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端心房利钠肽和N端B型利钠肽原对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价值 被引量:14
1
作者 冯莉 浦介麟 +3 位作者 倪新海 赵兴山 孙华毅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比较N端心房利钠肽(NT-proANP)和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心力衰竭高危人群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期选取A期和B期心血管病患者300例为病例组。另选取136... 目的:比较N端心房利钠肽(NT-proANP)和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心力衰竭高危人群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期选取A期和B期心血管病患者300例为病例组。另选取13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记录一般临床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以≤0.40为界),将病例组分为无症状LVSD者及有症状LVSD者,比较两者间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差异,描记NT-proANP和NT-proBNP诊断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依据ROC曲线界定最佳分界(cut-off)值。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58例无症状LVSD患者。病例组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无症状LVSD者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有症状LVSD者(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提示诊断无症状LVSD曲线下面积NT-proANP明显大于NT-proBNP(0.806,P<0.001对0.723,P<0.05)。无症状LVSD预测最佳分界值分别为NT-proANP(1701.77)fmol/ml;NT-proBNP(345.28)fmol/ml,敏感性两者均为88.9%,阴性预测值均>98.5%。结论:血浆NT-proBNP与NT-proANP浓度均能够反映心力衰竭高危人群心脏功能状态,可作为无症状LVSD的筛查指标,早期无症状LVSD筛查NT-proANP效果优于NT-proB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N端心房利钠肽 N端B型利钠肽原 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燕 巫雪飞 +4 位作者 邹长虹 周琼 张宇辉 吕蓉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87-991,共5页
目的:分析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高心病)患者左心室逆重构(LVRR)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入选2008-10至2012-10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力衰竭病房住院治疗且入院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 目的:分析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高心病)患者左心室逆重构(LVRR)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入选2008-10至2012-10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力衰竭病房住院治疗且入院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高心病患者118例,收集患者首次入院时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指标,出院后随访至2013-12或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根据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LVRR定义为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LVEF较基线绝对值提高至少10%且随访LVEF≥50%;2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基线相对值降低至少10%且随访LVEDD指数≤27 mm/m2,调查LVRR的发生率,探索基线预测指标。结果:平均随访(23±15)个月,39例患者(33.1%)达到LVRR标准(达到LVRR组),其LVEF由基线的(30.6±6.8)%明显提高至随访时(57.0±4.9)%(P〈0.01),LVEDD指数从基线的(31.6±3.9)mm/m2明显降低至随访时(24.4±1.9)mm/m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达到LVRR时间平均为(11±9)个月(1-36个月),其中27例(69.2%)患者在随访12个月内达到LVRR。79例未达到LVRR的患者(未达到LVRR组)的LVEF也从基线时(28.6±6.1)%明显提高至末次随访时(39.0±13.2)%,LVEDD指数从(38.1±5.6)mm/m2缩小至(36.1±6.9)mm/m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力衰竭症状病史短(〉6个月vs≤6个月,OR=0.244,P〈0.01)、心电图ORS间期短(≥120 ms vs〈120 ms,OR=0.276,P〈0.05)及入院收缩压与LVEDD指数比值的四分位越高(OR=2.724,P〈0.01)是高心病患者达到LVRR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经过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约1/3的高心病患者可以达到LVRR,表现为LVEF恢复正常伴LVEDD明显缩小。心力衰竭病史越短、心电图QRS间期越短、基线收缩压/LVEDD指数的比值越高,达到LVRR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逆重构 高血压 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 发生率 预测因素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SA中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分析
3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2期I0002-I0002,共1页
有关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小全(ALVSD),尤其是既往无心血管疾病(CVD)史的患者流行情况、关联和预后方向的资料非常有限。对多种族动脉粥样硬化(MESA)研究中5004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112例患充血性心力衰竭(CHF),321例有CVD,
关键词 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 无症状 预后分析 患者 充血性心力衰竭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流行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玉敏 吴晓萍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4年第5期63-64,共2页
左室舒张功能指左室心肌扩张和纳血的能力,是主动耗能过程。从病理生理学来看,舒张性心力衰竭是左室必须用提高左室充盈压的办法来获得正常的心室充盈和心搏量的一种代偿状态。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约三分之一为舒张性心力衰竭,... 左室舒张功能指左室心肌扩张和纳血的能力,是主动耗能过程。从病理生理学来看,舒张性心力衰竭是左室必须用提高左室充盈压的办法来获得正常的心室充盈和心搏量的一种代偿状态。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约三分之一为舒张性心力衰竭,其收缩功能正常或近乎正常;另外约三分之二的病人同时存在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同时有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心衰与舒张性心衰二者最佳治疗方案差异很大。因此,判定是否存在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对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影响心室舒张因素较为复杂,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诊断较为困难。目前评价舒张功能的金标准仍然是经心导管获取舒张末期左心室充盈压和压力容积曲线,但因其具有创伤性而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对其近年来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功能 临床诊断 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 评价 充血性心力衰竭 功能障碍 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凡 刘德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1期60-62,共3页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长期以来,对心力衰竭的研究和评估侧重于心脏收缩功能的异常,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大约有一半具有典型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的左...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长期以来,对心力衰竭的研究和评估侧重于心脏收缩功能的异常,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大约有一半具有典型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正常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射血分数 心力衰竭 心脏收缩功能 5年存活率 恶性肿瘤 症状 心脏病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策略 被引量:25
6
作者 傅国胜 邱福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29-731,共3页
新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心病已成为心力衰竭(心衰)的主要病因,在欧洲和北美占50%以上,在东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占30%~40%左右,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低于10%。冠心病患者合并心衰,多继发于心肌梗死,可能涉及的因素包括:(1... 新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心病已成为心力衰竭(心衰)的主要病因,在欧洲和北美占50%以上,在东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占30%~40%左右,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低于10%。冠心病患者合并心衰,多继发于心肌梗死,可能涉及的因素包括:(1)心肌损伤导致心肌顿抑和心肌冬眠;(2)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下降;(3)乳头肌功能障碍甚至断裂导致二尖瓣反流;(4)心律失常导致心肌耗氧增加、心肌收缩功能不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患者 心力衰竭 介入治疗 心肌收缩功能不全 撒哈拉以南非洲 乳头肌功能障碍 左心室重构 二尖瓣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间阻滞在缺血性心脏病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瑄 郑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7-307,共1页
关键词 舒张性心力衰竭 房间阻滞 缺血性心脏病 临床意义 房间束传导阻滞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左心室收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性心肌病与围麻醉期管理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刚 孟秀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315-319,共5页
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SCM)是一种临床症候群,表现为在没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存在的情况下,急骤发生而又能很快恢复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多由应激性刺激诱发,常见于绝经后中老年妇女。本病由日本学者Sato等[1]
关键词 应激性心肌病 麻醉期管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 中老年妇女 症候群 绝经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例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疗效分析
9
作者 付乃宽 李琼 +2 位作者 曹月娟 吴冬燕 许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54-654,共1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通过心脏同步性的改善,包括房室同步性、左心室内同步性和左右心室间的同步性,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增加左心室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减低间隔矛盾运动,逆转慢性心脏重构,从而减轻慢性心力衰竭(CHF)患...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通过心脏同步性的改善,包括房室同步性、左心室内同步性和左右心室间的同步性,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增加左心室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减低间隔矛盾运动,逆转慢性心脏重构,从而减轻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症状,是近期cHF治疗的重大进展。现将我院20例CR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探讨CRT的短、中、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心脏再同步治疗 疗效分析 左心室收缩功能 难治性 临床症状 二尖瓣反流 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