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TM:一个新的金星电离层-热层理论模式
1
作者 任志鹏 刘耘博 +1 位作者 乐新安 魏勇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4,共9页
为支撑国内的行星电离层热层模拟研究,本文介绍了在已有的地球电离层-高层大气耦合模式GCITEM-IGGCAS基础上新开发的金星高层大气-电离层耦合模式VITM (Venus Ionosphere-Thermosphere Model).该模式在水平方向采用了地理坐标系,纬度-... 为支撑国内的行星电离层热层模拟研究,本文介绍了在已有的地球电离层-高层大气耦合模式GCITEM-IGGCAS基础上新开发的金星高层大气-电离层耦合模式VITM (Venus Ionosphere-Thermosphere Model).该模式在水平方向采用了地理坐标系,纬度-经度分辨率为5°×7.5°,垂直方向采用高度坐标,把94~200 km的金星高层大气分为38个等高面.该模式能够模拟金星热层4种主要中性化学成分(CO_(2)、CO、O和N_(2))、6种次要中性化学成分(Ar、He、O_(2)、NO、N(4S)和N(2D))、电离层离子(CO_(2)^(+)、CO^(+)、O_(2)^(+)、O^(+)、N_(2)^(+)和NO^(+))和电子的数密度,以及中性温度和中性风的三维时空分布.本文给出了一个模拟实例,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金星热层和电离层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星 电离层 热层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正相位缠绕误差的机载电离层异常监测方法
2
作者 赵琳 贺崟 +2 位作者 贾春 庞志超 李阳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2,共8页
电离层异常是地基增强系统服务航空用户需要监测的重要风险源之一。传统机载码-载波偏离度(CCD)电离层异常监测方法需要低通滤波器平滑伪距噪声,这导致算法存在异常探测能力弱且响应时间长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修正相位缠绕误... 电离层异常是地基增强系统服务航空用户需要监测的重要风险源之一。传统机载码-载波偏离度(CCD)电离层异常监测方法需要低通滤波器平滑伪距噪声,这导致算法存在异常探测能力弱且响应时间长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修正相位缠绕误差的频间差分模型以监测电离层异常的方法。利用双频载波相位进行站间、频间和历元间的差分,以构建检测统计量,并针对检测统计量中残留的相位缠绕误差,构建了基于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测速的修正模型。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性能,在实测动态机载GNSS数据中加入两类典型电离层异常情况进行仿真测试。与CCD方法相比,所提方法能够实时反映机载电离层延迟误差的变化情况。针对Ⅰ型异常,具备与传统CCD方法相当的监测能力;针对Ⅱ型异常,可检测异常幅值降低76%,对幅值为5 m的Ⅱ型异常,响应时间缩短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导航系统 地基增强系统 电离层异常 相位缠绕 频间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PP-AR方法的低纬度单星电离层模型构建及精度分析
3
作者 钱兢业 叶世榕 +3 位作者 上官灏院 曾旭平 马鑫程 李斐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1,共10页
针对全球电离层模型(GIM)在低纬度地区,尤其是磁暴期间,表现出较大的误差,无法满足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RTK)对于高精度电离层延迟信息的需求,而高精度的外部电离层延迟信息是实现模糊度快速固定的关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差非... 针对全球电离层模型(GIM)在低纬度地区,尤其是磁暴期间,表现出较大的误差,无法满足实时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RTK)对于高精度电离层延迟信息的需求,而高精度的外部电离层延迟信息是实现模糊度快速固定的关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差非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解算(PPP-AR)方法的单星电离层多项式模型:通过对广东省低纬度区域的实际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全面评估其在不同地磁活动水平、太阳活动水平及站间距条件下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尽管地磁活动和太阳活动对模型精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影响较小,即使在高太阳活动水平或地磁活跃的条件下,各卫星系统的模型精度依然能够保持在0.5总电子含量单位(TECU)以内;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站间距对电离层模型的精度有显著影响;平均站间距为100 km时,电离层模型的RMSE值显著低于平均站间距为300 km的结果,并进一步验证了所构建的电离层模型能显著缩短用户端坐标的收敛时间。该成果可为低纬度区域PPP-RTK服务的设计和电离层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非差非组合(UDUC)模式 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解算(PPP-AR) 低纬度电离层模型 电离层斜路径总电子含量(STEC) 单星电离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DBO-XGB模型的电离层闪烁预测方法
4
作者 黎霏 孙希延 +2 位作者 纪元法 梁文斌 嵇建波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30-938,共9页
针对电离层闪烁预测困难和预测模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XGB)并结合混沌映射改进蜣螂优化算法(Tent Dung Beetle Optimizer,TDBO)的TDBO-XGB电离层闪烁预测模型,利用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21日香港HKOH站日落前... 针对电离层闪烁预测困难和预测模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XGB)并结合混沌映射改进蜣螂优化算法(Tent Dung Beetle Optimizer,TDBO)的TDBO-XGB电离层闪烁预测模型,利用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21日香港HKOH站日落前5 h与电离层闪烁相关的背景电离层参数,对日落后3 h电离层是否发生闪烁事件进行预测建模,并利用模型对6组不同组合的背景电离层参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TDBO-XGB模型预测电离层闪烁发生的准确率达93.72%,比单一默认参数的XGB模型提高1.94%;在利用不同组合参数作为输入数据的闪烁预测中,表征太阳活动的参数对电离层闪烁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起提升作用,且使用站点东侧南北两半球沿经度线的TEC变化数据对电离层闪烁进行预测的效果提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闪烁预测 机器学习 优化算法 混沌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非均匀性对高频双基地天波雷达探测区域影响研究
5
作者 苏重阳 石为中 +5 位作者 王云龙 杨龙泉 史军强 王严 冯晨瑞 王岳松 《电波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93,312,共9页
高频双/多基地天波雷达具有反隐身性、隐蔽性、高精度等多种优势,但容易受到电离层传输信道的影响。本文针对电离层非均匀特性对高频双基地天波雷达电波传播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研究。首先,对高频双基地天波雷达的电波传播模式进行分... 高频双/多基地天波雷达具有反隐身性、隐蔽性、高精度等多种优势,但容易受到电离层传输信道的影响。本文针对电离层非均匀特性对高频双基地天波雷达电波传播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研究。首先,对高频双基地天波雷达的电波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然后,针对电离层非均匀特性及其对天波传播路径的影响,利用IRI模型和射线追踪的方法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利用短波收发设备构建的高频双基地天波雷达试验系统,开展了电离层非均匀性对杂波能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电离层非均匀特性会对天波传播路径的可通性造成显著影响,在高频双基地天波雷达应用场景下,会造成目标可探测区域随频率和方位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影响雷达系统对目标的探测性能。本文的研究为高频双基地天波雷达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双基地雷达 天波传播 IRI模型 射线追踪 能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uperDARN雷达网的电离层参数反演
6
作者 袁立欣 刘二小 +2 位作者 刘建军 刘俊良 王子磊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45-2456,共12页
电离层F_(2)层对电磁波的反射起重要作用,而F_(2)层的临界频率(f_(o)F_(2))是电离层关键参数之一,对电波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SuperDARN雷达回波中含有多种目标回波,如电离层不规则体回波、地面海面散射回波以及... 电离层F_(2)层对电磁波的反射起重要作用,而F_(2)层的临界频率(f_(o)F_(2))是电离层关键参数之一,对电波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SuperDARN雷达回波中含有多种目标回波,如电离层不规则体回波、地面海面散射回波以及极区中层目标回波等,基于这些目标回波来反演电离层关键参数是一种新的思路.相对于传统电离层探测手段,SuperDARN雷达具有极区覆盖范围广、持续探测时间长等优点.本文基于SuperDARN网络中的Hankasalmi雷达,利用扫频工作模式下2001年到2011年50天的地面海面散射回波数据,设计了从雷达回波信噪比—距离模型中提取不同频率下最小跳距的算法,利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构建了距离和频率的解析表达式.根据电波传播基本原理,分别利用仰角数据和虚高模型提出了临界频率和最大可用频率(Maximum Usable Frequency,MUF)反演算法.结果表明,利用仰角数据和虚高模型反演得到的临界频率与地基测高仪数据对比,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79 MHz和0.84 MHz,相对误差(RE)分别为7.19%和7.86%,相关系数分别为0.88和0.87,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利用SuperDARN雷达来反演电离层参数的可行性,极大地扩充了SuperDARN雷达网的应用范围,也为极区电离层的全域探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 电离层参数 极区电离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射电干涉阵成像中的电离层效应仿真和校准方法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毅鸿 梅盈 +1 位作者 邓辉 王锋 《天文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9,共19页
电离层效应的高精度校准不仅是宇宙再电离时代信号探测的关键,也是所有低频(通常小于300 MHz)射电干涉阵观测面临的关键问题。为了提高成像动态范围,最终实现望远镜的科学目标,有必要对电离层的特性、在射电干涉阵成像中的影响以及校准... 电离层效应的高精度校准不仅是宇宙再电离时代信号探测的关键,也是所有低频(通常小于300 MHz)射电干涉阵观测面临的关键问题。为了提高成像动态范围,最终实现望远镜的科学目标,有必要对电离层的特性、在射电干涉阵成像中的影响以及校准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从射电干涉阵成像原理上分析了电离层对基线引起的相位误差、以及由此引起的源位置偏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现有电离层监测数据、预测模型以及当前在射电干涉阵领域的电离层仿真方法和校准技术。对电离层效应的全面综述与深入分析,将为低频射电干涉阵成像领域的数据仿真、校准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电干涉阵 电离层效应 仿真 校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综合IDW插值和MSC的电离层层析算法
8
作者 张旭焱 李厚朴 +2 位作者 王警 郑敦勇 罗小敏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5,共12页
为了进一步求解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电离层层析成像的不适定逆问题,在联合迭代重构算法(SIRT)和均值平滑约束(MSC)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SIRT-IDW-MSC算法:利用反向距离加权(IDW)插值来改善SIRT算法的初值依赖性和MSC的过度... 为了进一步求解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电离层层析成像的不适定逆问题,在联合迭代重构算法(SIRT)和均值平滑约束(MSC)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SIRT-IDW-MSC算法:利用反向距离加权(IDW)插值来改善SIRT算法的初值依赖性和MSC的过度平滑现象,从而提高电离层电子密度(IED)的重建精度和成像效果。数值模拟实验中,SIRT-IDW-MSC算法的重建精度均表现最优,其中重建IED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较SIRT算法可提高72.32%和72.43%,较SIRT-MSC算法可提高57.60%和61.26%。实测数据实验中对于独立测站重建斜总电子含量(STEC)的RMSE和MAE,湖南区域实验中SIRT-IDW-MSC算法比SIRT算法可提高44.33%和47.50%,比SIRT-MSC算法可提高42.62%和47.37%;欧洲区域实验中可分别提高34.34%和26.60%、40.11%和38.70%。将3种算法的重建IED剖面与IRI2016模型参考值和测高仪实测数据作对比,SIRT-IDW-MSC算法均能呈现出更好的符合度。结果证明SIRT-IDW-MSC算法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层析 电离层电子密度 联合迭代重构算法(SIRT) 均值平滑约束 反向距离加权(IDW)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ason-1/2/3 VTEC的全球电离层地图精度评估及修正
9
作者 孟迪 王开心 +1 位作者 冯建迪 张志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2-517,共6页
本文使用Jason-1/2/3系列卫星的VTEC数据,从时间、空间等角度分析全球电离层地图的精度情况,并利用太阳活动分量、日变化分量和季节变化分量建立相应的修正方程。结果表明:1) CODE GIMs与Jason系列卫星的残差(G-J)与F_(10.7)呈二次函数... 本文使用Jason-1/2/3系列卫星的VTEC数据,从时间、空间等角度分析全球电离层地图的精度情况,并利用太阳活动分量、日变化分量和季节变化分量建立相应的修正方程。结果表明:1) CODE GIMs与Jason系列卫星的残差(G-J)与F_(10.7)呈二次函数关系,在日变化上呈24 h的周期特征,在季节变化上呈半年变化周期特征,修正方程能够有效修正GIMs数据。2)G-J的平均值在太平洋的低纬度地区取得最大值,在澳大利亚南部取得最小值;赤道异常中的等离子输送导致G-J的中误差呈现双峰特征;G-J的相对误差在大西洋南部,尤其是非洲南部的海洋地区取得极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电子含量 全球电离层地图 测高卫星 Jason系列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UMT修正法的差分码偏差和电离层TEC估计
10
作者 廖思明 尚俊娜 苏明坤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66,共13页
基于球谐函数,实现区域电离层建模,并对区域差分码偏差(differential code bias,DCB)与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进行解算。对于格网处垂直总电子含量(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VTEC)出现的异常值,提出一种序列... 基于球谐函数,实现区域电离层建模,并对区域差分码偏差(differential code bias,DCB)与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进行解算。对于格网处垂直总电子含量(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VTEC)出现的异常值,提出一种序列无约束最小化技术(sequential unconstrained minimization technique,SUMT)修正法进行修正,利用国际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服务(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网络的6个测站双频观测数据,建立了电离层VTEC区域模型,并估算了31天的卫星频间DCB,将估算值与电离层分析中心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发布的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卫星差值都在0.42 ns以内,其中87.5%的卫星差值在0.4 ns以内,78.1%的卫星差值在0.2 ns以内,频间DCB的平均偏差基本小于0.4 ns。此外,估算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卫星DCB序列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TD)值小于0.1 ns。建立了经纬度范围为5°E~25°E、40°N~60°N的电离层区域模型,将VTEC建模结果与CAS发布的全球电离层地图(global ionospheric map,GIM)产品做差比较,结果显示整体时间点的差值均处于4 TECU以内,且超过90%的区域差值在2 TECU以内,表明估算的结果与CAS产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码偏差 TEC估计 电离层建模 SUMT修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idual Attention-BiConvLSTM:一种新的全球电离层TEC map预测模型
11
作者 王浩然 刘海军 +5 位作者 袁静 乐会军 李良超 陈羿 单维锋 袁国铭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30,共18页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预测对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TEC map预测模型主要通过顺序堆叠时空特征提取单元来实现.这种模型搭建方法会因多个卷积层顺序堆叠而损失细粒度的TEC map的空间特征,导致模型精度不...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预测对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TEC map预测模型主要通过顺序堆叠时空特征提取单元来实现.这种模型搭建方法会因多个卷积层顺序堆叠而损失细粒度的TEC map的空间特征,导致模型精度不够;还会由于多层堆叠导致梯度消失或梯度爆炸问题.本文借鉴残差注意力(Residual Attention)的思想,在TEC map预测模型中增加了残差注意力模块,提出了Residual Attention-BiConvLSTM模型.该模型中的残差注意力模块能同时提取粗、细粒度空间特征,并对其进行加权.本文在全球TEC map数据上与ConvLSTM、ConvGRU、ED-ConvLSTM和C1PG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Residual Attention-BiConvLSTM模型的RMSE、MAE、MAPE和R^(2)在太阳活动高年和年均优于对比模型.本文还在一次磁暴事件中对比了5种模型的预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大磁暴发生时,本文模型与C1PG相近,优于其他3种对比模型.本文的研究工作为电离层map预测模型搭建提供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TEC map预测 残差注意力模块 Residual Attention-BiConvLSTM 时空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 TEC的2024-01-01日本能登半岛M_(W)7.6地震同震电离层扰动分析
12
作者 冯小欢 罗亦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8-765,共8页
利用GPS观测数据解算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对2024-01-01日本能登半岛M_(W)7.6地震引发的同震电离层扰动(coseismic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CIDs)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G04卫星在震中西北部探测到CIDs... 利用GPS观测数据解算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对2024-01-01日本能登半岛M_(W)7.6地震引发的同震电离层扰动(coseismic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CIDs)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G04卫星在震中西北部探测到CIDs的最大幅值约为0.07 TECu;2)G16卫星在震中东部探测到CIDs的最大幅值约为0.08 TECu;3)G16和G26卫星在震中南部探测到比其他方向更为显著的CIDs,与地震断层走向(西南方向)较为一致,并且在南方向距离震中约286.714 km的Kokubunji站也探测到显著的CIDs,这种显著性可能是由于逆冲型地震的垂直位移较大,导致CIDs信号的扰动幅度增加;4)G04、G16和G26卫星在震中西北部、东部和南部探测到CIDs的传播速度分别约为589 m/s、623 m/s、876 m/s和829 m/s,对应的中心频率分别约为3.14 MHz、2.9 MHz、2.9 MHz和2.9 MHz,表明不同区域探测到的电离层扰动符合地震声波激发的电离层扰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电离层扰动 日本能登半岛M_(W)7.6地震 全球定位系统 T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CNN/BiLSTM/attention的滇川电离层TEC预测模型
13
作者 陈冠宇 李旺 +4 位作者 李家乐 刘佳悦 张仁中 朱浩泽 李震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8-239,共12页
针对中国云南-四川位于赤道电离异常区域(EIA)北冠带,“喷泉效应”导致电离层动力学特征异常复杂,传统的电离层模型适应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长短时记忆(BiLSTM)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滇川电离... 针对中国云南-四川位于赤道电离异常区域(EIA)北冠带,“喷泉效应”导致电离层动力学特征异常复杂,传统的电离层模型适应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长短时记忆(BiLSTM)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滇川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预测模型:采用具有多通道特征的CNN-BiLSTM-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神经网络构建该区域电离层模型;然后选取2023年(磁暴年)的双分日和双至日作为验证时段,评估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预测精度分别为1.24总电子含量单位(TECU)、2.06TECU、1.69TECU和2.35TECU,对应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61、0.944和0.987;说明提出的模型可显著改正滇川区域太阳高峰年内的电离层延迟,能够为深入了解滇川区域的电离层时空演变机制,以及增强该区域的导航定位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模型 神经网络 滇川区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总电子含量(T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电离层延迟改正与多频信号优化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部分模糊度解算方法
14
作者 张旭 杨杰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43-1553,共11页
针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在遮挡环境下定位精度受限以及差分方法在较长基线时难以消除电离层延迟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改进的部分模糊度解算(MPAR)方法。该方法融合了无几何模式下的基于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级联整数解算(ICIR)与几... 针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在遮挡环境下定位精度受限以及差分方法在较长基线时难以消除电离层延迟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改进的部分模糊度解算(MPAR)方法。该方法融合了无几何模式下的基于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级联整数解算(ICIR)与几何模式下的最小二乘降相关平差(LAMBDA)。通过引入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并将其融入ICIR方法中,有效解决了电离层延迟误差对模糊度解算(AR)的影响,提高了长基线条件下的定位精度。同时,为提升观测值质量不佳时的数据利用率,本研究利用卫星三频最优子集信息辅助非三频子集进行AR。具体而言,对最优子集卫星采用改进的ICIR方法进行解算,而对非三频卫星子集则结合最优子集的辅助信息,采用LAMBDA方法进行解算。两阶段解算策略不仅降低了计算复杂度,还显著提高了AR的成功率和可靠性,从而全面提升了GNSS定位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MPARICIR方法在各种基线条件和卫星数据质量下均表现出优异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模糊度解算 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级联整数解算 最小二乘降相关平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地区高精度电离层延迟模型构建方法
15
作者 蔡泓威 江俊飞 +1 位作者 李妍 叶世榕 《广东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6,共10页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高精度定位技术是支撑无人机智能巡检的关键技术,但广东省处于低纬度地区,电离层活动频繁且强烈,各向异性特征显著,现有全球电离层地图(global ionospheric maps,GIM)在该...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高精度定位技术是支撑无人机智能巡检的关键技术,但广东省处于低纬度地区,电离层活动频繁且强烈,各向异性特征显著,现有全球电离层地图(global ionospheric maps,GIM)在该区域的校正精度不足,经常导致无人机在巡检时出现较大的定位偏差。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单星电离层模型(satellite-based ionospheric model,SIM)的电离层延迟校正方法。首先采用载波相位平滑伪距技术,从GNSS双频观测数据中精确提取电离层的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根据此数据,为每颗卫星独立建立低阶多项式模型,实现电离层TEC的精准校正,并有效规避了传统方法中使用的映射函数带来的误差,并利用广东电网多个连续运行参考站(continuous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CORS)的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SIM显著提升了电离层延迟的校正精度,特别是在电离层活动剧烈的时段及区域表现出色。在中等太阳活动水平下,SIM的校正精度表现稳定,日均偏差为0.1463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unit,TECU),即0.1463×10^(16)电子/m^(2),标准偏差(STD)为0.9192×10^(16)电子/m^(2),显示了良好的适应性和远高于GIM的精度。模型在冬季与夏季表现出相似的优异性能,证实了其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与稳定性,为低纬度地区高精度GNSS定位及电离层延迟改正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电离层延迟校正 单星电离层模型 总电子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不同季节电离层修正对GPS系统SPP的影响
16
作者 张春 王格 +2 位作者 张旻剑 朱一龙 王偲偲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9-702,共14页
针对中国区域,分别采用Klobuchar模型、BDGIM模型、IGS电离层格网数据,以及区域建模生成的CHNION,对2022年3月、6月、9月、12月共4个月不同纬度测站进行标准单点定位(Standard Point Positioning, SPP),通过比较SPP结果精度,对多种电离... 针对中国区域,分别采用Klobuchar模型、BDGIM模型、IGS电离层格网数据,以及区域建模生成的CHNION,对2022年3月、6月、9月、12月共4个月不同纬度测站进行标准单点定位(Standard Point Positioning, SPP),通过比较SPP结果精度,对多种电离层模型或数据在中国区域内的修正精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采用Klobuchar模型修正的SPP精度最差,相比之下, BDGIM模型4个测站平均提高定位精度20%.在中低纬度测站BJF1, ZLTG, HKSL上,采用CHINON进行电离层延迟修正后, 3个测站的每月平均定位精度依次为1.65, 1.27, 3.2, 2.87 m,采用IGS最终电离层格网数据进行电离层修正后, 3个测站的每月平均定位精度依次为1.6, 1.37, 3.1, 2.7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单点定位 KLOBUCHAR模型 BDGI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EMDAN改进的CNN-LSTM短期电离层TEC预测模型
17
作者 焦迎香 李克昭 岳哲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针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值的时序变化通常呈现非线性和随机性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时空网络(CNN-LSTM)神经网络的TEC预测模型:采用分解、预测和重构的方法,结合CEE... 针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值的时序变化通常呈现非线性和随机性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时空网络(CNN-LSTM)神经网络的TEC预测模型:采用分解、预测和重构的方法,结合CEEMDAN在时间序列分解上和CNN-LSTM在预测精度上的优势,对电离层TEC值进行短期预测;然后利用国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组织(IGS)中心发布的2019和2023年4个季节,以及分布在中高低纬度的6个格网点的TEC格网数据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CEEMDAN-CNN-LSTM组合模型的预测结果能很好地反映电离层TEC的时间变化特性,在2019年太阳活动低年和2023年太阳活动高年的预测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相较于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模型可分别平均提升2.62总电子含量单位(TECU)和10.44TECU,相较于CNN-LSTM模型可提升1.85TECU和7.23TE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 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CNN) 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船载GNSS数据对南海区域全球电离层模型精度的评估分析:以2024年5月磁暴为例
18
作者 李国翔 罗孝文 +2 位作者 万黉扬 崔家馨 魏巍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6,共9页
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基准站建立的全球电离层模型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全球电离层产品,对全球电离层模型在磁暴期间可靠性和精度的分析和评价是合理使用该模型的必要前提。本研究采用靠近南海... 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基准站建立的全球电离层模型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全球电离层产品,对全球电离层模型在磁暴期间可靠性和精度的分析和评价是合理使用该模型的必要前提。本研究采用靠近南海的基准站数据来验证船载GNSS数据解算的电离层天顶方向总电子含量(verti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VTEC)的可靠性,并利用船载数据和基准站数据对磁暴期间全球电离层模型在我国南海区域的精度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船载数据与基准站数据解算的电离层VTEC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磁暴期间,我国南海区域的全球电离层模型值与船载数据解算值及基准站(HKSL、PIMO)数据解算值之间的误差增大,其RMSE日均值分别为41.21、27.40和30.86 TECU,这表明磁暴活动对电离层的扰动导致了全球电离层模型精度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载GNSS数据 IGS基准站 全球电离层模型 磁暴 精度分析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电离层电磁脉冲信号的传播参数反演方法与试验研究
19
作者 李宗祥 曹保锋 +8 位作者 李鹏 李欣 张雄 魏雍力 王元 王丽华 张天池 李晓 李小强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9-412,共14页
使用多星联合到达时间法定时定位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s,EMPs)的关键在于精确反演传播参数,并矫正电离层色散效应引起的传播时延.经典的参数反演方法存在抗干扰能力差、拟合结果对初值依赖性强以及无法解析电波双折射信号等问... 使用多星联合到达时间法定时定位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s,EMPs)的关键在于精确反演传播参数,并矫正电离层色散效应引起的传播时延.经典的参数反演方法存在抗干扰能力差、拟合结果对初值依赖性强以及无法解析电波双折射信号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能应对上述不足的过电离层EMPs传播参数反演方法,计算倾斜总电子含量(SlantTotalElectron Content,STEC)和拍频,并确定信号矫正时延后的绝对到达时间.星载宽带电磁脉冲探测器(Wideband Electromagnetic Pulse Detector,WEMPD)轨道高度约500 km、倾角97.5°,探测到478次地基电磁脉冲模拟器信号.观测结果与其他数据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当STEC大于10 TECU时,WEMPD反演拍频与固定高度地磁场模型预测结果基本吻合,平均相对误差16.81%;WEMPD反演垂直电子总含量(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VTEC)与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预测结果一致,平均偏差2.35 TECU;WEMPD反演VTEC与中国科学院全球电离层电子总含量格网具有相同的电离层时变特征表征能力,二者偏差全年保持在10 TECU左右;WEMPD反演STEC高阶效应的显著性与不同时间电离层条件有关,清晨约为傍晚3倍;矫正高阶效应后,WEMPD的定时精度2.34μs,相比矫正前提升约20%.研究结果不仅能为过电离层EMPs传播时延矫正奠定基础,还可为区域电离层研究提供低轨道观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带电磁脉冲探测器 电磁脉冲模拟器 电离层 倾斜电子总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机制LSTM的电离层TEC预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海军 雷东兴 +6 位作者 袁静 乐会军 单维锋 李良超 王浩然 李忠 袁国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9-451,共13页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的监测与预报是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卫星通讯和导航定位等有重要意义.TEC值影响因素较多,很难确定精确物理模型来对其进行预测.本文设计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Att-LSTM),采用...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的监测与预报是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卫星通讯和导航定位等有重要意义.TEC值影响因素较多,很难确定精确物理模型来对其进行预测.本文设计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Att-LSTM),采用过去24小时TEC观测数据对未来TEC进行预测.选择北半球东经100°上,每2.5°纬度选择一个位置,共计36个位置来验证本文提出模型的性能,并与主流的深度学习模型如DNN、RNN、LSTM进行对比实验.取得了如下成果:(1)在选定的36个地区未来2小时单点预测上,基于本文的Att-LSTM模型的TEC预测性能明显优于其他对比模型;(2)讨论了纬度对Att-LSTM预测未来2小时TEC值时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北纬0°到60°之间,Att-LSTM预测性能随着纬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在北纬62.5°~87.5°之间,模型预测性能出现扰动,预测效果略差;(3)讨论了磁暴期和磁静期模型的预测性能,发现无论是磁暴期还是磁静期,本文模型预测性能均较好;(4)还讨论了对未来多时点预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对未来2、4个小时的预测拟合度R-Square均超过0.95,预测结果比较可靠,对未来6、8、10个小时预测拟合度最高为0.7934,预测拟合度R-Square下降迅速,预测结果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机制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电离层 总电子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