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飞行体无损回收装置的虚拟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费东年 钱建平 申屠德忠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3-275,共3页
文中以弹道修正或末端制导弹药一类的高速飞行体为对象,研究其试验样机内精密光机电控制器件或微处理部件等在抗高过载实验中,飞行体载体在最大回收减加速度和规定截停距离的限制条件下无损回收的方法问题。在充分分析已有的各种缓冲材... 文中以弹道修正或末端制导弹药一类的高速飞行体为对象,研究其试验样机内精密光机电控制器件或微处理部件等在抗高过载实验中,飞行体载体在最大回收减加速度和规定截停距离的限制条件下无损回收的方法问题。在充分分析已有的各种缓冲材料基础上,选取新型的泡沫铝材料为回收介质,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高速飞行体撞击和侵彻泡沫铝缓冲材料的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研究,从而设计出一套密度逐渐增大、多节的回收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飞行体 无损回收装置 缓冲材料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弹丸无损回收装置长度设计与验证 被引量:3
2
作者 樊雅静 范锦彪 王燕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3,共4页
针对超高初速炮弹回收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且安全可靠的回收实验装置来回收此类炮弹。该回收装置的介质为空气与水的混合体,通过向水中加入空气形成大量液泡,使得液泡具有可压缩性,利用液泡的可压缩性以及液体的阻尼特性,既可以实... 针对超高初速炮弹回收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且安全可靠的回收实验装置来回收此类炮弹。该回收装置的介质为空气与水的混合体,通过向水中加入空气形成大量液泡,使得液泡具有可压缩性,利用液泡的可压缩性以及液体的阻尼特性,既可以实现降低高速弹丸的速度,又可以保证不对弹丸结构产生损伤。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利用CFD技术进行仿真,得到炮弹最终减速情况,在满足要求安全过载的情况下,得出弹丸回收过程的速度、加速度以及压力曲线。仿真结果表明,在8.6 m长的回收装置中,可以将初速为1 000 m/s的弹丸在最大过载不超过20 000 g的情况下,最终速度减为0 m/s.最后通过对仿真结果与试验验证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趋势以及量级都比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炮弹 无损回收装置 CFD仿真模拟 安全过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伞降航天器无损回收系统中地面网状回收平台控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方文 滕海山 +2 位作者 孙青林 孙昊 陈增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75-1381,共7页
针对实现伞降航天器的无损回收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无人车编队支撑的地面网状回收平台追踪翼伞轨迹并且完成自主避障功能,从而无损回收航天器的方法。利用自抗扰技术算法对地面网状回收平台的队形进行控制,采用领导-跟随法确定地面网状... 针对实现伞降航天器的无损回收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无人车编队支撑的地面网状回收平台追踪翼伞轨迹并且完成自主避障功能,从而无损回收航天器的方法。利用自抗扰技术算法对地面网状回收平台的队形进行控制,采用领导-跟随法确定地面网状回收平台的运动方向以及速度,通过人工势场法对无人车进行避障控制,实现了地面网状回收平台在跟踪翼伞的过程中形成稳定编队并且自主避障等功能。并将理想情况和真实情况的仿真结果与本文算法实现的控制结果相对比。研究表明:伞降航天器的无损回收在短时间内与翼伞达成同步,基于自抗扰技术算法的地面网状回收平台能够更好地完成伞降航天器无损回收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无损回收 地面网状回收平台 自抗扰技术 自主避障 人工势场法 伞降航天器 轨迹跟踪 PID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飞行体无损回收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霍力群 朱黎 +1 位作者 黄楠 王争论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8-132,共5页
针对高速飞行体无损回收,建立飞行体穿越软介质的阻力模型,采用可清晰留痕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为软回收介质材料设计无损回收装置,使用7.62 mm及14.5 mm弹丸模拟高速飞行体进行射击试验,在3.2 m距离内实现了对7.62 mm弹丸的无损回收。试验... 针对高速飞行体无损回收,建立飞行体穿越软介质的阻力模型,采用可清晰留痕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为软回收介质材料设计无损回收装置,使用7.62 mm及14.5 mm弹丸模拟高速飞行体进行射击试验,在3.2 m距离内实现了对7.62 mm弹丸的无损回收。试验获得了飞行体穿越软介质的距离、速度、过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得到飞行体穿越软介质的特征参数;观测软回收介质表面留存的飞行体的痕迹得到飞行体穿越软介质的空间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飞行体 无损回收 介质材料 弹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轨道炮U形铝质电枢回收过载极限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俊晓 向红军 +1 位作者 吕庆敖 张华祥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3-56,71,共5页
为了研究电磁轨道炮U形铝质电枢在回收过程中可承受的过载极限,运用动力学有限元软件LS-DYNA,采用ALE算法对U形铝质电枢以不同速度侵入不同密度的回收介质进行了数值模拟,以临界形变为参考,得到了不同初速的U形铝质电枢无损回收可选介... 为了研究电磁轨道炮U形铝质电枢在回收过程中可承受的过载极限,运用动力学有限元软件LS-DYNA,采用ALE算法对U形铝质电枢以不同速度侵入不同密度的回收介质进行了数值模拟,以临界形变为参考,得到了不同初速的U形铝质电枢无损回收可选介质的最大密度以及可承受的最大过载值。结果表明:随着电枢速度的提高,回收时可选用的介质密度减小,且减小幅度越来越小;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电磁轨道炮U形铝质电枢回收过程中可承受的过载极限值约为800000g.研究结果对电枢回收试验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轨道炮 U形铝质电枢 LS-DYNA 无损回收 极限过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飞船试验船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竺梅芳 武士轻 李博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61,共10页
缓冲气囊是继着陆腿及反推发动机之外,另一种行之有效的着陆缓冲装置。新一代载人飞船采用群伞加缓冲气囊的无损回收方案,实现了其重复使用的目的。文章对新飞船试验船缓冲气囊的选型及参数的确定原则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气囊着陆缓冲系... 缓冲气囊是继着陆腿及反推发动机之外,另一种行之有效的着陆缓冲装置。新一代载人飞船采用群伞加缓冲气囊的无损回收方案,实现了其重复使用的目的。文章对新飞船试验船缓冲气囊的选型及参数的确定原则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设计状态、工作程序以及缓冲过程的排气控制策略。通过建立地面试验装置和测量系统,对缓冲气囊的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具备主动排气控制的多气室组合式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缓冲过载达到预期,无侧翻和明显反弹,着陆稳定性满足要求。试验船缓冲气囊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可以为其它大载荷航天器和大载荷空投着陆缓冲气囊的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 特性研究 新飞船试验船 无损回收 着陆缓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共价化学的可降解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馨雨 刘莹莹 +1 位作者 黄玉东 胡桢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8-774,共7页
先进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大、耐热和耐冲击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然而,具有三维网状交联结构的环氧树脂因不熔、不溶的特性而难以降解回收,造成环境污染和复合材料中昂贵的高性能纤维的损失... 先进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大、耐热和耐冲击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然而,具有三维网状交联结构的环氧树脂因不熔、不溶的特性而难以降解回收,造成环境污染和复合材料中昂贵的高性能纤维的损失。基于此,动态共价化学成为可降解热固性树脂设计与制备的优选方案之一。文章综述了基于Schiff碱键、六氢三嗪键、缩醛结构、D-A加成反应、二硫键等可降解环氧树脂的降解机理、制备方法、性能特征和应用发展,对可降解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该新兴热点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共价化学 动态共价键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碳纤维无损回收 可降解热固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