍法生物测定了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和蛹的致病力,并进行... 收集草地贪夜蛾致病性莱氏绿僵菌,丰富昆虫病原真菌资源,为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生防制剂开发提供依据。采用形态学和ITS-r 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Mr006进行了鉴定,以浸渍法生物测定了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和蛹的致病力,并进行了田间应用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分离的Mr006菌株鉴定为莱氏绿僵菌;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蛹均有致病力,用孢子浓度为1×10^(7)孢子/mL接种后,1~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16%、88.38%、70.71%、53.03%和22.73%,蛹的校正死亡率为76.26%;对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LC50分别为3.55×10^(4)、8.23×10^(4)、3.63×106、4.16×10^(7)、4.23×10^(8)和2.57×10^(5)孢子/mL;用孢子浓度为1×10^(8)孢子/mL接种后,1~5龄幼虫和蛹的LT50值分别缩短至3.47、3.94、4.90、6.73、9.01 d和4.02 d。田间喷施莱氏绿僵菌Mr006分生孢子悬浮液后20 d,对草地贪夜蛾田间防治效果可达64%以上,持效性较好。莱氏绿僵菌Mr006对草地贪夜蛾致病力强,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僵 鉴定 草地贪夜蛾 致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生物测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车建美 刘波 +3 位作者 张彦 苏明星 朱育菁 郑雪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804-807,共4页
采用不同浓度的强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91处理番茄盆栽苗,建立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生物测定方法。结合菌落形态和特异性引物鉴定结果说明所分离得到的菌株均为强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当番茄植株培养至第5d时,4个不同接种浓度处理的番... 采用不同浓度的强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91处理番茄盆栽苗,建立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生物测定方法。结合菌落形态和特异性引物鉴定结果说明所分离得到的菌株均为强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当番茄植株培养至第5d时,4个不同接种浓度处理的番茄植株苗均出现发病症状。采用104cfu.mL-1处理的番茄植株在第4d发病,但到第8d,发病率也达到90%左右。随着青枯雷尔氏菌接种浓度的递增,各处理番茄植株死亡率达到致死中浓度(LC50)的时间逐渐缩短。104cfu.mL-1的接种浓度效果最佳,既缩短试验周期,又保证了番茄青枯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雷尔 致病 生物测定 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机制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林海云 车建美 +3 位作者 刘波 郑雪芳 唐唯其 朱育菁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899-906,共8页
阐述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基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调节。由于青枯雷尔氏菌的复杂性,进而发展了许多青枯雷尔氏菌分子鉴定技术,并且对青枯雷尔氏菌的鉴定逐渐走向快速、便捷和灵敏高的趋势。青枯雷尔氏菌基因组约5.8Mb,具有高(G+C)含量和约5 ... 阐述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基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调节。由于青枯雷尔氏菌的复杂性,进而发展了许多青枯雷尔氏菌分子鉴定技术,并且对青枯雷尔氏菌的鉴定逐渐走向快速、便捷和灵敏高的趋势。青枯雷尔氏菌基因组约5.8Mb,具有高(G+C)含量和约5 120个可能的编码基因;它是由3.7Mb的染色体和2.1Mb的大质粒所组成,主要的致病因子有Ⅲ型hrp分泌系统产物、胞外多糖、细胞壁降解酶(包括果胶质酶以及纤维素酶等),其涉及的基因主要包括hrp基因簇、avr基因、毒性基因;青枯雷尔氏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3SS)、II型分泌系统(T2SS)等分泌系统将多种毒性因子输送到胞外使寄主植物致病。同时,T3SS和T2SS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上述致病因子的协调作用是由一个复杂的网络调节系统控制的,并以PhcA调节基因的启动和转录为核心,自动而精密地调节有关致病基因的表达及关闭,从而控制细菌的生长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雷尔 株鉴定 致病因子 致病基因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质沙雷氏菌S-JS1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致病力的温度效应 被引量:8
18
作者 牛洪涛 李陆逸 +1 位作者 刘宝生 郭慧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516-2520,共5页
为明确粘质沙雷氏菌S-JS1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致病力的温度效应,采用饲毒法测定了该菌在不同使用温度和培养温度下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在22~31℃的使用温度范围内,粘质沙雷氏菌S-JS1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致病力呈正温度系数... 为明确粘质沙雷氏菌S-JS1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致病力的温度效应,采用饲毒法测定了该菌在不同使用温度和培养温度下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在22~31℃的使用温度范围内,粘质沙雷氏菌S-JS1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致病力呈正温度系数,但在31~34℃,对甜菜夜蛾的致病力下降,呈负温度系数。对于22~34℃的培养温度,28℃培养的粘质沙雷氏菌SJS1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致病力最高。因此,在一定的培养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该菌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致病力与温度先呈正相关,到达最佳致病力温度后再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质沙 甜菜夜蛾 斜纹夜蛾 致病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的代谢组学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史怀 刘波 +4 位作者 陈峥 郑雪芳 潘志针 陈梅春 朱育菁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343-352,共10页
采用基于LC/Q-TOF 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的胞外代谢物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标志物,并采用PCA数据处理方法对不同致病性菌株进行分类,建立致病性的PLS-DA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从代谢水... 采用基于LC/Q-TOF 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的胞外代谢物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标志物,并采用PCA数据处理方法对不同致病性菌株进行分类,建立致病性的PLS-DA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从代谢水平上区分野生型强致病力菌株、野生型无致病力菌株以及强致病力菌株经Tn-5转座子插入导致致病力丧失的人工致弱突变菌株。对代谢标志物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无致病力菌株和Tn-5致弱菌株中,有12种代谢标志物与强致病力菌株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FC≥2),并表现出相同的丰度变化趋势,预示着这些代谢标志物可能与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青枯雷尔 致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代谢产物的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雪芳 刘波 +2 位作者 朱育菁 陈峥 史怀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85-890,共6页
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 ,研究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植株代谢物变化的异质性。将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FJAT-91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分别单独接种和混合接种番茄植株,以清水为对照,接种后6、24、4... 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 ,研究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植株代谢物变化的异质性。将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FJAT-91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分别单独接种和混合接种番茄植株,以清水为对照,接种后6、24、48、72、96h取样,测定番茄植株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检测到的代谢物种类主要为醇类、酯类、酸类、醛类、吡啶类和烷烃类。不同处理番茄代谢产物组成变化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FJAT-91单独接种处理48h、FJAT-1458单独接种处理48h、同时接种FJAT-91和FJAT-1458处理96h及对照处理72、96h的番茄中检测到代谢物种类最多,分别为12、18、15和15种。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不同处理不同时间的番茄中均检测到,为完全分布类型,其他代谢物为不完全分布类型。FJAT-91单独接种处理能诱导番茄代谢产物棕榈酸消亡,而FJAT-1458单独接种或与菌株FJAT-91混合接种及对照处理的番茄植株该代谢物维持在相当含量,说明该代谢物可能与植株免疫抗病有关。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接种处理诱导番茄植株的代谢谱存在一定的差异,主成分一和主成分二基本上能将其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青枯 青枯雷尔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