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 被引量:5
1
作者 胡忠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7-80,共4页
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以“不可道”之“道”为其哲学基础 ,以“无为”之“德”为其主要内涵 ,以“无知无欲”为其“利”之所在 ,以“知足”、“宝俭”为其“利”之所依。因而 ,它具有反经济发展的性质。
关键词 老子 无为 无知无欲 民利 宝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子》节俭思想及其现代转换
2
作者 王辉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48-52,共5页
《老子》俭的思想内涵丰富,呈现为节俭消费、简约生活、自我约束的内在修养等3种表达方式,它既是形上之道的具体要求,又是修身治国的必由之路。而"无知无欲"、"知足知止"、"自然无为"等是《老子》节俭思... 《老子》俭的思想内涵丰富,呈现为节俭消费、简约生活、自我约束的内在修养等3种表达方式,它既是形上之道的具体要求,又是修身治国的必由之路。而"无知无欲"、"知足知止"、"自然无为"等是《老子》节俭思想的3条基本实现路径。《老子》节俭思想对抑制消费主义的泛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增进个体身与心的调和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无知无欲 知足知止 自然无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的源流考 被引量:1
3
作者 荣刚 《社会》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6-36,共1页
“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非始于今天。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人在倡导混了。老庄的“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把混作为治国的良策:“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庄的无为政... “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非始于今天。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人在倡导混了。老庄的“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把混作为治国的良策:“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庄的无为政治主张,真是把混说绝了,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混”必须有两个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而治 传统文化 无知无欲 政治主张 社会现象 老庄 混作 传统社会 圣人 源流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营魄”源于“哉生魄”
4
作者 秦献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Z1期92-92,共1页
《老子》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句首三字,帛书甲本缺损,乙本作“戴营柏”,古通假。学者多据《楚辞·远游》王注,训“载”为“抱”,“魄”为“灵魂”,全句今译,则作“抱灵魂抱一”,同义重复,语不伦。或意“载”应为“哉”,... 《老子》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句首三字,帛书甲本缺损,乙本作“戴营柏”,古通假。学者多据《楚辞·远游》王注,训“载”为“抱”,“魄”为“灵魂”,全句今译,则作“抱灵魂抱一”,同义重复,语不伦。或意“载”应为“哉”,隶上句,犹未至。验诸先秦古籍,知其另有所本。《尚书·康诰》云:“惟三月哉生魄。”魄通霸,指月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古籍 帛书 同义重复 老子 灵魂 楚辞 缺损 通假 月相 无知无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之道──气功态
5
作者 方晓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5期54-59,共6页
老子之道──气功态方晓明老子在当时是一个反对派,对社会现实及其通行社会价值、行为准则持全面的批判态度。他所认为的造成天下无道的根本原因,分析起来,起码有这样两个,一是“欲”,二是“智”。老子说:“乐与饵,过客止。,’... 老子之道──气功态方晓明老子在当时是一个反对派,对社会现实及其通行社会价值、行为准则持全面的批判态度。他所认为的造成天下无道的根本原因,分析起来,起码有这样两个,一是“欲”,二是“智”。老子说:“乐与饵,过客止。,’(35章)(按:本文中《老子》引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入气功态 老子之道 《老子》 无知无欲 河上公注 “自然” 老子注 移精变气 养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陆王学派的豪昧主义
6
作者 张锡勤 《求是学刊》 1980年第3期83-87,共5页
关键词 陆王心学 陆王学派 王守仁 圣人 尊德性 陆九渊 无知无欲 道问学 “致良知” 信仰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