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情有性”与“无情说法”:中国佛教山林化的佛学依据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坚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56,共8页
印度佛教属于都市(含近郊)佛教,但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却渐渐地远离都市,走上了山林化的道路,山林佛教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面对中国佛教的这样一种态势,中国的佛教思想家湛然和惠忠分别提出"无情有性"论和"无情说法"... 印度佛教属于都市(含近郊)佛教,但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却渐渐地远离都市,走上了山林化的道路,山林佛教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面对中国佛教的这样一种态势,中国的佛教思想家湛然和惠忠分别提出"无情有性"论和"无情说法"论,为"山林佛教"的合法性作论证和辩护,从而为佛教山林化提供了佛学依据。有"无情有性无情说法"以为理论支持和舆论背景,中国佛教的山林化得以不断推进,最终导致了中国山林的佛教化。山林佛教化乃是中国山林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山林佛教 无情有性 无情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庐山之行及其“不悟”
2
作者 伍晓蔓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9,206,共13页
元丰七年的庐山之游,是苏轼生命中难得的放空之旅。他带着要识庐山真面目的意图而来,做好止观的心理准备,却被沿途的风景搅动了诗兴。他的《赠东林总老》诗是对“无情说法”公案的回应,也是交给东林常总的参禅答卷。该诗当时未得到常总... 元丰七年的庐山之游,是苏轼生命中难得的放空之旅。他带着要识庐山真面目的意图而来,做好止观的心理准备,却被沿途的风景搅动了诗兴。他的《赠东林总老》诗是对“无情说法”公案的回应,也是交给东林常总的参禅答卷。该诗当时未得到常总禅师的印可;到了南宋,因其体现了诗人对好山好水的拣择,有悖佛教“色空不二”之旨,受到禅林的批评。在《题西林壁》中,苏轼承认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全情投入了“此山”代表的生活世界。这是佛禅意义上的“不悟”,却是诗人的自我觉知、自我确认。《题西林壁》而非《赠东林总老》才是苏轼“本来面目”的真正答卷。这次庐山之行,苏轼没有“悟”禅,却“悟”了自己的真面目。审美而非禅悟,才是苏轼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庐山 东林常总 无情说法 本来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禅宗的生态文化精神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红兵 迟丕贤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60,共7页
禅宗真如缘起思想将自然万物视作真如的显现,从真如的视角肯定自然万物与人的平等性、一体性,客观上导向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观;禅宗"无情说法""无情成佛"等观念赋予自然万物以超越性、神圣性,并将人自身的解... 禅宗真如缘起思想将自然万物视作真如的显现,从真如的视角肯定自然万物与人的平等性、一体性,客观上导向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观;禅宗"无情说法""无情成佛"等观念赋予自然万物以超越性、神圣性,并将人自身的解脱与自然万物的解脱成佛相联系,体现了终极层面的生态关怀;禅宗对自然万物超越性、神圣性的认同,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则是诗意栖居的生存方式。禅宗相关思想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生态文化建设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禅宗作为中国化佛教的代表,其思想深受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影响,具有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思想文化特质。其对自然万物存在价值的肯定,对自然万物本性状态的认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简朴、清净悠然生活理念的崇尚,均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文化一脉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生态 真如缘起 无情说法 诗意栖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慧忠国师禅要析论
4
作者 任宜敏 《浙江学刊》 CSSCI 2000年第3期22-27,共6页
慧忠国师与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 ,永嘉玄觉并称六祖门下五大宗匠 ,虽受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礼遇 ,却了之如泡 ,观之若梦。他博通诂训 ,普穷经律 ,非常注重经律论的研习与教学 ,反对轻视经典、随意说法的作风 ,另一方面 ,为... 慧忠国师与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 ,永嘉玄觉并称六祖门下五大宗匠 ,虽受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礼遇 ,却了之如泡 ,观之若梦。他博通诂训 ,普穷经律 ,非常注重经律论的研习与教学 ,反对轻视经典、随意说法的作风 ,另一方面 ,为了防止一味向外攀援 ,执著于求佛求师求法或泥于古人言句 ,却不知返求诸己、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弊害 ,又常作超毗卢之说 ,越法身之谈。本文以“无情说法”、“无心可用”这两则公案为切入点 ,简要地探讨了慧忠国师的禅学思想。不当之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忠国师 无情说法 无心可用 真心妙体 禅要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