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州湿地水体透明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悬浮颗粒物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欣 周婷婷 +4 位作者 张影宏 范竟成 张铭连 朱铮宇 冯育青 《江苏林业科技》 2019年第2期10-12,37,共4页
为揭示苏州湿地水体透明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悬浮颗粒物对透明度的影响,2018年对苏州太湖水域及中小湖荡水域进行现场透明度调查和实验室颗粒物厘定,分析了苏州湿地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探讨了透明度与悬浮颗粒物的相互... 为揭示苏州湿地水体透明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悬浮颗粒物对透明度的影响,2018年对苏州太湖水域及中小湖荡水域进行现场透明度调查和实验室颗粒物厘定,分析了苏州湿地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探讨了透明度与悬浮颗粒物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上,东南部中小湖荡水域透明度高于西南部太湖水域透明度;从时间分布上,太湖水域透明度秋季较高,中小湖荡水域透明度冬季较高;从颗粒物影响上,太湖水域中,太湖三山岛湿地、太湖贡山岛湿地透明度较低,主要受悬浮颗粒物中无机颗粒物的影响,中小湖荡水域透明度普遍较高,悬浮颗粒物含量较低,主要成分为有机颗粒物。太湖水域悬浮颗粒物含量是中小湖荡水域的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透明度 悬浮颗粒物 有机颗粒物 无机颗粒物 湿地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4个湖泊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光谱模型
2
作者 时志强 张运林 +1 位作者 殷燕 刘笑菡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57-763,共7页
利用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对2007年和2010年长江中下游4个湖泊58个样本ad(λ)(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光谱进行拟合,以R2(决定系数)、RE(相对误差)和RMSE(均方根误差)等统计参数判定模型效果.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R2平均值、RE、RMSE分别... 利用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对2007年和2010年长江中下游4个湖泊58个样本ad(λ)(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光谱进行拟合,以R2(决定系数)、RE(相对误差)和RMSE(均方根误差)等统计参数判定模型效果.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R2平均值、RE、RMSE分别为0.998、7.01%、0.015 m-1和0.994、15.90%、0.027 m-1.统计检验显示,指数模型的R2显著大于幂函数模型(ANOVA,P<0.001),而RE和RMSE则显著小于幂函数模型(ANOVA,P<0.001).指数模型能更准确地拟合ad(λ),得到的Sd(光谱斜率)平均值为(12.21±1.08)μm-1,400~700 nm波段内变异系数为8.85%,空间上4个湖泊之间变化不是很明显,仅傀儡湖的Sd略低于其他3个湖泊.ad(λ)与ρ(ISM)(无机悬浮颗粒物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ρ(ISM)可以得到长江中下游典型浅水湖泊ad(λ)光谱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悬浮颗粒物 吸收系数 光谱斜率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与CeO_2超细颗粒非均相反应产物的细胞毒性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俞淼 汪冰 +6 位作者 张丹 冯源 梁红丽 郑令娜 王萌 程路峰 丰伟悦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3-70,共8页
大气二次细颗粒物(secondary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SFPMs)是我国城市大气PM_(2.5)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PM_(2.5)组成成份复杂,其毒性产生的来源并不明确。在本研究中,我们以二氧化铈(CeO_2)超细颗粒物(UFPs)为大气细矿物质颗... 大气二次细颗粒物(secondary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SFPMs)是我国城市大气PM_(2.5)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PM_(2.5)组成成份复杂,其毒性产生的来源并不明确。在本研究中,我们以二氧化铈(CeO_2)超细颗粒物(UFPs)为大气细矿物质颗粒模型,研究了SO_2气体在模拟大气环境中,如湿度(RH)、紫外光照(UV)和NO_2存在条件下,在CeO_2UFPs界面经多相反应生成的二次无机细颗粒物的性质及与细胞毒性的构效关系。实验通过实时高通量细胞分析系统,实时观察了CeO_2-SFPMs暴露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检测了CeO_2-SFPMs对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SO_2与CeO_2UFPs作用后可转化为硫酸盐,在有NO_2存在下转化更为明显。CeO_2-SFPMs对细胞毒性效应与其生成的环境条件相关,并具有时间效应性。RAW264.7细胞暴露于CeO_2-SFPMs 8 h,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暴露8~25 h后,CeO_2-SFPMs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随CeO_2<@CeO_2+SO_2<@CeO_2+SO_2+RH≈@CeO_2+SO_2+RH+UV<@CeO_2+SO_2+RH+NO_2的顺序显著升高。CeO_2-SFPMs对Raw264.7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也证明CeO_2-SFPMs@CeO_2+SO_2+RH+NO_2产生的细胞毒性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无机颗粒物 超细二氧化铈 界面多相反应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振技术的藻类水体散射光中叶绿素荧光分离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庞卉芳 王林 +3 位作者 姜玲玲 陈艳拢 王炳强 熊德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6-490,共5页
浮游藻类细胞内的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后,会以释放能量的形式发射叶绿素荧光。水中颗粒物的弹性散射光是部分偏振光,而叶绿素荧光则是非偏振光,因此利用这一特性可以从总散射光谱中分离出荧光,从而达到反演叶绿素浓度的目的。但对于近岸... 浮游藻类细胞内的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后,会以释放能量的形式发射叶绿素荧光。水中颗粒物的弹性散射光是部分偏振光,而叶绿素荧光则是非偏振光,因此利用这一特性可以从总散射光谱中分离出荧光,从而达到反演叶绿素浓度的目的。但对于近岸等复杂水体,该方法能否适用并不清楚,基于此,实验通过测量分别分析了不同无机颗粒物浓度和叶绿素浓度对偏振分离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含不同浓度无机颗粒物的藻类水体,分离出的荧光峰会随浓度增加有降低趋势,但是当颗粒物浓度达到300mg·L^(-1)时,反演结果仍然可靠。对含不同浓度叶绿素的藻类水体,叶绿素浓度越高,偏振方法分离荧光的效果越好,对低浓度正常水体,仍能识别。实验证明了利用偏振方法分离叶绿素荧光对复杂水体仍然有效,对进一步遥感探测近岸水体的叶绿素浓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技术 叶绿素荧光 无机颗粒物 散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