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NA的电子无形学院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宋丽萍 徐引篪 《情报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2-908,共7页
随着视频会议、listserve、e-mail等新的非正式交流形式的出现,形成了电子无形学院的概念,鉴于没有公认的定义并缺乏对其结构研究,本文在尝试给出电子无形学院定义的基础上,以1998年8月25日-2005年8月31日美国科学家开放获取电子论... 随着视频会议、listserve、e-mail等新的非正式交流形式的出现,形成了电子无形学院的概念,鉴于没有公认的定义并缺乏对其结构研究,本文在尝试给出电子无形学院定义的基础上,以1998年8月25日-2005年8月31日美国科学家开放获取电子论坛为样本,采用SNA(social network analysis,社会网络分析)对其结构进行揭示,其中利用Pajek进行交流结构的可视化表示以及交流结构子群的确定,进而与克劳福德绘制的非正式交流结构图的比较使电子论坛的结构特点更为突显,文章以此为代表延伸分析了电子无形学院的特点,并归纳出电子无形学院交流结构的松散性、中心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A 电子无形学院 非正式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中国管理国际研究的“无形学院”——基于SSCI期刊(1978-2010年)的社会网络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林青 甘锦锋 杨锐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76-1286,共11页
利用作品共被引分析技术对SSCI期刊(1978~2010年)中的中国管理国际研究文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识别出了资源基础观、新制度主义和跨文化研究这3个无形学院,进而深入理解各个无形学院的基本结构、知识生产特征和社会组织,为希望快速融... 利用作品共被引分析技术对SSCI期刊(1978~2010年)中的中国管理国际研究文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识别出了资源基础观、新制度主义和跨文化研究这3个无形学院,进而深入理解各个无形学院的基本结构、知识生产特征和社会组织,为希望快速融入主流的国际管理研究科学共同体的中国本土学者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管理国际研究 无形学院 知识生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科学史看无形学院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克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22-124,共3页
叙述了无形学院的起源和含义 ;以科学史为根据 ,阐述了无形学院中的交流和传播信息 ,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增长。分析了无形学院中各种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对科研成果的影响 ,进一步对克兰的知识增长理论做了具体分析研究。概括了无形学院对科... 叙述了无形学院的起源和含义 ;以科学史为根据 ,阐述了无形学院中的交流和传播信息 ,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增长。分析了无形学院中各种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对科研成果的影响 ,进一步对克兰的知识增长理论做了具体分析研究。概括了无形学院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即人际沟通的情报功能 ,学者互访的创新效应 ,协作研究的互补功能和学者论争的激发效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者互访 创新效应 协作研究 互补功能 科学史 无形学院 科学发展 人际沟通 情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无形学院”: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研究
4
作者 杨晓薇 高继平 《图书馆论坛》 2025年第10期11-20,共10页
现代科研合作逐渐呈现出跨学科特征。在新兴多学科交叉领域中,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构成要素与发展模式亟待厘清,以促进跨学科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文章从数字人文的学术共同体构成要素入手,基于“无形学院”模型,从学科专业、社会行动者、... 现代科研合作逐渐呈现出跨学科特征。在新兴多学科交叉领域中,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构成要素与发展模式亟待厘清,以促进跨学科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文章从数字人文的学术共同体构成要素入手,基于“无形学院”模型,从学科专业、社会行动者、信息使用环境三个维度对中国数字人文研究进行分析,探讨一种理想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发展模式。结果显示,数字人文学术共同体呈现出多学科性特征、核心学者群体具有较高的跨学科性、数字人文中心在共同体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无形学院模式能更好促进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发展和新兴学科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学术共同体 无形学院 数字人文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造科研体系
5
作者 魏江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共2页
学科是对学问的一种分类,而学问是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所谓抽象,是指这个概念描述的不是有形的、客观的形态,而是一种“无形学院”。所谓具体,指的是学科建基于科研队伍、科研项目、学位点、实验平台和研究成果等具体形态之上,是具... 学科是对学问的一种分类,而学问是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所谓抽象,是指这个概念描述的不是有形的、客观的形态,而是一种“无形学院”。所谓具体,指的是学科建基于科研队伍、科研项目、学位点、实验平台和研究成果等具体形态之上,是具象基础上的抽象。按照学科的概念来演绎,无形的学问是不应该有边界的,学科也是难以分类的,人们只是为了便于交流和管理,刻意给学科划个边界。但是,一旦给学科划了边界,麻烦就来了,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究竟属于哪个学科门类?企业理论究竟属于经济学科还是管理学科?为什么统计学属于理学而不是社会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队伍 科研项目 科研体系 无形学院 学位点 学科门类 概念描述 实验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客社区内的非正式交流:基于网络链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晓光 《情报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8-256,共9页
博客是互联网上一种新型的计算机中介交流系统。随着越来愈多的科技用户使用博客进行在线交流,博客社区逐渐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科学交流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中国最大的IT博客社区内的链接数据,我们对博客交流网络的结构特征进... 博客是互联网上一种新型的计算机中介交流系统。随着越来愈多的科技用户使用博客进行在线交流,博客社区逐渐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科学交流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中国最大的IT博客社区内的链接数据,我们对博客交流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了探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博客交流网络是一个小世界,幂律现象十分明显;博客网络内存在核心博客和普通博客之分,两者共同组成了各种星状拓扑结构的子群。本文的发现对于创新科学交流体系和设计新一代科学交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客社区 非正式交流 社会网络 无形学院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学术活动的特性与学术生产力 被引量:9
7
作者 陈何芳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共4页
大学学术活动的两个重要特性是隶属于精神生产活动、具有组织化的特征。大学学术活动的基本内容是知识传播、科学研究和知识应用,但“精神生产”的特性要求大学学者实现“学术化生存”;大学学术活动带来学者的高度分化,但“组织化”特... 大学学术活动的两个重要特性是隶属于精神生产活动、具有组织化的特征。大学学术活动的基本内容是知识传播、科学研究和知识应用,但“精神生产”的特性要求大学学者实现“学术化生存”;大学学术活动带来学者的高度分化,但“组织化”特性要求学者在“无形学院”的诸多启示下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从这两种特性出发改进大学学术活动,才能促进大学学术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学术活动 大学学术生产力 学术化生存 无形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知识管理领域跨学科知识交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勤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60,共11页
交叉科学是科学创新的重要贡献者,跨学科研究是科学创新的重要方式。论文借鉴交叉学科知识交流、"无形学院"理论,综合运用引文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以UCINET,Netdraw,SPSS为工具,选取CNKI中前6... 交叉科学是科学创新的重要贡献者,跨学科研究是科学创新的重要方式。论文借鉴交叉学科知识交流、"无形学院"理论,综合运用引文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以UCINET,Netdraw,SPSS为工具,选取CNKI中前60种刊发知识管理论文的高被引期刊,通过追踪这些期刊的引用关系来揭示交叉学科的跨学科及学科内知识交流特征。研究发现:国内知识管理领域学科间的知识交流较为顺畅,信息失真和曲解的现象不易发生。本领域存在图书情报档案学、组织管理、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四个子群,其中图书情报档案学子群扮演着知识接受者的角色,且对其他子群间的交流影响力较强;组织管理子群、计算机科学子群分别扮演着知识中介和知识源的角色,但对其他子群之间交流的影响力较弱;教育学较少与其它子群进行跨学科知识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管理 无形学院 跨学科知识交流 社会网络分析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办栏目“文化驿站”之探索
9
作者 关婉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2-65,共2页
关键词 驿站 文化 无形学院 新闻工作者 人文素质 法国电视二台 美国有线电视网 选题范围 价值理性 美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