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关于油气勘探中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商榷
被引量:
13
1
作者
黄第藩
梁狄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0,共10页
针对某些无机生油论者对有机生油论提出的异议中的部分论点进行讨论,包括现代有机生油理论体系及其实践、现代生油理论的科学性、勘探中油源的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天然气田的成因、无机气的成藏问题以及对大庆油田、基岩油藏和...
针对某些无机生油论者对有机生油论提出的异议中的部分论点进行讨论,包括现代有机生油理论体系及其实践、现代生油理论的科学性、勘探中油源的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天然气田的成因、无机气的成藏问题以及对大庆油田、基岩油藏和未成熟石油的认识等。通过这几方面的讨论,就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进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生油论
无机生油论
油气勘探
干酪根降解
未成熟石油
基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无机生油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
13
2
作者
张景廉
曹正林
+3 位作者
张宁
朱炳泉
张平中
王大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11,共4页
本文讨论了干酪根热解理论的困惑,论述了沥青、干酪根中Pb-Sr-Nd同位素的新证据,Pb-Sr-Nd同位素数据不支持沥青与干酪根同源,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沥青更多来自下地壳与上地幔,而原油中有机硅化合物的发现更进...
本文讨论了干酪根热解理论的困惑,论述了沥青、干酪根中Pb-Sr-Nd同位素的新证据,Pb-Sr-Nd同位素数据不支持沥青与干酪根同源,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沥青更多来自下地壳与上地幔,而原油中有机硅化合物的发现更进一步证实了它们更可能来自地壳深部,通过无机反应合成而生成。本文还提出有机质(及煤)加深部无机氢气的液化(或汽化)的生油(气)假设。本文指出,碳同位素作为油气物源判识需慎重对待。今天面对油气勘探的严峻局势,需重新认识油气无机生成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
油气
油气勘探
石油生成
无机
生油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再论无机生油假说及中国找油前景
被引量:
5
3
作者
袁学诚
林隆栋
许乐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3-484,共12页
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的第一个成功范例是1958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相应的概念上的创新是颠覆了只有海相地层才能找到大油田,确立陆相地层中同样可以找到大油田。普查勘探方法上的革新是采用了先进的地球物理方法开展战略性大面积普...
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的第一个成功范例是1958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相应的概念上的创新是颠覆了只有海相地层才能找到大油田,确立陆相地层中同样可以找到大油田。普查勘探方法上的革新是采用了先进的地球物理方法开展战略性大面积普查,不再局限于几个地表有油苗的山前盆地进行工作。寻找石油资源急需开辟一个新的领域。其特点是普查勘探的对象不局限于地壳,还要拓宽到研究岩石圈。思想上的创新是要摒弃海相生油和陆相生油等陈旧生油理论,确立地幔生油的新思维。根据物理学热力学理论,甲烷是唯一一种在标准温压条件下稳定的碳氢化合物,直链烷属烃只有在压力>3 MPa温度>700°C时(相当于地下深度约100 km)才有可能形成。因此,海相生油理论和陆相生油理论都不靠谱,在地表赋存的不论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内都不能生油,油气是地幔内(软流圈)无机生成,然后运移到海相盆地或陆相盆地中聚集成藏的。海相油田或陆相油田是储存的条件不同,但不是生成油田的机制不同。地球物理对寻找幔内生油区有独特的作用,许多石油地质学家认为,地球物理揭示的岩石圈内的低速低阻层与深藏油层有密切的关联。并且我们发现,在已开发的油田下方往往有软流圈物质的积聚。这些软流圈物质常常富有强烈的活动性,它们可以穿透覆盖在它们上面的地幔物质来到壳幔边界,在地幔中形成一个蘑菇云状的构造。这为开辟找石油的深层源头找到了捷径。根据中国地震层析资料探测得到的地幔内存在的低速带,以及区域地质背景条件,笔者提出中国3片找油最有远景的地区,即东亚西太平洋裂谷区、东特提斯地幔隆升区以及新疆深断裂分布地区:(1)东亚西太平洋低速带是在中新生代时,东亚大陆边缘岩石圈裂变所形成。它包括深浅、范围、形态各不相同的3个带。从西向东依次为:松辽—华北—东南沿海陆内裂谷带;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东亚边缘海裂谷带,以及四国海盆—帕里西维拉海盆—巴布亚新几内亚洋内裂谷带(2)东特提斯隆升区是指中国西南的兰坪盆地、思茅盆地、楚雄盆地为中心的一个地区,它们原本与当今最富油气的中东地区同属一个构造带,约在5 Ma时由于印度板块的向北挺进,青藏高原隆升,在这一地区的构造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但仍有残余下来可能含油气地区。(3)新疆地区由于受到印度地块的挤压,形成一系列背型和向型构造。深藏油气只能从切割它们的深大断裂中溢流到地表。笔者根据卫星重力资料,提出巴彦敖包—西宁不连续带;淖毛湖—茫崖不连续带;于田—克里雅河不连续带和阿拉木图—塔什库尔干不连续带等4条不连续带。它们都可能是深层石油上升的通道,希望能引起找油专家们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普查
无机
生油
无机
生油
远景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谈我国无机生油研究现状及方向
被引量:
2
4
作者
安作相
马纪
庞奇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1-365,共5页
对目前我国无机生油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我国无机生油研究仍处于地质论证阶段。无机生油研究应从陆相生油和源控论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应先解决烃源岩的生成环境和岩性,进而研究烃类的运移和聚集问题...
对目前我国无机生油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我国无机生油研究仍处于地质论证阶段。无机生油研究应从陆相生油和源控论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应先解决烃源岩的生成环境和岩性,进而研究烃类的运移和聚集问题。当然,判识无机油的物理化学特征必不可少。经地质分析发现,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的夏38油田,储油的辉绿岩体可能是烃源岩,辉绿岩体产出的原油可能是无机油;在济阳坳陷及其他坳陷中也有可能寻找到类似夏38的油田;要探讨辉绿岩的生成环境,既要关注地幔柱,也要关注岩浆活动的输导断裂;要特别关注渤海新近系中轻质油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寻找无机生油的地球化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
生油
烃源岩
渤海湾盆地
惠民凹陷
辉绿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无机生油假说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
15
5
作者
袁学诚
李善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43-854,共12页
无机生油假说认为,原油和天然气和近地表的生物物质没有根本联系,它们是生成于地幔内的非生物来源的碳氢化合物。因而油气不是一个不可再生资源,而是一个可再生资源。无机生油假说得到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等三个基本学科的支持。在地...
无机生油假说认为,原油和天然气和近地表的生物物质没有根本联系,它们是生成于地幔内的非生物来源的碳氢化合物。因而油气不是一个不可再生资源,而是一个可再生资源。无机生油假说得到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等三个基本学科的支持。在地质观察上,发现全球许多大油田的油气储藏与原始生物物质之间数量上有巨大落差,难于解释它们是由生物生成的。此外,有许多地区在结晶基底或变质基底内,或直接位于其上的沉积岩中发现石油。从生物生油假说来说,也是无法理解的。在化学上,早在二战期间,德国已由人工合成石油(费托合成),并生产了占德国战争中用油的9%的石油。无可争辩地说明,无机可以生成石油。根据化学(物理学)热力学理论分析确认,甲烷是唯一一种在标准温压条件(温度为298.15 K;压力为101325 Pa)下稳定的碳氢化合物,从甲烷形成正常烷属烃只有在压力>3×106kPa、温度>700°C时(相当于地下深度约100 km)才有可能。在地壳内的温压条件下由生物变质形成石油的假说,与化学热力学的基本原则相抵触。从氧化的有机分子,如碳水化合物(C6H12O6)形成较高的碳氢化合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可能的。根据我国长期对深部构造的研究,笔者认为在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蘑菇云岩石圈地幔发育的地区是寻找巨型无机油气田的有利地区,建议在发育蘑菇云岩石圈地幔地区开展无机油气田的勘探,并在无机油气田远景地区布置超深参数钻,以评价含油气远景。另外建议加强物探工作,尤其是研究地震勘探处理基底内三维含油气构造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
生油
假说
费托合成
蛇纹岩过程
化学热力学
蘑菇云岩石圈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无机生油假说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的应用及其对中国找寻油气的启示
被引量:
4
6
作者
袁学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7-1124,共8页
本文是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北肩利用现代无机生油假说寻找油气田的一个成功范例。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是一个晚泥盆世裂谷盆地,堆积石炭纪到早二叠世裂谷后沉积。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内可识别包含整个连续沉积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石油岩...
本文是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北肩利用现代无机生油假说寻找油气田的一个成功范例。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是一个晚泥盆世裂谷盆地,堆积石炭纪到早二叠世裂谷后沉积。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内可识别包含整个连续沉积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石油岩系。但其北肩长达45年的研究,都认为无论从沉积、变质及岩浆岩对找油都是不利的。它缺乏"源岩",并出现活动的强对流承压水。用深部源无机生油的观点重新研究获得了数十个油气田。本文还讨论了这个实例对中国利用无机生油假说寻找油气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
生油
假说
第聂伯-顿涅茨盆地
中国东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无机生油理论与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战略
被引量:
11
7
作者
张景廉
冯有奎
李相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48-251,共4页
21世纪中国油气资源严重短缺,采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寻找大油气田是中国石油地质学家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在简要阐述了无机生油的理论基础后,对碳酸盐岩(叠合盆地的古生界)油气勘探,特别是对盐下层油气、生物礁油气...
21世纪中国油气资源严重短缺,采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寻找大油气田是中国石油地质学家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在简要阐述了无机生油的理论基础后,对碳酸盐岩(叠合盆地的古生界)油气勘探,特别是对盐下层油气、生物礁油气勘探做了深入的讨论。对中国油气的勘探战略做了详尽分析后指出:在北方,与中蒙古陆块有关的海拉尔盆地、开鲁盆地、二连盆地的深层均是有远景的靶区;准噶尔陆块的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的勘探目的层将不断扩大;在南方,康滇陆块的楚雄、陆良地区、浙江金衢盆地、湖南衡阳盆地是极好的油气聚集带。对海洋油气(南沙群岛油气、南海天然气水合物)也做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
生油
理论
21世纪
油气勘探
无机
成因
勘探方针
石油
天然气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苏南块体的深部构造及其油气前景
被引量:
11
8
作者
张景廉
李斌
+1 位作者
李相博
张宁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1期40-44,共5页
苏南块体中地壳存在一低速层,Vp约为5.8~6.0km/s,它与地下高导层相对应,电阻率仅4~20Ω·m,是中地壳塑性层的反映;苏南块体属于太平洋型块体,是有利的油气分布区块;它处在地球化学急变带上,壳幔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故该区的油气受...
苏南块体中地壳存在一低速层,Vp约为5.8~6.0km/s,它与地下高导层相对应,电阻率仅4~20Ω·m,是中地壳塑性层的反映;苏南块体属于太平洋型块体,是有利的油气分布区块;它处在地球化学急变带上,壳幔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故该区的油气受深部因素的影响或控制比较明显,是有利的深部无机成因油气分布区。中地壳低速高导层(蛇纹石化橄榄岩)构成油气“发生器”;上地幔则是“原料库”;沉积盆地是“存储器”。当地幔流体中H2缺失或不足时便没有烃生成,只能形成CO2或以CO2为主的气藏。黄桥CO2气藏已被公认是幔源无机成因气体,实质上是由在中地壳进行的不完整费-托合成反应所致。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一带为油气富集带,具有深部成因油气的良好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层
高导层
地球化学急变带
太平洋型块体
油气藏成因
无机
生油
理论
苏南块体
苏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油气勘探中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商榷
被引量:
13
1
作者
黄第藩
梁狄刚
机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出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0,共10页
文摘
针对某些无机生油论者对有机生油论提出的异议中的部分论点进行讨论,包括现代有机生油理论体系及其实践、现代生油理论的科学性、勘探中油源的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天然气田的成因、无机气的成藏问题以及对大庆油田、基岩油藏和未成熟石油的认识等。通过这几方面的讨论,就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进行商榷。
关键词
有机
生油论
无机生油论
油气勘探
干酪根降解
未成熟石油
基岩油藏
Keywords
oil organogenic theory
oil inorganogenic theory
oil and gas play
kerogen degradation
immature oils
bedrock trap
分类号
TE12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无机生油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
13
2
作者
张景廉
曹正林
张宁
朱炳泉
张平中
王大锐
机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北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11,共4页
文摘
本文讨论了干酪根热解理论的困惑,论述了沥青、干酪根中Pb-Sr-Nd同位素的新证据,Pb-Sr-Nd同位素数据不支持沥青与干酪根同源,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沥青更多来自下地壳与上地幔,而原油中有机硅化合物的发现更进一步证实了它们更可能来自地壳深部,通过无机反应合成而生成。本文还提出有机质(及煤)加深部无机氢气的液化(或汽化)的生油(气)假设。本文指出,碳同位素作为油气物源判识需慎重对待。今天面对油气勘探的严峻局势,需重新认识油气无机生成理论。
关键词
无机
油气
油气勘探
石油生成
无机
生油
理论
Keywords
kerogen, bitumen, Pb Sr Nd isotopes, organic silicon compound, inorganic petroleum
分类号
P618.130.1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再论无机生油假说及中国找油前景
被引量:
5
3
作者
袁学诚
林隆栋
许乐红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3-484,共12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地质单元区域地质调查与片区总结"(1212011120115)项目资助成果~~
文摘
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的第一个成功范例是1958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相应的概念上的创新是颠覆了只有海相地层才能找到大油田,确立陆相地层中同样可以找到大油田。普查勘探方法上的革新是采用了先进的地球物理方法开展战略性大面积普查,不再局限于几个地表有油苗的山前盆地进行工作。寻找石油资源急需开辟一个新的领域。其特点是普查勘探的对象不局限于地壳,还要拓宽到研究岩石圈。思想上的创新是要摒弃海相生油和陆相生油等陈旧生油理论,确立地幔生油的新思维。根据物理学热力学理论,甲烷是唯一一种在标准温压条件下稳定的碳氢化合物,直链烷属烃只有在压力>3 MPa温度>700°C时(相当于地下深度约100 km)才有可能形成。因此,海相生油理论和陆相生油理论都不靠谱,在地表赋存的不论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内都不能生油,油气是地幔内(软流圈)无机生成,然后运移到海相盆地或陆相盆地中聚集成藏的。海相油田或陆相油田是储存的条件不同,但不是生成油田的机制不同。地球物理对寻找幔内生油区有独特的作用,许多石油地质学家认为,地球物理揭示的岩石圈内的低速低阻层与深藏油层有密切的关联。并且我们发现,在已开发的油田下方往往有软流圈物质的积聚。这些软流圈物质常常富有强烈的活动性,它们可以穿透覆盖在它们上面的地幔物质来到壳幔边界,在地幔中形成一个蘑菇云状的构造。这为开辟找石油的深层源头找到了捷径。根据中国地震层析资料探测得到的地幔内存在的低速带,以及区域地质背景条件,笔者提出中国3片找油最有远景的地区,即东亚西太平洋裂谷区、东特提斯地幔隆升区以及新疆深断裂分布地区:(1)东亚西太平洋低速带是在中新生代时,东亚大陆边缘岩石圈裂变所形成。它包括深浅、范围、形态各不相同的3个带。从西向东依次为:松辽—华北—东南沿海陆内裂谷带;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东亚边缘海裂谷带,以及四国海盆—帕里西维拉海盆—巴布亚新几内亚洋内裂谷带(2)东特提斯隆升区是指中国西南的兰坪盆地、思茅盆地、楚雄盆地为中心的一个地区,它们原本与当今最富油气的中东地区同属一个构造带,约在5 Ma时由于印度板块的向北挺进,青藏高原隆升,在这一地区的构造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但仍有残余下来可能含油气地区。(3)新疆地区由于受到印度地块的挤压,形成一系列背型和向型构造。深藏油气只能从切割它们的深大断裂中溢流到地表。笔者根据卫星重力资料,提出巴彦敖包—西宁不连续带;淖毛湖—茫崖不连续带;于田—克里雅河不连续带和阿拉木图—塔什库尔干不连续带等4条不连续带。它们都可能是深层石油上升的通道,希望能引起找油专家们关注。
关键词
石油普查
无机
生油
无机
生油
远景地区
Keywords
oil exploration
abiogenetic oil
prospective area for abiogenetic oil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谈我国无机生油研究现状及方向
被引量:
2
4
作者
安作相
马纪
庞奇伟
机构
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1-365,共5页
文摘
对目前我国无机生油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我国无机生油研究仍处于地质论证阶段。无机生油研究应从陆相生油和源控论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应先解决烃源岩的生成环境和岩性,进而研究烃类的运移和聚集问题。当然,判识无机油的物理化学特征必不可少。经地质分析发现,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的夏38油田,储油的辉绿岩体可能是烃源岩,辉绿岩体产出的原油可能是无机油;在济阳坳陷及其他坳陷中也有可能寻找到类似夏38的油田;要探讨辉绿岩的生成环境,既要关注地幔柱,也要关注岩浆活动的输导断裂;要特别关注渤海新近系中轻质油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寻找无机生油的地球化学证据。
关键词
无机
生油
烃源岩
渤海湾盆地
惠民凹陷
辉绿岩体
Keywords
inorganic source
source rock
Bohai Bay basin
Huimin sag
diabase
分类号
TE112.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无机生油假说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
15
5
作者
袁学诚
李善芳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43-854,共12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构造区划综合研究与区域地质调查综合集成"项目(1212010811033)资助
文摘
无机生油假说认为,原油和天然气和近地表的生物物质没有根本联系,它们是生成于地幔内的非生物来源的碳氢化合物。因而油气不是一个不可再生资源,而是一个可再生资源。无机生油假说得到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等三个基本学科的支持。在地质观察上,发现全球许多大油田的油气储藏与原始生物物质之间数量上有巨大落差,难于解释它们是由生物生成的。此外,有许多地区在结晶基底或变质基底内,或直接位于其上的沉积岩中发现石油。从生物生油假说来说,也是无法理解的。在化学上,早在二战期间,德国已由人工合成石油(费托合成),并生产了占德国战争中用油的9%的石油。无可争辩地说明,无机可以生成石油。根据化学(物理学)热力学理论分析确认,甲烷是唯一一种在标准温压条件(温度为298.15 K;压力为101325 Pa)下稳定的碳氢化合物,从甲烷形成正常烷属烃只有在压力>3×106kPa、温度>700°C时(相当于地下深度约100 km)才有可能。在地壳内的温压条件下由生物变质形成石油的假说,与化学热力学的基本原则相抵触。从氧化的有机分子,如碳水化合物(C6H12O6)形成较高的碳氢化合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可能的。根据我国长期对深部构造的研究,笔者认为在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蘑菇云岩石圈地幔发育的地区是寻找巨型无机油气田的有利地区,建议在发育蘑菇云岩石圈地幔地区开展无机油气田的勘探,并在无机油气田远景地区布置超深参数钻,以评价含油气远景。另外建议加强物探工作,尤其是研究地震勘探处理基底内三维含油气构造的技术。
关键词
无机
生油
假说
费托合成
蛇纹岩过程
化学热力学
蘑菇云岩石圈地幔
Keywords
abiogenetic petroleum origin hypothesis
Fischer - Tropsch synthesis
serpentinite process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mushroom cloud mantle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无机生油假说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的应用及其对中国找寻油气的启示
被引量:
4
6
作者
袁学诚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7-1124,共8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构造区划综合研究与区域地质调查综合集成"项目(1212010811033)资助
文摘
本文是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北肩利用现代无机生油假说寻找油气田的一个成功范例。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是一个晚泥盆世裂谷盆地,堆积石炭纪到早二叠世裂谷后沉积。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内可识别包含整个连续沉积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石油岩系。但其北肩长达45年的研究,都认为无论从沉积、变质及岩浆岩对找油都是不利的。它缺乏"源岩",并出现活动的强对流承压水。用深部源无机生油的观点重新研究获得了数十个油气田。本文还讨论了这个实例对中国利用无机生油假说寻找油气田的启示。
关键词
无机
生油
假说
第聂伯-顿涅茨盆地
中国东部盆地
Keywords
abiogenetic petroleum origin hypothesis
Dnieper-Donets basin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无机生油理论与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战略
被引量:
11
7
作者
张景廉
冯有奎
李相博
机构
中国石油西北地质研究所
出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48-251,共4页
文摘
21世纪中国油气资源严重短缺,采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寻找大油气田是中国石油地质学家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在简要阐述了无机生油的理论基础后,对碳酸盐岩(叠合盆地的古生界)油气勘探,特别是对盐下层油气、生物礁油气勘探做了深入的讨论。对中国油气的勘探战略做了详尽分析后指出:在北方,与中蒙古陆块有关的海拉尔盆地、开鲁盆地、二连盆地的深层均是有远景的靶区;准噶尔陆块的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的勘探目的层将不断扩大;在南方,康滇陆块的楚雄、陆良地区、浙江金衢盆地、湖南衡阳盆地是极好的油气聚集带。对海洋油气(南沙群岛油气、南海天然气水合物)也做了讨论。
关键词
无机
生油
理论
21世纪
油气勘探
无机
成因
勘探方针
石油
天然气
中国
Keywords
Inorganic origin
exploration strategy
petroleum
natural gas
the21st century
China
分类号
P618.130.8 [天文地球—矿床学]
TE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苏南块体的深部构造及其油气前景
被引量:
11
8
作者
张景廉
李斌
李相博
张宁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出处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1期40-44,共5页
文摘
苏南块体中地壳存在一低速层,Vp约为5.8~6.0km/s,它与地下高导层相对应,电阻率仅4~20Ω·m,是中地壳塑性层的反映;苏南块体属于太平洋型块体,是有利的油气分布区块;它处在地球化学急变带上,壳幔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故该区的油气受深部因素的影响或控制比较明显,是有利的深部无机成因油气分布区。中地壳低速高导层(蛇纹石化橄榄岩)构成油气“发生器”;上地幔则是“原料库”;沉积盆地是“存储器”。当地幔流体中H2缺失或不足时便没有烃生成,只能形成CO2或以CO2为主的气藏。黄桥CO2气藏已被公认是幔源无机成因气体,实质上是由在中地壳进行的不完整费-托合成反应所致。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一带为油气富集带,具有深部成因油气的良好远景。
关键词
低速层
高导层
地球化学急变带
太平洋型块体
油气藏成因
无机
生油
理论
苏南块体
苏北油田
Keywords
Low velocity layer
High conductive layer
Geochemical Steep Zones
Origi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Theory of inorganic origin
South Jiangshu Crust Block
Shubei Oilfield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P542.5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关于油气勘探中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商榷
黄第藩
梁狄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关于无机生油理论的思考
张景廉
曹正林
张宁
朱炳泉
张平中
王大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再论无机生油假说及中国找油前景
袁学诚
林隆栋
许乐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略谈我国无机生油研究现状及方向
安作相
马纪
庞奇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无机生油假说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袁学诚
李善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无机生油假说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的应用及其对中国找寻油气的启示
袁学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无机生油理论与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战略
张景廉
冯有奎
李相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苏南块体的深部构造及其油气前景
张景廉
李斌
李相博
张宁
《海相油气地质》
2006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