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5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患者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1
作者 乐华辉 黄坤 +1 位作者 艾海军 胥海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0-536,共7页
目的构建并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2月于我院接受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治疗的2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190)与验证集(n=... 目的构建并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2月于我院接受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治疗的2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190)与验证集(n=82)。训练集根据术后是否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n=61)和未出血组(n=129),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4.3.3工具包构建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校准度及临床适用性。结果心房颤动、空腹血糖、术前NIHSS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训练集及验证集预测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6(95%CI:0.974~0.999)、0.986(95%CI:0.967~1.000),灵敏度分别为95.08%、99.98%,特异度分别为95.35%、92.98%。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 症状颅内出血 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依从性与高龄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脑白质高信号的影响
2
作者 马铁 王国强 +2 位作者 曹俊杰 姜玉青 黄勇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42-104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治疗依从性、高龄及多维度危险因素的独立作用。方法采用单中心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治疗依从性、高龄及多维度危险因素的独立作用。方法采用单中心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262例,根据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8(eight-Item 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acale,MMAS-8)分为依从组116例和不依从组146例。通过电子病历收集人口学、病史及血压数据;盲法评估Fazekas评分量化WMH严重程度;采用MMAS-8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行为学指标。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不依从组婚姻状况、mRs评分、Fazekas评分与依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依从组舒张压明显高于依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29±7.51)mm Hg(1 mm Hg=0.133 kPa)vs(83.98±8.11)mm Hg,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高血压病程≥5年、收缩压、MoCA评分<10分及治疗不依从与WMH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80岁(OR=3.305,95%CI:1.560~7.001,P=0.002)、收缩压(OR=1.026,95%CI:1.008~1.044,P=0.003)、MoCA评分<10分(OR=5.210,95%CI:2.060~13.176,P=0.000)及治疗不依从(OR=2.380,95%CI:1.346~4.209,P=0.003)为WMH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病程在多因素模型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依从性差与高龄是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WMH进展的核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白质病 治疗依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对比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3
作者 罗容 侍海存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2-768,共7页
目的 初步探索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2024年5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轻型BAD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联合... 目的 初步探索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2024年5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轻型BAD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组(双泵组)和替罗非班组。发病7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或肢体功能评分增加≥1分定义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发病3个月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 共纳入轻型BAD患者83例,其中双泵组31例,替罗非班组52例,两组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泵组发生END的比例低于替罗非班组[6.5%(2/31)vs.26.9%(14/52),P=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泵组预后良好比例高于替罗非班组[96.8%(30/31)vs.76.9%(40/52),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泵组有1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渗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颅内出血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是BAD患者不发生END和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较替罗非班治疗能够降低轻型BAD患者END的发生率,增加发病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且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进展速度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绪森 李沛城 +5 位作者 陈珑 李波 刘一之 袁晨 李婉慈 丁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0-1174,共5页
目的评估脑梗死进展速度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海德堡标准定... 目的评估脑梗死进展速度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海德堡标准定义,将其分为取栓术后sICH组与无sICH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取栓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梗死进展速度预测sICH的效能。结果218例患者中,sICH组23例,无sICH组195例,两组患者NIHSS评分、侧支循环状态、核心梗死体积及梗死进展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进展速度较快是机械取栓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梗死进展速度预测sICH的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69.7%,AUC=0.751,预测值为7.6 mL/h。结论梗死进展速度较快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sICH的预测因子。梗死进展速度大于7.6 mL/h时,机械取栓后发生sICH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取栓 缺血卒中 进展速度 症状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无症状脑梗死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一项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秋伶 唐文武 +4 位作者 余艺雯 邓欢 杨小华 陈晓霞 季一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3232-3239,共8页
背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具有较高无症状脑梗死(SBI)发病率,且是症状性脑梗死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前阶段。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MHD患者SBI风险,以早期识别并减少不良预后。目的探讨MHD患者发生SBI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效... 背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具有较高无症状脑梗死(SBI)发病率,且是症状性脑梗死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前阶段。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MHD患者SBI风险,以早期识别并减少不良预后。目的探讨MHD患者发生SBI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效能。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0月4个中心(川北医学院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广元市中心医院、遂宁市中心医院、蓬安县人民医院)的486例MHD患者。以MHD患者是否发生SBI为结局事件,分为SBI组(n=102)和非SBI组(n=384),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集(n=340)和验证集(n=146)。通过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测变量,构建MHD患者发生SBI的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建模集70例(20.6%)MHD患者发生SBI,验证集32例(21.9%)患者发生SBI。LASSO回归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7,95%CI=1.005~1.050)、饮酒史(OR=4.487,95%CI=2.075~9.706)、BMI(OR=1.082,95%CI=1.011~1.156)、睡眠时间<5 h/d或>9 h/d(OR=6.286,95%CI=3.560~11.282)、慢性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乙肝)(OR=1.873,95%CI=1.067~3.347)、血清乳酸水平(OR=1.452,95%CI=1.152~1.897)、尿素清除率(URR)(OR=0.922,95%CI=0.875~0.970)和抗血小板药用药史(OR=0.149,95%CI=0.030~0.490)是MHD患者发生SB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构建包含上述8个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该预测模型在建模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6(95%CI=0.759~0.873)和0.808(95%CI=0.723~0.893),校准曲线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DCA曲线提示该模型可使患者获得最大临床收益。结论基于年龄、饮酒史、BMI、睡眠不足或睡眠过长、慢性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乙肝)、血清乳酸水平、URR和抗血小板药用药史建立的MHD患者发生SBI风险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性,有望对MHD患者发生SBI风险进行准确、个性化的评估并实施早期干预以降低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 维持血液透析 预测模型 多中心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IL-18、hs-CRP水平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晋娜 许丽娜 +3 位作者 李敏 宋怡 张静 贾龙斌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714,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水平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水平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的相关性,为早期预防VCI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山西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60例,按照是否合并认知障碍分为无认知障碍组(no cognitive impairment, NCI,57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组(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VCIND,56例)和血管性痴呆组(vascular dementia, VaD,47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测评各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采用Pullicino梗死灶面积计算方法计算梗死面积(分为小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分别在脑梗死急性期(0~7 d)、恢复期(15~30 d)和6个月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BDNF、IL-18的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的水平。观察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和不同梗死面积对血清BDNF、IL-18、hs-CRP的影响,比较NCI、VCIND和VaD三组患者BDNF、IL-18和hs-CRP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VCI的相关性。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轻度组、小面积梗死组血清BDNF的水平和MoCA评分分别显著高于缺损中、重度组和中面积、大面积梗死组,其血清IL-18、hs-CRP水平分别显著低于缺损中、重度组和中面积、大面积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NCI组、VCIND组、VaD组的BDNF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和6个月时均呈递减趋势,急性期和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IL-18、hs-CRP水平在急性期、恢复期和6个月时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BDNF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与VCI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而IL-18、hs-CRP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与VCI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BDNF、IL-18和hs-CRP参与了急性脑梗死后VCI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BDNF发挥了积极的保护作用,IL-18和hs-CRP对认知功能造成了明显的损害,血清BDNF、IL-18和hs-CRP的表达水平与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VCI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认知障碍 神经营养因子 白细胞介素18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在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
7
作者 曹晋超 李婉玲 张辉杰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29-1637,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行为互动模式(IMCHB)的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在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6月—10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0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将神经内科一病区的病人纳入对...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行为互动模式(IMCHB)的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在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6月—10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0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将神经内科一病区的病人纳入对照组,二病区的病人纳入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病人住院期间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IMCHB的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比较病人的运动功能得分、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生活质量得分。结果:观察组3例病人失访,对照组2例病人失访,最终观察组37例病人完成研究,对照组38例病人完成研究。病人运动功能得分、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生活质量得分均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且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基于IMCHB的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方案有利于改善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促进病人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行为互动模式 肢体功能 康复护理 卒中 生活质量 依从 自我效能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累及岛叶预示心源性栓塞性卒中风险 被引量:4
8
作者 黄宝资 黎建乐 +4 位作者 李苹萍 曹谡涵 陈椿勇 蒋自牧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1,共6页
目的 探讨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中,病灶累及岛叶是否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存在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发病7 d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 目的 探讨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中,病灶累及岛叶是否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存在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发病7 d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卒中病因分型分为心源性栓塞型和非心源性栓塞型。病灶是否累及岛叶主要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进行确诊。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累及岛叶的脑梗死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1585例,其中心源性栓塞型173例(10.9%)和非心源性栓塞型1412例(89.1%)。脑梗死累及岛叶448例(28.3%),其中心源性栓塞组135例(78.0%)和非心源性栓塞组313例(22.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累及岛叶的脑梗死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存在相关性(未调整模型:OR=12.474, 95%CI 8.520~18.263,P<0.001)。在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两者间仍存在显著相关性(模型3:OR=6.233, 95%CI 3.688~10.543;P<0.001)。此外,累及左侧(模型3:OR=4.977, 95%CI 2.757~8.987,P<0.001)和右侧岛叶的脑梗死(模型3:OR=4.998,95%CI 2.743~9.107,P<0.001)均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存在相关性。结论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累及岛叶可作为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潜在影像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叶受累 心源栓塞卒中 中动脉供血区 影像学标志 相关 风险 非心源栓塞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为 周博锋 +1 位作者 胡才友 吕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190-2192,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脑梗死(SB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78例SBI患者(SBI组)和78例性别、年龄及所伴有的慢性病与其相匹配的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画钟测验(CDT)、汉密尔...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脑梗死(SB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78例SBI患者(SBI组)和78例性别、年龄及所伴有的慢性病与其相匹配的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画钟测验(CDT)、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评分,并比较两组的评分结果;分析SBI患者的年龄、病灶数、抑郁程度、血压、血糖及血脂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SBI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3.8%(42/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0,P<0.01)。SBI组患者的MMSE量表评分、CD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BI组中,年龄≥70岁,有多发病灶,伴有抑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各亚组的MMSE、CDT评分分别低于各对照亚组的评分(P<0.01)。结论 SBI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非常普遍,其认知功能下降与年龄、脑梗死病灶数及是否伴有抑郁、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无症状 认知功能障碍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性脑梗死对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杨艳 谭泽峰 +1 位作者 徐安定 杨万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84-587,共4页
目的观察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对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起病14 d内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MRI将患者分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伴随SCI和不伴随SCI两组。认知功能评定采用北京... 目的观察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对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起病14 d内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MRI将患者分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伴随SCI和不伴随SCI两组。认知功能评定采用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和简明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分别在卒中后2周及3个月进行。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和3个月,SCI组与非SCI组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比例分别为(54.7%、76.4%;54.1%、66.7%),血管性痴呆比例分别为(28.3%、11.8%;13.5%、7.4%),MoCA评分中位数分别为(19、22;22、25),P值均>0.05;SCI病灶数量是卒中后3个月痴呆的危险因素(OR=1.22,95%CI 1.02~1.45);卒中后3个月SCI组总体认知功能及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无显著改善,P值均>0.05。结论 SCI病灶数量是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痴呆的危险因素,SCI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 首发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灰质体积与认知功能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涛 张岚 +5 位作者 汪华 许秀峰 胡婷婷 姜红燕 吴倩 向明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1-96,共6页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脑梗死(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大脑灰质体积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8例ACI患者(患者组)和38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进行全脑3DT1W扫描,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法(voxel based morphometry,VBM)...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脑梗死(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大脑灰质体积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8例ACI患者(患者组)和38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进行全脑3DT1W扫描,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法(voxel based morphometry,VBM)分析磁共振数据。对所有受试者进行P300测查,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脑灰质体积的差异,提取患者组差异脑区灰质体积,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P300波幅、潜伏期,年龄及受教育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灰质体积降低的脑区分布在左侧额叶上下回,双侧颞叶上回,右侧颞中回,双侧海马回及双侧小脑前叶(P<0.01,FDR校正);未发现有体积增高的脑区。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I组MoCA量表评分、P300波幅与患者组额叶及颞叶体积正相关(r≥0.62,P<0.01);P300潜伏期与额叶,颞叶,海马体积负相关(r≤-0.71,P<0.05);未发现各个异常脑区体积与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DRS)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y Scale,HAMA)评分存在相关,未发现小脑体积与各临床特征因子存在相关。结论 ACI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的灰质体积减少,这可能是ACI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影像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 认知功能 P300 磁共振成像 灰质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与无症状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乙成成 刘雯雯 +3 位作者 张颖秋 王湘芸 郭志军 殷仁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8-410,共3页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其各组分与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我科2006年5月至2010年6月健康体检患者959例[男性693例,女性266例,年龄(49.8±9.1)岁],根据修...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其各组分与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我科2006年5月至2010年6月健康体检患者959例[男性693例,女性266例,年龄(49.8±9.1)岁],根据修订后的中国人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组(443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516例)。比较两组患者无症状脑梗死的患病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与无症状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代谢综合征组罹患无症状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41.1%vs27.5%,P〈0.000 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代谢综合征与无症状脑梗死发病明显相关(OR=1.73,95%CI:1.24~2.41,P=0.001 2),在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内高血压(OR=1.40,95%CI:1.05~1.88,P=0.023 0)、糖尿病(OR=1.75,95%CI:1.23~2.48,P=0.001 9)也是无症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其他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代谢综合征与无症状脑梗死关系密切,代谢综合征是无症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无症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致症状性脑出血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乔潜林 周石 +2 位作者 王学建 吴清华 宋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57-460,共4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发症状性脑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我院从1999年2月至2004年6月共有21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进行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我们对并发症状性脑出血的密切相关因素利用SPSS11.5软... 目的探讨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发症状性脑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我院从1999年2月至2004年6月共有21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进行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我们对并发症状性脑出血的密切相关因素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评价这些因素的风险。结果症状性颅内出血共有8例(3.7%),溶栓前高水平的收缩压[比数比(OR),1.096;比数比的95%可信区间(CI),1.006~1.194]和尿激酶治疗(OR,1.068;95%CI,1.053~1.247)是预测症状性脑出血的因素。在溶栓患者,随收缩压升高,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随之增高,其他年龄、溶栓开始时间、溶栓时脑卒中评分(NIHSS)、糖尿病、侧支循环因素均不能预测症状性脑出血发生与否。结论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发症状性脑出血,与溶栓前高水平的收缩压和尿激酶治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溶栓 症状出血 动脉内溶栓治疗 尿激酶治疗 多因素分析 症状 出血 缺血 收缩压升高 逻辑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晓华 陈玉静 王舒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无症状(aci) 卒中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行人员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初步随访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晓敏 石进 +1 位作者 张焱磊 刘红巾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79-782,共4页
目的观察无症状性脑梗死(ACI)飞行人员的短期预后。方法随访经头颅核磁共振检查(MRI)诊断为ACI的22例飞行人员,观察ACI病灶的数量、急性症状性脑血管事件及任何原因停飞的发生情况,比较病灶增加者与未增加者ACI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目的观察无症状性脑梗死(ACI)飞行人员的短期预后。方法随访经头颅核磁共振检查(MRI)诊断为ACI的22例飞行人员,观察ACI病灶的数量、急性症状性脑血管事件及任何原因停飞的发生情况,比较病灶增加者与未增加者ACI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22例ACI飞行人员随访6~42(14.18±8.55)个月,其中6例(18.18%)复查后病灶增多。所有随访人员均无神经功能缺损事件发生,3例非ACI原因停止飞行。病灶增加者与未增加者的年龄、飞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飞行人员ACI病灶数目会增多,可能与年龄、飞行时间等有关,其远期对飞行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人员 无症状 随访研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性脑梗死合并抑郁选择注意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危薇 汪静秋 +3 位作者 罗华 徐志彬 段小东 何传兵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62-666,共5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合并抑郁患者选择注意功能损害的特点,抑郁与选择注意及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SCI患者(SCI组)、无SCI的抑郁症患者(无SCI抑郁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各82例,采用汉密尔顿...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合并抑郁患者选择注意功能损害的特点,抑郁与选择注意及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SCI患者(SCI组)、无SCI的抑郁症患者(无SCI抑郁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各82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和Stroop色词测验(Stroop color-word test,CWT)进行评价,SCI患者再根据HAMD得分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结果 SCI组MoCA评分为(23.11±5.41),较对照组(28.70±2.18)降低,其中抑郁组为(20.31±5.44),降低更为明显(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SCI组的任务A、B、C和Stroop干扰效应(Stroop interference effects,SIE)耗时延长(P<0.01),其中抑郁组为(33.25±14.10)、(42.45±15.18)、(104.68±25.08)、(62.24±21.53)秒;SCI组的任务B、C和SIE错误数增多(P<0.05),抑郁组为(3.59±2.14)、(15.67±7.20)、(12.08±6.46),抑郁组变化最为明显。其MoCA评分与SIE耗时和错误数呈负相关(r=-0.429,r=-0.500,均P<0.01)。梗死灶位置与HAMD评分和SIE错误数有一定关系:两者得分左侧梗死组高于右侧梗死组,皮质梗死组SIE得分高于皮质下梗死组,而HAMD评分相反。结论 SCI合并抑郁的患者选择注意功能有明显损害,且与认知功能水平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 抑郁 认知功能障碍 选择注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学分型及发病部位不同对治疗效果和成本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良 张琪 +1 位作者 陈俊国 尹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8-571,共4页
目的研究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分学型(OCSP)及发病部位不同对治疗效果和治疗成本的影响。方法选择40家医院在2006年3月7日至2006年6月20日期间收治的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有效病例共368例,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或Willcoxon(... 目的研究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分学型(OCSP)及发病部位不同对治疗效果和治疗成本的影响。方法选择40家医院在2006年3月7日至2006年6月20日期间收治的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有效病例共368例,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或Willcoxon(两组间比较),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多组间比较)。结果初发急性脑梗死症状学分型不同,平均住院天数、治疗成本、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影像学发病部位不同,总治疗成本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整体健康状况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发急性脑梗死症状学分型及发病部位不同对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影响,症状学分型不同对治疗成本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学分型 发病部位 治疗成本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咽期吞咽功能的表面肌电特点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珧 刘莉 +3 位作者 饶江 黄绍春 章洁 邵伟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24-927,共4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sEMG)技术观察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连续性收集临床诊断为LI且无吞咽障碍主诉老年患者(LI组)32例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sEMG)技术观察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连续性收集临床诊断为LI且无吞咽障碍主诉老年患者(LI组)32例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正常组)30例。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同吞咽模式下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肌电活动振幅的均方根(RMS)。结果两组组内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在不同模式下均存在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110.67,P<0.001)。放松模式和干吞咽模式下,两组间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484,P>0.05)。20 ml含水吞咽模式下,LI组颏下肌群RMS明显低于正常组(t=3.334,P<0.01),舌骨下肌群RMS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t=1.871,P>0.05)。100 ml连续饮水模式下,LI组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均明显低于正常组(t>3.118,P<0.01)。结论无症状LI患者吞咽功能较正常同龄人减退;sEMG技术可用于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 吞咽功能 表面肌电 时域指标 均方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oop色词测验和P300检测在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喻锦成 陈涛 +5 位作者 吴小丽 欧阳锋 李朝健 林鹏 符俏 文国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4058-4060,共3页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ACI)患者Stroop色词测验(CWT)和P300检测的结果,探讨CWT和P300检测对ACI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60例ACI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中文...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ACI)患者Stroop色词测验(CWT)和P300检测的结果,探讨CWT和P300检测对ACI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60例ACI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中文版进行认知功能评分,评分≥26分者为对照组29例,评分<26分者为认知障碍组3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WT及P300检测结果。结果 (1)CWT结果:认知障碍组A卡片、B卡片应用时间及正确阅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障碍组C卡片应用时间及正确阅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300检测结果:认知障碍组与对照组P300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92.7±33.2)ms和(320.8±29.2)ms,(4.2±2.1)μV和(10.3±3.4)μV,t值分别为6.9和7.2,P<0.05〕。结论对ACI患者常规开展CWT和P300检测,可早期发现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延缓症状加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 Stroop色词测验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无症状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乙成成 刘雯雯 +5 位作者 张颖秋 王湘芸 郭志军 袁志忠 周长林 殷仁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2-794,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无症状脑梗死(SC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8例健康体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2型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法分析两组患者CIMT与SCI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组患者合并SCI的...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无症状脑梗死(SC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8例健康体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2型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法分析两组患者CIMT与SCI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组患者合并SCI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44.1%vs29.1%),虽然两组合并SCI患者CIMT均明显高于不合并SCI者(P<0.01),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在2型糖尿病组患者中发现CIMT是S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95%CI1.00~3.86,P=0.03)。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CIMT是SCI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无症状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