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高景芳 李莉 +1 位作者 耿学斌 马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EMI急诊PCI术患者185例...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EMI急诊PCI术患者1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2例和试验组93例,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后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3 min内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完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10 mg,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观察并比较2组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心肌损伤标志物、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TIMI血流3级显著高于对照组(79.57%vs 59.78%),CTFC[(28.94±3.93)帧vs(35.12±5.20)帧]、PCI术后MACE总发生率(8.60%vs 26.09%)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PCI术后7 d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出血事件以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牙龈出血、鼻黏膜出血为主,对照组和试验组总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52%、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联合注射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和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现象有积极影响,且有利于预后改善,同时未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预后 无复流现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尔硫䓬和硝普钠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章强 戴军 +2 位作者 姚民 洪浪 王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4283-4287,共5页
目的比较地尔硫和硝普钠在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4年6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且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ACS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比较地尔硫和硝普钠在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4年6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且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ACS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地尔硫组(40例)和硝普钠组(40例)。两组于PCI术中经微导管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2 s内"弹丸式"快速分别给予地尔硫、硝普钠200~600μg,分别于给药后10、20min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同时记录给药前及给药后10、20 min有创血压及心率的变化。分别于PCI术前及术后7、30 d记录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PCI术前及术后7、30 d测定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及细胞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记录两组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发作)和其他心血管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不同药物对TIMI血流分级、CTFC、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10、20 min TIMI血流分级、CTFC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药物对LVESD、LVEDD、LVEF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 LVESD、LVEDD及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药物对NT-pro BNP、hs-CRP、IL-6及ICAM-1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30 d NT-pro BNP、hs-CRP、IL-6、ICAM-1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尔硫和硝普钠均能够有效改善PCI术中TIMI血流分级及CTFC,降低炎性因子和NT-pro BNP水平,改善心功能,两者改善无复流现象的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复流现象 地尔硫䓬 硝普钠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靶血管内注射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无复流现象的预防效果研究 被引量:46
3
作者 齐琪 陈涛 +1 位作者 牛竞辉 姜志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2832-2837,2847,共7页
目的观察无复流现象(NRP)发生前冠状动脉靶血管内注射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NRP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需行急诊PCI术的急性STEM... 目的观察无复流现象(NRP)发生前冠状动脉靶血管内注射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NRP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需行急诊PCI术的急性STEMI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尼可地尔组、硝普钠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尼可地尔组采用球囊扩张及加压泵于靶血管向靶病变远端2 mm处预先注射尼可地尔2 mg、硝普钠组注射硝普钠200μg、对照组注射0.9%氯化钠溶液。观察PCI术前及结束时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血流帧数(c 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中NRP发生率及术后90 min ST段回落率(STR),PCI术前及术后1周时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PCI术前及术后每4 h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c Tn I),记录其峰值水平。PCI术前及术后1周时采用心脏彩超计算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PCI术中低血压发生情况及术后预后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前TIMI血流分级、达到TMPG 3级的比例、NT-pro BNP、CK-MB、c Tn I、WMSI及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硝普钠组和尼可地尔组患者术后c TFC及NRP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术后达到TMPG 3级的比例及STR≥50%的比例较对照组升高(P<0.05);硝普钠组和尼可地尔组患者术后NT-pro BNP、CK-MB峰值、c Tn I峰值、WMSI较对照组降低,术后LVEF较对照组升高(P<0.05)。硝普钠组与尼可地尔组患者c TFC、术后达到TMPG 3级的比例、NRP发生率、STR≥50%的比例、术后NT-pro BNP、CK-MB峰值、c Tn I峰值、WMSI及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硝普钠组及尼可地尔组术中分别有3例(9.1%)、8例(24.2%)及0例发生低血压,需多巴胺处理,3组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36,P=0.006);其中硝普钠组低血压发生率较尼可地尔组升高(P<0.01)。3组PCI术后3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s)发生率分别为:15.2%(5/33)、6.1%(2/33)及5.9%(2/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6,P=0.320)。结论 NRP发生前冠状动脉靶血管内注射尼可地尔可安全、有效地预防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NRP发生,并改善心肌灌注水平和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无复流现象 尼可地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红雨 王佩显 +2 位作者 曹艳君 吴志国 刘汉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253-2255,共3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心内...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心内科收住的AMI行PCI术且术中出现无复流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AMI患者行PCI术中出现无复流后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的患者46例为替罗非班组;AMI患者行PCI术中出现无复流后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入维拉帕米为患者49例为对照组。评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矫正的TIMI帧数(cTFC)、PCI术后7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和PCI术后6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药物后首次及PCI术结束前末次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替罗非班组TIMI3级血流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TMPG3级血流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cTFC帧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替罗非班组术后7dLVEF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期间和PCI术后60d内MACE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增加AMI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改善预后,是AMI患者PCI术中出现无复流后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血管成形术 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无复流现象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现象 被引量:9
5
作者 严凌 叶露 +2 位作者 汪坤 周杰 朱春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0-535,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入院的114例STEMI患者。...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入院的114例STEMI患者。所有患者在发病后12h内行PCI治疗。按照PCI治疗前口服阿托伐他汀剂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55例,阿托伐他汀20mg)和大剂量组(59例,阿托伐他汀80mg);然后根据患者初始血清尿酸水平将两组各分为正常尿酸组及高尿酸血症组。观察用药前后两组尿酸水平、PCI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的变化。分析尿酸下降幅度、阿托伐他汀剂量与PCI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用药后,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患者的尿酸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高尿酸血症患者比正常尿酸患者血清尿酸下降幅度更大(均P〈0.05)。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大剂量组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尿酸下降幅度更大(P〈0.05);但两组中正常尿酸患者的尿酸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发生无复流19例,发生率为16.7%。其中,常规剂量组发生无复流12例,正常尿酸者3例,高尿酸血症者9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剂量组发生无复流7例,正常尿酸者2例,高尿酸血症者5例,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等因素是直接PCI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95%可信区间:1.01-1.11,P〈0.01)。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组无复流的发生率为21.8%(12/55),大剂量组为11.9%(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血尿酸水平改善直接PCI治疗后无复流,通过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干预有望改善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冠状动脉无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药物疗法 心肌梗死/治疗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 动脉/方法 庚酸类/治疗应用 吡咯类/治疗应用 无复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尿酸水平与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佐岩 刘娜 +3 位作者 雷力成 任利辉 叶慧明 彭建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80-1881,共2页
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够尽早开通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是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然而,STEMI患者接受急诊PCI术使冠状动脉再通后仍可能发生无复流现象。无复流的发生可以增加患者... 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够尽早开通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是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然而,STEMI患者接受急诊PCI术使冠状动脉再通后仍可能发生无复流现象。无复流的发生可以增加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寻找无复流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复流现象 PCI术 血清尿酸水平 急诊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梗死相关冠状动脉 主要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江友 李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93-995,共3页
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NRP)即为心外膜冠状动脉已开通,缺血心肌却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择期PCI,NRP的发生率为2%~5%,直接PCI可达30%.临床上,NRP可作为患者再发心肌梗死、院内病死率及长期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关键词 无复流现象 冠状血管 心肌梗死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腺苷 维拉帕米 硝普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研究概述 被引量:7
8
作者 田峰 陈韵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72-475,共4页
许多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病变行再通治疗以后 ,部分心肌并未获得充分的血流灌注 ,心肌缺血仍然存在。这种现象被描述为无复流现象 ,本文就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状况、发生机制、诊断及处理方法作一综述。
关键词 无复流现象 冠状动脉病变 诊断 治疗 再通 灌注 心肌缺血 研究概述 描述 处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适应对无复流现象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姜春力 谷春久 包伟珂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无复流现象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理。方法:应用离体大鼠心脏全心I/R损伤模型,2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I/R对照组和IPC组,观察冠脉流出液中MDA及NO含...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无复流现象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理。方法:应用离体大鼠心脏全心I/R损伤模型,2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I/R对照组和IPC组,观察冠脉流出液中MDA及NO含量、无复流区域所占面积百分比、心脏微循环等指标的变化。结果:IPC组较I/R对照组冠脉流出液中NO含量显著增高(P<0.01),MDA含量明显降低(P<0.005),无复流区域所占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少(P<0.0005),心脏微循环的损伤也较轻。NO含量和MDA含量有明显负相关关系(r=-0.909,P<0.01)。结论:IPC对无复流现象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保护内源性NO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适应 无复流现象 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 被引量:13
10
作者 段宏宇 万喜平 李冰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出现无复流时,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和硝普钠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STEMI患者6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组和硝普钠组,每组各3...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出现无复流时,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和硝普钠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STEMI患者6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组和硝普钠组,每组各34例。针对PCI术中出现的无复流现象,两组经微导管向冠状动脉分别迅速注入替罗非班或硝普钠,10 min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24 h监测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BNP)、术后30 d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替罗非班组达到TIMI 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硝普钠组[76.5%(26/34)比52.9%(18/34),P=0.03]。术前两组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术后24 h替罗非班组BNP明显低于硝普钠组[(439.00±4.90)μmol/L比(632.00±3.63)μmol/L,P=0.02],术后30 d替罗非班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优于硝普钠组(均为P<0.05)。结论对于急诊PCI术中发生的无复流现象,替罗非班疗效优于硝普钠,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增加STEMI患者PCI术中无复流现象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改善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无复流现象 替罗非班 硝普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复流现象发生机制及其与心肌挫抑关系的实验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洪斌 王树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62-365,共4页
本文在离体鼠心Langendorff模型上探讨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及其与心肌挫抑的关系。在15mim低流缺血及10min再灌后,心功能降低出现心肌挫抑。形态学检查见心肌水肿,内皮细胞轻度肿胀。体视学检查示开放的毛细血... 本文在离体鼠心Langendorff模型上探讨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及其与心肌挫抑的关系。在15mim低流缺血及10min再灌后,心功能降低出现心肌挫抑。形态学检查见心肌水肿,内皮细胞轻度肿胀。体视学检查示开放的毛细血管数明显减少,表明有明确的无复流现象存在。升高灌注液中镁的浓度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水肿、内皮肿胀,但无复流现象无改善。结果表明:无复流现象在心肌挫抑发生发展中不起重要作用。心肌水肿、内皮细胞肿胀、白细胞嵌塞在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中可能都不是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复流现象 心肌挫抑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心肌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侯倩 崔炜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5期391-394,共4页
1976年,Endo等从桔青霉培养基中分离得到美伐他汀,自此开创了他汀时代的新纪元。他汀类药物(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对抗心血管疾病最强大的药物策略之一,其主要的临床应用目的为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多效性 无复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无复流现象处理
13
作者 徐义先 谢萍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6-97,共2页
总结分析1998年2月-2004年5月,共对1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中,经溶栓治疗失败行补救性PCI治疗121例,直接PCI治疗68例.治疗中17例发生无复流现象,需急诊治疗.189例急诊介入治疗中,17例(9%)并发无复流现象.12... 总结分析1998年2月-2004年5月,共对1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中,经溶栓治疗失败行补救性PCI治疗121例,直接PCI治疗68例.治疗中17例发生无复流现象,需急诊治疗.189例急诊介入治疗中,17例(9%)并发无复流现象.121例溶栓失败行补救性PCI治疗中3例(2%)发生无复流现象,68例直接PCI治疗中14例(20%)并发无复流现象.无复流现象的17例病人,心功能分级Killip I级11例,KillipⅡ级5例,KillipⅢ级1例.所有病例均经冠状动脉内给予尿激酶、硝酸甘油、合心爽、东菱克栓酶、腺苷及静脉应用阿托品、多巴胺及肾上腺素升压等治疗后恢复,其中1例无复流发生后出现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多种药物处理无复流消失.无复流发生后需一种药物治疗恢复4例,两种药物治疗恢复5例,3种及3种以上药物治疗恢复8例.AMI病人PCI治疗中无复流发生率较高,发生机制可能有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冠状动脉内微血栓等有关;另一方面与梗死面积大小、严重的心肌损害、心功能不全、梗死时间与再灌注开始时间较长等有关.因此,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差,多需综合处理才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复流现象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oke:TCD诊断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后的无复流现象
14
作者 杨中华 NG F C +1 位作者 COULTON B CHAMBERS B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3期265-265,共1页
尽管血管成功再通,但1/4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仍存在组织灌注受损,这对临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来自动物组织学的研究显示,短暂闭塞MCA可见到微血管梗阻,这是无复流现象的机制。截至目前,尚缺乏临床证据。
关键词 无复流现象 缺血性卒中 血管梗阻 再通治疗 TCD 诊断 组织灌注 不良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5
作者 莫凡睿 李娟 楚罗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395-2397,共3页
冠脉无复流(no-reflow,NR)在各种临床状况中的发生率各异,常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2%,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发生... 冠脉无复流(no-reflow,NR)在各种临床状况中的发生率各异,常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2%,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可高达15%~20%[1]。研究证实[2],NR是冠心病患者近远期预后不良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强烈预测因子,常导致心功能障碍、心肌进行性损害、心律失常等。有关NR的发生机制,研究表明冠脉微血管结构或功能障碍、局部代谢改变诸如氧自由基作用、炎症以及微循环机械栓塞、冠脉痉挛等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尚不能用一种机制来解释不同条件下发生的无复流现象[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PCI术后 冠心病患者 心功能障碍 防治 心脏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因子和中医药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慈东岳 庞茜 +1 位作者 王震 王咏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475-480,共6页
冠脉无复流现象(NRP)是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的主要因素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微栓塞和炎症反应等,与中医学脉络损伤、瘀血和热毒等病机相对应,常见NO、ET‑1、趋化因子、IL等细胞因子异常。中医药复方、单体和中医特色疗法治... 冠脉无复流现象(NRP)是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的主要因素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微栓塞和炎症反应等,与中医学脉络损伤、瘀血和热毒等病机相对应,常见NO、ET‑1、趋化因子、IL等细胞因子异常。中医药复方、单体和中医特色疗法治疗NRP后,患者症状和血清学指标都有显著改善。笔者结合NRP相关因子,综述近年来NRP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无复流现象 内皮细胞损伤 细胞因子 脉络 热毒 瘀血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2
17
作者 曹梦珠 乔增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后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潜在临床预测因素。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STEMI患者419例,根据PCI后TIMI分级分为对照组(3级)347例和实验组(0~2级)72例,收集受试者一般...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后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潜在临床预测因素。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STEMI患者419例,根据PCI后TIMI分级分为对照组(3级)347例和实验组(0~2级)72例,收集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及血管造影等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CSFP的预测因素。结果实验组术中再灌注损伤、支架总长度、造影剂剂量、支架后扩张、合并心源性休克、D-二聚体水平、住院期间病死率以及LVEF<50%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支架后扩张、D-二聚体水平、造影剂剂量及合并心源性休克均为CSF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D-二聚体水平、支架后扩张及两者联合检测预测CSF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95%CI:0.543~0.693)、0.585(95%CI:0.513~0.657)、0.670(95%CI:0.603~0.738)。高D-二聚体患者CSFP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低D-二聚体患者(P<0.01)。结论D-二聚体水平及行支架后扩张为CSFP的独立危险因素,且D-二聚体是CSFP不良预后的可靠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支架 心肌缺血 无复流现象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惠萍 陈桂英 周立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6期420-423,共4页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急诊入院的STEAMI患者...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急诊入院的STEAMI患者104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PCI术后TIMI血流情况,24 h和1周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2、4 h及30 d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出血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发生率92.3%,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7.7%;对照组TIMI 3级血流发生率80.7%,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1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24 h和1周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较对照组大(P〈0.05).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复合终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替罗非班组有下降趋势.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术后梗死相关动脉无复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复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量指数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慢血流/无复流的预测价值研究
19
作者 王汝朋 南京 +2 位作者 胡奕然 杨升华 金泽宁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2985-2992,共8页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首选的有效再灌注治疗方式,慢血流/无复流现象是PCI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目的探讨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量指数(TyG-BMI)对2型糖尿病合并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慢血流/无复流事件...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首选的有效再灌注治疗方式,慢血流/无复流现象是PCI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目的探讨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量指数(TyG-BMI)对2型糖尿病合并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慢血流/无复流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7月—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脏及大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合并2型糖尿病的AMI患者3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危险(TIMI)评分,将患者分为血流正常组(TIMI 3级,n=292)和慢血流/无复流组(TIMI0~2级,n=7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AMI患者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TyG-BMI对慢血流/无复流的预测价值。采用净重新分类改善指数(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评估TyG-BMI对基线风险模型的增量效应。结果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年龄、女性、吸烟、冠状动脉疾病病史、高TyG-BMI、右冠状动脉(RCA)梗死比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肌酐、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TyG-BMI高于正常血流组,血红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栓抽吸术、左前降支(LAD)梗死、使用他汀类比例低于正常血流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BMI(OR=4.25,95%CI=2.92~6.18)、年龄(OR=1.05,95%CI=1.02~1.08)、C反应蛋白(OR=1.12,95%CI=1.09~1.15)、LVEF(OR=0.96,95%CI=0.96~0.99)、他汀类药物(OR=0.72,95%CI=0.61~0.85)、LAD(OR=0.29,95%CI=0.15~0.56)和RCA病变(OR=2.68,95%CI=1.96~3.66)是AMI患者发生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P<0.05)。增量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联合TyG-BMI后显著提高了基线风险模型的重分类和判别能力,NRI=0.075,IDI=0.068(P<0.05)。结论高TyG-BMI与糖尿病合并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风险增加相关。TyG-BMI是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有效预测因子,且与FPG和TG相比,添加TyG-BMI可显著提高基线风险模型的重分类和判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2型糖尿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复流现象 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量指数 影响因素分析 风险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无复流动物模型建立和多维度评价方案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馨漩 田昊 +2 位作者 赵家慧 郑丽娜 刘丽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 建立脑无复流模型并对灌注减低进行多维度评价。方法 利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和双光子活体成像,比较C57BL/6(n=16)和BALB/c小鼠(n=37)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以及BALB/c小鼠缺血1h或1.5h灌注改变情况。结合激光散斑对比成像、低倍率... 目的 建立脑无复流模型并对灌注减低进行多维度评价。方法 利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和双光子活体成像,比较C57BL/6(n=16)和BALB/c小鼠(n=37)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以及BALB/c小鼠缺血1h或1.5h灌注改变情况。结合激光散斑对比成像、低倍率和较高放大倍率的灌注脑片图像,以及双光子显微镜监测红细胞流速和流量对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脑灌注下降进行活体动态以及全脑切片和微血管的评估。用微管相关蛋白2染色和行为学评分评估梗死面积和行为学缺损。结果 在C57BL/6小鼠中,大脑中动脉区域大多数毛细血管在缺血期间仍然流动,而在BALB/c小鼠中,大多数毛细血管被阻断。此外,BALB/c小鼠缺血1.5 h后,24 h后再通时的皮质灌注减少至基线76.1%(与BALB/c sham组89.0%相比减少,P=0.046),而缺血1 h减少至79.9%,与BALB/c sham组无明显差异(P=0.299)。切片全脑灌注评估BALB/c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1.5 h导致全脑灌注减少至75.1%(与BALB/c sham组100%相比降低,P<0.001),双光子活体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流域皮质表面毛细血管血流在再通24h,红细胞流速降至基线水平的50.3%(与BALB/c sham组110.7%相比降低,P=0.010),红细胞流量降至基线水平的38.9%(与BALB/c sham组119.2%相比降低,P=0.010);高倍率切片成像评估毛细血管有灌注长度为241μm±33μm(与BALB/c sham组997μm±103μm相比减少,P=0.001),有灌注的毛细血管占据的总体积分数为0.0128±0.0018(与BALB/c sham组0.0539±0.0055相比减少,P<0.001)。微管相关蛋白2染色提示BALB/c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1.5 h导致梗死面积占全脑面积约36%,行为学评分提示行为学缺损,评分升高至9分。结论BALB/c小鼠短暂性缺血1.5 h导致明显的脑灌注下降以及毛细血管无复流,适合建立无复流模型。激光散斑对比成像、低倍率和较高放大倍率的灌注脑片图像,以及双光子显微镜活体成像的结合,可以对灌注变化进行多维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无复流现象 无复模型建立 脑血灌注 无复多维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