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
被引量:5
- 1
-
-
作者
胡忠雄
-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7-80,共4页
-
文摘
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以“不可道”之“道”为其哲学基础 ,以“无为”之“德”为其主要内涵 ,以“无知无欲”为其“利”之所在 ,以“知足”、“宝俭”为其“利”之所依。因而 ,它具有反经济发展的性质。
-
关键词
老子
道
无为
无知无欲
民利
宝俭
-
分类号
B223.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82-053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论《老子》节俭思想及其现代转换
- 2
-
-
作者
王辉
-
机构
河南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
出处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48-52,共5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10YJA720036)
-
文摘
《老子》俭的思想内涵丰富,呈现为节俭消费、简约生活、自我约束的内在修养等3种表达方式,它既是形上之道的具体要求,又是修身治国的必由之路。而"无知无欲"、"知足知止"、"自然无为"等是《老子》节俭思想的3条基本实现路径。《老子》节俭思想对抑制消费主义的泛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增进个体身与心的调和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老子》
无知无欲
知足知止
自然无为
-
Keywords
Laozi
being unprincipled in knowing and objectless in desires
knowing contentment and where to stop
spontaneously so and no coercive action.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混”的源流考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荣刚
-
出处
《社会》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6-36,共1页
-
文摘
“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非始于今天。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人在倡导混了。老庄的“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把混作为治国的良策:“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庄的无为政治主张,真是把混说绝了,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混”必须有两个条件。
-
关键词
无为而治
传统文化
无知无欲
政治主张
社会现象
老庄
混作
传统社会
圣人
源流考
-
分类号
C0
[社会学]
-
-
题名“载营魄”源于“哉生魄”
- 4
-
-
作者
秦献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Z1期92-92,共1页
-
文摘
《老子》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句首三字,帛书甲本缺损,乙本作“戴营柏”,古通假。学者多据《楚辞·远游》王注,训“载”为“抱”,“魄”为“灵魂”,全句今译,则作“抱灵魂抱一”,同义重复,语不伦。或意“载”应为“哉”,隶上句,犹未至。验诸先秦古籍,知其另有所本。《尚书·康诰》云:“惟三月哉生魄。”魄通霸,指月相。
-
关键词
先秦古籍
帛书
同义重复
老子
灵魂
楚辞
缺损
通假
月相
无知无欲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老子之道──气功态
- 5
-
-
作者
方晓明
-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5期54-59,共6页
-
文摘
老子之道──气功态方晓明老子在当时是一个反对派,对社会现实及其通行社会价值、行为准则持全面的批判态度。他所认为的造成天下无道的根本原因,分析起来,起码有这样两个,一是“欲”,二是“智”。老子说:“乐与饵,过客止。,’(35章)(按:本文中《老子》引文...
-
关键词
进入气功态
老子之道
《老子》
无知无欲
“欲”
河上公注
“自然”
老子注
移精变气
养生术
-
分类号
B223.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批判陆王学派的豪昧主义
- 6
-
-
作者
张锡勤
-
出处
《求是学刊》
1980年第3期83-87,共5页
-
-
关键词
陆王心学
陆王学派
王守仁
圣人
尊德性
陆九渊
无知无欲
道问学
“致良知”
信仰主义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