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性切除早期肝细胞癌后较高风险的早期复发与较差的生存期有关
1
作者 Li T 辛志英 王中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1585-1585,共1页
【据《Sci Rep》2016年6月报道】题: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性切除早期肝细胞癌后较高风险的早期复发与较差的生存期有关(作者Li T等)尽管有报道称胆囊切除术增加形成肝细胞癌的风险,但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性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的关系未... 【据《Sci Rep》2016年6月报道】题: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性切除早期肝细胞癌后较高风险的早期复发与较差的生存期有关(作者Li T等)尽管有报道称胆囊切除术增加形成肝细胞癌的风险,但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性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的关系未被证实。在这项研究中,Li等回顾性分析了3933例进行根治性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结果发现胆囊切除术对于早期肝细胞癌(BCLC:0/A期)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早期肝细胞癌患者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在胆囊切除术组比无胆囊切除术组明显降低(80.5%,61.8%,52.0%vs 88.2%,68.8%,56.8%,P=0.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肝细胞癌 早期复发 无复发生存率 肝癌切除 多变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术前预测双表型肝细胞癌及根治切除术后复发的价值
2
作者 金震滨 徐磊 +1 位作者 张学琴 张涛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8-149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的列线图术前对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预测及评估术后无复发生存率(RF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行肝切除术的160例HCC患者,分为DPHCC组(80例)和非DPHCC组(80例)。收集两组... 目的: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的列线图术前对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预测及评估术后无复发生存率(RF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行肝切除术的160例HCC患者,分为DPHCC组(80例)和非DPHCC组(80例)。收集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随访。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P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当Youden指数最大时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亚组,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的RFS。结果:肿瘤边缘不规则(OR=2.745,95%CI:1.259~5.985,P=0.017)、动脉期环形强化(OR=3.665,95%CI:1.429~9.396,P=0.038)及肝胆期病灶与肝脏相对信号强度比值(RIR)较低(OR=0.037,95%CI:0.002~0.653,P=0.012)是DPHCC的独立预测因素。列线图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95%CI:0.646~0.790)。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及Youden指数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评分>5.9)和低风险组(评分≤5.9)。高风险组患者中位RFS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01),与组织学DPHCC和非DPHCC患者(P=0.005)相似。结论: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构建的列线图有助于术前预测DPHCC及评估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双表型肝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列线图 无复发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中KDM5C过表达可作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复发的预后指标 被引量:4
3
作者 魏建国 许春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71-1071,共1页
目前,表观基因调控能够触发前列腺癌的转移和引发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组蛋白赖氨酸脱甲基酶(KDMs)是一种可以去除抑制和激活组蛋白标记的表观酶。KDM5家族成员能够去除组蛋白H3赖氨酸4的二甲基化(一种激活标记),致使它们成为... 目前,表观基因调控能够触发前列腺癌的转移和引发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组蛋白赖氨酸脱甲基酶(KDMs)是一种可以去除抑制和激活组蛋白标记的表观酶。KDM5家族成员能够去除组蛋白H3赖氨酸4的二甲基化(一种激活标记),致使它们成为下调肿瘤抑制的潜在成员,这表明它们的活性能够抑制癌基因。我们在两个独立的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组(共822例前列腺肿瘤),采用免疫组化系统性分析KDM5C的表达模式。KDM5C标记细胞核阳性,与降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无复发生存率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DM5C 预后指标 组蛋白 脱甲基 GLEASON 无复发生存率 切除术 前列腺切除 预后价值 系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术前血清学指标AFP和GGT的标准在预测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严成 陈新国 +11 位作者 金海龙 矫宁 邱爽 吴凤东 李威 朱晓丹 邹卫龙 朱雄伟 杨洋 路宾 沈中阳 张庆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8-256,共9页
目的分析术前血清学指标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和肿瘤复发的预测作用,探索其对扩大米兰标准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69例HCC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最佳截取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 目的分析术前血清学指标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和肿瘤复发的预测作用,探索其对扩大米兰标准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69例HCC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最佳截取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HCC患者肝移植术后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分析术前血清肝酶与肿瘤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比较甲胎蛋白(AFP)联合γ-谷氨酰转移酶(GGT)以及不同肝移植标准对HCC患者肝移植术后生存和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超米兰标准、肿瘤直径之和(TTD)>8 cm、AFP>200 ng/mL和GGT>84 U/L是影响HCC患者肝移植术后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GGT水平与TTD,肿瘤数量,静脉侵犯,微卫星病变,包膜侵犯,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Child-Pugh评分,超米兰标准均存在相关性(均为P<0.05)。将米兰标准、TTD与血清肝酶指标(AFP和GGT)结合,提出Milan-AFP-GGT-TTD(M-AGT)标准。符合M-AGT标准者(其中111例超米兰标准)术后5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符合杭州标准者(均为P<0.05),与符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术前血清学指标AFP和GGT可有效预测HCC患者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和肿瘤复发,建立基于血清学指标的M-AGT标准有助于补充米兰标准,且简单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米兰标准 杭州标准 γ-谷氨酰转移酶(GGT) 甲胎蛋白(AFP) 肿瘤直径之和(TTD) 生存率 无复发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例Ⅲ、Ⅳ期鼻咽癌采用DFP与PFB方案同期化放疗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陆小军 吴新光 +3 位作者 雷风 刘玉猛 叶亦菁 郑斯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008-1011,共4页
目的:应用DFP方案(多西紫杉醇,5-氟脲嘧啶和顺铂)及PFB方案(5-氟脲嘧啶,顺铂和平阳霉素)与放疗同步治疗Ⅲ,Ⅳ期鼻咽癌,观察比较两组的局控率,生存率及不良反应。方法:对80例经过病理学证实且无远处转移的Ⅲ,Ⅳ期初治鼻咽癌患者给予同期... 目的:应用DFP方案(多西紫杉醇,5-氟脲嘧啶和顺铂)及PFB方案(5-氟脲嘧啶,顺铂和平阳霉素)与放疗同步治疗Ⅲ,Ⅳ期鼻咽癌,观察比较两组的局控率,生存率及不良反应。方法:对80例经过病理学证实且无远处转移的Ⅲ,Ⅳ期初治鼻咽癌患者给予同期化放疗,随机分为DFP组和PFB组,两组各40例。DFP组多西紫杉醇60mg·m·2d,静脉滴注,d1(或d1,d8),顺铂25mg·m·2d,静脉滴注,d2~5,5-氟脲嘧啶500mg·m·2d,静脉滴注,d2~5。PFB组顺铂25mg·m·2d,静脉滴注,d1~5,5-氟脲嘧啶500mg·m·2d,静脉滴注,d1~5,平阳霉素16mg,深部肌注,d1,3,5。两组均为21天一个周期,共2个周期。放疗采用60COγ线照射,常规分割,与化疗同期进行。肿瘤原发灶DT65~70Gy/6.5~7.5周,颈部转移淋巴结区DT55~66Gy/6~7周。颈部,锁骨上窝预防照射区DT50Gy/5周。结果:DFP组总有效率(CR+PR)为95.0%,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5.0%,1年无转移生存率为90.0%;PFB组总有效率(CR+PR)为85.0%,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0.0%,1年无转移生存率为70.0%。两组间有效率、1年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年无转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DFP组主要不良反应是急性口腔粘膜炎和白细胞下降(Ⅲ+Ⅳ度分别为50.0%和40.0%),但在G-CSF的支持下均可耐受。结论:DFP组和PFB组相比,近期疗效和1年无复发生存率相似,1年无转移生存率DFP组优于PFB组,但Ⅲ~Ⅳ度不良反应较PFB组为重,应有切实的措施减轻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多西紫杉醇 顺铂 5-氟脲嘧啶 同期化放疗 DFP方案 Ⅳ期鼻咽癌 PFB 疗效比较 无复发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L/AML1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CCLG-ALL-2008方案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高静 胡绍燕 +8 位作者 卢俊 何海龙 王易 赵文理 李建琴 李捷 肖佩芳 范俊杰 柴忆欢 《临床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5-330,共6页
目的探讨CCLG-ALL-2008方案治疗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12月初诊并治疗的99例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及329例无特异性融合基因的B系ALL患儿的临床和生物学... 目的探讨CCLG-ALL-2008方案治疗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12月初诊并治疗的99例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及329例无特异性融合基因的B系ALL患儿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随访至2015年10月,观察两组患儿的生存状态和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儿初诊时的年龄和外周血白细胞数相近;在诱导缓解治疗第8天的泼尼松敏感实验、第15天骨髓呈M3状态、第33天和第12周微小残留病灶(MRD)>1.0×10-3的比例两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的复发率为14.14%(14/99),无特异性融合基因组为20.97%(69/3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P=0.132);无特异性融合基因组病死率(16.72%)高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组(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P=0.033)。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组与无特异性融合基因组的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6.1±4.9)%和(79.0±2.8)%,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80.7±5.1)%和(72.0±3.1)%,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78.9±5.1)%和(69.6±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第12周MRD水平是影响OS、RFS、EFS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01)。结论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ALL患儿,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是预后良好的指标,第12周MRD≥1.0×10-3应推荐更强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CLG-ALL-2008方案 TEL/AML1基因 生存率 无复发生存率 无事件生存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倪秀石 欧阳建 +5 位作者 黄嵘 王翀 管得宁 王中原 徐宏华 陈兵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例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接受APBSCT治疗,造血干细胞动员采用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Y/GCSF)方案,预处理采用环磷酰胺/全身放疗(CY/TBl...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例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接受APBSCT治疗,造血干细胞动员采用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Y/GCSF)方案,预处理采用环磷酰胺/全身放疗(CY/TBl)或卡氮芥、足叶乙甙、阿糖胞苷和马法兰(BEAM)方案。采用无进展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进行疗效评估,并记录移植、随访期间的毒副作用。结果中位数随访时间2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80%,无事件生存率为50%。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感染、脱发、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短暂性神经症状加重,2例患者于移植后4.5个月和15个月分别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和不明原因的进行性黄疸。结论APBSCT治疗可明显阻止PMS患者的病情进展,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型多发性硬化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临床研究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造血干细胞动员 疗效及安全性 无复发生存率 严重肺部感染 CT治疗 APBS 环磷酰胺 转氨酶升高 进行性黄疸 全身放疗 足叶乙甙 阿糖胞苷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GE-C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楠 单保恩 +2 位作者 赵连梅 顾光 侯淑芸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12-1117,共6页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相关抗原-C1(melanoma-associated antigen-C1,MAGE-C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行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正常乳腺组织及...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相关抗原-C1(melanoma-associated antigen-C1,MAGE-C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行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正常乳腺组织及良性乳腺病变组织各60例,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3种组织中MAGE-C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MAGE-C1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用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干预乳腺癌MDA-MB-231和MCF-7细胞,RT-PCR法检测药物干预前后细胞中MAGE-C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乳腺癌组织中MAGE-C1 mRNA及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3.3%(26/60)和38.3%(23/60),乳腺正常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中均未发现MAGE-C1 mRNA和蛋白的表达。MAGE-C1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相关(χ2=6.233,P<0.05)。MAGE-C1表达阳性的患者,其无复发生存率低于MAGE-C1表达阴性的患者(χ2=4.213,P<0.05)。MAGE-C1表达(HR=3.980,P<0.05)和临床分期(HR=3.637,P<0.05)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独或联合应用5-Aza-CdR和TSA对乳腺癌细胞中MAGE-C1的表达均无影响(P>0.05)。结论:MAGE-C1是肿瘤特异性抗原,其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相关抗原-C1 癌睾丸抗原 乳腺癌 无复发生存率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6例OSCC队列中肿瘤细胞的HIPK2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观察
9
作者 谢莉莉 廖天安 +1 位作者 谢奇 邓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91-1495,共5页
目的:确定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HIPK2)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36例OSCC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样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HIPK2表达情况。评估HIPK2表达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之... 目的:确定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HIPK2)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36例OSCC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样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HIPK2表达情况。评估HIPK2表达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OSCC中HIPK2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 <0. 001)。HIPK2高水平表达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14,2~56个月)明显低于HIPK2低水平表达患者(43,4~93个月)(P <0. 001)和HIPK2中水平表达患者(38,2~81个月)(P <0. 001)。此外,HIPK2低表达组(39,2~93个月)(P <0. 001)和HIPK2中表达组(36,2~59个月)(P <0. 001)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均比HIPK2高表达组(11,1~54个月)显著升高。以高HIPK2表达组为参考,低、中HIPK2表达组5年总生存期(OS)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 197(P <0. 001)和0. 271(P <0. 001),而低、中表达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期(RFS)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 371(P=0. 003)和0. 451(P=0. 014)。结论:HIPK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是OSCC结局的预测因素,并可能成为其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HIPK2 5年总生存率 无复发生存率 临床病理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放化疗研究进展
10
作者 蔡嵘 金冶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6期1953-1955,共3页
关键词 辅助放化疗 前胃癌 淋巴结转移程度 无复发生存率 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治疗 胃癌患者 单纯手术切除 5年生存率 下降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侵犯对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建丰 曾凯宁 +7 位作者 李海波 邓宜南 张英才 张彤 易述红 汪根树 杨扬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9-316,共8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侵犯(MVI)对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肝癌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MVI阳性组(64例)和MVI阴性组(113例)。比较MVI阴性组和MVI阳性组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癌... 目的探讨微血管侵犯(MVI)对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肝癌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MVI阳性组(64例)和MVI阴性组(113例)。比较MVI阴性组和MVI阳性组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癌肝移植受者的预后及危险因素。结果177例受者中,64例(36.2%)MVI阳性,113例(63.8%)MVI阴性。与MVI阴性受者相比,MVI阳性受者的肿瘤分化程度低、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高、肿瘤最大直径大、肿瘤数量多、伴卫星灶多、不符合米兰标准的例数多(均为P<0.05)。肝癌肝移植受者1、3、5年累积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80.2%、62.1%、58.5%和66.3%、57.5%、51.2%。MVI阳性受者的1、3、5年OS和RFS分别为70%、39%、35%和53%、39%、33%,低于MVI阴性受者的86%、75%、72%和73%、68%、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8 cm、术前AFP水平≥20 ng/mL、肿瘤中低分化和MVI阳性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MVI阳性、肿瘤中低分化以及术前未降期成功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MVI对预测肝癌肝移植受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移植 微血管侵犯(MVI) 累积生存率(OS) 无复发生存率(RFS) 甲胎蛋白 米兰标准 降期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