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微波无线输能的高增益柔性天线研究
1
作者 彭文雄 李鑫源 +2 位作者 肖辉 张淮清 刘哲玮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0,共4页
为克服传统有线供能方式的接入不便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5.8 GHz微波无线输能(MWPT)高增益柔性天线。天线以聚酰亚胺(PI)为基底,采用广义迭代设计方法得到3层圆环结构,并选用共面波导(CPW)方式馈电。此外,为提高天线增益,在天线背面加载... 为克服传统有线供能方式的接入不便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5.8 GHz微波无线输能(MWPT)高增益柔性天线。天线以聚酰亚胺(PI)为基底,采用广义迭代设计方法得到3层圆环结构,并选用共面波导(CPW)方式馈电。此外,为提高天线增益,在天线背面加载空气层和柔性反射板,并对天线性能进行了测试。测量结果显示:该天线在频率5.8 GHz处的峰值增益为9.51 dBi;当天线弯曲在曲率半径为85,60,45 mm时,增益始终保持在8.89 dBi以上,S_(11)幅值始终小于-10 dB。最后,通过微波无线输能实验测得该天线最大能量捕获效率可达71.3%,在弯曲状态下也能保持59%以上的捕获效率。该天线的高增益、高能量捕获效率以及稳定性证明了其在微波无线输能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天线 高增益 微波无线输 能量捕获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无线输能技术研究进展与系统设计 被引量:9
2
作者 杨雪霞 周华伟 +1 位作者 周永金 梅欢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1-549,共9页
微波无线输能(microwav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MPT)技术应用于不易获取直流电能的场合,是研制太阳能卫星、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技术,也可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供能及环境低微微波能量的回收.比较了微带线型和共面带状线型2... 微波无线输能(microwav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MPT)技术应用于不易获取直流电能的场合,是研制太阳能卫星、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技术,也可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供能及环境低微微波能量的回收.比较了微带线型和共面带状线型2种典型整流天线的单元和阵列性能,提出了对接收天线和整流电路的要求;以获得最大微波波束捕获效率为目标,分析了发射天线拓扑结构及高斯削尖口径电平分布.在研究以上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C波段微波输能系统,该系统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直流-直流效率为35%.最后指出了微波无线输能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无线输 整流天线 天线 整流电路 转换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射阵天线的无线输能系统设计与实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淮清 王加鹏 +2 位作者 肖辉 陈建宇 肖冬萍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5,共6页
微波无线输能技术因其传输距离远,易于调控,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文中提出一款基于移动馈源的波束扫描平面反射阵天线,该阵列由19×19个移相单元构成,整体尺寸为490.2 mm×490.2 mm。通过仿真验证了提出的移相单元可以覆盖360... 微波无线输能技术因其传输距离远,易于调控,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文中提出一款基于移动馈源的波束扫描平面反射阵天线,该阵列由19×19个移相单元构成,整体尺寸为490.2 mm×490.2 mm。通过仿真验证了提出的移相单元可以覆盖360°全相位,且反射系数大于-0.1 dB(97.7%)。基于CST全波仿真表明,设计的反射阵扫描角度为-28°~+25°。同时,搭建了一个微型的传能系统用于验证反射阵天线的性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在有平面反射阵天线的情况下,在其辐射近场范围内,无线传能系统接收终端获得的功率提高约为无反射阵情况下的700%~1500%,非常有利于传能系统的能量传输。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证明该反射阵天线在微波无线传能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无线输 移相单元 反射阵天线 波束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无线输能通道的PSPICE等效电路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俊 黄娟 +1 位作者 阎守国 张碧星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84-1890,共7页
根据压电晶片厚度振动一维等效电路、传输线理论和超声传播理论提出一种PSPICE等效电路模型.该模型利用有损传输线可对压电晶片的机械损耗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利用该模型对超声无线输能系统声电转换通道进行了PSPICE等效电路建模和仿真,... 根据压电晶片厚度振动一维等效电路、传输线理论和超声传播理论提出一种PSPICE等效电路模型.该模型利用有损传输线可对压电晶片的机械损耗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利用该模型对超声无线输能系统声电转换通道进行了PSPICE等效电路建模和仿真,不仅得到了快速可靠的计算结果,而且简化了超声无线输能系统的电路设计过程.该方法为研究超声无线输能系统提供了有效可靠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无线输 压电等效电路 PSPICE仿真 有损传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谐振式无线输能网络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涛 王允建 倪艳凤 《电子测量技术》 2017年第3期89-93,共5页
对于电动汽车的谐振式无线输能电路的系统结构,由于存在多个参数,并且如今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参数选取的理论来保证整个系统处于理想的工作状态。为了提高和优化系统的传输功率和传输效率,选用了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优化。首先推导了SPSP... 对于电动汽车的谐振式无线输能电路的系统结构,由于存在多个参数,并且如今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参数选取的理论来保证整个系统处于理想的工作状态。为了提高和优化系统的传输功率和传输效率,选用了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优化。首先推导了SPSP结构的无线输能主电路及传输效率和传输功率的公式,然后用一般的方法进行取值,针对传统方法随机性强的缺点,建立了功率传输结构的优化模型,最后进行仿真优化。仿真结果表明,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优化复杂的功率传输结构,并且使传输功率和传输效率达到所需要的理想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振式无线输 粒子群算法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无线输能系统光伏特性及最大功率跟踪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熊振阳 蔡榕 +1 位作者 徐国宁 贾忠臻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29,共9页
针对激光无线输能系统接收端激光光伏阵列由于激光强度不均匀和不稳定而导致其输出P-U特性曲线呈现多峰、波动性强、稳定性差的问题,首先结合砷化镓激光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建立激光光伏电池阵列模型,分析其多峰产生的原因。然后利用捕... 针对激光无线输能系统接收端激光光伏阵列由于激光强度不均匀和不稳定而导致其输出P-U特性曲线呈现多峰、波动性强、稳定性差的问题,首先结合砷化镓激光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建立激光光伏电池阵列模型,分析其多峰产生的原因。然后利用捕猎搜索算法动态调节粒子群算法中粒子的搜索空间,改进粒子的控制机制,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跟踪精度和稳定性,且可有效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最后基于交错并联Boost电路,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该算法在激光无线输能系统输出最大功率跟踪方面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无线输 光伏阵列 最大功率点跟踪 粒子群优化算法 捕猎搜索算法 多峰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发线圈水平侧移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毅 曹阳阳 +2 位作者 霍跃华 杜欣欣 田子建 《矿业科学学报》 2017年第1期66-74,共9页
针对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输电系统中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发生平行不共轴的水平侧移问题,分别采用互感耦合理论和二端口网络理论对其进行建模分析,并通过数学推导得出用s参数表示的归一化功率和传输效率表达式。运用HFSS软件仿真了系... 针对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输电系统中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发生平行不共轴的水平侧移问题,分别采用互感耦合理论和二端口网络理论对其进行建模分析,并通过数学推导得出用s参数表示的归一化功率和传输效率表达式。运用HFSS软件仿真了系统在过耦合、临界耦合和欠耦合状态下,水平侧移量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用于改善系统的优化结构。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并验证所提出的优化结构可有效消除侧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善系统传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输 电磁耦合谐振 水平侧移 二端口网络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的中距离无线能量中继传输(英文)
8
作者 戴旭光 俞凯 +3 位作者 陈谦 谭冲 周志刚 卜智勇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47-50,共4页
基于磁场共振的无线输能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关注的能量传输技术,其中能量可以通过磁场共振的方式在非辐射的近场中传输。文章提出了一种带有中继回路的四线圈磁场共振系统。根据电路分析和仿真,设计并优化了相关参数使该系统工作在磁场共... 基于磁场共振的无线输能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关注的能量传输技术,其中能量可以通过磁场共振的方式在非辐射的近场中传输。文章提出了一种带有中继回路的四线圈磁场共振系统。根据电路分析和仿真,设计并优化了相关参数使该系统工作在磁场共振状态。实验表明,在有无中继回路时,电源效率分别为33.4%和22.1%。与没有中继回路相比,中继回路可以将电源效率提高11.3%;并将传输距离提高约2倍的线圈直径。实验结果表明,在磁场共振系统中,中继回路可以提高电源的效率并增加能量的传输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输 磁场共振 能量中继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整流天线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光旻 洪劲松 王秉中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65,共7页
本文介绍了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进行无线输能的整流天线和能进行无线定位的时间反演算法。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整流天线要求紧凑的天线结构,高效的微波能量到直流电量的转换效率以及较高的入射波频率。利用时间反演算法的时... 本文介绍了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进行无线输能的整流天线和能进行无线定位的时间反演算法。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整流天线要求紧凑的天线结构,高效的微波能量到直流电量的转换效率以及较高的入射波频率。利用时间反演算法的时—空聚焦特性,可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无线定位问题,以提高整流天线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输 整流天线 时间反演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比特反馈的分布式多点协作微波输能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孟涵 林则瑜 王文杰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0-726,共7页
无线传感器和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推动了无线输能技术的研究,并随着近年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无线节点大幅增加,无线输能有了更广泛的应用空间。微波输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无线输能方式,具有能量传输距离远的优势,而利用在无线通信上被广泛应... 无线传感器和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推动了无线输能技术的研究,并随着近年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无线节点大幅增加,无线输能有了更广泛的应用空间。微波输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无线输能方式,具有能量传输距离远的优势,而利用在无线通信上被广泛应用的分布式多点协作技术,还可在遮挡环境下输能,并能提升输能效率。但是目前已有研究通过各节点检测相位以进行协作,输能节点成本较高,难以通过增加节点数量以提升效率。为此本文提出使用单比特反馈方法,免去了复数乘除法计算,只检测幅度实现协作,在输能效率小幅下降的代价下大幅降低了各节点的硬件成本。通过仿真得出在64个全向节点下能达近5%的输能效率;实验验证在七个输能节点下可获得15.6dB增益。本文提出的低成本方案使得通过增加发射节点来提升输能效率变得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输 微波 多点协作 分布式波束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宽/低输入功率的宽频整流电路设计
11
作者 郭振跃 杨雪霞 周华伟 《电子测量技术》 2018年第15期30-34,共5页
提出了一种由双T型短路匹配枝节、整流二极管和直通滤波器组成的低功率微带线整流电路。采用具有低导通电压的HSMS-2850二极管,使电路可工作于低输入功率条件;双T型阻抗匹配网络使电路具有宽频工作特性,输出端的直通滤波器用于抑制基波... 提出了一种由双T型短路匹配枝节、整流二极管和直通滤波器组成的低功率微带线整流电路。采用具有低导通电压的HSMS-2850二极管,使电路可工作于低输入功率条件;双T型阻抗匹配网络使电路具有宽频工作特性,输出端的直通滤波器用于抑制基波和高次谐波,以提高整流效率。ADS仿真和测试结果的趋势吻合。实测结果表明:整流电路在2.12-2.42GHz带宽内最高整流效率为56.2%,效率大于40%的相对带宽约15%;且在-13-5dBm的宽输入功率范围内,2.4GHz中心频点处的整流效率大于40%,该整流电路具有宽频、低/宽输入功率特性,可用于RFID、无线传感器等电子设备的无线供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 整流电路 低功率 整流效率 无线输 功率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肖特基二极管的紧凑高效型大功率整流电路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慧霞 陈鹏 李鹏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6-210,共5页
为了解决微波整流电路功率容量低、整流效率低、电路尺寸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紧凑、整流效率高、频率在2.45 GHz的大功率微波整流电路。采用4只肖特基二极管桥设计了两路微波整流电路,其结构具有对称性且共用一个匹配网络和谐波抑... 为了解决微波整流电路功率容量低、整流效率低、电路尺寸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紧凑、整流效率高、频率在2.45 GHz的大功率微波整流电路。采用4只肖特基二极管桥设计了两路微波整流电路,其结构具有对称性且共用一个匹配网络和谐波抑制网络,使得电路在整流效率不下降的条件下提升整流电路的功率容量;采用λg/8终端短路微带线并联于二极管与地之间和在射频分流处添加扇形开路支节来设计谐波抑制网络,使得整流二极管的二次、三次谐波被抑制,省去了输入低通滤波器的设计,达到小型化和整流效率的提高。在ADS软件仿真、优化下制作出实物,实测结果表示输入功率为38 dBm时,整流效率达70%,电路的尺寸为45 mm×65 mm。与其他大功率整流电路相比,该电路具有设计方法简单、电路尺寸小、功率容量大、整流效率高的特点,更适合应用到大功率、高电压供能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输 整流电路 高效率 大功率 小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内微带天线的FDTD全波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君书 徐得名 杨雪霞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2004年第5期618-621,共4页
针对金属管道中探测作业无缆机器人微波供能系统 ,对其能量接收部分的接收天线进行了设计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 (FDTD)结合PML边界条件全波分析了管道内圆极化微带天线 ,数值结果与测试结果比较吻合 。
关键词 时域有限差分法 微带天线 无线输 管道探测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波段圆极化整流天线的设计与实验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雪霞 薛玉杰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7-382,共6页
用电路仿真软件分析了影响微波整流二极管转换效率的因素,用电磁场全波分析软件研究整流天线的接收天线和LPF(低通滤波器),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流天线优化设计的一体化分析模型.设计制作了工作于10 GHz的整流天线,并在微波暗室中完成实验... 用电路仿真软件分析了影响微波整流二极管转换效率的因素,用电磁场全波分析软件研究整流天线的接收天线和LPF(低通滤波器),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流天线优化设计的一体化分析模型.设计制作了工作于10 GHz的整流天线,并在微波暗室中完成实验测量.实测结果与仿真值较为吻合,测得最大输出电压为2.45 V,最高转换效率为58%.最后总结了影响整流天线效率的诸因素,提出进一步提高整流天线效率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流天线 无线输 圆极化 低通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双频整流电路 被引量:7
15
作者 沈龙 杨雪霞 +1 位作者 聂美娟 胡越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66,71,共5页
提出一种双频微带整流电路。电路由一个十字型匹配枝节、二极管和直通滤波器组成。匹配枝节实现了二极管在两个频率下同时与50Ω匹配,直通滤波器有效抑制了基频和高次谐波。用ADS2011软件进行分析和设计,10mW输入功率时,整流电路工作在1... 提出一种双频微带整流电路。电路由一个十字型匹配枝节、二极管和直通滤波器组成。匹配枝节实现了二极管在两个频率下同时与50Ω匹配,直通滤波器有效抑制了基频和高次谐波。用ADS2011软件进行分析和设计,10mW输入功率时,整流电路工作在1.8GHz和2.4GHz的射频-直流(RF-DC)转换效率分别为75.8%和71.1%。实测结果显示,在1.8GHz和2.2GHz频率上电路有最大RF-DC转换效率,分别为50%和54%,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该双频整流电路具有输入功率低、易集成的特点,可用于RFID、嵌入式传感器等电子设备的无线供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流电路 双频 无线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度十大天线技术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跃平 《中兴通讯技术》 2023年第2期67-71,共5页
“十大天线技术进展”旨在遴选、记录天线领域的年度标志性成果。在广泛征集中国天线产学研界多位专家的意见后,整理出了2022年度十大天线技术进展,其中有九大天线技术来自中国。分别介绍了这些天线技术的技术特点和优势。认为在天线开... “十大天线技术进展”旨在遴选、记录天线领域的年度标志性成果。在广泛征集中国天线产学研界多位专家的意见后,整理出了2022年度十大天线技术进展,其中有九大天线技术来自中国。分别介绍了这些天线技术的技术特点和优势。认为在天线开发应用方面,中国后来居上。指出天线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天线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输能天线 大规模多入多出天线 太空卫星阵列天线 滤波天线 封装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directional secondary transmissions with energy harvesting in cognitiv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被引量:1
17
作者 TANG Kun SHI Rong-hua +2 位作者 ZHANG Ming-ying SHI He-yuan LEI Wen-ta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626-2640,共15页
To the existing spectrum sharing schemes in wireless-powered cognitiv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the protocols are limited to either separate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transmission or allow the secondary user to tr... To the existing spectrum sharing schemes in wireless-powered cognitiv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the protocols are limited to either separate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transmission or allow the secondary user to transmit signals in a time slot when it forwards the primary signal.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limitation,a novel cooperative spectrum sharing scheme is proposed,where the secondary transmission is multiplexed with both the primary transmission and the relay transmission.Specifically,the process of transmission is on a three-phase time-switching relaying basis.In the first phase,a cognitive sensor node SU1 scavenges energy from the primary transmission.In the second phase,another sensor node SU2 and primary transmitter simultaneously transmit signals to the SU1.In the third phase,the node SU1 can assist the primary transmission to acquire the opportunity of spectrum sharing.Joint decoding an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technique is adopted at the receivers to retrieve the desired signals.We further derive the closed-form expressions for the outage probabilities of both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Moreover,we address optimization of energy harvesting dura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coefficient strategy under performance criteria.An effective algorithm is then presented to solve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with the optimized solutions,the sensor nodes with the proposed cooperative spectrum sharing scheme can utilize the spectrum in a more efficient manner without deterior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imary transmission,as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one-directional scheme in th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cognitiv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ime-switching relaying wireless energy harvesting joint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bility analysis and stabilization of wireless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based on deadband control scheduling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英英 褚云凯 +1 位作者 车伟伟 刘意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4228-4235,共8页
Th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stabilization problems of the wireless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WNCSs) with signal transmission deadbands were considered. The deadbands were respectively set up at the sensor to the contro... Th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stabilization problems of the wireless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WNCSs) with signal transmission deadbands were considered. The deadbands were respectively set up at the sensor to the controller and the controller to the actor sides in the WNCS, which were used to reduce data transmission, furthermore, to decrease the network collision and node energy consumption.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time-varying delays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deadbands, the model for the WNCS was presented. A novel Lyapunov functional which took full advantages of the network factors was exploited. Meanwhile, new stability analysis and stabilization conditions for the WNCS were proposed, which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delay bounds, the transmission deadband bounds and the system stability. Two examples were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guarantee asymptotical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and reduce the data transmission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reless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 transmission deadband time-varying delay stability analysis stabi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AR: A new network coding-aware routing mechanism based on local topology detection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伟平 吴伟 +1 位作者 关庆娟 王建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178-3185,共8页
Recent researches show that inter-session network coding could decrease the number of packets transmission and achieve higher throughput in wireless network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orwarding mechanism. In most exis... Recent researches show that inter-session network coding could decrease the number of packets transmission and achieve higher throughput in wireless network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orwarding mechanism. In most existing relay mechanisms based on inter-session network such as COPE, relay node demands to collect the messages from its neighbor nodes to get notice of which packets already overheard by them so a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exists coding opportunity between or among forwarding packets. However, transmission overhead of this message collection and computing cost of opportunity determination will degrade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mechanisms. It is observed that coding opportunity at relay node is much more related with the local topology, and the opportunity of encoding three or more packets together is far less than that of encoding two packets together in wireless network with general density. Based on this, a new coding-aware routing mechanism, named TCAR, is proposed. TCAR ignores the oppommity of encoding three or more than three packets together. Each relay node maintains an encoding mapping table being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its local topology detection, which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path cost during routing setup phase, and determine that which two packets can be encoded together during the packets forwarding phase. In TCAR, instead of periodic messages collection, each relay nodes just need once local topology detection, and the encoding determination is much simpler than that of the former mechanism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ypical inter-session network coding mechanisms COPE and COPE-based routing, TCAR achieves 12% and 7% throughput gains, and keeps the minimum end to end del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session network coding coding aware routing wireless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ddle 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with multiple resonators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新 张桂香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127-2136,共10页
The equivalent two-port network model of a middle 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 system was presented based on strongly coupled multiple resonators. The key parameters of the WPT system include self-inductance, re... The equivalent two-port network model of a middle 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 system was presented based on strongly coupled multiple resonators. The key parameters of the WPT system include self-inductance, resistance, parasitic capacitance, mutual inductance and S-parameters of coils & resonators were analyzed. The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was used to optimize load power and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f the multi-resonator WPT system, and the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was realized through adjusting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e coils and resonators.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load power and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for middle 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with multiple resonators, at distances up to 3 times the coil radius with efficiency more than 70% and load power also close to 3.5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iddle range multiple resonators S-PARAMETERS two-port network impedance matc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