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质疑——与胡义成同志商榷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广亮 高立胜 《云南社会科学》 1984年第4期85-89,5,共6页
胡义成同志在《实践属性之再探索》(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胡文。)中认为,实践除了固有目的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等之外,还具有无目的性、生物性和被动性等属性;并由此提出了“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等命... 胡义成同志在《实践属性之再探索》(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胡文。)中认为,实践除了固有目的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等之外,还具有无目的性、生物性和被动性等属性;并由此提出了“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等命题。我们认为,作者提出的实践具有无目的性以及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和命题,是难以成立的。在此,愿将我们的几点看法,就教于胡义成同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目的性 起始点 实践活动 辩证统一 人类认识过程 感性实践 实践与认识 体认 目的 主观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践无目的性同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2
作者 胡义成 《河北学刊》 1985年第1期42-46,共5页
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对“实践”的理解,包括实践固有目的性而不同时具有无目的性,更有甚者把“目的是实践的起始点(出发点)”命题,当作马克思主义命题。这种观点误解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经典... 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对“实践”的理解,包括实践固有目的性而不同时具有无目的性,更有甚者把“目的是实践的起始点(出发点)”命题,当作马克思主义命题。这种观点误解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论与反映论相统一的思想,应予讨论和纠正。 实践始于无具体目的 毛泽东同志曾把实践论称为能动反映论。《实践论》把人的“肉体感官”对客体的反映,不仅视为特定认识的起始点,而且视为特定实践的起始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进一步指出,“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就是“物质——意识——物质”的过程,这是对反映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后来,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所谓认识客观真理,即是人在实践中,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和本质,经过渐变和突变,成为尚未经过考验的主观真理。要认识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主观真理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观真理,还得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这里实践始于“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的意思是明确的。正如《实践论》所说,感性认识只是“感觉和即象的阶段”,它还形不成实践主体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理性认识,因而,实践主体在这个阶段上也形不成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具体目的(包括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目的性 感性实践 理性 科学实践观 起始点 《实践论》 实践主体 辩证统一 反映论 两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与实践目的 被引量:1
3
作者 魏峰 《社会科学辑刊》 1984年第6期31-37,共7页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实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志曾提出了“净化”实践的观点,主张把目的和能动性从实践中“净化”出去。这种观点机械地割裂了实践与目的的关系,理所当然地遭到了许多同志的反对。最近,有的同志又提...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实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志曾提出了“净化”实践的观点,主张把目的和能动性从实践中“净化”出去。这种观点机械地割裂了实践与目的的关系,理所当然地遭到了许多同志的反对。最近,有的同志又提出了“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参见《学习与探索》一九八三年第六期《论实践的属性》)。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也是不能够成立的,在此愿就教于同志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实践活动 无目的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客体相互作用 辩证关系 认识过程 能动性 矛盾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 问题展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实践的目的性问题答陈广亮、高立胜同志 被引量:1
4
作者 胡义成 《云南社会科学》 1985年第2期21-27,48,共8页
“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是我在《实践属性之再探索》(《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等文章中提出供考虑的一个命题。该命题悖于我国目前的流行看法。陈广亮和高立胜两同志在《“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辩证统一”质疑》... “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是我在《实践属性之再探索》(《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等文章中提出供考虑的一个命题。该命题悖于我国目前的流行看法。陈广亮和高立胜两同志在《“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辩证统一”质疑》(《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一文(以下简称陈文)中,对此提出了商榷。本文是我的简要答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目的性 起始点 黑格尔 性问题 马克思 马恩 人的劳动 劳动过程 实践属性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艺术的审美本质——与何新、涂途商榷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来祥 栾贻信 《学习与探索》 1982年第2期41-48,共8页
艺术的审美本质是一个似乎早已解决,实际上并未解决的重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学习与探索》曾发表了两篇文章(八○年六期、何新《试论审美的艺术观》;八一年四期、涂途《艺术的审美作用及其他》)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何新同志立... 艺术的审美本质是一个似乎早已解决,实际上并未解决的重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学习与探索》曾发表了两篇文章(八○年六期、何新《试论审美的艺术观》;八一年四期、涂途《艺术的审美作用及其他》)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何新同志立足于冲破“艺术理论的某些禁区”,针对艺术的传统意义,艺术是对生活的形象反映,提出了“艺术以自身为内容和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作 审美情感 审美本质 审美意识 别林斯基 再现艺术 感性与理性 认识论 无目的性 为艺术而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冰检测中飞机图像特征点精确提取算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建树 杨涛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2年第17期205-208,213,共5页
传统角点检测算法无法精确提取感兴趣的特征点。为此,提出一种新的特征点提取算法。通过曲率角点检测算法提取飞机图像的特征点,并作为待匹配图像,采用像素相关性匹配算法进行特征点提取,利用飞机机身固定结构约束匹配算法去除误匹配对... 传统角点检测算法无法精确提取感兴趣的特征点。为此,提出一种新的特征点提取算法。通过曲率角点检测算法提取飞机图像的特征点,并作为待匹配图像,采用像素相关性匹配算法进行特征点提取,利用飞机机身固定结构约束匹配算法去除误匹配对。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精确提取特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点提取 无目的性 模板匹配 像素相关性 误匹配对 固定结构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二律背反论美 被引量:5
7
作者 丁智琼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75-77,共3页
康德的二律背反论美主要见于他的美学专著《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康德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二律背反这种矛盾分析方法对美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这主要体现在四组二律背反结论中 ,它们分别是 :美是无利害的利害性 ;美是无... 康德的二律背反论美主要见于他的美学专著《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康德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二律背反这种矛盾分析方法对美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这主要体现在四组二律背反结论中 ,它们分别是 :美是无利害的利害性 ;美是无概念的概念 ;美是无普遍的普遍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律背反 审美判断 审美对象 审美主体 康德 普遍性 无目的性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德国古典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 被引量:3
8
作者 曾繁仁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8-63,共6页
“美是真与善的桥梁”、“美在自由”、“美是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德国古典美学申的三个基本命题。前者在认识与实践之间发现了独特的情感领域,中者在理论上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后者抓住了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相结合的创... “美是真与善的桥梁”、“美在自由”、“美是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德国古典美学申的三个基本命题。前者在认识与实践之间发现了独特的情感领域,中者在理论上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后者抓住了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相结合的创作和欣赏规律。分析和理解这三个命题,并梳理出其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古典美学 感性与理性 康德美学 无目的性 理性冲动 感性冲动 情感领域 美学思想 判断力 理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妙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谈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来祥 栾贻信 《江汉论坛》 1981年第6期68-71,共4页
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和赏心悦目的艺术之宫,谁无爱美之心、审美之趣!但什么是审美,审美活动有什么规律和特点,却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难题。本文就是想对审美的规律和根本特征作些初步探索和说明。审美是一种情感(广义的)判断。当人们面临着一... 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和赏心悦目的艺术之宫,谁无爱美之心、审美之趣!但什么是审美,审美活动有什么规律和特点,却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难题。本文就是想对审美的规律和根本特征作些初步探索和说明。审美是一种情感(广义的)判断。当人们面临着一种美的对象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荡气回肠、兴奋喜悦之情。但若问他为什么喜悦,却往往难于明言。古人常说:“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活动 艺术创造 艺术创作活动 主要特征 无意识 思想情感 无目的性 浪漫主义 艺术家 布莱希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想象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劲超 《文史哲》 1987年第5期92-94,共3页
想象是人脑对记忆系统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改造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模型或假说的思维过程,是已有的暂时神经联系的重新分解和组合的过程。想象按其不同的机制和特点,可以分为消极想象和积极想象两种。消极想象创造出不需要加以实现的形象和... 想象是人脑对记忆系统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改造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模型或假说的思维过程,是已有的暂时神经联系的重新分解和组合的过程。想象按其不同的机制和特点,可以分为消极想象和积极想象两种。消极想象创造出不需要加以实现的形象和模型,它具有无目的性和虚幻性的特点;积极想象是一种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目的性、有序性和现实性的思维活动,它又可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一种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但自己却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模型的思维活动;而创造性想象则是一种不依赖于现成的描述,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独立地创造出还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模型或假说的思维活动。笔者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活动 认识发展 想象活动 思维过程 想象创造 无目的性 有序性 现实性 虚幻性 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属性之再探索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义成 《云南社会科学》 1983年第3期89-95,共7页
目前,当我国及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和论文论及科学实践观的时候,大体上认为:作为认识论范畴的实践,固有目的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等。这是对的。但是,这种看法,未能相应地论述实践的另外一些与此不能割离的属性:无目的性,生物性和... 目前,当我国及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和论文论及科学实践观的时候,大体上认为:作为认识论范畴的实践,固有目的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等。这是对的。但是,这种看法,未能相应地论述实践的另外一些与此不能割离的属性:无目的性,生物性和被动性等。本文试图补论实践的这几个被人们长期忽略了的属性,以及它们与充分论说过的那些属性的大致关系。笔者意识到,这涉及认识论的一系列根本理论问题,希望在讨论中深化对科学实践观的研究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体实践 被动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科学实践观 社会性 生物性 能动性 实践过程 无目的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前期文艺观历史流变考论
12
作者 孟文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57,共11页
郭沫若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阐发关于文艺作品“无目的性”与“功利性”问题的辨析,一直到20年代中期,这个问题都以文艺作品的“无目的性”和“社会使命”观念交替转换的形式表现出来。郭沫若当时在这一观念阐发上的不断“自我相违”与“... 郭沫若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阐发关于文艺作品“无目的性”与“功利性”问题的辨析,一直到20年代中期,这个问题都以文艺作品的“无目的性”和“社会使命”观念交替转换的形式表现出来。郭沫若当时在这一观念阐发上的不断“自我相违”与“左右摇摆”,并非仅源于其思想观念或者心态的复杂性,而是与其在不同环境中身份的转变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1925年以后,因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个人思想的明确坚定,郭沫若便彻底“摇”到文学要承担“社会使命”的一端,再也没“摆”回文学的“无目的性”那一端。但在全面抗战历史阶段,郭沫若对文艺的“功利性”又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总的来看,郭沫若前期文艺现折射出他在不同历史境遇中“诗人”与“政治家”身份的“变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文艺 无目的性 “功利性” 历史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呐喊》:与迦尔洵安特莱夫和尼采的创造性对抗(下)
13
作者 马里安.高利克 伍晓明 《鲁迅研究动态》 CSSCI 1989年第2期37-41,共5页
鲁迅的狂人与安特莱夫的患妄想自大狂的或诡辩的江湖骗子也有本质的不同。鲁迅的狂人在无意中发现了历史的秘密之后,并没有象安特莱夫的主人公在缓慢而坚定地接近“神圣的铁窗格公式”之时那样,喊出“我知道了”。与此同时。
关键词 鲁迅 《呐喊》 尼采 创造性 《狂人日记》 无目的性 独创性 《摩罗诗力说》 《鲁迅全集》 查拉图斯特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手稿》对实践二重性的多方面揭示
14
作者 胡义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16-19,共4页
实践是主客观、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具体承担者。《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还不是成熟的马克思著作,但它在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多方面(或多角度)地揭示了实践的二重性。这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 《手稿》 辩证统一 实践的二重性 无目的性 客体性 受动性 感性 对象性 马克思著作 个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