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界面过渡区逾渗行为
1
作者 慕儒 马师禹 +1 位作者 卿龙邦 李明祺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4-1410,共7页
为探究钢纤维水泥基材料中界面过渡区(ITZ)的逾渗行为,采用贴合实际的超卵球和超椭球构造了骨料和钢纤维粒子,构建了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硬核-软壳粒子堆积模型,研究了骨料形状、ITZ厚度、钢纤维掺量及钢纤维形状对ITZ逾渗阈值的影响,建立... 为探究钢纤维水泥基材料中界面过渡区(ITZ)的逾渗行为,采用贴合实际的超卵球和超椭球构造了骨料和钢纤维粒子,构建了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硬核-软壳粒子堆积模型,研究了骨料形状、ITZ厚度、钢纤维掺量及钢纤维形状对ITZ逾渗阈值的影响,建立了ITZ逾渗阈值预测模型,并通过与现有文献数值模拟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骨料的方度参数由1增长至5时,ITZ逾渗阈值降低约10%;当纤维掺量由0增至1.0%时,ITZ逾渗阈值降低约40%;当ITZ厚度由0.10 mm降低至0.05 mm时,ITZ逾渗阈值提高约80%;随着骨料和钢纤维的比表面积、ITZ厚度和钢纤维掺量的增大,ITZ之间更易发生连通,进而导致ITZ逾渗阈值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水泥材料 界面过渡 粒子堆积 逾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 被引量:4
2
作者 孙国文 孙伟 +1 位作者 张云升 刘志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0-113,共4页
为了计算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采用最邻近表面分布函数和骨料比表面积2种方法,结合实际骨料的筛分曲线,给出了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定量关系式.结果表明:单位体积水泥基复合材料中,当骨料的体积分数<0.5,界面厚度<50... 为了计算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采用最邻近表面分布函数和骨料比表面积2种方法,结合实际骨料的筛分曲线,给出了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定量关系式.结果表明:单位体积水泥基复合材料中,当骨料的体积分数<0.5,界面厚度<50μm时,2种方法计算的误差约为10%;界面区厚度越小,2种方法计算的误差也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复合材料 体积分数 界面过渡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E图像的水泥基修补材料物相分析方法对比
3
作者 张高望 吕江鹏 +2 位作者 陈泽鑫 袁捷 杨小刚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6-824,共9页
基于背散射电子(BSE)图像,对比了频率-灰度直方图法、累计频率-灰度直方图法和高斯混合模型(GMM)法在水泥基修补材料(CRM)物相分析中的表现,并基于表现最优的方法研究了修补界面过渡区的物相占比。结果表明:GMM法具有最好的稳定性和一致... 基于背散射电子(BSE)图像,对比了频率-灰度直方图法、累计频率-灰度直方图法和高斯混合模型(GMM)法在水泥基修补材料(CRM)物相分析中的表现,并基于表现最优的方法研究了修补界面过渡区的物相占比。结果表明:GMM法具有最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推荐在物相定量分析的灰度阈值分割中使用;修补界面过渡区的孔隙和未反应颗粒分布较密,其中改性硅酸盐水泥基修补材料的未水化颗粒含量较高,磷酸盐水泥基修补材料的孔隙率较高,在修补工作中应作相应处理,以提升修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修补材料 背散射电子图像 修补界面过渡 灰度分割阈值 物相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界面过渡区及集料因素的水泥基材料碳化模型
4
作者 沈奇真 潘钢华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4-162,共9页
集料和界面过渡区对水泥基材料抗碳化性能有显著影响。基于Fick第二定律,提出一种考虑集料和界面过渡区影响的CO_(2)扩散模型,模型中首次引入界面过渡区的扩散系数并给出相应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基于质量守恒定律给出CO_(2)反应模型,利用... 集料和界面过渡区对水泥基材料抗碳化性能有显著影响。基于Fick第二定律,提出一种考虑集料和界面过渡区影响的CO_(2)扩散模型,模型中首次引入界面过渡区的扩散系数并给出相应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基于质量守恒定律给出CO_(2)反应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荷载作用下C30和C50混凝土中CO_(2)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考虑集料和界面过渡区影响能更准确地计算CO_(2)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扩散系数及碳化深度值。通过与文献中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靠性。模型将集料和界面过渡区作为评价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寿命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材料 界面过渡 集料 碳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8
5
作者 陈惠苏 孙伟 Stroeven Piet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1-62,共12页
从力学性能、传输性能和收缩性能3个角度阐述了界面过渡区(ITZ)对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影响.其中力学性能主要从强度、刚度以及断裂力学性能3个方面,传输性能主要从扩散性能与渗透性能2个方面进行考虑.探讨了在多因素交互作用下,有关界面研... 从力学性能、传输性能和收缩性能3个角度阐述了界面过渡区(ITZ)对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影响.其中力学性能主要从强度、刚度以及断裂力学性能3个方面,传输性能主要从扩散性能与渗透性能2个方面进行考虑.探讨了在多因素交互作用下,有关界面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复合材料 界面过渡 混凝土 收缩性能 刚度 力学性能 强度 渗透性能 研究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单纤维拔出细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谷凡 王凯 +2 位作者 包忠彬 胡世超 应傲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2-1099,共8页
目的 探索聚乙烯醇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PVA-ECC)高韧性、应变硬化宏观力学行为的细观机理,为其材料特性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基于黏聚力单元和非线性弹簧连接器,建立单PVA纤维/水泥基体的ABAQUS有限元模型,对单PVA纤维拔出水泥... 目的 探索聚乙烯醇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PVA-ECC)高韧性、应变硬化宏观力学行为的细观机理,为其材料特性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基于黏聚力单元和非线性弹簧连接器,建立单PVA纤维/水泥基体的ABAQUS有限元模型,对单PVA纤维拔出水泥基体的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PVA-ECC单纤维拉拔力-拉拔位移曲线可细分为线弹性阶段、连续脱黏阶段、整体滑移阶段、机械咬合硬化阶段和纤维磨损断裂阶段;纤维与水泥基体之间的传力机制包括剪滞切应力和机械咬合力;随着拉拔力的增加,机械咬合力逐渐成为主要传力机制。结论 水泥基体与纤维之间的机械咬合作用以及纤维表面的磨损是导致纤维断裂的根本原因,通过对纤维表面进行适当处理,可以降低水泥基体在机械咬合硬化阶段对纤维表面的磨损,使纤维断裂模式转变为纤维拔出模式,以更好地控制水泥基体的微裂纹失稳扩展,从而进一步提高PVA-ECC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A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 单纤维拔出 粘结界面 细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橡胶改性水泥基材料研究进展
7
作者 陶春艳 杨志全 +1 位作者 张聪 朱红霖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34-8042,共9页
橡胶颗粒具有良好的吸能变形能力,将橡胶颗粒掺入水泥基中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韧性,同时能够增强水泥基的抗冻性、抗开裂、抗冲击等性能。但由于橡胶颗粒是一种憎水物质,导致橡胶与水泥浆液的界面粘结力较弱,水泥基材料的强度有所下降,... 橡胶颗粒具有良好的吸能变形能力,将橡胶颗粒掺入水泥基中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韧性,同时能够增强水泥基的抗冻性、抗开裂、抗冲击等性能。但由于橡胶颗粒是一种憎水物质,导致橡胶与水泥浆液的界面粘结力较弱,水泥基材料的强度有所下降,因此对橡胶水泥基材料进行化学与物理改性研究。结果表明,改性橡胶通过两种方式来增强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其一,改性剂通过溶解橡胶颗粒表面的杂质和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来提高橡胶的亲水性;其二,改性剂与水化产物发生反应,形成有效的化学交联,使橡胶颗粒与水泥浆液形成紧密连接。同时研究发现,橡胶颗粒与纤维聚合物对水泥基材料的增强增韧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水泥 改性 界面过渡 亲水性 憎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中水泥浆体与骨料界面过渡区的形成和改进综述 被引量:18
8
作者 黄燕 胡翔 +1 位作者 史才军 吴泽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界面过渡区是水泥浆与骨料之间的薄层部分,具有孔隙率高、氢氧化钙晶体富集和定向排列等特点。其形成机理主要包括边壁效应、微区泌水效应、离子迁移和成核效应、单边生长效应、絮凝成团效应及脱水收缩效应。各种效应协同作用,导致界面... 界面过渡区是水泥浆与骨料之间的薄层部分,具有孔隙率高、氢氧化钙晶体富集和定向排列等特点。其形成机理主要包括边壁效应、微区泌水效应、离子迁移和成核效应、单边生长效应、絮凝成团效应及脱水收缩效应。各种效应协同作用,导致界面过渡区成为混凝土最薄弱的环节。提高界面过渡区的粘结性能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本文综述了常用的界面过渡区改进方法,即掺加矿物掺合料和纳米材料、改性骨料、生物矿化以及二氧化碳养护等,并比较了不同改进方法的优缺点,可为界面过渡区的形成机理和改进方法的研究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材料 界面过渡 形成机理 改进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矿物掺合料对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秀芝 孙伟 +1 位作者 戎志丹 张倩倩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8-344,共7页
通过复掺粉煤灰和硅灰,制备一种抗压强度超过200 MPa的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UHPCC),采用扫描电镜、微区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汞压入法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现代测试手段,研究了活性矿物掺合料对UHPCC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 通过复掺粉煤灰和硅灰,制备一种抗压强度超过200 MPa的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UHPCC),采用扫描电镜、微区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汞压入法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现代测试手段,研究了活性矿物掺合料对UHPCC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UHPCC水泥石主要以低mCa/mSi、结构致密的C-S-H凝胶和许多未水化颗粒组成;活性矿物掺合料的火山灰效应使水泥浆体与集料间界面过渡区得以改善;矿物掺合料的微集料效应使体系颗粒级配优化,致使基体内部结构致密,总孔隙率减小,孔尺寸得到细化,孔结构得以优化,材料性能得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水泥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 粒径分布 界面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氯离子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有效扩散系数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国文 孙伟 +2 位作者 张云升 刘志勇 王彩辉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6-381,共6页
基于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区水泥颗粒的分布特征,给出了界面区孔隙率分布函数和界面区的有效扩散系数;将水泥基复合材料视为骨料、基体、界面区以及其均匀化后的等效介质相四相复合球模型,采用n层球夹杂理论,逐尺度地预测了氯离子在水泥... 基于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区水泥颗粒的分布特征,给出了界面区孔隙率分布函数和界面区的有效扩散系数;将水泥基复合材料视为骨料、基体、界面区以及其均匀化后的等效介质相四相复合球模型,采用n层球夹杂理论,逐尺度地预测了氯离子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有效扩散系数.结果表明:预测的氯离子扩散系数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n层球夹杂理论适合于预测氯离子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有效扩散系数,其中氯离子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扩散系数由基体扩散系数、界面过渡区扩散系数、骨料以及界面过渡区的体积分数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复合材料 氯离子 扩散系数 界面过渡 复合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基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离子传输性能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信刚 马保国 胡明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0-884,共5页
采用水泥基材料孔结构和界面过渡区逐渐优化的方法,设计了普通混凝土(Ordinary Concrete,简称OC)、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HPC)、低渗透混凝土(Low Permeability Concrete,简称LPC)、普通砂浆(Ordinary Mor... 采用水泥基材料孔结构和界面过渡区逐渐优化的方法,设计了普通混凝土(Ordinary Concrete,简称OC)、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HPC)、低渗透混凝土(Low Permeability Concrete,简称LPC)、普通砂浆(Ordinary Mortar,简称OM)、无细观界面过渡区水泥基复合材料(Meso-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free cement-based materials,简称MIF)等5种水泥基材料,其抗离子渗透性能排列顺序为:LPC〉HPC〉OC,OM〉OC,MIF〉OM,MIF〉LPC,其孔隙率、最可几孔径、孔径≥50nm的孔含量的排列顺序均为:LPC〈HPC〈OC,OM〈OC,MIF〈OM,MIF〈LPC。OC、HPC和OM的界面过渡区厚度分别约为60~70μm、40μm和30~40μm,CH晶体较多且取向性明显,而LPC和MIF的界面过渡区厚度分别约为30μm和30μm以下,CH晶体较少且取向性差。孔隙率低、小孔多的水泥基材料的抗离子渗透性能高;改善界面过渡区能够有效减少界面过渡区相互贯通而形成的逾渗路径,降低其离子传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材料 孔结构 界面过渡 离子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压痕技术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韩建德 潘钢华 孙伟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共8页
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纳米压痕仪并总结了纳米压痕技术的测试原理,同时介绍了水泥基材料的纳米压痕测试样品的制备过程及注意事项,详细地论述了纳米压痕仪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这种技术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发展趋... 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纳米压痕仪并总结了纳米压痕技术的测试原理,同时介绍了水泥基材料的纳米压痕测试样品的制备过程及注意事项,详细地论述了纳米压痕仪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这种技术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最后对该技术进一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痕 水泥材料 弹性模量 硬度 低密度和高密度水化硅酸钙 界面过渡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离子渗透性水泥基材料的组分及其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信刚 马保国 李相国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5-152,共8页
采用加速扩散法测试超低离子渗透性水泥基材料(ULIPCM)的离子传输性能,采用显微硬度、压汞法(MIP)、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XA)研究其微观结构,提出ULIPCM的界面过渡区结构模型。结果表明:ULIPCM的Cl-扩散系数≤0.8×10-13m2/s,6h... 采用加速扩散法测试超低离子渗透性水泥基材料(ULIPCM)的离子传输性能,采用显微硬度、压汞法(MIP)、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XA)研究其微观结构,提出ULIPCM的界面过渡区结构模型。结果表明:ULIPCM的Cl-扩散系数≤0.8×10-13m2/s,6h导电量≤300C;与高性能混凝土(HPC)相比,ULIPCM的Cl-扩散系数下降1~2个数量级,6h导电量下降约40%,ULIPCM的Cl-渗透性能非常低;ULIPCM用作海洋工程结构混凝土保护层时,其厚度≥1.5cm。ULIPCM的集料与水泥石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得到显著改善,有利于提高其抗渗性能,尤其是ULIPCM的集料与水泥石界面过渡区由传统混凝土的60~100μm细化为30μm以下,从而有效地阻断侵蚀性介质的渗入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材料 抗离子渗透性能 寿命预测 界面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改性聚合物水泥基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刊 魏智强 +3 位作者 乔宏霞 路承功 乔国斌 郭健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0-159,共10页
利用纳米SiO_(2)(Nano-SiO_(2),NS)可以促进聚合物水泥基材料水化,提升其力学性能、改变其水化产物微观形貌及界面过渡区(Interface Transition Zone,ITZ)性能等特点,采用电液式压力试验机、水泥胶砂干缩比长仪、X射线衍射技术(X-ray Di... 利用纳米SiO_(2)(Nano-SiO_(2),NS)可以促进聚合物水泥基材料水化,提升其力学性能、改变其水化产物微观形貌及界面过渡区(Interface Transition Zone,ITZ)性能等特点,采用电液式压力试验机、水泥胶砂干缩比长仪、X射线衍射技术(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及显微硬度试验等各种宏观与微观测试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NS改性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干缩性能、水化产物微观形貌与组成及ITZ相关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掺加NS后,大大提高了聚合物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尤其对早期强度提高更为明显.随着NS的掺入,聚合物水泥砂浆干缩率增大,在早期干缩现象更加明显;NS加入改变了聚合物水泥基材料水化产物的数量及C-S-H凝胶微观形貌及组成,促进了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的水化并且降低了C-S-H凝胶的钙硅比.对于ITZ性能,NS掺入使得聚合物水泥硬化浆体-骨料ITZ形貌变得更加致密,减少了ITZ明显的裂缝和孔洞,并且ITZ水化产物丰富密集,C-S-H凝胶明显增多,显微硬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聚合物水泥材料 微观结构 界面过渡 抗压强度 干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碳化条件下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结构 被引量:5
15
作者 占华刚 潘钢华 王宇东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9-574,共6页
为研究界面过渡区微结构在碳化过程中的演变规律,运用背散射(BSE)图像分析技术,使用灰度值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水胶比ρ=0.53,0.35,0.23时混凝土试件中界面过渡区和基体在碳化前后的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当ρ=0.53,0.35时,试件界面过渡... 为研究界面过渡区微结构在碳化过程中的演变规律,运用背散射(BSE)图像分析技术,使用灰度值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水胶比ρ=0.53,0.35,0.23时混凝土试件中界面过渡区和基体在碳化前后的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当ρ=0.53,0.35时,试件界面过渡区的孔隙率分别从碳化前的24.97%和16.07%减小到碳化后的20.29%和12.27%,而当ρ=0.23时试件碳化后孔隙率则有所提高.同时,各试件界面过渡区和基体的未水化水泥含量在碳化后均有所下降.因此,在加速碳化条件下,不同水胶比试件的微结构演变规律存在较大差异,界面过渡区和基体的碳化现象也有所差别,且当ρ=0.53时两者的碳化现象最明显,ρ=0.23时碳化现象最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材料 界面过渡 碳化 背散射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碳化条件下界面过渡区的纳米力学性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奇真 潘钢华 +1 位作者 占华刚 李焦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6-151,共6页
为了研究界面过渡区(ITZ)对碳化速率的影响,采用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不同水胶比试件碳化前后界面过渡区的纳米力学性能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水胶比λ=0.53和0.35时,试件界面过渡区的平均弹性模量分别由碳化前的29.08和33.21 GPa增加到碳... 为了研究界面过渡区(ITZ)对碳化速率的影响,采用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不同水胶比试件碳化前后界面过渡区的纳米力学性能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水胶比λ=0.53和0.35时,试件界面过渡区的平均弹性模量分别由碳化前的29.08和33.21 GPa增加到碳化后的43.72和41.74 GPa,而当λ=0.23时试件碳化后界面过渡区的平均弹性模量则有所降低.同时,各试件界面过渡区的平均硬度在碳化后均有所增大,界面过渡区的尺寸则有所减小.因此,在加速碳化条件下,不同水胶比试件界面过渡区的纳米力学性能存在较大差异,且当λ=0.53时碳化对界面过渡区纳米力学性能的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材料 界面过渡 碳化 纳米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矿渣水泥修补材料黏结界面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谭义 吴芳 +1 位作者 汪文文 陈梦竹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3-156,共4页
碱矿渣水泥应用于修补材料具有快硬、早强、黏结性能优异等特点,研究了不同粗糙程度基底对碱矿渣修补砂浆黏结性能的影响,对黏结界面过渡区进行了微观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碱矿渣水泥修补砂浆的黏结性能优异,相比水泥基修补材料,黏接面粗... 碱矿渣水泥应用于修补材料具有快硬、早强、黏结性能优异等特点,研究了不同粗糙程度基底对碱矿渣修补砂浆黏结性能的影响,对黏结界面过渡区进行了微观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碱矿渣水泥修补砂浆的黏结性能优异,相比水泥基修补材料,黏接面粗糙程度对碱矿渣修补砂浆界面弯拉强度的影响要小;碱矿渣修补材料新旧界面过渡区中,水泥基底的水化产物能和碱矿渣修补材料发生反应,生成低钙硅比的C-S-H凝胶,界面区结构得到优化,其黏结机理除机械咬合作用外,还存在化学键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矿渣水泥 修补材料 界面过渡 黏结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涂覆时间对聚合物水泥基钢筋涂层粘接性能的影响机理
18
作者 胡家宇 徐菲 +3 位作者 钱文勋 肖怀前 葛津宇 李嘉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23-126,共4页
为探明由涂层胶凝进程引发的界面过渡区(ITZ)物相经时演变对聚合物水泥基涂层与混凝土保护层间粘接性能的影响机理,制备丙乳与P·O 52.5水泥质量比1∶2的涂层,测试不同涂覆时间下钢筋的握裹力,分析了钢筋涂层与保护层ITZ组成物相的... 为探明由涂层胶凝进程引发的界面过渡区(ITZ)物相经时演变对聚合物水泥基涂层与混凝土保护层间粘接性能的影响机理,制备丙乳与P·O 52.5水泥质量比1∶2的涂层,测试不同涂覆时间下钢筋的握裹力,分析了钢筋涂层与保护层ITZ组成物相的微观形貌及经时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不超过3 h的涂覆时间有利于聚合物水泥基涂层与保护层ITZ中水化硅酸钙(CSH)凝胶的聚合,进而提高钢筋的粘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水泥涂层 界面过渡 钢筋握裹力 CSH凝胶 微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观尺度的再生混凝土多相导热系数理论模型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丽华 刘海林 韩伟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3-119,共7页
为分析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变化机理,进行了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理论模型研究。在细观尺度上,将再生混凝土看作由新硬化砂浆、天然骨料、界面过渡区、孔隙相组成的四相复合材料。采用等效化方法,建立了界面过渡区导热系数模型并进行了验证... 为分析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变化机理,进行了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理论模型研究。在细观尺度上,将再生混凝土看作由新硬化砂浆、天然骨料、界面过渡区、孔隙相组成的四相复合材料。采用等效化方法,建立了界面过渡区导热系数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同时定义了等效界面过渡区(NITZ)影响系数η,η与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基于复合材料导热系数计算模型,利用η建立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较好,误差小于6%。在此基础上,根据该模型分析了各相组分导热系数、水灰比、骨料取代率、孔隙饱和度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揭示了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传热差异,为再生混凝土传热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导热系数 细观尺度 界面过渡 复合材料 传热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保护层设计及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保国 杨雷 高英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274-278,共5页
针对武汉长江隧道工程高压富水的环境要求,以提高构件的耐久性,延长其服役寿命为主要目标,引入功能梯度材料设计原理,对盾构隧道管片外保护层材料进行单独设计.对普通混凝土保护层、高性能混凝土保护层及无细观界面过渡区水泥基材料(MIF... 针对武汉长江隧道工程高压富水的环境要求,以提高构件的耐久性,延长其服役寿命为主要目标,引入功能梯度材料设计原理,对盾构隧道管片外保护层材料进行单独设计.对普通混凝土保护层、高性能混凝土保护层及无细观界面过渡区水泥基材料(MIF)保护层等3种体系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及相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无细观界面过渡区水泥基材料表现出更为优异的性能,氯离子扩散系数减小一个数量级,而材料服役寿命增长10倍以上;力学性能及体积稳定性优良,完全满足工程所需强度,整体结构的体积变形匹配性良好,表面未见开裂,有效保证了结构构件的高耐久、长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 保护层 无细观界面过渡区水泥基材料 服役寿命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