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无症状静脉血栓的临床调查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罗蕾 王国蓉 +2 位作者 郭琴 苏畅 李吟枫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无症状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为血栓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27例,在置管前和置管后第2、7、14、21、28、35、42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置管侧上肢...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无症状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为血栓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27例,在置管前和置管后第2、7、14、21、28、35、42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置管侧上肢静脉的穿刺点、穿刺点上方2 cm处、肘窝上方10 cm处和腋窝4个部位进行随访检测,记录无症状静脉血栓发生时间、部位、血栓分级和统计发生率。多因素分析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寻危险临界值。结果 :无症状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8.82%,发生无症状血栓中位时间为3天;62例无症状血栓患者共检测出81处静脉血栓,其中深静脉血栓占23.46%,浅静脉血栓占76.54%;血栓分级:Ⅰ级占51.85%,Ⅱ级占37.04%,Ⅲ级占11.11%。美东地区肿瘤协作组评分(OR=9.185,95%CI 4.770~28.262,P<0.001)、静脉血液流速(OR=0.577,95%CI 0.506~0.858,P=0.002)与无症状血栓发生相关。静脉血液流速的危险临界值为4.78cm/s(曲线下面积为0.739,95%CI 0.649~0.830)。结论 :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无症状血栓发生率高,发生时间早,多发生于穿刺点上方2~10 cm贵要静脉处,以浅静脉血栓为主。建议对活动能力低下,静脉血液流速≤4.78 cm/s的高危人群进行有目的置管前筛查和干预措施,预防无症状静脉血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者 PICC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无症状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伴发症状性及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6
2
作者 刘亚枫 李建军 +3 位作者 杨军 顾海伦 王维 刘宝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24-528,共5页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时间、症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1年随访资料,依据有无DVT分为非DVT组(183例)和DVT组(48例)。比较2组患者...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时间、症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1年随访资料,依据有无DVT分为非DVT组(183例)和DVT组(48例)。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体质量指数、心脏病史、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假体类型、置换类型、术后疼痛及术后3个月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对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状性DVT主要发生于术后1月内,无症状性DVT发病高峰在术后3~6个月,且后者发生率高于前者。单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史(P <0.05)、手术时间(P <0.01)、术后疼痛(P <0.05)、术后3个月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P <0.05)是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术后3个月口服抗血小板药(OR=0.32,95%CI:0.17~0.86,P <0.01)是DVT形成的保护性因素,术后疼痛(OR=1.89,95%CI:1.84~2.37,P <0.01)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论 规范抗凝剂护理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仍可并发DVT,且多为无症状性DVT,口服抗血小板药是DVT发生的保护性因素,术后疼痛是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