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性别差异分析
1
作者 仁佳俊 李玉婷 +8 位作者 王婷婷 冯双双 谢宏成 梁峻钒 张虹俐 林资圆 向波 刘可智 梁雪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4,共6页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性别间的疗效。方法2018年5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泸州市精神卫生中心、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3家精神专科医院纳入481例精神...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性别间的疗效。方法2018年5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泸州市精神卫生中心、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3家精神专科医院纳入48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患者辅以MECT治疗,连续2周,共6次治疗。根据性别分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以及治疗后UKU不良反应评定量表(udvalg for kliniske undersogelser,UKU)、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的差异。结果质量控制后共463例患者进行后续分析,男性246例,女性217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总分、PANSS各子量表得分均降低(P<0.001);组间减分率比较,男性患者阴性症状减分率高于女性(31.24%±30.24%vs.25.80%±33.96%,P<0.05),而在总分、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减分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比较,女性患者出现其他类型不良反应的频率较男性高(47.47%vs.37.80%,P<0.05),而在精神、神经、自主神经及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男性患者PANSS总分减分率与吸烟史(r=0.135,P=0.034)、饮酒史(r=0.160,P=0.012)呈正相关,女性患者PANSS总分减分率与病程呈负相关(r=-0.210,P=0.002),与起病年龄呈正相关(r=0.145,P=0.032)。结论MECT对精神分裂症男女性患者均具有显著疗效。与女性患者相比,MECT对男性患者的阴性症状疗效更为显著。此外,不同性别间MECT疗效的相关因素不同,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特征以选择MECT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性别差异 不良反应 PANSS 相关性分析 疗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中青年抑郁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性别差异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倩 姜玮 +3 位作者 李艳茹 王楠 侯冷冰 任艳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3-348,共6页
目的初步探索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中青年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中青年抑郁发作患者,完成6次MECT,分别在基线、第3次MECT后、第... 目的初步探索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中青年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中青年抑郁发作患者,完成6次MECT,分别在基线、第3次MECT后、第6次MECT后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对抑郁、焦虑症状和认知功能进行评分,分别在青年组和中年组中比较性别差异。结果纳入抑郁发作患者共122例,其中青年组83例、中年组39例。两组中,基线HAMD及HAMA评分、MECT后HAMD减分率均无性别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青年组中,RBANS总分、视觉广度因子分、注意因子分的时点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基线时提高,性别分组效应和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中,RBANS总分、视觉广度因子分的时点-性别分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RBANS总分、视觉广度因子分、注意因子分在第6次MECT后较基线时提高(P<0.05),时点效应和性别分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抑郁患者MECT后认知功能整体有所改善,中年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存在性别差异,需依据患者性别、年龄特征优化MECT方案,以减轻认知功能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抑郁 抑郁发作 认知功能 年龄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不同刺激能量设定方案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
3
作者 赵昕 王丹 +3 位作者 孙倩 金文青 王雯 任艳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9-595,共7页
目的:比较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不同刺激能量设定方案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Ⅳ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32... 目的:比较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不同刺激能量设定方案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Ⅳ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给予低刺激能量MECT,对照组给予常规刺激能量MECT。2组MECT治疗次数均为6次,电极放置位置为双侧额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分别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评估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3次后和治疗6次后。记录首次MECT治疗时刺激前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MECT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56例患者(试验组29例、对照组27例)完成MECT治疗及后续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8.97%和70.37%,缓解率分别为51.72%和62.9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HAMD-17总分均随治疗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P时间<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首次MECT刺激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刺激前显著增高(P时间<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CB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1例患者出现谵妄;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谵妄、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疼痛等MECT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低刺激能量MECT与常规刺激能量MECT治疗抑郁发作疗效相当,不良反应有所减少,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刺激能量 抑郁发作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胡疏肝汤联合无抽搐电休克在女性躯体化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晓敏 何君珍 吴惠玲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71,共4页
目的 探究柴胡疏肝汤联合无抽搐电休克(MECT)在女性躯体化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6月—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84例女性躯体化障碍患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2例。对照组予以MECT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 探究柴胡疏肝汤联合无抽搐电休克(MECT)在女性躯体化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6月—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84例女性躯体化障碍患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2例。对照组予以MECT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胡疏肝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评分,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均减轻,且试验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缓解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CL-90各因子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对女性躯体化障碍患者应用柴胡疏肝汤联合MECT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其神经症状,促进其病情转归,提升其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躯体化障碍 柴胡疏肝汤 无抽搐电休克 临床症状 神经症状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脑内及不同脑区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1
5
作者 范桂红 何俊 +4 位作者 庞高峰 李辰 江庐山 方惠民 王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5-330,共6页
背景目前,采用脑涨落图仪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个脑区神经递质功能特点的研究较多,也有关于无抽搐电休克疗法(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但关于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具体脑区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精神... 背景目前,采用脑涨落图仪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个脑区神经递质功能特点的研究较多,也有关于无抽搐电休克疗法(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但关于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具体脑区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MECT治疗前后脑内及不同脑区神经递质水平变化而探讨其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常州市德安医院收治的签署MECT治疗同意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1例,均接受MECT治疗且在治疗期间所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剂量保持不变。比较所有患者首次MECT治疗前24 h和MECT治疗结束后24 h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新5因子模型(20项版)评分、脑内和不同脑区神经递质水平。结果与首次MECT治疗前24 h相比,所有患者MECT治疗结束后24 h阳性因子、阴性因子、敌对兴奋、焦虑抑郁、认知功能损伤因子评分及总分,脑内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及左后脑区GABA、谷氨酸(Glu)水平均降低,脑内及右前脑区多巴胺(DA)水平升高(P<0.05)。结论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有一定治疗效果,并可能通过影响脑内GABA和DA、左后脑区GABA和Glu、右前脑区DA等神经递质水平而发挥神经生物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惊厥疗法 休克 无抽搐电休克疗法 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诱导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1
6
作者 贾玉萍 王晓敏 +3 位作者 肖文斌 沈曙光 何永光 李士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62-1064,共3页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诱导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需行MECT的老年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60~85岁。按随机化顺序均分为依托咪酯与丙泊酚联合组(A组)、依...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诱导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需行MECT的老年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60~85岁。按随机化顺序均分为依托咪酯与丙泊酚联合组(A组)、依托咪酯组(B组)和丙泊酚组(C组)。A组静注依托咪酯0.15mg/kg、丙泊酚1mg/kg;B组静注依托咪酯0.3mg/kg;C组静注丙泊酚2mg/kg。测定三组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后和MECT后5、10min的SBP、DBP、HR、SpO2以及麻醉前、MECT10min后的血糖。记录治疗过程中每组患者的脑电癫痫波发作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MECT后5、10minSBP、DB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A、C组,B组MECT后10min血糖明显高于麻醉前和A、C组(P<0.05)。A、B组脑电癫痫波发作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1);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诱导麻醉用于老年患者MECT安全有效,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同时能明显延长脑癫痫波发作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 依托咪酯 丙泊酚 老年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抽搐电休克对抑郁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突触可塑性机制 被引量:27
7
作者 刘媛媛 闵苏 +3 位作者 董军 曹俊 黎平 刘永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0-74,共5页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对抑郁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突触可塑性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无抽搐电休克(MECT)组、电休克(ECT)组、丙泊酚组、抑郁模型组(简称抑郁组)、正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各10只,前4组采用孤养结合慢性不可...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对抑郁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突触可塑性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无抽搐电休克(MECT)组、电休克(ECT)组、丙泊酚组、抑郁模型组(简称抑郁组)、正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各10只,前4组采用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见轻度应激制备抑郁模型。建模成功后,MECT组和ECT组每日1次分别腹腔注射丙泊酚和生理盐水后给予电刺激,丙泊酚组腹腔注射丙泊酚但不给予电刺激,连续7d。采用openfield和Morris水迷宫分别评定行为学和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海马突触素(SYP)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后MECT组和ECT组的openfield评分均分别明显高于丙泊酚组和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T组Morris水迷宫测验的逃避潜伏期较MECT组、丙泊酚组及抑郁组延长而空间探索时间缩短(P<0.05);MECT组和ECT组较丙泊酚组、抑郁组SYP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MECT组较ECT组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丙泊酚可改善抑郁大鼠电休克后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电休克后海马SYP的过度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无抽搐电休克 突触素 突触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抑郁药物联合短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钟智勇 陶炯 +2 位作者 王相兰 韩洪瀛 李凌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联合短期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重性抑郁症对其急性期及远期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重性抑郁症患者共132例分为试验组(58例)与对照组(74例),试验组采用抗抑郁药和短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抗...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联合短期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重性抑郁症对其急性期及远期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重性抑郁症患者共132例分为试验组(58例)与对照组(74例),试验组采用抗抑郁药和短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急性期分别观察患者在治疗第1天、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分结果,用副反应量表(TESS)来评估治疗总的副反应情况,同时记录患者住院天数。随访期分别观察患者在治疗第6月末和第12月末的HAMD和WMS量表结果,并记录患者的复发率。结果:试验组在第2周末和第3周末的HAMD评分要好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TESS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住院天数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WMS评分上试验组在第3周时要差于对照组(P<0.05),但在第6月末和第12月末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在第12月内的复发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足量抗抑郁药治疗的同时联合短期MECT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既能迅速彻底地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及远期复发风险,又能避免MECT治疗次数过多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性抑郁症 抗抑郁药物 无抽搐电休克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韦氏记忆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疗效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11
9
作者 楼丹丹 况利 +3 位作者 李大奇 甘窈 艾明 高新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基因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多态性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基因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多态性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组为110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 DSM-IV )抑郁症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对照组为100名正常人。患者入组后连续接受MECT8次,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for Depression,HRSD)进行抑郁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估。运用PCR扩增及测序的方法,分析BD—NF基因rs6265、rs7103411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分析rs6265、rs710341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MECT疗效的关系。结果:BDNF基因rs6265、rs7103411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与患者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CT后2个位点基因型及rs7103411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疗效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6265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在减分率/〉50%组分别为47.9%、52.1%;在减分率〈25%组分别为27.5%、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等位基因对MECT反应好于G等位基因(OR=1.740,95%CI:1.022~2.963)。结论:病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BDNF基因rs6265位点A等位基因可能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效果有关,A等位基因携带者接受MECT的疗效较G等位基因携带者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单核苷酸多态性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碳酸锂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0
10
作者 吕钦谕 鲍晨曦 +4 位作者 陆燕华 路伟 胡海琦 易正辉 何永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31-736,共6页
目的了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MECT组18例患者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行12次MECT治疗,碳酸锂组24例... 目的了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MECT组18例患者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行12次MECT治疗,碳酸锂组24例患者使用碳酸锂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共治疗6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 items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GI)、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检测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评估氧化应激水平。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SOD指标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5.26,P<0.01),碳酸锂组的水平整体高于MECT组(P<0.05);MDA指标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8.18,P<0.01),MECT组的水平整体高于碳酸锂组(P<0.05);GSH-Px指标分组主效应(F=6.24,P=0.02)、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F=6.39,P=0.02)有统计学意义,碳酸锂组的水平整体高于MECT组(P<0.05),治疗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周末MECT组GSH-Px低于碳酸锂组(P<0.05)。治疗6周末,MECT组中治疗有效者CAT水平较无效者高(P<0.05)。结论 MECT能改变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其对血浆CAT的调节可能是治疗有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氧化应激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碳酸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大鼠抑郁症的谷氨酸能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董军 闵苏 +3 位作者 魏珂 曹俊 黎平 汪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10-312,共3页
目的观察抑郁大鼠电休克治疗后海马内谷氨酸含量以及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表达,探讨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谷氨酸能神经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无抽搐电休克组(电休克组)、抑郁模型对照组(抑郁组)、对照组,每组12只。前两... 目的观察抑郁大鼠电休克治疗后海马内谷氨酸含量以及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表达,探讨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谷氨酸能神经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无抽搐电休克组(电休克组)、抑郁模型对照组(抑郁组)、对照组,每组12只。前两组采用孤养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建立抑郁模型,建模后电休克组在丙泊酚麻醉下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隔天1次共2周。检测各组海马谷氨酸含量和海马CA1区、CA3区NMDA受体2B亚单位(NMDA-NR2B)的表达。结果①电休克治疗后电休克组大鼠水平移动格数、垂直竖立次数和糖水消耗量都高于抑郁组(P<0·01)。②电休克组大鼠海马内谷氨酸含量低于抑郁组(P<0·01),而抑郁组高于正常组(P<0·01)。③电休克组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NMDA-NR2B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而抑郁组低于正常组(P<0·01)。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可抑制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内谷氨酸含量的升高并使NMDA-NR2B的表达量上调,这可能是其抗抑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无抽搐电休克 谷氨酸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段晓霞 赵振龙 +2 位作者 李婷婷 刘可智 王晓斌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1-66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改良电休克治疗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l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设计,将30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项评分总分≥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改良电休克治疗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l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设计,将30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项评分总分≥20分的抑郁症患者纳入,均分为三组,每位患者行6次MECT。三组患者于每次麻醉诱导前20min分别静脉匀速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D1组)、0.5μg/kg(D2组)或等容量的生理盐水(D0组),泵注时间为10min。记录每次MECT的抽搐指数(seizure energy index,SEI)、抽搐时间(seizure duration,SD)、丙泊酚、琥珀胆碱用量、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第1次MECT前1h及每次MECT后6h对患者进行HAMD、简易智力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结果与D0组比较,D1组不良反应明显曾多、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D1和D2组SEI、SD值明显升高,D1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5)。与第1次MECT前1h评分比较,D1、D2组第3、4、5、6次及D0组第4、5、6次MECT后6h的HAMD评分明显降低,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每次MECT麻醉诱导前20min静脉匀速泵注0.5μg/kg右美托咪定,可提高SEI、SD值以及MMSE评分,降低HAMD评分,提高MECT患者的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及苏醒时间,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M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麻醉探讨 被引量:16
13
作者 孔洁 王宁 +1 位作者 陈建平 孙九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26-327,共2页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 治疗 精神病 麻醉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实施效果 被引量:15
14
作者 唐春霞 陈海勤 +3 位作者 徐美英 潘晓芳 叶美凤 徐伟琴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提高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MECT)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11年3-8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精神科首次入院进行MECT治疗的患者100例,各抽取男女两个病房作为...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提高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MECT)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11年3-8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精神科首次入院进行MECT治疗的患者100例,各抽取男女两个病房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应用自制的护理质量评定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护理安全、健康宣教、基础护理、并发症、护理书写时间及MECT治疗满意度。结果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护理记录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精神科MECT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规范治疗程序,减少护理书写的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科 无抽搐电休克 临床路径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麻醉药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建斌 常业恬 +1 位作者 刘流 王亚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698-699,共2页
电休克治疗(ECT)是精神科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是在病人清醒状态下进行治疗,且电刺激引起肌肉抽搐、牙关紧闭、易导致缺氧等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对此治疗有恐惧感.近年来,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技术的引进,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电休克治疗(ECT)是精神科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是在病人清醒状态下进行治疗,且电刺激引起肌肉抽搐、牙关紧闭、易导致缺氧等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对此治疗有恐惧感.近年来,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技术的引进,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同时也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观察了不同的麻醉药丙泊酚、硫喷妥钠和依托咪酯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丙泊酚 硫喷妥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注右美托咪定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应激反应和肌痛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珂 高永涛 朱高层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观察在常规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前预注三种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患者应激反应和肌痛的影响。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躁狂症病程中首次行MECT的患者79例,男38例,女41例,年龄18~65岁,ASA... 目的观察在常规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前预注三种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患者应激反应和肌痛的影响。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躁狂症病程中首次行MECT的患者79例,男38例,女41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四组。分别在常规MECT前静脉匀速泵注右美托咪定0.4μg/kg(D1组,n=20)、0.7μg/kg(D2组,n=19)、1.0μg/kg(D3组,n=20)和等容量生理盐水20 ml(N组,n=20),四组均在10 min内泵完,随即行常规MECT。记录麻醉前(T0)、泵药(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10 min后(T_1)、MECT通电后30 s(T_2)及通电后5 min(T_3)的MAP和HR;记录T0、T_2时血糖和血皮质醇(Cor)浓度;记录通电后30min(T_4)和通电后6 h(T_5)的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苏醒时间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结果与N组比较,T_2时D1、D2、D3组Cor浓度、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D2、D3组血糖浓度明显降低,且降低、减慢幅度D3组大于D2组,D2组大于D1组(P<0.05);T_5时D1、D2、D3组肌痛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D2、D3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且下降、延长程度D3组大于D2组,D2组大于D1组(P<0.05)。四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CT治疗前预注右美托咪定,可剂量相关地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和治疗后肌痛,延长苏醒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无抽搐电休克 肌痛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在无抽搐电休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刚明 任长和 莫利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复合丙泊酚对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o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术后的心血管反应、能量抑制指数及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观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MECT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DEX... 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复合丙泊酚对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o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术后的心血管反应、能量抑制指数及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观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MECT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DEX组,术前10 min给予DEX1μg/kg;NS组,术前10 min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给予丙泊酚直至动态脑电图(Dynamic 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显示慢波睡眠出现或睫毛反射消失后给予琥珀酰胆碱1/(mg.kg),记录麻醉前、DEX给药后10 min及电刺激后1、3 min及意识恢复后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能量抑制指数及清醒时间。结果:DEX与NS组相比,HR、MAP在给药后10 min,和电刺激后1、3 min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R、MAP峰值均低于NS组。而能量抑制指数与N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患者苏醒时间较NS组延长(P<0.05)。结论:丙泊酚麻醉诱导前静脉缓慢注射1μg/kg DEX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M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右旋美托咪定 丙泊酚 无抽搐电休克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程管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护理配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秀娥 刘一 +3 位作者 仇艳苗 杜红然 李敬敬 邢书生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5期383-384,共2页
目的探讨流程管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MECT)护理配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定并实施MECT护理配合流程,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及医生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MECT流程管理后,配合护士人数减少,患者等... 目的探讨流程管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MECT)护理配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定并实施MECT护理配合流程,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及医生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MECT流程管理后,配合护士人数减少,患者等待及治疗时间缩短,风险事件减少,医生满意度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流程管理应用于MECT护理配合,是一种科学、高效、安全的护理管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程管理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在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梅凤美 岳伟 +3 位作者 曾琼 吴姗姗 高晓宁 朱美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64-867,共4页
目的观察氯胺酮在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拟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0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氯胺酮组和丙泊酚组,每组30例。在MECT前静注阿托品0.5~1.0mg、丙泊酚1.0mg/kg(丙泊酚组)或氯胺酮0.8m... 目的观察氯胺酮在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拟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0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氯胺酮组和丙泊酚组,每组30例。在MECT前静注阿托品0.5~1.0mg、丙泊酚1.0mg/kg(丙泊酚组)或氯胺酮0.8mg/kg(氯胺酮组),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静注琥珀胆碱0.7~1.0mg/kg。分别在第2、4、6次治疗后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记录患者每次治疗时抽搐时间、抽搐指数、能量百分比、呼吸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随着治疗次数增加两组HAMD总分均明显下降(P<0.05)。氯胺酮组HAMD总分下降明显快于丙泊酚组(P<0.05)。两组患者抽搐时间、抽搐指数、能量百分比、呼吸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抑郁症患者MECT治疗中氯胺酮降低HAMD评分的效果优于丙泊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无抽搐电休克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咪酯、丙泊酚混用和单用在无抽搐电休克中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赵洪祖 崔二龙 张红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5-617,共3页
目的:研究依托咪酯丙泊酚混用和单用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的可行性。方法:90例行MECT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应用依托咪酯-丙泊酚混合液(E-P组)、依托咪酯(E组)、丙泊酚(P组)麻醉,记录3组治疗中输入电量(CD)、运动发作时间(ESD... 目的:研究依托咪酯丙泊酚混用和单用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的可行性。方法:90例行MECT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应用依托咪酯-丙泊酚混合液(E-P组)、依托咪酯(E组)、丙泊酚(P组)麻醉,记录3组治疗中输入电量(CD)、运动发作时间(ESD)、抑制指数(PSI)、抽搐能量指数(SEI)、抽搐一致性指数(SGI),治疗前后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其精神状况及记忆水平,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所有数据用SPSS 12.0处理。结果:治疗后E-P组ESD、PSI、SEI、SGI、WMS评分、PANSS减分均高于P组(P<0.05),CD显著低于P组(P<0.05),与E组相当(P>0.05);不良反应方面:恶心呕吐、分泌物增多E-P组低于E组(P<0.05),注射疼E-P组低于P组(P<0.05)。结论:依托咪酯-丙泊酚混合液应用于MECT麻醉优于两种药物的单独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 依托咪酯 丙泊酚 精神分裂症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