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全过程滞回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唐昌辉 倪佳 叶林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2-68,共7页
在已完成的1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了各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深入分析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特性,通过设置刚性短臂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作用等效为外荷载,综合运用'分级加变形&#... 在已完成的1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了各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深入分析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特性,通过设置刚性短臂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作用等效为外荷载,综合运用'分级加变形'和'分级加荷载'的方法,提出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全过程滞回分析方法,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对比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程度良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低周反复荷载 非线性 滞回曲线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恢复力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唐昌辉 叶林 赵铸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209,共8页
在已完成的1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配筋率的13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根据得到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采用虚梁法编程计算... 在已完成的1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配筋率的13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根据得到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采用虚梁法编程计算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试验梁的弯矩-挠度滞回曲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恢复力模型的建立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低周反复荷载 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 弯矩-挠度滞回曲线 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晓宝 赵国藩 文明秀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S1期116-121,共6页
首先对12根具有不同剪跨比、预应力度和箍筋及纵钢筋含量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抗剪强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影响梁抗剪强度的因素及斜截面破环形式的分析,提出计算抗剪强度的经验公式。
关键词 无粘结 部分预应力 抗剪强度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桥梁中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计算模式的采用
4
作者 杜栩 周子兵 《林业科技情报》 2003年第4期65-66,68,共3页
计算UPPC梁(板)的抗弯强度,关键是确定构件在极限承裁能力时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值。在UPPC梁的设计中,应根据结构的断面形式、受力状态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加以比较,以增加UPPC结构设计的准确性及合理性。同时建议结合现行“公桥... 计算UPPC梁(板)的抗弯强度,关键是确定构件在极限承裁能力时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值。在UPPC梁的设计中,应根据结构的断面形式、受力状态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加以比较,以增加UPPC结构设计的准确性及合理性。同时建议结合现行“公桥规”中对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计算原理与方法较全面、系统地研究UPPC梁桥的设计原理,并给出相应的实用计算方法和公式,从而为UPPC桥梁设计和“公桥规”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结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极限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力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杜进生 赖国麟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2-75,共4页
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分析的主要困难,是如何确定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本文引用文献[1]提出的“等效变形区”的概念,并认为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和“等效变形区长度与开裂截面中性轴高度” 的比值有关.... 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分析的主要困难,是如何确定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本文引用文献[1]提出的“等效变形区”的概念,并认为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和“等效变形区长度与开裂截面中性轴高度” 的比值有关.通过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试验数据的分析及应用弯矩曲率数值法计算,发现这一比值基本为常数,并取为15.2.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力分析和相应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一样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结 部分预应力 混凝土 应力分析 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配筋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陆洲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6期710-713,共4页
通过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状况的研究提出目前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针对有粘结非预应力筋对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裂缝宽度、裂缝间距等几方面的影响 ,通过试测和理论分析 ,提出了非预应力筋的有效配筋范围。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 配筋 无粘结预应力 极限应力 屈服强度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延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宋永发 宋玉普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6-589,共4页
通过 2 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 ,研究了影响其延性的主要因素 :非预应力筋配筋率、预应力筋配筋率、跨高比和荷载作用方式 .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受拉区非预应力筋配筋率和预应力筋配筋率的增大 ,梁的延性逐渐减小 ;随着受压区... 通过 2 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 ,研究了影响其延性的主要因素 :非预应力筋配筋率、预应力筋配筋率、跨高比和荷载作用方式 .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受拉区非预应力筋配筋率和预应力筋配筋率的增大 ,梁的延性逐渐减小 ;随着受压区非预应力筋配筋率的增大 ,梁的延性逐渐增大 .荷载作用方式对梁的延性有一定影响 ,跨高比对延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 延性试验 预应力筋配筋率 跨高比 荷载作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等幅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建玲 宋玉普 曲秀华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117,共6页
自行研制配制出满足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缓凝砂浆.根据12根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静载以及等幅疲劳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得到了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变增量、梁的裂缝宽度和挠度随重复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长的规律,及部分预... 自行研制配制出满足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缓凝砂浆.根据12根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静载以及等幅疲劳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得到了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变增量、梁的裂缝宽度和挠度随重复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长的规律,及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破坏始于非预应力钢筋的疲劳断裂的结论.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与同条件下通过灌浆浇筑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相比,疲劳寿命较高.建议了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公式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验算的计算公式,对试验梁进行了结构静力计算和疲劳验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结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缓凝砂浆 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红媛 房贞政 林希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1-96,共6页
本文通过两榀按不同预应力度配置无粘结预应力筋、非预应力筋的"强柱弱梁"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探讨其包括裂缝分布、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无粘结筋应力变化、位移延性、... 本文通过两榀按不同预应力度配置无粘结预应力筋、非预应力筋的"强柱弱梁"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探讨其包括裂缝分布、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无粘结筋应力变化、位移延性、耗能能力等工作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结 部分预应力 框架 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边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段建中 何利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3期62-67,共6页
研究设计2个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扁梁节点,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根据试件的裂缝开展过程,纵筋和箍筋的应变发展,预应力筋应变增长,以及试件的实测P-Δ曲线,着重研究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扁梁节点梁端和核心区的受力特性以及抗震... 研究设计2个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扁梁节点,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根据试件的裂缝开展过程,纵筋和箍筋的应变发展,预应力筋应变增长,以及试件的实测P-Δ曲线,着重研究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扁梁节点梁端和核心区的受力特性以及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 荷载 抗震性能 部分预应力 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纤维钢筋混凝土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扁梁柱节点设计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季韬 钱在兹 鄢飞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71,共11页
在四个扁梁柱节点试验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理论推导 ,得到一套考虑节点内、外核心区内的钢纤维和扁梁中配有的无粘结预应力筋作用的扁梁柱节点内、外核心区的设计方法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节点内、外核心区混凝土的强度 ,正确考虑了柱轴压... 在四个扁梁柱节点试验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理论推导 ,得到一套考虑节点内、外核心区内的钢纤维和扁梁中配有的无粘结预应力筋作用的扁梁柱节点内、外核心区的设计方法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节点内、外核心区混凝土的强度 ,正确考虑了柱轴压力的作用 ,仔细检查了节点的竖向抗剪能力 ;所提出的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得到试验数据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混凝土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 柱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闭合弯矩计算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永发 王清湘 宋玉普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48-350,共3页
通过 1 1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 ,研究了影响裂缝闭合的主要因素 :预应力筋配筋率、非预应力筋配筋率、跨高比、荷载作用方式 .用无粘结配筋指标βpe 和换算配筋率αpρ这两个参数来反映对裂缝闭合弯矩的影响 ,应用名义拉应力... 通过 1 1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 ,研究了影响裂缝闭合的主要因素 :预应力筋配筋率、非预应力筋配筋率、跨高比、荷载作用方式 .用无粘结配筋指标βpe 和换算配筋率αpρ这两个参数来反映对裂缝闭合弯矩的影响 ,应用名义拉应力建立了闭合弯矩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混凝土 裂缝闭合 弯矩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变形计算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尔玉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5-80,共6页
给出了20根矩形截面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其中2根为对比粱)短期变形(或刚度)的试验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及普通混凝土叠合梁的已有成果,提出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相对应的一套变形... 给出了20根矩形截面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其中2根为对比粱)短期变形(或刚度)的试验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及普通混凝土叠合梁的已有成果,提出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相对应的一套变形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公式计算精度较高,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结 部分预应力 混凝土叠合 变形 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预应力部分粘结CFRP筋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鹏 邓朗妮 邓宇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2009年第5期27-30,共4页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部分粘结"的新概念,进行了9根部分预应力部分粘结的碳纤维塑料筋(CFRP筋)与环氧树脂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静载试验,对其受力过程、破坏形态、荷载-挠度特性、延性性能、预应力度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试验...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部分粘结"的新概念,进行了9根部分预应力部分粘结的碳纤维塑料筋(CFRP筋)与环氧树脂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静载试验,对其受力过程、破坏形态、荷载-挠度特性、延性性能、预应力度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采取部分粘结及混合配筋的模式有利于改善CFRP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对CFRP筋混凝土梁的设计计算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RP筋 混凝土 部分粘结 受弯性能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杨志勇 胡芝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18-22,共5页
针对混凝土梁中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不粘结的特点,分析了影响梁在短期荷载作用下裂缝宽度的主要原因。对12根不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实验研究。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用统计方法推导出不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短期荷载作用下... 针对混凝土梁中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不粘结的特点,分析了影响梁在短期荷载作用下裂缝宽度的主要原因。对12根不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实验研究。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用统计方法推导出不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短期荷载作用下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 粘结 裂缝 宽度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迭合梁的试验研究
16
作者 陆洪健 赵志方 +1 位作者 高延民 赵志刚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199-204,共6页
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的试验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就荷载预应力、非预应力纵向受拉钢筋应力超前和后浇层混凝土应变滞后、平均截面应变、荷载-挠度关系、纯弯段梁顶混凝土的压应变分布及破坏特点做了详尽分析... 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的试验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就荷载预应力、非预应力纵向受拉钢筋应力超前和后浇层混凝土应变滞后、平均截面应变、荷载-挠度关系、纯弯段梁顶混凝土的压应变分布及破坏特点做了详尽分析,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提供试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结 预应力混凝土 迭合 挠度 裂缝 正截面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裂和裂缝闭合性能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建玲 宋玉普 刘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8-132,共5页
为便于施工操作保证结构质量.配制出满足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缓凝砂浆.通过21根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裂试验和裂缝闭合试验,得到了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静载条件下的开裂强度和裂缝闭合强度;分析了缓粘结部分预应... 为便于施工操作保证结构质量.配制出满足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缓凝砂浆.通过21根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裂试验和裂缝闭合试验,得到了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静载条件下的开裂强度和裂缝闭合强度;分析了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等幅重复荷载作用下正截面疲劳抗裂的S-N曲线.建议实际混凝土构件的抗裂强度折减系数为0.55.对试验梁进行了结构静力计算和疲劳验算,比较了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关系.建议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静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凝砂浆 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抗裂 裂缝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纶纤维筋有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孟履祥 陶学康 +1 位作者 关建光 徐福泉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18,36,共10页
对以芳纶纤维筋为有黏结预应力筋、环氧涂层钢筋为非预应力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进行研究,共进行了10根梁从混凝土开裂、裂缝开展直至梁受弯破坏的全过程试验。测定了梁的开裂弯矩,梁截面应变分布,变形的发展,裂缝出现、发... 对以芳纶纤维筋为有黏结预应力筋、环氧涂层钢筋为非预应力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进行研究,共进行了10根梁从混凝土开裂、裂缝开展直至梁受弯破坏的全过程试验。测定了梁的开裂弯矩,梁截面应变分布,变形的发展,裂缝出现、发展及分布情况,提出区分芳纶纤维筋破断及混凝土压坏的界限等效配筋率或界限中和轴高度,推导出芳纶纤维筋拉断和混凝土压坏同时发生,混凝土压坏、芳纶纤维筋未拉断及芳纶纤维筋拉断、混凝土未压坏等情况的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并提出芳纶纤维筋有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短期刚度及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纶纤维筋 环氧涂层钢筋 有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受弯承载力 短期刚度 裂缝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强度计算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杜进生 赖国麟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3-17,共5页
通过对109片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分析,认为构件受弯破坏时,其“等效塑性区长度”与破坏截面中性轴高度的比值基本上接近于同一常数,在确定这一常数的值后,给出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公式及正截面抗弯强度的计算方法... 通过对109片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分析,认为构件受弯破坏时,其“等效塑性区长度”与破坏截面中性轴高度的比值基本上接近于同一常数,在确定这一常数的值后,给出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公式及正截面抗弯强度的计算方法。大量试验数据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结预应力 抗弯强度 混凝土 正截面 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劳荷载作用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宽度计算模型 被引量:7
20
作者 韩基刚 宋玉普 常继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977-3985,共9页
为了模拟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arti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PPC)梁疲劳裂缝扩展过程,建立在疲劳荷载作用下PPC梁裂缝宽度数值计算模型。首先,以静载黏结应力-滑移关系为基础,提出非预应力钢筋疲劳黏结应力-滑移关系;然后给出疲劳荷载... 为了模拟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arti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PPC)梁疲劳裂缝扩展过程,建立在疲劳荷载作用下PPC梁裂缝宽度数值计算模型。首先,以静载黏结应力-滑移关系为基础,提出非预应力钢筋疲劳黏结应力-滑移关系;然后给出疲劳荷载作用下开裂截面非预应力钢筋应力计算方法,重点考虑不同类型受拉钢筋之间的应力重分布、累计残余应变(混凝土和非预应力钢筋)及受拉钢筋面积损伤的影响。最后,基于黏结-滑移理论,建立疲劳裂缝宽度计算模型,并利用2组(H1和H2组)PPC梁疲劳试验对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宽度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同时对于低配筋率的H1组试验梁而言,利用该模型得到的裂缝宽度相对保守,因此,适于PPC构件的抗疲劳设计及验算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裂缝宽度 疲劳黏结应力-滑移关系 钢筋应力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