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辨正 |
王先胜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11 |
2
|
|
2
|
无形文化遗产的异地保护与开发——以湖南大崇山文化生态园规划为例 |
周谦
|
《中外建筑》
|
2006 |
3
|
|
3
|
对近代沈阳商埠地城市遗产价值的再认识——基于《魁北克宣言》的思考 |
刘奔腾
王鹤
|
《建筑与文化》
|
2012 |
2
|
|
4
|
对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思考 |
张术麟
|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04 |
3
|
|
5
|
精神经济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道路 |
陈燕
|
《福建艺术》
|
2009 |
10
|
|
6
|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绩效管理研究 |
庄序莹
程北南
|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
2012 |
0 |
|
7
|
关于徐州方言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价值体现 |
谭丽娜
|
《艺术科技》
|
2017 |
1
|
|
8
|
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三亚非遗美食的营销策略 |
谢镕键
袁涛
|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9
|
消除文化屏障 构建和谐社会——纪念5·18国际博物馆日 |
甄朔南
|
《中国书画》
|
2005 |
2
|
|
10
|
美术博物馆的教育维度思考 |
潘菁菁
|
《教育视界》
|
2022 |
0 |
|
11
|
浅谈内蒙古地区民族艺术教育人才队伍的新模式 |
王瑞刚
|
《北方音乐》
|
2013 |
0 |
|
12
|
桑植民歌的现状与传承发展 |
向佐绒
|
《艺海》
|
2010 |
8
|
|
13
|
民歌传承人传承现状与文化传播实录——以布朗族民歌国家级传承人岩瓦洛为个案 |
杨英
|
《民族音乐》
|
2015 |
2
|
|
14
|
非物质文化:民族文化的活态瑰宝 |
刘丽丽
|
《中国报道》
|
2007 |
0 |
|
15
|
浅谈非遗传承人的立体化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
汤琴
|
《剧影月报》
|
2019 |
1
|
|
16
|
传统文物修复,还守得住手艺吗? |
曾焱
|
《中国书画》
|
2009 |
0 |
|
17
|
站在重大历史文化转型期的学术展望——15世纪到19世纪的紫禁城 20世纪的故宫博物院 21世纪的故宫学 |
《紫禁城》编辑部
|
《中国书画》
|
2005 |
0 |
|
18
|
根植民族沃土绽开的奇葩——简评《中国纳西族歌曲选》 |
雨铃
|
《民族音乐》
|
199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