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自身”何以通向“有机存在者”——论“自然”概念在《判断力批判》中的演进
1
作者 卢春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1,I0002,共13页
将“物自身”概念引入先验哲学体系建构后,康德虽表现出梅亚苏认为的“相关主义”倾向,使自然以知识方式被理论化,却也因对“物”的探索而同时开启突破相关主义的征程。在思路推进的过程中,审美判断所提供的逻辑反转构成关键环节。伴随... 将“物自身”概念引入先验哲学体系建构后,康德虽表现出梅亚苏认为的“相关主义”倾向,使自然以知识方式被理论化,却也因对“物”的探索而同时开启突破相关主义的征程。在思路推进的过程中,审美判断所提供的逻辑反转构成关键环节。伴随这一判断力由感性化到主观化的双重转换,作为先验原则的合目的性,不再以知性(理性)规定的方式呈现自身,而是以“无目的”的方式呈现出感性品质。这不仅让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向“无形式”的转换过程中呈现出其与物自身的可能关联,也让合目的性原则在由主观化向着客观化的推进中,呈现出自然目的的理论诉求。正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有机存在者”承担起作为目的的自然现实化自身的任务,并在对自然的有机化建构中获得物自身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自身 自然 无形式 合目的性 有机存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分析的艺术创作:思维图像与图像思维
2
作者 米克·巴尔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共10页
本文将艺术创作的实验和经验作为对文化遗产的对象即塞万提斯的著名小说《唐·吉诃德》进行文化分析的一种模式,从而探讨现在通常所说的"艺术研究"与"思想图像"这一历史体裁的整合。如果我们能够准确而谨慎地... 本文将艺术创作的实验和经验作为对文化遗产的对象即塞万提斯的著名小说《唐·吉诃德》进行文化分析的一种模式,从而探讨现在通常所说的"艺术研究"与"思想图像"这一历史体裁的整合。如果我们能够准确而谨慎地进行整合,则可以使得文化分析的方法论以及博物馆展览、文学分析和视听艺术制作等文化实践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创新。最重要的是,这个整合修正了被滥用的创伤概念,并对社会如何有效地处理那些看似"疯颠"的创伤者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 无形式 博物馆学 戏剧性 创伤 图象思维 思维图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