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蚕雌蚕无性克隆系与限性卵色品种杂交的配合力初探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永强 祝新荣 +5 位作者 黄衍峰 周金钱 姚耀涛 何克荣 柳新菊 何秀玲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5-339,共5页
为探讨“单交制种”新模式在家蚕育种和蚕种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将雌蚕无性克隆系与限性卵色品种组配杂交组合,以秋丰×白玉为对照,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饲养,调查了42对单交组合蚕期的主要经济性状和配合力水平... 为探讨“单交制种”新模式在家蚕育种和蚕种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将雌蚕无性克隆系与限性卵色品种组配杂交组合,以秋丰×白玉为对照,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饲养,调查了42对单交组合蚕期的主要经济性状和配合力水平。结果表明,有19对组合的万蚕产茧量、万蚕茧层量指标均优于对照,虫蛹率与对照相仿或超过对照。通过进一步的筛选有望选育出应用于生产的单交组合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雌蚕无性克隆系 限性卵色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的新型雄蚕品种选育及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永强 祝新荣 +7 位作者 何克荣 姚耀涛 曹锦如 周金钱 黄衍峰 柳新菊 何秀玲 孟智启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8-273,共6页
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实现"农村专养雄蚕,蚕种场多养雌蚕"对提高蚕茧生产的茧丝产量和品质,以及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育成的高发生率和高孵化率雌蚕无性克隆系与平衡致死雄蚕杂交,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组配... 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实现"农村专养雄蚕,蚕种场多养雌蚕"对提高蚕茧生产的茧丝产量和品质,以及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育成的高发生率和高孵化率雌蚕无性克隆系与平衡致死雄蚕杂交,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组配成31个雄蚕杂交组合,通过3年5期的比较试验,从中筛选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型雄蚕品种雌35×平28和雌29×平28,并在浙江主蚕区成功试养。新型雄蚕品种与现行雄蚕品种相比,张种产量提高8.53%,解舒丝长增加45m,鲜茧出丝率提高0.7个百分点。新型雄蚕品种的育成有望进一步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加速专养雄蚕产业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雌蚕无性克隆系 雄蚕品种 雌35×平28 雌29 ×平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带单倍体无性繁殖系育苗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大鹏 吴超元 +2 位作者 刘晚昌 戚克太 夏俊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41-145,共5页
关键词 海带 克隆无性繁殖 育苗 经济褐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交制种专用家蚕品种浙凤一号的选育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永强 孟智启 +7 位作者 祝新荣 姚陆松 杜鑫 刘培刚 沈爱琴 柳新菊 曹锦如 何秀玲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6-912,共7页
利用无性克隆及定向选择技术育成高孵化率雌蚕无性克隆系雌29,通过导入限性标记基因及回交改良方法育成家蚕限性卵色系卵36。用雌29和卵36生产一代杂交种可免去雌雄蛹鉴别工序,显著提高制种效率和杂交率,公斤茧制种量比对照品种秋丰... 利用无性克隆及定向选择技术育成高孵化率雌蚕无性克隆系雌29,通过导入限性标记基因及回交改良方法育成家蚕限性卵色系卵36。用雌29和卵36生产一代杂交种可免去雌雄蛹鉴别工序,显著提高制种效率和杂交率,公斤茧制种量比对照品种秋丰×白玉提高32.83%。2013年这对可单交制种的家蚕品种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浙凤一号。新品种具有孵化、眠起、上蔟齐一,蚕体和茧形大的特点,而且茧丝质性状优良:万蚕产茧量、万蚕产茧层量、5龄1日万蚕产茧层量分别比对照品种秋丰×白玉提高6.82%、9.60%、6.20%;茧丝长1 217 m,解舒丝长874 m,洁净95.88分,出丝率16.24%,均高于对照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品种 浙凤一号 无性克隆系 限性卵色 杂交育种 单交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蚕新品种浙凤2号的选育 被引量:6
5
作者 姚陆松 杜鑫 +4 位作者 祝新荣 孟智启 何秀玲 沈爱琴 王永强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0-615,共6页
利用孵化率高且后代全为雌性个体的雌蚕无性克隆系雌35与平衡致死系平28杂交,育成了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雄蚕新品种浙凤2号。新品种在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中表现出孵化、眠起、上蔟齐一,茧型大、产量高,茧丝品质优... 利用孵化率高且后代全为雌性个体的雌蚕无性克隆系雌35与平衡致死系平28杂交,育成了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雄蚕新品种浙凤2号。新品种在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中表现出孵化、眠起、上蔟齐一,茧型大、产量高,茧丝品质优的特点。新品种的龄期经过略长于对照雄蚕品种秋华×平30,虫蛹率高于对照品种0.66个百分点,万蚕产茧量和万蚕茧层量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2.99%、3.73%,茧丝洁净94.80分,出丝率高于对照品种。新品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可实现一方专养雌蚕,另一方专养雄蚕的生产模式,不仅能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也能提高杂交率和蚕种质量,促进雄蚕新品种的推广应用。2016年5月新品种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及四川、山东、河南等省蚕区春季和晚秋季推广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蚕品种 浙凤2号 无性克隆系 平衡致死 杂交育种 单交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