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用户无意识行为的服务机器人交互设计 被引量:11
1
作者 丁满 袁梦娟 +1 位作者 白仲航 张晓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1-95,共5页
目的针对当前家庭服务机器人单方面依据用户指令做出行动的被动服务模式,提出一种使服务机器人主动服务用户的方法,改善机器人服务模式。方法首先,运用情景感知技术,使服务机器人可以感知当前环境与用户信息,识别用户无意识行为;其次,... 目的针对当前家庭服务机器人单方面依据用户指令做出行动的被动服务模式,提出一种使服务机器人主动服务用户的方法,改善机器人服务模式。方法首先,运用情景感知技术,使服务机器人可以感知当前环境与用户信息,识别用户无意识行为;其次,机器人对行为发生的情景信息以及用户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得出用户潜在需求;最后,机器人根据得出的需求,主动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结论通过设计实例验证,该方法能提高服务机器人的主动性、适用性,减少非必要用户指令,简化人机交互,增强用户愉悦感和使用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行为 情景感知 服务机器人 交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认知:无意识行为的认知探寻 被引量:18
2
作者 何灿群 吕晨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73,I0012,共6页
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证实了身体的认知作用,并提出了具身隐喻的概念,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具身认知使得对于无意识行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行为表象,而是进一步探究分析行为的认知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具身认知、心智模型与无意识... 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证实了身体的认知作用,并提出了具身隐喻的概念,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具身认知使得对于无意识行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行为表象,而是进一步探究分析行为的认知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具身认知、心智模型与无意识行为的关联模型,探索无意识行为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中找到心智模型与交互行为的匹配性,从而提高用户的交互效率和产品的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心智模型 无意识行为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用户无意识行为的交互设计研究 被引量:43
3
作者 孙辛欣 李世国 靳文奎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69-72,共4页
阐述了无意识行为的概念及特征,指出无意识行为是人情感最自然的流露,是思想的直接传达和需求的外在表现。将用户无意识行为融入交互设计,进而分析了用户无意识行为在交互设计中的价值。利用无意识行为具有满足用户隐形需求、丰富产品... 阐述了无意识行为的概念及特征,指出无意识行为是人情感最自然的流露,是思想的直接传达和需求的外在表现。将用户无意识行为融入交互设计,进而分析了用户无意识行为在交互设计中的价值。利用无意识行为具有满足用户隐形需求、丰富产品种类及感动用户内心的优势,将用户的无意识行为转化为设计元素应用于交互设计中,从而探索了新的交互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行为 交互设计 情感化 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无意识设计 被引量:25
4
作者 何灿群 吕晨晨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0-86,共7页
目的分析探讨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无意识行为设计的实践价值和方法。方法结合当前具身认知理论和无意识设计的研究现状、成果及研究趋势,阐述具身认知和无意识行为的形成机制和特点,以及其在产品和交互设计中的运用价值。分析探究两者在设... 目的分析探讨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无意识行为设计的实践价值和方法。方法结合当前具身认知理论和无意识设计的研究现状、成果及研究趋势,阐述具身认知和无意识行为的形成机制和特点,以及其在产品和交互设计中的运用价值。分析探究两者在设计方式上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具身认知与心智模型的关系模型,并探索运用无意识行为进行设计的方式和意义。结论具身认知使得对于无意识行为的研究应用不再局限于外显的身体行为表象。进一步探究身体行为和动作的认知价值,为设计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明晰心智模型、无意识行为与具身隐喻的关系,提出探索普遍共有的无意识行为动作,进行产品与交互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交互效率、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心智模型 无意识行为 具身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后天无意识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永德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3-19,122,共8页
弗洛伊德提出了先天无意识,忽视了后天的社会实践、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决定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作者认为不能把无意识完全归结为先天的东西,还有后天形成的无意识即后天无意识。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后天无意识的本质特征;从认识主体... 弗洛伊德提出了先天无意识,忽视了后天的社会实践、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决定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作者认为不能把无意识完全归结为先天的东西,还有后天形成的无意识即后天无意识。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后天无意识的本质特征;从认识主体的角度和人类把握世界方式的角度对后天无意识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后天无意识形成的原因以及研究后天无意识的意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行为 弗洛伊德 无意识现象 认知图式 个人无意识 群体无意识 社会环境 决定作用 社会实践 认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无意识”和文化艺术
6
作者 包忠文 肖君和 《浙江学刊》 1985年第4期46-52,共7页
“无意识”未源于人类社会经验、信息的积淀,是潜意识的外在形式,其基本表现是:人类社会经验的心理痕迹、无意识思维、无意识感知和无意识行为。实事求是地确认无意识,能够丰富唯物辩证法,有助于对人类进步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对人的深层... “无意识”未源于人类社会经验、信息的积淀,是潜意识的外在形式,其基本表现是:人类社会经验的心理痕迹、无意识思维、无意识感知和无意识行为。实事求是地确认无意识,能够丰富唯物辩证法,有助于对人类进步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对人的深层心理的发掘,并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揭开无意识的奥秘,将会加深对人的历史和人自身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主义 意识 无意识行为 深层心理 意识思维 心理学 实践意义 集体无意识 精神分析学 神经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意识的新明式方凳设计
7
作者 周小博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F0003-F0003,共1页
将无意识设计与明式家具“式一用一体”层级设计理念相结合,提出一种结构独特、逻辑清晰的明式家具改良创新设计方法,并通过一款明式方凳的设计进行验证。方法是首先确定明式家具“式”“用”“体”层级设计系统,提取明式方凳的“类型... 将无意识设计与明式家具“式一用一体”层级设计理念相结合,提出一种结构独特、逻辑清晰的明式家具改良创新设计方法,并通过一款明式方凳的设计进行验证。方法是首先确定明式家具“式”“用”“体”层级设计系统,提取明式方凳的“类型原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访谈,分析、归纳、定位用户行为习惯与特征,并推导出“功能特征原型”,然后利用“客观写生”与“寻找关联”两种无意识设计方法,探寻用户无意识行为特征与符号感知需求,并通过五个造型维度进行推导,最终得到“感知特征形态”,从而完成改良设计。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在保证传统明式工艺与类型的基础上,提升作品的现代体验性与实用性,为明式家具创新设计提供了一条全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行为 明式家具 体验性 无意识设计 感知特征 改良设计 实践证明 实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情境中的道德盲点:述评与展望
8
作者 张永军 单格妍 +1 位作者 李永鑫 刘智强 《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9-990,共12页
通过对组织情境中的道德盲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对比分析了现有道德盲点的3种学术观点,阐明了道德盲点的概念内涵,指出了道德盲点不同测量方式的优缺点;根据资源限制理论、有限道德模型等相关理论阐述了道德盲点产生的理论基础,并... 通过对组织情境中的道德盲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对比分析了现有道德盲点的3种学术观点,阐明了道德盲点的概念内涵,指出了道德盲点不同测量方式的优缺点;根据资源限制理论、有限道德模型等相关理论阐述了道德盲点产生的理论基础,并基于知觉框架和意义建构模型总结了组织情境中道德盲点的形成机制,从个体特征、事件情境与组织环境3个方面建构出组织情境中道德盲点的影响因素框架。在此基础上,从精准捕捉与刻画道德盲点、多角度丰富与实证检验道德盲点的影响因素,以及拓展道德盲点产生过程与动态演变3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相关研究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盲点 有限道德 无意识不道德行为 道德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ffordance理论的设计诱导力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楚东晓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50,共5页
目的对外部环境与行为者(人或者动物)之间潜在的互动行为属性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方法从生态心理学Affordance理论中人与外部"环境"之间交互关系的分析入手,通过设计物是否能真正满足用户不自知的... 目的对外部环境与行为者(人或者动物)之间潜在的互动行为属性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方法从生态心理学Affordance理论中人与外部"环境"之间交互关系的分析入手,通过设计物是否能真正满足用户不自知的潜在需求,是否能很好地体现用户的无意识行为来理解设计物的功能可见性,并分别从产品、交互界面和文化的角度,深入剖析功能可见性与外部环境的能动性关系。结论得出外部"环境"具有能动性,传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更应关注环境对人无意识行为的"拉扯"作用,即环境的诱导力是决定设计好坏的重要考量标准。好的设计应该会被人在毫不自觉的情况下拾取其功能可见性,而好的功能可见性不应该是设计师去强加,有效运用Affordance理论,可以发现用户真正、纯粹的潜在需求,做出真正好的设计,为设计创意的可视化找到恰如其分的形态载体,实现设计创意的真正"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fordance理论 环境诱导力 无意识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供性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帅 冯荟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8-231,238,共5页
目的研究可供性理论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价值与方法,进而为产品设计提供建议,实现更具人性化和情感化的产品设计。方法阐述可供性理论的起源及其在设计领域的发展,从吉布森与诺曼对可供性的不同定义来阐述在生态心理学中的可供性与在设计... 目的研究可供性理论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价值与方法,进而为产品设计提供建议,实现更具人性化和情感化的产品设计。方法阐述可供性理论的起源及其在设计领域的发展,从吉布森与诺曼对可供性的不同定义来阐述在生态心理学中的可供性与在设计领域内的可供性的区别。对可供性理论在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归纳出可供性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三种类型,即潜在的可供性、集体的可供性、情感化的可供性。基于人的行为对产品可供性进行挖掘,提出行为的停顿、行为的可视化、自然行为关系三种产品设计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结论为设计师提供关于将可供性概念运用在产品设计中的理论依据,为用户创造舒适自然的使用体验,满足人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供性 产品设计 无意识行为 生态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